⑴ 電影的特點及文化影響
電影文化功能的特點影視文化是人類文化創造中最具時代活力、科技含量、市場價值、國際傳播意義與社會影響 的文化樣式之一。以豐富多彩的視聽產品為核心內容、以電影電視為傳播媒介的影視文化不僅在傳 媒文化、 藝術文化、 娛樂休閑文化的幾個系統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扛鼎地位, 而且對於政治、 經濟、 文化、社會、科技乃至外交、經貿等各個領域都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影響。隨著世界經濟的全 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影視文化功能的 政治社會化功能和娛樂功能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斷強化
⑵ 中國電影發行存在的問題,有什麼弊端 謝謝了 謝謝各位大俠
1.中國現行的發行體制,不發達又不健全。雖然現在是院線發行,但發行體制的不規范已經阻礙了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就以中國電影集團這個內地最大的電影發行公司來說,即使每年有30部電影,也只有兩三部電影可以得到真正地宣傳推廣。剩餘的影片在製作之後全部放到倉庫里束之高閣。為什麼呢?中影集團的發行人員表示,『即使你將發行某部國產影片的全部收入給我,我也寧可去做好萊塢大片的發行』。這就是現實。2009年國產影片多達212部影片通過審查,比上一年幾乎翻了一番。其實這個數字並不驚人,今年極有可能要超過300部.雖然有200多部影片通過了審查,但去年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國產片只有43部。如果電影拍出來了不能在影院里上映,根本就沒有市場效益可言,就更談不上什麼豐富國內電影市場,沖擊國際電影市場了。
2.從整個產業的投融資規模來看,電影產業的資金總量不足,從2004年的41億元,到2005年的50餘億,雖然有接近25%的增長率,但相對電影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而言,電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就完全不相稱了。電影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必須有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實現整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3.除了少數國產大片以外,大量的影片拍攝完成即進入倉庫保存,投資得不到有效回收。國產影片的這種市場表現和國內市場環境的不透明,導致了國際和行業外社會資金對於進軍電影產業信心不足。
4.電影是一門風險和回報率都非常高的產業,其持續的市場運轉有賴於金融服務和貸款保險等行業和機制的發展。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的信貸風險保障體系從《夜宴》和《墨攻》開始,在製片領域才剛剛起步;在電影院改造的環節因為受房地產開發商機的帶動有一定進展。但在產業鏈總體上還沒有形成氣候,不能保證產業的持續發展,而且極其容易受到國家總體金融形勢波動的影響。
⑶ 中國影視發展面臨的問題級解決的辦法
一、當今影視劇發展中思想導航的錯誤與價值取向的迷茫。
時代呼喚具有美好精神和高尚情操的電視劇精品,電視劇創作中應該承載健康的
人文追求。但是當前電視劇創作中對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張揚的還不夠,特別是部分電視劇中的表象沉迷和價值遮蔽現象表現為最為突出的問題,在這些作品中呈現給觀眾的是人類對物質的沉醉和對表象的迷戀,將正確的現實意義拋擲腦後,以娛樂性為核心內涵,將觀賞性、刺激性放到與思想性、藝術性分庭抗禮的地位,理所應當地進行純粹快感式的創作,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讓電視熒屏之上,充斥的「現實」就是金錢、物慾、情慾、權欲,腐敗墮落的價值觀在電視劇
中大張旗鼓地全面滲透。
二,題材扎堆,追風模仿嚴重。
三、兒童題材的缺失和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歷史虛無主義困境。
四、電視劇產業盈利模式單一,多元化經營理念欠缺。
五、我國尚未形成適應電視劇產業發展需要的健全的政策法規。
解決建議
一、電視劇的製作過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觀眾的成分,同時與我國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結
合,要與物質文化相結合,與風土人情相結合,與經濟發展現狀相結合,與觀眾的興
趣愛好相結合。
二
劇作者要有社會責任感,應該投身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主動了解社會
的變革,了解人們生活的變化,體驗人們觀念情感上的流向,探討人們精神層面的願
望和追求,閱歷豐富了,題材廣闊了,自然會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題材開掘要有深度
三
劇作者對生活的表達不能僅僅滿足於表面的沖突,應該深入開掘深層次的
內涵,對社會、對人性應該有深度的洞察,這樣在為電視觀眾提供娛樂的同時,使觀
眾能夠自覺的反思人性、升華情感
四
國家要進行政策引導
五
電視劇產業中的企業要進行整合資源,建立規模化產業集群
⑷ 反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漁》、《喜福會》。
《刮痧》: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少女小漁》:該片的主題與李安的風格高度切合,表現在關注的問題——文化沖突、女性刻劃。影片在張艾嘉的執導下更顯得細膩深刻,但結局卻讓觀眾黯然神傷。該片在戲劇沖突的設計上匠心獨運,既強化了原著的戲劇性,又增添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因此更符合電影的藝術要求。片中江偉一方與馬里奧、瑞塔一方構成了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立。
《喜福會》:在敘事層次、敘事結構、敘事聚焦等方面採用新穎的故事建構策略,並在敘事空間、敘事時間、聲音構成等敘事語法策略上獨具匠心,解決了電影敘事 「誰來講」和 「怎麼講」兩個核心的問題,同時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4)文化電影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喜福會》不僅將小說的故事情節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更是忠實地表達出了小說《喜福會》的文化內涵。影片通過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解構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同時也解構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
《刮痧》以家庭、傳統、親情、文化為主題,同時以特別視角關注普通中國人情感狀態與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完全呈現、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庭親情與價值觀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頑強毅力,樂觀態度,開放心態,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⑸ 國外為什麼有那麼多電影或文化或音樂或藝術被中國抵制害得我不能看精彩的內容了
現在 的中國網路被一群無知的孩子 和憤青攻陷 我一看這問題問的就像孩子的口吻
為什麼中國要你看那些國產的垃圾電影 電視劇 低俗的愚昧 使你無法說詳細 愚昧這個詞語都不足以形容的那種細節 還要頒發一個藝術獎項 前不久BT不也封了嗎 以前一些好的電影 網站現在也就是那麼幾部 「黨」 允許看的在那循環呢 原因在於政治 政治想塑造一個什麼樣的人群 不管你是 博士 工人 領導 。。。。。 媒體的宣傳加上政治。。你就會以為原來世界 社會是這個樣子的 這些思想在你小的時候就根深蒂固 試想你長大了到底怎麼才叫成熟 怎麼才叫長大 也許你的成熟只是一種裝腔作勢的口氣 因為你可能活了幾年長時間了 你可以一個人感傷5千年至今中華的淪喪 但政府不可能愛人民 尤其我們的政府更不愛國 他不會在乎一個民族的滅絕 絕對的權力 利益才是幕後的臉角 學校 教育之類的詞語更不是為了人類的未來 而是為這種環境下的人的一種束縛 13億人口 不是人民 而是一種政治力量 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現在不白痴你都當不上領導 因為這就是一個培養無知的人的環境 當這個形成一種體制後 就有無數美好的靈魂被 「洗心革面」 當然沒被「洗心革面」 的也有但你能怎麼樣呢 千言萬語 中國人才難出啊 因為他跟本就不一群精英當道
林語堂 說過一句話就是形容這種成了一種形式的群體 真是形容的好極致 「中國就有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 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裡找這么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
就拿日本鬼子侵略 咱們的中華來說吧 現在的政治力量培養了好一批恨日本的人 日本人在幾千年前 就已經有這個國家了 以前咱們 古老的中國 就有記載 倭人(古中國對日本人的蔑稱)奸詐 狡猾 狠毒 。。 但為什麼那個時候不敢侵略咱們中國呢 我們的政府強大 而不是國家強大 政府強大國家人民才能強大 你自己不強大 而且還這么多金銀財寶 江山秀景 人家不來侵略你嗎 就好比一個古語 三歲的玩童上街 手裡捧著金銀珠寶 即使在善良的人也會動心的 因為你自己都保護不了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古中國的分支 現在的中國哪裡流傳下來了古老中國的氣息 到像日本流傳著那種古老的氣息 不論建築 還是服裝 文化 。。。。。 我們的政治力量是培養無知 培養愚昧 而人家的政治力量培養的 確實一種無形的民族力量與意志 都說人家日本 小日本鬼子 看看一個個人家的身體素質 在看看咱們的身體素質 可笑的是日本男的平均身高170cm 中國爺們169cm 這個"小" 真是一種諷刺
哀嘆
⑹ 中外影視文化存在差異的根源是什麼
其實根本原因不少,我覺得首先,我們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有些東西我們國家說不肯就不會搞出來,但是外國不一樣,他們資本主義,有錢是大爺,愛咋咋地,有點商業電影更是觀眾喜歡什麼,那麼我就拍什麼,外國的普遍國家其實對影視這一方面沒有我們國家掌控的嚴。
我們想拍的東西不一樣,外國比較傾向於什麼明主啊自由啊,資本啊之類的,把人性摸的透透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什麼的,而我們中國還是比較喜歡講講人生啊,探討人生什麼的。
而且我們中外的文化不一樣,也是我們影視文化有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們的影視文化我覺得也是比較自成一派的,許多導演的片子也在最深層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隨著影視產業發展迅速,我們的導演和優秀的片子也越來越多,所以,還是和外國影視文化差異很大的。
⑺ 中國當代電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從1977年開始到現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
其主要特點 :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
④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⑤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⑻ 北京文化電影那麼火是和它的選片有關系嗎
有一定的關系,北京文化的選片角度都很有社會普遍性,無論是《我不是葯神》還是《流浪地球》,或多或少都帶著對社會疑難問題的探討或者是屬於當下電影市場還未開發得很好的題材類型,這也是為什麼能夠成功吧。
⑼ 請簡述電影的多元文化制約包括哪些方面
一、原始儀式文化的現代表現
二、意識形態的策略
三、大眾文化的形態:娛樂、游戲、替代性滿足
四、商業文化與藝術標準的矛盾
五、民族文化特性與世界文化共性
⑽ 電影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不少於800字
在現代影視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能欣賞到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影視作品.文化的發展和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促使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掏錢去看電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頓文化盛宴. 同時日趨商業化的電影運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為電影製造商的目標,而如何達到這一預期卻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眾認識欣賞眼光使他們更多關注影片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源於影片的文化底蘊和積淀.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的主題影響:
文化的差異導致對於電影的認識和欣賞角度和觀點產生差異.為什麼外國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國電影,同樣我們也不太明白外國電影的主題表達?這就有個文化的根基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藝術詮釋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戰國爭雄的場面,萬箭齊發、鼓聲隆隆,美國人肯定也會驚嘆叫絕,但他們不一定能看得懂殘劍與秦王的對話。
中國的大片,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大多都在描寫一種「大義」,這也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力宣揚的一個很核心的主題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歷史題材為比較,《特洛伊》中王子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以兩國的戰爭為代價,為了維護自己對於美人和愛的佔有,戰爭的價值是值得的。這個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對於個性、個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礎下,人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實現自我的個性張揚就是讓上帝知道自己。作為上帝之子,人就應該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現自己。
還是以《英雄》為例,無名最後明白了殘劍給他留下的劍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將整個影片主題深化。放棄個人復仇的「小義」,追求「天下」的「大義」,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劍客。個人的英雄在整個民族的統一之間是應該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視渲染個人英雄主義,著力突出個人在集體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俠》,《亞歷山大帝》等.
另一個中西的差別在於主旨上的層面不同,中國電影,不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達一種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劍》,導演徐克就說出他認為」劍」是」一種精神,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他拍攝此片也就是要表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劍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十面埋伏》也是一個商業操作做得很出色的電影,精彩的畫面背後也詮釋著導演對於」愛」和」和平」主題的表達.而西方電影大多有一種」拯救」的意味在其中,電影中也多是描繪人類在與大自然與宇宙的斗爭中人類所面臨的困境.這與西方基督教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傳統文化對電影表現手法的影響
中國的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有含蓄.多鋪墊的顯著特點.首先表現在電影所創造的意境方面,中國電影總試圖在意境上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比如說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中環境的變化,主人公悲傷,天色就顯得陰沉壓抑,或者乾脆就用對比手法來反襯所要表達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龍》中的竹林.綠海等美侖美幻的風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現象方面,突出在兩性文化的表達上.中國的電影在性的表達上是適可而止,創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現,或者用轉移的手法將人的兩性的沖突表現在動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國電影善於做鋪墊,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過程中去微顯中國人內心的微妙張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轉是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結果不斷成為後一發生的原因,從而推動情節發展,而最後必然會是」峰迴路轉」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則相比較就很直接,並且主題的表達集中.
中國電影明顯的表現出比西方重視人倫關系,重視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沖突.摩擦等隱性層面的解讀.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尤為突出.中國 人很重視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行業關系等等.電影是生活的縮影,它反映也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國電影在描寫和表達人倫關繫上很是著力,好的電影要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就來自與觀眾對於電影中人倫關系刻畫的認同和默許.在這一點上,西方則更注重人與人的契約,重視社會的規則.所以西方電影的人倫色彩較淡,而相對的器物層次.技術層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這些區別的根源就來自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值得去發現的現象就是中西方電影在形象刻畫上的差異.早期的中國電影表現得更明顯.中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別很大,正面角色一般會高大.光鮮,而反面則猥瑣,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們的心裡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則在這方面差異不大,較為客觀.
我們能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日韓的風潮很流行,我認為日韓電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對於日韓文化的認同感較西方強取決於文化差異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韓文化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他們有很多現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還是來源與古老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為什麼輸送血液的中國傳統文化今天卻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時候勢力顯得弱小?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電影崛起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