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17 15:13:04

『壹』 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是什麼

1、《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作品著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2、《結局》亦是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的主題是人的生存狀態是荒誕的、痛苦的。全劇只有4個人物,4個人物都是病人。全劇唯一的動作就是僕人推著漢姆的輪椅在室內轉動,漢姆把這叫做「周遊世界」。整個場面都顯得十分凄慘,劇中所有的人都處在絕望的痛苦中。劇名取為「結局」,這也是有其意義的。劇中的主人公漢姆說:「結局在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然而還在延伸。」戲劇結束並不意味著人生痛苦的完結,它還在延伸。

3、《馬龍之死》是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馬龍之死》成功運用荒誕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戰後西方世界真實的社會狀況。它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使人們從麻木平庸,充滿假象的生存狀況中醒來,看到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況。

4、《莫洛伊》是貝克特最為知名的法文「長篇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莫洛伊尋找母親為線索展開。莫洛伊是一個腿腳不便而又失去大部分記憶的中年人,被困在已故母親的房間里不停地寫作。他的任務是把他尋找母親的漫長旅程,也就是把他來此之前的冒險經歷用文字記述下來。第二部分是由另一個主人公莫朗敘述的他尋找失蹤的莫洛伊的旅行。

5、《啊,美好的日子!》以喜劇的輕快和滑稽的優雅講述了一個叫做維尼的女人消失的過程。她一點點被沙土吞噬,卻依然毫無痛感地講述她的生活。面對宿命,她保持著令人絕望的幸福。身陷泥潭而言語自由的維尼,由Serge Noyelle搬上舞台,她無疑就是女版的薩繆爾Ÿ貝克特。Serge Noyelle的這部導演作品被譽為一幅「張狂的自由之示意圖」

『貳』 《等待戈多》的內容有什麼象徵意義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作品著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戈多起碼是能給他們帶來希望的救星,如果說兩個流浪漢象徵著當代西方人的話,那麼戈多則象徵著他們苦苦等待而又無望實現的希望。

(2)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等待戈多》突破文學描述的固有模式,戲劇情節幾乎沒有發展變化,舞台場景同位疊合,戲劇動作機械呆板,以此象徵生活內容循環往復,卻無異於什麼也沒有發生;

人物對話則悖逆追求妙言雋語的技巧規范,多用無聊的下意識獨白和不知所雲的廢話對白,以此喻示荒誕社會造成的人類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極度混亂。

劇作《等待戈多》通過荒誕的人物、荒誕的情節、荒誕的語言、荒誕的舞台設計和荒誕的戲劇效果,表現了荒誕派戲劇的一個基本主題:世界不可知,命運本無常,人是低賤的,行為無意義。

『叄』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的哪部作品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西方戲劇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寫的一個「反傳統」劇本,也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作之一。它於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倫劇院首演後,立即引起了熱烈的爭議,雖有一些好評,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後竟被稱為「經典之作」。該劇最初在倫敦演出時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亂,只有少數人加以贊揚。1956年4月,它在紐約百老匯上演時,被認為是奇怪的來路不明的戲劇,只演了59場就停演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承認,被譯成數十種文字,在許多國家上演,成為真正的世界名劇。

這是一個兩幕劇,出場人物共有5個:兩個老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又稱戈戈)和弗拉季米爾(又稱狄狄),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音譯為呂克),還有一個報信的小男孩。故事發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黃昏時分,兩個老流浪漢在荒野路旁相遇。他們從何處來,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們來這里「等待戈多」。至於戈多是什麼人,他們為什麼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們無事可做,沒事找事,無話可說,沒話找話。他們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卜。波卓的出現,使他們一陣驚喜,誤以為是「戈多」蒞臨,然而波卓主僕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後,旋即退場。不久,一個男孩上場報告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晚准來。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時間,兩個老流浪漢又來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們模模糊糊地回憶著昨天發生的事情,突然,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向他們襲來,於是沒話找話、同時說話,因為這樣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聽」。等不來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們再次尋找對昨天的失去的記憶,再次談靴子,談胡蘿卜,這樣「可以證明自己還存在」。戈戈做了一個惡夢,但狄狄不讓他說。他們想要離去,然而不能。干嗎不能?等待戈多。正當他們精神迷亂之際,波卓主僕再次出場。波卓已成瞎子,幸運兒已經氣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場,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晚會來。兩位老流浪漢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戲後,決定離去,明天再來。

貝克特認為,「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他要開辟「過去藝術家從未勘探過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這種主張的藝術實踐。如果按照傳統的戲劇法則衡量它,幾乎沒有哪一點可以得出滿意的結論。它沒有劇情發展,結尾是開端的重復;沒有戲劇沖突,只有亂無頭緒的對話和荒誕的插曲;人物沒有正常的思維能力,也就很難談得上性格描繪;地點含含糊糊,時間脫了常規(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但這正是作家為要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而精心構思出來的。舞台上出現的一切,是那樣的骯臟、醜陋,是那樣的荒涼、凄慘、黑暗,舞台被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令人窒息。正是這種惡夢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觀眾同自己的現實處境發生自然的聯想,產生強烈的共鳴——人在現實世界中處境的悲哀,現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樣難以實現。

始終未出場的戈多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但戈多是誰,他代表什麼,劇中沒有說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兩個流浪漢似乎在某個場合見過他,但又說不認識他。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等待這個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質的戈多先生呢?因為他們要向他「祈禱」,要向他提出「源源不斷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來,他們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的「處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們惟一的生活內容,惟一的精神支柱。盡管等待是一種痛苦的煎熬,「膩煩得要死」,「真是可怕」,但他們還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西方評論家對戈多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曾問貝克特,戈多是誰,他說他也不知道。這個回答固然表現了西方作家常有的故弄玄虛的癖好,但也含有一定的真實性。貝克特看到了社會的混亂、荒謬,看到了人在西方世界處境的可怕,但對這種現實又無法作出正確的解釋,更找不到出路,只看到人們在惶恐之中仍懷有一種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這就使作家構思出這個難以解說的戈多來。

有人認為,戈多就是上帝,根據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詞演變而來;有人認為,波卓就是戈多,因為在劇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稱是戈多;也有人認為,戈多這一人物的由來同巴爾扎克的一個喜劇劇本《自命不凡的人》有關,該劇中就有一個眾人都在談論又始終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另外一些學者,則不滿足於對戈多的索引式解釋,而認為戈多無非是一種象徵,是「虛無」、「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驗——現世以外的東西。後一種理解似乎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所接受。戈多作為一種象徵,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會的人們對未來的若有若無的期盼。

戈多究竟為何物,難以作出確切的解釋,而對戈多的等待,又是貫穿全劇的最大懸案,那麼,這個劇本的意義何在,它要告訴人們什麼呢?劇中人物既無英雄業績,亦無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們生活的空虛、無聊和無奈,只是人類生活的醜陋和生存的痛苦。所以,英國劇評家馬丁·艾斯林在《論荒誕派戲劇》中認為:「這部劇作的主題並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徵的等待。在我們整個一生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等待什麼;戈多則體現了我們的等待之物——它也許是某個事件,一件東西,一個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等待中純粹而直接地體驗著時光的流逝。當我們處於主動狀態時,我們可能忘記時光的流逝,於是我們超越了時間;而當我們純粹被動地等待時,我們將面對時間流逝本身。」艾斯林的看法確有可取之處,也為不少學者所認可,但艾斯林對「等待」的解釋,也值得討論。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畫面,給人的感受是那樣的強烈、集中,但又讓你一時說不清是怎麼回事,這種主題思想的多義性所產生的魅力,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不多的。該劇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社會意義,是它以創新的藝術方法,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

《等待戈多》是最能體現貝克特戲劇創作藝術的一部作品,荒誕的思想內容和荒誕的藝術形式,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統一。

就整體藝術構思來講,貝克特將舞台上出現的一切事物都荒誕化,非理性化。在一條荒涼冷寂的大路中,先後出現了5個人物,他們記憶模糊,說話顛三倒四,行為荒唐可笑。傳話的男孩,第二次出場時竟不知第一次傳話的是不是他自己;幸運兒在全劇只說過一次話,卻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變成一個瞎眼的殘廢,他讓幸運兒背的布袋,裡面裝的竟是沙土;兩個流浪漢在苦苦等待,但又說不清為何要等待。在布景設計上,空盪盪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樹,燈光突明突暗,使觀眾的注意力旁無所顧,始終集中在幾個人物身上,使荒誕悲慘的人生畫面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幾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復。戲演完了,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結尾又回到開頭,時間像沒有向前流動。但劇情的重復所取得的戲劇效果,卻是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因而喜劇也變成了悲劇。

貝克特作為一名卓越的以喜劇形式寫作悲劇的戲劇藝術家,不僅表現在劇本的整體構思上,還特別表現在戲劇對話的寫作上。《等待戈多》雖然劇情荒誕,人物古怪,但讀劇本或看演出卻對人們很有吸引力,其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種語言的魅力。貝克特從現實生活中吸取養料,他劇中的人物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樣,講流浪漢的廢話,講特權者的愚昧的昏話,但作者能使他們的對話有節奏感,有詩意,有幽默情趣,有哲理的深意,請看下面這段對話:

弗:找句話說吧!(愛:咱們這會兒干什麼?)弗:等待戈多。(愛:啊!)弗:真是可怕!……幫幫我!(愛:我在想哩。)弗:在你尋找的時候,你就聽得見。(愛:不錯。)弗:這樣你就不至於找到你找的東西。(愛:對啦。)弗:這樣你就不至於思想。(愛:照樣思想。)弗:不,不,這是不可能的。(愛:這倒是個主意,咱們來彼此反駁吧。)弗:不可能。(愛:那麼咱們抱怨什麼?)……弗: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愛:可是咱們有過這樣的事嗎?)

這一長串對話,表面看來是些東拉西扯的胡話,但這些急促的對話短句,表現了人物內心的空虛、恐懼,既離不開現實,又害怕現實,既想忘掉自我,又忘不掉自我的矛盾心態,而「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一句,則能引起人們靈魂的悸動——人的處境雖然十分可悲,但仍然「難得糊塗」,這「真是極大的痛苦」。劇中的波卓命令幸運兒「思想」,幸運兒竟發表了一篇天外來客一般的講演,無疑會使觀眾驚訝得目瞪口呆,具有強烈的效果;同時,它也是對那種故弄玄虛的學者名流的有力諷刺。貝克特很善於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過人物的胡言亂語表達出來。

當代英國戲劇學者沁費爾得指出:「就貝克特而言,他的劇作對人生所作的陰暗描繪,我們盡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對於戲劇藝術所做的貢獻卻是足以贏得我們的感謝和尊敬。他使我們重新想起:戲劇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他提醒了我們,華麗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完美的服裝、波瀾起伏的情節,盡管有趣,但對於戲劇藝術卻不是非有不可。……他描寫了人類山窮水盡的苦境,卻將戲劇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認為貝克特的劇作「將戲劇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未必恰當,但沒有人能夠否認,以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劇在20世紀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確實寫下了重要的一章。

(選自《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肆』 貝克特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什麼

貝克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等待戈多,同時他的小說以及戲劇精神,值得大家去喜歡。也刺激了許多的作家以及哲學家,並且讓他們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韻味。貝克特一生總共創作了舞台劇本有30多個,大概有20多個都被拍成了作品。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對於荒誕派戲劇所做出來的貢獻,也是因為他的優秀劇作,所以讓荒誕派戲劇能夠更加的獨立,並且在文學派流中逐漸壯大。

發現美

其實他的劇作對於人生的描繪非常的陰暗,大家也可以不接受,但是他在戲劇的藝術上奉獻出了自己的精神,這也值得大家去感激以及尊敬。他所描寫的苦境呈現出了人類在山窮水盡時候的場景,但是卻又用戲劇讓每個人的人生出現了柳暗花明的一面。他這一生都在發現美的事物,在呈現美的同時,他用自己的經歷給大家帶來了美。

『伍』 荒誕劇派作者具有典型之一的是貝殼的什麼

荒誕派劇作中最具典型性之一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作品著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賞析

貝克特展示了西方社會觸目驚心的人類受難圖。愛斯特拉岡、弗拉季米爾、波卓、幸運兒的名字,分別代表了法國人、俄國人、義大利人和英國人,象徵了全人類。他們躑躅在不可知的人生旅途上,精疲力竭、窮困潦倒、處境低賤、思維混亂、語言顛倒、行動機械、精神無聊,毫無意義地接受著命運的捉弄,伴隨期望而來的是永遠的失望,在永遠的等待中消耗生命。

貝克特認為,世界和人生既然是荒誕的、非理性的,表現這種非理性現象就必須用非理性的藝術形式,表現荒誕的現實也只能用荒誕的手法。為此,貝克特提出並實踐著「反戲劇」的主張,聲稱「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

『陸』 《等待戈多》作者是誰

《等待戈多》作者是塞繆爾·貝克特。

《等待戈多》,又譯作《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

貝克特一生的創作經歷,以1952年話劇《等待戈多》的上演為標志而被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創作小說,而後期則主要寫劇本。盡管如此,貝克特的文學風格卻始終沒有很大變化,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

作品影響: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巴比倫劇院首演,3年後在紐約百老匯的舞台上,它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短短的幾年間,它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歐、美、亞許多國家同時上演,一直上演不衰。

『柒』 等待戈多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等待戈多的故事講的是劇里兩個主人公即不知道戈多是誰,也不知道他來不來。但是戈多有可能會來,所以他們就一直等。影射一下人們的生活就跟主人公一樣很無聊空虛絕望。戈多也可以看做希望的化身,人們等的很煎熬絕望,但又不得不等。

簡要劇情

第一幕

兩個身份不明的流浪漢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黃昏小路旁的枯樹下,等待戈多的到來。他們為消磨時間,語無倫次,東拉西扯地試著講故事、找話題,做著各種無聊的動作。他們錯把前來的主僕二人波卓和幸運兒當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時,來了一個小孩,告訴他們戈多今天不來,明天准來。

第二幕

次日黃昏,兩人如昨天一樣在等待戈多的到來。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四、五片葉子,又來的波卓成了瞎子,幸運兒成了啞巴。天黑時,那孩子又捎來口信,說戈多今天不來了,明天准來。兩人大為絕望,想死沒有死成,想走卻又站著不動。劇作無論從劇情內容到表演形式,都體現出了與傳統戲劇大相徑庭的荒誕性。

(7)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部戲劇的創作年代正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存在主義哲學鼎盛時期,空前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它徹底打碎了歐洲人在一戰後殘存的社會價值觀念,迷茫、空虛折磨著歐洲人的靈魂。這部劇中生動地闡明了存在主義對「社會中的人」的看法——他人就是地獄。

一個人在世界上必須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關系是「麻煩」和「煩惱」,同其他的人相處,必將產生無限的煩惱,他或者與其他人合謀,或者贊成他人,或者反對他人,從而陷入既喪失自我,又認不清他人的混沌、荒謬境地,而且還必須在這種處境中繼續生存下去。

貝克特主張:「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真正的藝術。」他的確把《等待戈多》的情節與動作減到了極低的限度,這出戲沒有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節和戲劇沖突。用劇中人物戈戈在第二幕的話說:他們在前一天「談了一天的空話,」「作了一場惡夢」,但今天又是這些空話和惡夢的重復。

這正是貝克特虛無主義人生觀的體現,這種虛無主義包含著對現實的極端不滿情緒,他筆下的人物最不堪忍受的是生活既空虛又可惡

:「我們膩煩得要死,這是沒法否認的現實。」、「咱們已經失去咱們的權利。」、「我***一輩子到處在泥地里爬!」、「瞧瞧這垃圾。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它!」

劇中主人公狄狄和戈戈總是嘮叨不停,
這樣可以證明他們自己還存在,
可以不必思想,不必聽別人說話,從而逃避現實。他們的唯一希望是等待戈多,可戈多究竟是誰?他代表什麼?劇中沒有說明,觀眾更是無人知曉。

此劇一九五八年在美國上演,導演問作者:戈多究竟代表什麼?貝克特的回答充滿了機智與荒誕色彩:「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戲里說出來了」。從劇中看,戈多僅僅是支持流浪漢狄狄和戈戈捱時光的微茫的希望,

是他們賴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來了,咱們得救。」但他就是不來,他們苦悶得想上吊。

但他們能去死嗎?不能,因為他們必須得等待戈多。在貝克特看來,人生就是這樣,既難活,又難死,既有希望,又很絕望。而歸根到底是絕望的。盡管如此,但「我們還得等待戈多,而且將繼續等待下去」。觀眾們都知道,苦苦的等待帶來的必然是幻滅的結局,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人生畫圖。

等待戈多——網路

『捌』 荒誕派劇作中最具典型之一的貝克特式是什麼

荒誕派劇作中最具典型性之一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8)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作品著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以兩個流浪漢苦等「戈多」,而「戈多」不來的情節,喻示人生是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表達了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存在主義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

『玖』 貝克特戲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哪些

貝克特全名塞繆爾.貝克特。貝克特是愛爾蘭作家,是也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他的一生作品有很多。

代表作有《等待戈多》,這部作品讓他在世界文壇名聲鵲起。他編寫的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無可名狀的人》是貝克特創作的最高境界。在文學方面的極高造詣,以及以新的形式表現人們普遍遇到的難以掙脫的煩惱,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獎。

荒誕派戲劇的代表貝克特

貝克特是愛爾蘭人,著名的作家,出生在柏林。學生時代的貝克特遇到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這一次相遇,對貝克特的人生方向的確定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在柏林的三一學院畢業,貝克特一生獲得多項碩士學位。一直寫堅持小說的貝克特在後來感覺自己再繼續寫小說,不會有更多突破,因此。轉身開始了戲劇創作。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等待戈多》讓他一舉拿下諾貝爾文學獎。

『拾』 貝克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芬尼根的守靈夜》。

人物生平:

塞繆爾·貝克特愛爾蘭作家。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父親是測量員,母親是虔誠的教徒。學生時代游歷巴黎時,與僑居巴黎的愛爾蘭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相識,還曾當過他的秘書。1927年畢業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獲法文和義大利文碩士學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結識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精通數國語言的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喬伊斯的助手,負責整理《芬尼根的守靈夜》手稿。他較早發表的批評作品有《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和《普魯斯特論》。



(10)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寫作特點:

貝克特一生的創作經歷,以1952年話劇《等待戈多》的上演為標志而被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創作小說,而後期則主要寫劇本。盡管如此,貝克特的文學風格卻始終沒有很大變化,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

早年的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對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惡痛絕。他曾指責當時的讀者只願意「不費勁地」閱讀「形式與內容嚴格分離」的作品,而不願意接受像喬伊斯小說那種「直接表述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貝克特的喜劇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怎麼邊聊天邊看電影 瀏覽:246
王寶強飾演老四是什麼電影 瀏覽:771
星爺一共演了多少部電影 瀏覽:923
有什麼特別好看的A電影 瀏覽:816
手機在線免費看電影 瀏覽:315
什麼兒童電影是中文的而且不要錢 瀏覽:900
鹿晗外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826
bt下載好看的電影 瀏覽:595
如何利用電影版權賺錢 瀏覽:511
搜索一個電影可以通過哪些方式 瀏覽:336
快手怎麼一分買電影 瀏覽:853
電影怎麼都行在線 瀏覽:295
電影斯巴達克斯演員如何健身 瀏覽:373
雷神3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英文版 瀏覽:135
蘋果手機如何在迅雷下載網址看電影 瀏覽:45
電影天堂表導演中英文怎麼寫 瀏覽:598
香港電影免費觀看內容 瀏覽:82
小豬佩奇電影過大年免費看 瀏覽:81
電影上的香煙怎麼那麼大煙霧 瀏覽:471
廣電網路如何選擇電影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