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赤壁》,不懂歷史。誰能簡述一下本片涉及的的歷史史實,別復雜啊
三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和割據的時期,形成了以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從漢代四百年太平時期到四百年混亂的過渡時代,也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大紛亂的開端。三國形成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魏文帝始,後歷明帝、魏齊王、高貴鄉公、元帝;蜀則歷蜀漢昭烈帝劉備及後主劉禪;吳則歷孫權大帝、會稽王、景帝、烏程公。
三國同時並存時間約三十四年(公元229年至公元263年),但紛爭局面長達九十年之久(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相對而是歷史的進步。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因此最終魏晉完成統一大業。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政權由於不斷更迭和動搖,以致於朝綱紊亂,*腐敗到了極點,而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隨著"十常侍之亂""黨錮之獄""黃巾起事""董卓與李傕郭汜之亂"一系列的內外憂患出現,使得地方豪強勢力借機迅速增強,並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東漢漢統治名存實亡。一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之中。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而劉備和孫權則分據西南和東南之地。
曹操為繼續完成其一統天下的雄心,於建安十三年(208)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則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後入成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史書一貫以公元190年"董卓之亂"為東漢結束,三國紛爭的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採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穩定,航海業發達。
2. 電影《赤壁》於歷史不付的地方
多的很
比如東吳軍與曹操水師的第一仗,是在水上打的,而電影中變成了是在陸地上,還擺什麼八封陣,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種事
另外,船用鐵索連起來這個辦法,《三國演主》中說是龐統想出來的,實際上,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而電影中說是蔡瑁想出來的
還有,有東風在歷史上其實是周瑜自己算出來的,而在《三國演義》和電影中,均把功勞歸給了諸葛亮
孫尚香在赤壁大戰中根本就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她和劉備相識是在赤壁大戰以後的事情,在影片中,孫尚香不僅早就和劉備相識,還立了大功。所以在影片中,有關孫尚香的一切,都是虛構的,歷史上是沒有這些事情的
同樣的,小喬在《三國演義》中,其實是一個根本就沒有出場機會的人,大喬小喬,只在諸葛亮的言語中出現過幾次,人是根本就沒有在書中出現。而影片將這個小喬列為女主角,而且還是她拖住了曹操發兵,呵呵,根本就是在胡編亂造。
赤壁大戰中,華陀還沒有為曹操診病,後來華陀也不是走掉的,而是被曹操殺掉的,但那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幾年的事情
另外,蔣干中計這回事,實際上在歷史上是根本就沒有的,《三國演義》小說里虛構的。而在影片中,蔣干後來被曹操用毒酒毒死了,其實在小說里,蔣干並沒有被毒死,直到赤壁大戰結束,蔣干也沒有死
另外,小說里的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戲,影片中根本就沒有拍。
至於最後周瑜等人將曹操放走的戲,那更是沒譜了,實際上是曹操自己逃走的,周瑜沒能抓住他
3. 電影《赤壁》與歷史不一樣的有哪些一點3分~
一個不同就是關於小喬那段吧,歷史上小喬可沒去曹操那去啊!2再就是草船借箭那,歷史上是曹操下的命令射箭,因為諸葛亮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所以算定他在大霧天中不敢出戰,就定會放箭,而電影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也用這來殺了那兩個將軍!再就是那個中了周瑜反間計的謀士歷史上沒說殺了!電影里演的很清楚是被毒死了,當然這也符合曹操的性格!然後是孫尚香去當探子那段,純是為了給趙薇找點戲份!實際上哪有那段啊!歷史上劉備雖說和東吳結盟了,可一直沒派兵去,電影里演的是去了吧!然後最後這個其實應該是最大的!就是最後大決戰那,歷史上劉備可是去堵後道的,沒參加年啊決戰,而曹操也沒有在那等著啊,周瑜還沒上來他就帶人跑了!而且電影里最後沒用歷史上很出名的那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苦肉計!
基本上就是這些了吧!一時也就能想起這些了!(對了,樓上的樓上那個仁兄說的接生那段,其實那一大段都和歷史上不一樣!)
4. 電影《赤壁之戰》與歷史不符合之處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怎麼打的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三國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段歷史;在紛繁的中國軍事史上,赤壁之戰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一個戰役。然而,非常有趣的是,90%以上的中國人並未通讀過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大家對三國歷史、三國人物,包括對赤壁之戰的印象,主要來自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及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戲曲、曲藝等作品。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這個規模宏大的戰役中,孫權、劉備結成聯盟,巧用火攻,大敗曹軍,為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然而,史書有關赤壁之戰的記載甚為簡略。陳壽《三國志》限於「正史」體例,將有關材料分別插入多篇紀傳,對戰役的過程、各方的決策和戰術的記載顯得零亂瑣碎,而且往往彼此抵牾。
直到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綜合各種材料,才大致勾畫出赤壁之戰的輪廓,但首尾不過三千餘字。
綜觀史料,我們可以回答大家關心的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的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赤壁之戰是怎麼打的。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大體進程是這樣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
八月,荊州牧劉表逝世,少子劉琮繼位,駐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瞞著劉備,不戰而降。劉備倉促南撤,敗走夏口。曹操進軍江陵,欲趁勢征服江南。
十月,諸葛亮出使江東。孫權決計聯劉抗曹,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會合劉備軍,進至赤壁。
十一月至十二月,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初次交戰,曹軍失利,退至江北烏林一帶。曹軍發生疾疫,將士多有死者,乃將戰船相連。黃蓋詐降,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曹操自華容道北歸。
至於戰爭雙方的兵力,《三國志》記載,曹操自稱「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這純屬吹牛皮,三分鼎立形成後,魏國總兵力也不過五六十萬;《三國演義》說有「八十三萬」,則系小說家言。
當代史學界對此說法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曹軍二十餘萬。根據是《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劉)表眾,亦極七八萬耳。」
孫劉聯軍五萬。其中孫權軍有三萬,根據一是《周瑜傳》:「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二是《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乃乘單舸往見(周)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劉備方面有二萬,根據是《諸葛亮傳》:「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聯軍的主力則是周瑜統率的東吳軍隊。
赤壁之戰中,主要人物的真實貢獻是什麼
周瑜 赤壁之戰中的頭號英雄。正因如此,史書這樣記載:「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孫)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盡管曹操嘴硬,自稱「燒船自退」,但他敗於周瑜之手這一點卻得到後人的公認,因而蘇東坡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才會這樣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 除了出使江東,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外,究竟還有哪些作為,史書上並無明確的記載。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卻成了「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的人物。
羅貫中把周瑜與諸葛亮的關系定位於「同盟」、「對手」、「知音」三個基點上,有意編織了一系列二人 「鬥智」的故事,以周瑜之智來襯托諸葛亮之智。這些情節,雖然波瀾起伏,膾炙人口,卻無形中降低了周瑜的歷史作用。
5. 赤壁之戰電影劇情 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1、劇情: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距今年一千八百年整。當時的皇帝雖為漢獻帝劉協,但真正掌握實權的是丞相曹操。他威逼漢獻帝對南方的劉備和孫權開戰。曹操宣稱,他消滅孫、劉的目的是要為大漢一統天下,其實他是想廢漢獻帝自立。
2、曹操親率近百萬大軍南下,第一站要攻打的就是駐守在新野的劉備。 甫抵新野,曹操的軍隊就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很快擊潰了劉備的軍隊。劉備被迫逃離新野,大將關羽和張飛殿後,掩護老百姓撤退。與此同時,大將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阿斗,在曹營中單騎縱橫,斃敵無數,終於殺出重圍。 此時,潰敗到夏口的劉軍與曹軍僅一江之隔。
3、劉備明白,僅憑長江天險阻攔強大的曹軍並非長久之計,曹操早晚會打過長江,屆時百姓必將盡遭塗炭。情急之下,他派軍師諸葛亮前往東吳,與孫權商討結盟之事。 東吳雖兵精糧足,但面對來勢兇猛的曹操大軍,時年26歲的孫權和他的眾文武大臣在降與戰之間猶豫不定。孫權的謀士魯肅私下裡對諸葛亮說,要想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必須先說服他的軍事首領周瑜。諸葛亮趕往赤壁,探望在那裡訓練東吳精銳水軍的都督周瑜。諸葛亮和周瑜一見如故,兩人一邊盡興地撫琴,一邊商討戰事。
4、在那裡,諸葛亮還見到了周瑜的太太、號稱天下第一美女的小喬。小喬的父親原來是曹操多年前的舊交。 周瑜和諸葛亮一同面見孫權,力主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此時,曹操派人下戰書,讓孫權投降,遭到孫權的斷然拒絕。 曹操大怒,派大將夏侯淵率一營騎兵偷襲孫劉聯軍。周瑜和諸葛亮對此早有防備。孫權的妹妹、假小子孫尚香領命應戰。夏侯淵不知是計,拍馬追趕,結果中了聯軍的圈套。夏侯淵落荒而逃,而他的一幹人馬悉數繳械投降。
5、交戰中,周瑜救了趙雲一命,自己卻受了傷。 首戰告捷,東吳的士氣大振,在長江南岸地勢險峻的赤壁紮下營盤。在隔江而望的北岸烏林,曹操也建起了一座要塞,布防的水軍戰船達兩千多艘。為了迷惑敵軍,曹操一邊暗地裡加緊備戰,一邊卻讓手下的軍兵玩起了一種叫「蹴鞠」的足球游戲。 驍勇善戰的孫尚香裝女扮男裝,渡江混入曹營打探底細,並結識了一位名叫孫叔財的曹軍將領。後來,二人產生感情。孫叔財還將孫尚香招入了他的「蹴鞠隊」。 曹操的水軍對南方的水土和氣候不服,紛紛染病,致使瘟疫蔓延開來。曹操不為所動,甚至將自己病亡士兵的屍體扔進聯軍的陣營。諸葛亮雖然迅速應對,但瘟疫還是擴散,眾多士兵病倒,聯軍的士氣遭到重創。而劉備和關羽、張飛和趙雲等眾將也四散逃命。 大戰在即,此時聯軍兵力不佔優,同時亟需箭枝。諸葛亮便設下圈套,趁機削弱曹軍的實力。他派二十隻草船首尾相連,趁著濃霧連夜佯攻曹操的水軍。曹操不知是計,傳令不可妄動,只叫水陸兩軍的弓箭手向江上射箭。
6、結果,二十隻草船滿載十萬余支箭勝利返航。次日清晨,曹操懷疑軍中藏有奸細,並且發現了他的兩位水軍頭領寫給周瑜的書信(實為周瑜假造),信中聲言送十萬支箭作為投靠的禮物。曹操大怒,命將二人處斬。眾水兵恐受連累,四散逃命,結果皆被俘獲,並以叛降之罪處死。盡管如此,曹操仍然執意在數日後攻打聯軍。他慷慨陳詞,終於扭轉了軍中的士氣。 在赤壁營地,聯軍預謀用火攻之計對付曹操的水軍,因其戰船都是連在一起的。但當下北風甚盛,稍有不慎便可能反燒到聯軍自己的戰船。此時孫尚香攜一張曹營的地形圖返回南岸。聯軍據此部署戰術。 小喬不顧周瑜的反對,隻身前往曹營,試圖說服曹操撤兵,至少可以拖延一些時間。曹操其實一直就很喜愛小喬,此時更是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更有傳言,曹操起兵的目的就是為了博得小喬的芳心。 此時,諸葛亮稟明周瑜,次日便是冬至,根據天象,風向將變,可按原計劃行事。周瑜指揮東吳的軍隊不動聲色地准備著,一邊在陸地上從三麵包圍曹營,一邊部署水軍的戰船在江邊一字排開,等待東風。小喬則與曹操周旋,分散他的注意力。 最後,風向果然大變。
7、東吳幾只燃燒的戰船沖入了曹操的水軍營地。風借火勢,曹營立刻變成了一片火海,幾千艘戰船被付之一炬。吳軍從陸地上也開始發動攻擊。 曹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他迅速指揮精銳的騎兵進行反撲,把東吳軍趕到了江邊。就在這時,劉備率兵趕到,將曹操擊退,並趁勢向他的要塞發起進攻。
8、在趙雲和孫權的掩護下,周瑜沖進曹營,救出了小喬。曹操差點喪命,只得落荒而逃。八十三萬大軍被殺得只剩下幾百人。此一役孫劉聯軍大獲全勝。 看到曹軍潰敗,諸葛亮下令收兵,給曹操留一條生路,讓他灰溜溜地去向漢獻帝復命。之後,諸葛亮與周瑜和小喬依依惜別。
6. 在歷史中,赤壁一共發生過的事
在歷史中,赤壁之戰是最著名的事件,其他基本就是文人墨客赤壁懷古寫下的不朽詩篇!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一舉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形勢,統一的步伐到此停止。 交戰的雙方分別是當時占據北方關東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占據江東的孫權與占據荊州部分地區的劉備聯軍。那麼,在此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歷史上有不少的爭論,本文根據歷史的記載和一些分析、推論,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其實,對於孫劉聯軍的兵力,歷史上沒有什麼爭論。主要的爭論是曹操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參加了本次戰役? 一. 戰前雙方態勢 曹操方面:北方的袁氏集團已經全部覆滅,東北親袁氏的烏桓少數民族集團也在遠征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在北方唯一的危險僅剩下了關中地區的馬騰、韓遂集團。在南方則有東南的孫權、南面的劉表對曹操構成威脅。西南的劉璋以及漢中的張魯則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構成對曹操的直接威脅。其中馬騰集團在當時表面上仍是歸順的,對曹操威脅最大的是荊州的劉表集團。由於得到了劉備的支持,其勢力正逐步增強:在曹操進行官渡戰役前,劉表消滅了歸順曹操的長沙太守張羨(領長沙、零陵、桂陽郡),佔領了三郡;203年又派劉備向北進攻,擊敗過夏侯惇軍。因此曹操的當務之急就是消滅劉表集團。 自200年官渡戰役勝利後,曹操又經過7年的征戰,才依次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和高乾的殘余部隊,自己的實力也得到了較大的增強。 劉表方面:沒有明確的戰略思想,先是答應了袁紹南北夾擊曹操的聯盟要求,但又在官渡大戰時保持中立。而後又派兵攻打和偷襲曹軍,結果是兩頭不落好。總的來看,劉表滿足於保住荊州的地盤,做一個地方割據軍閥。 孫權方面:經過多年的經營,兼並了東南地區的各個小割據勢力,已經穩固地佔有了江東的大部地盤。199年又擊敗了劉表的大將黃祖,勢力延伸到了長江的中游地區,最遠已經佔領了巴丘(湖南嶽陽,由周瑜駐守)。200年孫策去世,孫權以20歲的年紀接過了整個孫氏集團的領導權,經過數年的整頓,在208年再次擊敗了黃祖,重新佔領了長江中游的南岸地區。 根據軍事歷史地理學的分析,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西通益州,東連揚州,北進可直達中原地區,是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屏障。自下游進攻荊州很困難,而自荊州順流而下進攻下游地區則比較有利。因此荊州成為幾大軍事集團所必爭的戰略要點。 二. 戰前雙方兵力部署 劉表、劉備軍:根據史書記載:比較明確:劉琮投降曹操的軍隊為7萬多人,劉琦在夏口的軍隊有1萬人,劉備的部隊有1萬多人,合計9萬多人。 由於劉表集團處於長江、漢水一帶,其水軍是主力,但水軍在其總兵力中佔多大比重,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說明(估計50%左右)。另外,劉備向夏口撤退時在當陽被曹軍擊潰,估計損失了數千人,因此在戰役開始時,劉氏軍隊僅有1.5萬人左右(位於夏口一帶)。 孫權軍:歷史記載也比較明確:孫權派給周瑜的部隊為3萬人用於同曹軍直接作戰。 當時孫權的總兵力估計為7~8萬,但由於部隊均分散在各地駐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亂,一時很難抽調,加上防禦曹軍在東線進行的三路牽制性進攻,也需要1萬多部隊。另外估計孫權自己還帶領著2萬人左右的戰略預備隊,位於周瑜的後方(柴桑)。 曹操軍:歷史上對曹軍兵力的說法最為混亂: 1. 根據曹操給孫權的勸降書,說是「今治水軍80萬眾(現在我已經訓練了水陸大軍80萬人),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由此衍生出了曹軍83萬的說法。但是此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第一,它是曹操嚇唬孫權的書面文章,希望孫權不敢抵抗而投降;第二,曹操當時占據的北方總共才有300多萬的人口,減去50%的婦女,再減去50%的老幼病殘,實際能夠當兵打仗的人大約只有70~80萬,還有各州郡縣的官吏,發展生產的人力等,曹操能有35萬軍隊就是極限了。注意這里吹牛所說80萬眾,是指曹操的全部軍隊,而不是開到荊州的部隊。
7. 電視劇中的赤壁之戰和歷史上的戰役有何不同
除了蜀漢人物,史實中一些曹魏人物也沒參與赤壁之戰。像是電視劇里赤壁之戰中一直追隨曹操左右的,曹魏名將於禁、張遼、張郃等人,他們當時還在趕來曹軍烏林大營的路上,所以不可能參與到赤壁之戰中去。
《三國演義》電視劇演的赤壁之戰,與《三國志》記載的赤壁之戰,大體上就這些區別。
8. 電影赤壁之戰中有哪兩處與歷史不附
赤壁之戰電影內容介紹
近幾年來,在中國,有關於歷史題材故事的電影漸漸地越來越多,質量和製作的高度也是越來越好,而關於史詩巨制的赤壁之戰電影,主要又是講述的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赤壁之戰電影吧!
赤壁之戰電影主要要來講述的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期的故事。歌詞里也有唱過,東漢末年,分權三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爆發的
赤壁之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赤壁之戰是哪一年開始的呢?赤壁之戰發生於三國期間,這是眾所周知的。
而其實關於赤壁之戰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一些人仍然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我們對它的所有認識都是來自於所謂的歷史資料,而史料雖說有寫實性,但是,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看中國的古裝劇還經常會出現,皇帝讓史官只記利於自己的情況,所以,被懷疑也是在所難免。
我們現在所說的赤壁之戰是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來說的。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也就是公元208年的時候,用當時的年號來說就是在在建安十三年,當時還是漢朝的天下。
一般來說,無論是戰役還是其他的任何事情,在做它時,都會分階段去做,也就是說要提前規劃,我們把赤壁之戰也來進行分段的話,首先,是籌備階段,這個主要是曹操一方,因為劉孫是防禦,來不及籌備。對於南下,曹操必定是想得也不多,就想乘勝追擊,因為連北方都沒完全平定,他就南下了。
所以,籌備差不多用了六個月,即公元207年八月到208年二月,然後就是實施階段,實施階段用了一年不到,也就是十個月左右,即公元208年二月到十二月,其中真正開戰主要應該差不多三四個月,就是公元208年八月到十二月,之後,開始走向失敗,即公元209年。
赤壁之戰歇後語有哪些
很多歷史故事都很經典,赤壁之戰就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說到赤壁之戰里的歇後語,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句歇後語說的是對於同一件事,雙方都是自願的。在赤壁之戰中,為了讓曹操以為孫權要投降,周瑜與黃蓋合夥演了一出苦肉計,假裝言語不合、意見不投。就是為了演給詐降陣營的張允等人看的,而恰好這些假的情報被誤送到曹操手中,也是致使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草船借箭—滿載而歸。在這句歇後語中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要想成功做好這么一件有風險的事,是需要很大把握的,而諸葛亮知己更知彼,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霧天不會貿然出擊,必定會以遠距離試探,正好射箭就是這個試探的方法。
同時他要能觀天象,知道天氣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他有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去造箭,而是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去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些種種串起來,才是真正的高人,可以為了一個目標,綜合利用身邊的優勢,十拿九穩地完成一件事情。
其實在赤壁之戰里還有一些歇後語,像曹操南下——操之過急;諸葛亮周瑜定計——不謀而合;諸葛亮周瑜用計——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借東風——裝神弄鬼等等,其實每一句歇後語都有一個待人挖掘的故事。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關於赤壁之戰的研究
關於赤壁之戰曹操最終失敗,有人說:赤壁之戰,曹操敗於火,也敗於病。在黃蓋的計謀下,曹操那近千艘首尾相連的船被一把火燒了,當然被燒的不僅僅是船隻,更是那顆雄心追逐的天下。
一個對赤壁之戰有著30年研究經驗的專家說:曹軍敗北可能是因為軍中流行血吸蟲病,導致士兵作戰能力下降,進而致使作戰失敗。而且,曹操在大戰後給孫權的信中說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正值曹軍患病之時。同時,在史書中也有記載說曹軍大范圍的感染了疾病。
赤壁所在的地區-湖北,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曹操的軍隊當時扎營在長江附近,同時正值秋季,是血吸蟲病的多發季節。士兵們出現了發燒、拉肚子、嘔吐等症狀,他們還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有傳染病暴發的可能。
這個可能性不僅僅能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赤壁之戰,對曹軍的失敗不止是由於草船借箭和天時地利。據研究,曹操的兵力聚集在長江的南岸,而在秋冬季節,無需借不借東風,都可以利用風勢將曹操的船點著。同時,周瑜十幾艘小船借火燒船隻的可能性及破壞性有限。所以說,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敗不僅僅是火攻,更是疾病,疾病使人精神不振,更別說應戰了。
對這一研究的結果,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國。
而在那之前,漢朝的幼主難以主持大局,沒有實權,反而是朝中大臣曹操掌握著大權,挾天子用來號令諸侯,獨斷而且專行。曹操野心非常大,一心就是想要稱霸天下,即使大夫孔融直言相諫,卻也只是落得個祭旗的慘烈下場。
曹操若想要一統天下,就必須消滅掉孫權和劉備這兩大勁敵,一時間天下狼煙四起。
赤壁之戰這個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三國那時候聞名天下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為了能夠統一天下,對劉備孫權展開了攻擊。劉備在軍師諸葛亮的深思考量建議之下,決定聯合孫權,於是,孫劉聯軍在赤壁和曹操的大軍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紀大戰。
這一場大戰的制勝關鍵,就是孫劉整合軍隊火攻曹操大軍,使得曹操大軍傷亡慘重,軍心大亂,最後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孫劉聯軍大勝。
而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曹三軍的戰爭正式開始,也為日後的三國聯軍開始了預熱。
赤壁之戰在哪爆發
赤壁之戰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赤壁之戰這個典故。赤壁之戰時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在這場戰爭中,也是決定三國格局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這場戰役讓曹操退守北方,幾年以來都沒有較強的實力威脅到吳和蜀。
那麼,現在很都人都在考證,當年的赤壁之戰在哪裡發生的呢?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謎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當年的赤壁之戰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
多年來人們都在考證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點是在哪兒,根據記載三國的史料三國志的介紹,也為前人的猜測做了一個記載。
有的人說在嶂山以南的地方,在漢陽赤壁的說法更是在南北朝的時期很流行,現在認為在黃州赤鼻磯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但是後面也被各種說法所打破。
古往今來,種種說法也是層出不窮的,但是都沒有得到世人的一致認可,也讓人們對於赤壁之戰的真正之地感到更加的好奇,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去研究這一個領域,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也讓這個謎團遲遲沒有打開。
赤壁之戰已經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了,人們對於他的發生地的探索卻一直沒有準確的說法,也希望以後這個謎團被打破,讓我們重溫當年的戰場之貌。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揭秘赤壁之戰誰敗了
史上最著名的赤壁之戰你了解嗎?赤壁之戰很多人都很了解。但是知道的也是表面的東西,更深層意義的東西就並不了解了。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赤壁之戰的意義。
在東漢的末年,四地的英雄四起紛爭,在這場猝不及防的戰爭當中,讓很多的人也成名,但是更多地是勞苦大眾的生靈塗炭,在面對這歷史時期時,尤其是三國時期更加的讓後世銘記,有很多的經典戰役也被後人所稱頌著。
在赤壁之戰當中,曹操作為三國中勢力最大的,在收復北方,一統天下以後,還想要南下把吳蜀都吃掉,於是調動大軍南下,在赤壁這個地方和吳蜀大軍正面向遇,兩軍在水上對攻,但是黃蓋的假投降也是曹操沒有想像得到的,也是自己輸掉了戒心。
由於自己也沒有深入敵情了解,可能自己仗著大軍的優勢,疏忽了軍隊的戒備,而那一邊的諸葛亮卻是運籌帷幄,把一切都布置妥當,於是黃蓋在夜幕下的假投降也為赤壁之戰的開始拉開了序幕。
在夜黑風高的河面上,由於曹操的的戰船是被鐵鏈連在一起的,所以被諸葛亮抓到這一弱點,順勢就放把火,加上黃蓋的里應外合,所以戰爭的天平也就偏離了曹操這一一邊,最後落得個敗走華容道。
在赤壁之戰中,戰爭的勝利是屬於吳和蜀的,曹操是失敗的一方,經過這一戰,也讓曹操的實力大減。(來源:網路)
9. 赤壁之戰的故事簡介及歷史意義
每一個被人傳頌的 歷史 故事 都有他的迷人之處,對於三國時代中最有名的赤壁之戰你了解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嗎?赤壁之戰有在歷史上有何意義與作用?想了解的話那就趕緊來下面看看吧!
目錄
赤壁之戰的故事
赤壁之戰的作用與意義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作用
赤壁之戰的故事
諸葛亮輔佐劉備實施奪取荊州計劃時,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親率二十萬大軍,殺奔荊州而來。八月,劉表被驚嚇而病死,劉表的次子劉瓊背著劉備暗中投降曹操。劉備得知曹操南下,已措手不及,在向南逃跑的過程中,又被曹操打敗,只好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與劉表的長子劉琦合兵一處。
在曹操南下之前,孫權就移軍柴桑(令江西九江市西南),親率三萬兵馬,准備搶先發動爭奪荊州的戰役。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建安五年孫策死後,孫權依靠張昭、周瑜、魯肅等人,招賢納士,勵精圖治,佔有江東六郡,力量越來越強大。
這時候,孫權聽說劉表病死,荊州形勢發生變化,忙找來魯肅,商討對策。魯肅對孫權說:「荊州內部矛盾重重,劉表一死,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瓊一向不和,軍中諸將分為兩派,各自擁護一方。劉備是當今英雄,與曹操勢不兩立,現寄居荊州,而又不被劉表所重用。
若劉備能和荊州同心協力,就應當支持他,與他結為盟好;如果他不能與荊州同心協力,就應當相機行事,另想辦法。請讓我出使荊州,以吊喪為名,勸說劉備安撫劉表舊部,同心協力,共同對付曹操。如不速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在前面。」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立即派他前往荊州。
魯肅剛到夏口,就聽說曹操已率軍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當他趕到南郡(治江陵)時,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打敗,魯肅親赴前線,在長坂與劉備相會,就勸劉備與東吳聯合,共拒曹操。諸葛亮也請求劉備,讓他出使江東,說服孫權,共同抵抗曹操,於是諸葛亮和魯肅一起來到柴桑。
曹操佔領江陵後,給孫權下了戰書,說他要親率八十萬大軍,在江東與孫權決一雌雄。這一咄咄逼人的最後通碟,實際上是告訴孫權,除了投降,別無出路。孫權將挑戰書展示給大臣看時,江東群臣被曹操的聲勢所震懾,以長史張昭為首的文臣,認為曹操打著天子的旗號,兵馬強壯,又有荊州水軍相助,聲勢浩大,銳氣正盛,不可抵擋,力主投降。一時主和之聲,籠罩著柴桑行營。弄得孫權也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
在這關系著東吳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魯肅力排眾議,挺身而出,他借孫權外出更衣之機,追到屋檐下。孫權知道魯肅的意圖,便握著他的手說:「子敬(魯肅字)還有什麼話要說嗎?」於是魯肅從孫權個人利害關系的角度,進一步勸孫權早定抗曹大計說:
「我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為了誤害將軍,不足以和他們商量大事。如今我魯肅可以投降,而將軍就不可以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投降曹操,曹操可以把我送還家鄉,根據我的名聲地位,仍然可以當官,有車可坐,有隨員跟從,可以交朋結友,弄得好還可以升為太守。將軍如果投降曹操,會有什麼結果呢?我希望將軍早定大計,不要聽從主和的議論。」
孫權聽後嘆息說:「主和之議,使我大失所望。子敬之言,為我廓清迷霧,促成我速定抗曹大計,正合我意,這是老天爺把您賜給我呀!」
諸葛亮見到孫權,也針對孫權觀望不定的態度,分析有利形勢,力主抗曹。諸葛亮對孫權說:「自天下大亂以來,將軍起兵占據了江東,劉豫州(劉備)也在漢水以南招集人馬,准備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統一了北方,接著又奪取了荊州,威震四方。
劉豫州無力和他杭衡,所以逃到夏口。將軍您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能用江東兵力抵抗曹操,就應該立即和他斷絕關系;如果不能抵抗,就放下武器,趁早投降。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曹操,而內心卻猶豫不決,在這緊急關頭不能當機立斷,那可要大禍臨頭了。」
孫權聽了很不高興,馬上反唇相譏說:「既然這樣,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諸葛亮趁勢接著說:「劉將軍是漢室後代,英才蓋世,天下士人都仰慕他,就像江河之水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業不成,這是天意,怎能拜倒在曹操腳下?」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反復陳,很激動地一說:「我不能拿東吳的土地和十萬人馬,受他人控制!我抗曹的決心已經一下定了。現在除了劉豫州,再也沒有別人能和曹操杭衡了。」
孫權雖然下定了抗曹決心,但他感到曹操兵多將廣,而劉備又剛剛打了敗仗,對能否和他聯合抗曹產生一了懷疑,一於是問諸葛亮:「劉豫州剛被曹操打敗,他有力量抗拒曹操嗎?」
諸葛亮為了解除孫權的顧慮,最後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指出孫劉聯合,必能打敗曹軍,最終要形成三足鼎一立的局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戰敗,但現在重新匯集的兵士加上關羽的精銳水軍還有一萬多人,劉琦集合江夏的兵力也不下萬人。
曹操兵馬雖多,但從北方遠道而來,經過長途跋涉,本來就很疲勞,在追擊劉豫州時,一天一夜行軍三百多里,這就好比強弩射出去的箭,到了盡頭,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還有什麼力量呢?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認為這樣就是最善戰的將軍也一定會遭到挫敗。
況且曹軍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在水上作戰。荊州的士兵投降曹操,是被形勢所逼迫,並不是真心為他效力。如果將軍能派幾員猛將,率領數萬精兵,與劉豫州同心協力,必能打敗曹軍!曹操兵敗後必然北逃,這樣孫劉兩家的力量就會增強,三足鼎立的形勢就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諸葛亮的精闢分析,不僅使孫權心悅誠服,精神振奮,也有力地批駁了主降派的種.種謬論,得到了主戰派的支持,堅定了孫權的信心。當時周瑜尚在都陽(今江西波陽)訓練水軍。魯肅建議立即派人召回周瑜,孫權同意後,把周瑜從那陽召回。
俗話說英雄所見略同。周瑜的主張和孫權、魯肅、諸葛亮完全一樣。在一次軍事會議上,針對張昭等人的主降觀點,從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出發,有理有據地駁斥說:「張長史的意見我不能同意。曹操表面上打著漢朝的旗號,實際上心懷不軌。孫將軍雄才大略,占據江東數千里的地方,兵精糧足,英雄之士樂於報效,應當橫行天下,為漢朝除奸,消滅禍害。曹操自來送死,難道還能去迎接他嗎?
我為將軍已經籌畫好了,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後方並不安定,關西的馬超、韓遂是曹操的後患。況且曹操舍棄鞍馬,依仗舟船,和東吳來較量,這不是中原人的長處。現在天寒地凍,軍馬沒有草料,士兵不服水土,必然發生疾病,這是用兵的忌諱。而曹操冒然而來,正是打敗他的好時機。請將軍給我精兵三萬,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擊敗曹操。」周瑜的慷慨陳詞和精闢分析,使在場的人都受到極大鼓舞。
周瑜的豪言壯語,也激勵了孫權。他站起身來大聲說:「曹操老賊想廢除漢室自立為帝已經很久了。只是害怕袁紹、袁術、昌布、劉表與我罷了。現在他們都己經被消滅,只有我還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公瑾(周瑜字).和我的意見完全一致。」為了表示抗曹的決心,就情不自禁地拔出寶劍,向前面的幾案上砍去,並厲聲說:「誰再說投降曹操,就和這幾案一樣下場!」
孫權調撥三萬精兵,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同二人制定作戰方針,大軍開赴前線,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後,進駐赤壁(今湖北蒲析縣西)。
曹操率軍自江陵順流而下,舶舫(戰船)千里,放旗蔽空,聲勢十分浩大。曹操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占絕對優勢,打敗孫權不成問題。可是他那二十多萬軍隊,多是北方士兵,長於陸戰,不習水戰。再加上遠道而來,不服水土,生病的很多。一其中七八萬水軍,是剛剛投降過來的荊州軍隊,他們尚存疑懼,人心不安,盡管曹操善一於用兵,但戰前形勢對他十分不利。
曹操的軍隊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剛一接觸,便被打敗,只好退往江北,隔江與孫劉聯軍相峙。曹操為克服不習水戰的弱點,下令把戰船用鐵索連鎖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不僅解決了船隻顛簸的間題,又利於軍隊在船上往來行動。這樣,就束縛了自己的手腳,違背了水軍作戰的基本常識,給孫、劉聯軍採用火攻提供了機會。
來揭秘吧據悉一天,周瑜和眾將領正隔江觀望曹操的連環船。身經百戰的老將黃蓋,敏銳地發現連環船的致命弱點,便向周瑜獻計說:「現在敵眾我寡,很難和敵軍長久相持。但曹操的船隊是首尾相連在一起的,可以採用火攻的戰術,把敵人消滅。」
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後,一方面積極准備實施火攻的部署,另一方面讓黃蓋出面寫了一封假投降的信,並約定投降日期,以麻痹曹操。一切做好准備之後,只要東南風一起,就可以實施火攻了。可以說,萬一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隆冬季節,一般多刮北風。可是到了 冬至 那天,天氣突然轉暖,東南風勁吹,江水咆哮,濁浪滔天,周瑜等將領見此情景,激動萬分。江東將士個個摩拳擦掌,人人精神振奮,決戰時刻終於到來。
時至夜晚,黃蓋率領十幾艘蒙沖斗艦,裡面裝滿灌了油的乾柴枯草,還有大量硫磺煙硝之類的引火之物,外面圍著布幢,插上青龍牙旗,乘風破浪,向曹軍水寨疾馳而去。黃蓋高舉火炬,看見距曹營不遠,讓將士大聲吶喊:「黃蓋前來投降了!」
曹軍被黃蓋的詐降所迷惑,以為黃蓋真的來投降了,都伸著脖子觀望。正當曹軍將士興高采烈之時,黃蓋指揮各艦同時燃起火來,迅速向曹操的水軍船艦沖去。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火烈風猛,霎時,曹軍船艦就被延燒起來,烈焰沖天,那些戰船因被鐵索連鎖,倉促間無法拆開,曹操水寨化為一片火海,士兵們被燒死、淹死、互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曹軍在岸上的營寨也被延燒著火。
周瑜見對岸起火,知道黃蓋已經得手,立即發布命令,孫、劉聯軍分水陸兩路乘勝進擊。曹軍兵敗如山倒,被殺得丟盔棄甲,人仰馬翻,死傷了一大半。曹操帶領殘兵敗將,從旱路撤退。
赤壁一戰,曹操的水軍全部覆滅,陸軍元氣大傷,他退回北方後,勢力局限北部中國,再也無力南下了。
<<<
赤壁之戰的作用與意義
赤壁之戰,它的作用在於: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之前,全國的割據勢力已經所剩不多,實力不強大多的已被消滅。赤壁之戰之後,曹魏損失過大,一時無力南顧,給南方孫劉的發展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劉備鞏固了自己對於荊州的佔領,又利用這一段南北相對平靜的時期攻佔了長沙、零陵等四郡,自己的實力大為增強,這為以後攻佔西川奠定了基礎。北方對東吳的壓力一下減輕了下來,東吳的疆域也穩定下來,經過赤壁之戰,使曹、劉、孫的實力更加接進,所以說這使天下三分的局勢初步形成。
一、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二、戰役意義
赤壁決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作用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不是主要貢獻的人;諸葛亮主要貢獻是促成了,孫劉的聯盟; 請注意,是促成; 最終決定權在孫權和魯肅手上;其輔助重用。赤壁之戰中最大的英雄是周瑜;而且周瑜同志在建安13年到15年之間是最大的英雄;特撰文如下,以是紀念。
周瑜即使和當年最牛的諸葛亮來比; 如下:
周瑜死在建安15年, 年36;我們看看周瑜和諸葛亮當時的現狀, 周瑜被諸葛亮氣死,應該是諸葛亮被周瑜氣死吧;
1. 周瑜出生世家大族; 諸葛亮出生一個沒落的世家;而且父母早亡;不嫉妒.
2. 周瑜年少得志, 諸葛亮小周瑜6歲, 21歲就攻城拔寨了; 而諸葛亮在26歲得時候,劉備才去隆中找諸葛亮, 28歲得時候才建立第一功(建立孫權和劉備的戰略聯盟, 共抗曹操.)也就是周瑜早11年的發揮;即在建安13年的時候,諸葛亮是個剛出茅廬的一個謀士,參謀(還不是參謀長: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28歲),而周瑜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名將;周瑜怎麼會嫉妒諸葛亮?
3. 自身條件:周瑜是天下聞名的帥哥,江東父老呼之 孫郎; 而諸葛亮也是一個身長八尺; 但是沒有這么高的評價, 權且算是平手. 不嫉妒.
4. 老婆, 周瑜的老婆小喬, 天下最美的美女之一; 諸葛亮的老婆」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不嫉妒.
5. 能力,功績上來講, 建安15年,周瑜是東吳第一名將, 東吳的第一紅人;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剛剛被打敗, 掉下來在野外的兵器,還沒有生銹;(借東風, 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諸葛亮當時還最多是個參謀長; 不是一個實力派.且當時的劉備集團的實力遠遠不如東吳(借荊州); 兩個人又不是一個級別的, 不嫉妒.
6.個人藝術素養: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諸葛亮, 空城計中, 城牆上撫琴一曲,縱然不至於多麼差,也沒有多麼好,最起碼沒有周瑜強;不嫉妒.
7. 性格柔性上講:
周瑜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雖然周瑜和魯肅政見不一致(周瑜,滅劉備,自大; 魯肅, 聯劉備抗曹),但是不為自己的固執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位子.
諸葛亮: 殺馬謖, 沒有重用魏延, 死後: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綜上所述, 周瑜真的不會被諸葛亮氣死, 如果比較真正被氣死肯定是諸葛亮.
1. 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2. 興平二年 195年 21歲 孫策受袁術之命平定江東;周瑜帶兵糧到歷陽支助孫策,一同作戰,攻下橫江、當利(此兩處均為軍事要地,乃大功也),擊退劉繇,進入曲阿。而後周瑜還鎮丹楊。(周瑜與孫策第二次分別)
4. 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 諺語 :「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
赤壁之戰的故事簡介及歷史意義相關 文章 :
★ 赤壁之戰的故事簡介及歷史意義
★ 赤壁之戰的故事是怎樣的
★ 三國著名的典故
★ 赤壁之戰的成語故事
★ 曹操經典故事赤壁之戰
★ 火燒赤壁的成語故事
★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優質教案三篇
★ 三國關羽是怎麼死的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第五單元)
★ 初中七年級上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範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10. 求《赤壁》電影的詳細內容和事情發展!!!
內容和事情發展如下:
影片以長坂坡之戰開場,曹操在擊潰劉備後,認為對他稱霸天下有 威脅的是東吳,再加上曹操鍾愛的小喬誓死不從,令他大發雷霆,執意攻打東吳。孫權派魯肅以弔唁劉表之名與劉備會面,商討聯合抗曹的事情。劉備在同意了與東吳聯合抗曹的建議之後,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與魯肅用激將法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並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兩軍最終在赤壁相遇,小喬夜探曹營,與曹操論茶道拖延時間,最終聯軍戰勝曹軍,小喬與其子平安均安然無恙。
《赤壁》是2008年吳宇森執導的一部史詩電影,由梁朝偉、金城武、張震、張豐毅、趙薇、林志玲、胡軍、中村獅童主演。
該片分為《赤壁Ⅰ》和《赤壁Ⅱ決戰天下》上下兩部,分別於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上部最終中國內地票房3.12億,下部2.51億人民幣,總票房5.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