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dogma95電影有哪些

dogma95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2 12:20:35

A. 有哪些電影對世界產生過影響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這些電影裡面關於人的意識,還有信仰的觀念,非常的影響世人。有很多人在看完這些電影之後,在網路上面議論他們這些電影裡面的觀念,並且產生過許多糾葛。

B. 什麼是DOGMA運動

有關DOGMA』95運動

1995年春,一群電影導演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宣讀了一系列稱之為DOGMA』95的拍攝原則。從表面上看,DOGMA』95的出現實在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為何這些導演會拋開其個人品味,願意遵從一些令每名電影工作者聽到都或許會啞然失笑的拍攝死規定呢?

先讓我們看看所謂的DOGMA』95都規定了什麼吧。

DOGMA』95十原則

1. 必須實地(景)拍攝,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為必需品的話,選景時就必須找一處有該道具出現的地點。

2. 不可在影像之外加進額外的音響效果(也不許加入配樂,除非該音樂在拍攝時同步播放)。

3. 必須採用手提攝影的方法。

4. 必須採用彩色的畫面,不可製造特殊燈光效果,如現場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攝影機上加裝「機頂燈」。

5. 不可使用任何過濾鏡。

6. 不可有表面化處理的場面如謀殺等。

7. 故事必須發生在現代的環境。

8. 不可拍類型電影。

9. 電影制式必須為35MM膠片。

10.導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製作名單)中出現。

導演在拍攝的時候除了要嚴格遵守「十原則」外,開機之前還要宣誓,依照「貞操誓詞」(VOW OF CHASTITY)所言拋開一切美學考慮:「我以導演之名起誓,要剋制自己的個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藝術家。我的最大目標是要在角色和環境中找出真理。我發誓會用一切辦法包括犧牲我個人口味及美學考慮去達到此目的。謹此宣誓。」拍完後影片還要「送檢」,通過鑒定後,合格者將獲一張DOGMA』95證書,以證明該片為如假包換的DOGMA』95電影。

其實這些電影人當初制定DOGMA』95的目的,無非是要和現在主流的好萊塢電影體制的某些拍攝傳統相抗衡。他們的信念是真正的電影藝術已經瀕臨殘廢邊緣,其潮流是太過賣弄包裝和特技,刻意製造虛幻的假像來愚弄觀眾,淹沒了電影藝術最重要的真實情感,因此必須立即展開救亡行動,而救亡的方法只有「以暴易暴」——「以規范對抗規范」。他們相信只有在DOGMA』95那種苛刻的創作環境下,導演才能抹去各種科技手段帶來的誘惑,專注於拍攝時保留兩個素:故事和角色,從而使電影民主化,回歸電影的藝術本體。

DOGMA』95宣言誕生以來,很多訕笑著等待看笑話的人驚奇地看到一系列電影傑作的面世:《家宴》、《白痴》、《三船》、《初級義大利教程》、《國王還活著》等。這些作品大都在國際電影節上贏得褒獎,並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而它的影響至今依然健旺,甚至影響到美國主流電影的拍攝思路——不用說,他們把反類型電影的DOGMA』95也類型化了。

C. 什麼叫做Dogma風格的電影

有關DOGMA』95運動

1995年春,一群電影導演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宣讀了一系列稱之為DOGMA』95的拍攝原則。從表面上看,DOGMA』95的出現實在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為何這些導演會拋開其個人品味,願意遵從一些令每名電影工作者聽到都或許會啞然失笑的拍攝死規定呢?

先讓我們看看所謂的DOGMA』95都規定了什麼吧。

DOGMA』95十原則

1. 必須實地(景)拍攝,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為必需品的話,選景時就必須找一處有該道具出現的地點。

2. 不可在影像之外加進額外的音響效果(也不許加入配樂,除非該音樂在拍攝時同步播放)。

3. 必須採用手提攝影的方法。

4. 必須採用彩色的畫面,不可製造特殊燈光效果,如現場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攝影機上加裝「機頂燈」。

5. 不可使用任何過濾鏡。

6. 不可有表面化處理的場面如謀殺等。

7. 故事必須發生在現代的環境。

8. 不可拍類型電影。

9. 電影制式必須為35MM膠片。

10.導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製作名單)中出現。

導演在拍攝的時候除了要嚴格遵守「十原則」外,開機之前還要宣誓,依照「貞操誓詞」(VOW OF CHASTITY)所言拋開一切美學考慮:「我以導演之名起誓,要剋制自己的個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藝術家。我的最大目標是要在角色和環境中找出真理。我發誓會用一切辦法包括犧牲我個人口味及美學考慮去達到此目的。謹此宣誓。」拍完後影片還要「送檢」,通過鑒定後,合格者將獲一張DOGMA』95證書,以證明該片為如假包換的DOGMA』95電影。

其實這些電影人當初制定DOGMA』95的目的,無非是要和現在主流的好萊塢電影體制的某些拍攝傳統相抗衡。他們的信念是真正的電影藝術已經瀕臨殘廢邊緣,其潮流是太過賣弄包裝和特技,刻意製造虛幻的假像來愚弄觀眾,淹沒了電影藝術最重要的真實情感,因此必須立即展開救亡行動,而救亡的方法只有「以暴易暴」——「以規范對抗規范」。他們相信只有在DOGMA』95那種苛刻的創作環境下,導演才能抹去各種科技手段帶來的誘惑,專注於拍攝時保留兩個素:故事和角色,從而使電影民主化,回歸電影的藝術本體。

DOGMA』95宣言誕生以來,很多訕笑著等待看笑話的人驚奇地看到一系列電影傑作的面世:《家宴》、《白痴》、《三船》、《初級義大利教程》、《國王還活著》等。這些作品大都在國際電影節上贏得褒獎,並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而它的影響至今依然健旺,甚至影響到美國主流電影的拍攝思路——不用說,他們把反類型電影的DOGMA』95也類型化了。

望採納

D. 找了一個下午也沒有找到,就來問你了..........

不是俄國的

《白痴》(The Idiots)[DVDRip]
白痴 The Idiots / Idioterne (1998)

【導演】 拉斯·馮·提爾 (Lans Von Trier)
【國家/地區】 丹麥/瑞典/法國/荷蘭/義大利/
【主要演員】 Bodil Jørgensen ...... Karen
Jens Albinus ...... Stoffer
Anne Louise Hassing ...... Susanne
Troels Lyby ...... Henrik
Nikolaj Lie Kaas ...... Jeppe
Louise Mieritz ...... Josephine
Henrik Prip ...... Ped
安德斯 霍夫 (Anders Hove) ...... Josephine's Father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54421/
【字幕】 (詳見漢風)
【獲獎記錄】戛納電影節 歐洲電影獎

【劇情簡介&評論】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與社會群體相聯系著,不可能與之脫離。這沒什麼新鮮的。而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毛病不少。因而在個體與群體之間就有許多的矛盾沖突。這也沒什麼新鮮的。新鮮的是人對社會進行抗爭的種種方式,自古至今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電影《The Idiots》(「白痴」,港譯「越笨越快樂」)就以一種特殊的拍攝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又一種人與社會群體間新鮮的抗爭方式——裝瘋賣傻。這片子說的是丹麥國首府哥本哈根的一幫小青年,對現代社會種種現狀極為不滿,苦悶得不行,於是利用業余時間假扮作白痴戲弄人間。鬧到最後這個游戲進行不下去了,於是這幫人只得回歸現實該幹嘛幹嘛。

其實靠裝瘋賣傻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這么干。但是象影片中這幾位這么過分的似乎還比較少見。通過不遺餘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徵行為,他們在公共場合不斷地與這個社會開著玩笑,並從中獲得一種短暫的發泄之快感。白痴的形象是這幫人的精神面具,同時也成為了他們種種越矩行為的盾牌,因為人們是不會過分計較白痴所犯的錯誤的。但是,這個游戲終究沒有玩下去。就象無數的無政府主義行為一樣,逃不脫失敗的下場。本來是想以特殊的方式來嘲弄這個社會,到頭來發現被嘲弄的卻好象是自己,因為你仍然無法超越這令你痛苦萬分的尷尬處境。而這個社會卻似乎根本沒有被觸動。

其實,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抗爭更象是一種逃避。妄圖通過達到一種內心痴迷的狀態來擺脫塵世的無聊和紛擾。用這些人的話說,是要追求一種所謂「人內在的痴迷」(Inner Idiot)。這話聽著有點玄虛的味道,不過我大概能理解這種心態,並表示同情。但實際上這種尋求解脫的方式根本就是扯淡,因為它缺乏理性的根基。許多反社會、反傳統、反潮流之舉同樣都有這種缺乏理性的印記,因而始終局限於心性躁動與發泄的范疇,不得超脫。以荒謬來對抗荒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充其量是在客觀上對這個世界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影響而已。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及其諸多的問題,我們最終需要的還是理性的思考。

當然,對於電影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它在這方面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了。尤其對於人類生存所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探尋的過程是持久的、多樣的,理性的文字形式可能更清晰更有效一些。一部電影能夠揭示一些問題來引發人們思考,已經很不錯了。比如這部片子,看完了你也許就會琢磨:原來我們這個社會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的問題深重,以至於有些人都渴望象白痴那樣地活著才不致痛苦……

另外,這部影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拍攝手法相當的寫實。從鏡頭的運動(晃動)、拍攝的角度、演員的表演以及場景的安排、聲音和光線的處理等方面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對其背景一無所知,就是當一比較特別的北歐電影來看的。後來看著看著就隱約生出個感覺:這片子估計跟以前聽說過的「Dogma 95」那幫人有關系。於是看畢就去查相關資料,果然不錯,而且還是「Dogma 95」的代表作品。

「Dogma 95」是一群電影導演於1995年春天在哥本哈根宣布的一系列拍攝電影的准則。這些年輕的導演認為傳統的電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舊的規則必須打破,新的秩序需要建立。制定這些規則就是跟傳統電影叫板的意思。這些人還有個規矩,只有嚴格遵從這一準則所拍攝的電影才能稱為「Dogma 95」類型電影,通過驗證後還要核發編號。比如《白痴》這部影片,其全稱就是《The Idiots:Dogma #2》。此片的導演——丹麥的拉斯·馮·特艾爾(Lars von Trier),也是「Dogma 95」運動的旗艦人物,其最新作品《黑暗中的舞蹈》(Dancing in the Dark)近來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轟動。

拉斯·馮·提爾《良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這三部是讓導演最有成就感的電影,也是Dogma95的最佳註解。
其實,嚴格的遵循Dogma95規則來拍電影,是痛苦的事,可以說是電影的「十誡」,宏觀上講是反商業,十條規則下來,能把好萊塢那幫子人氣死。而留給觀眾最直接的沖擊就是那些搖擺不定的鏡頭,其實這不太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換句話說,Dogma95規則更過的是電影人一個極端而純凈的夢想。所謂記錄最真實的現實。個人認為,拉斯·馮·提爾提出的Dogma95規則並不是他在作秀,而是要喚醒人們拋開華麗的技術外衣,重新對電影的精神進行深刻的認識。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61.html

E. 拉斯·馮·特里爾拍攝了哪些影片

作為一位才華出眾的電影導演,拉斯·馮·特里爾總是能夠給這個世界一次次的驚喜。

——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作為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的最為著名那場「Dogma 95」運動的倡導者,導演拉斯·馮·特里爾的名字將註定被寫進世界電影史中。不僅如此,這位素來有著「來自丹麥的恐怖小孩」這么一個聽起來有些古怪的稱號的電影人,也始終以他獨具特色的藝術創作吸引著世人的持續關注。無論是早期的那套電視電影《醫院風雲》,還是後來的所謂「良心三部曲」,以及近期推出的引起廣泛爭議的《狗鎮》等影片,都讓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在哭過笑過、贊美過也詛咒過之後,還是會一如既往地熱切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問世的消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矛盾且又十分有趣的現象,即使導演了這些影片的他並不這樣以為。

1956年出生於丹麥的拉斯·馮·特里爾,與電影結緣應該始於他在大學時期進修過的電影課程。他於1979年進入丹麥電影學院就讀,直到1985年畢業的這段時間內,就曾以一部短片《救贖的畫像》在慕尼黑獲得「最佳影片」大獎。在畢業之前的1984年,他又憑借著自己的首部劇情長片《犯罪單元》登上了國際影壇。此片一經推出,不但贏得了包括戛納國際電影節「高等技術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也使得他本人從此一炮而紅。就在大學畢業後不久,他還曾以大學時代創作的《夢幻夜曲》和《影像多面向》這兩部作品先後兩次獲得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獎。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拉斯·馮·特里爾仍舊繼續著他在電影事業上的輝煌。在由他創作完成的影片《歐洲特快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後,一套電視電影《醫院風雲》又以其凜冽的北歐攝影風格一舉震驚了整個國際影壇。全世界的電影人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對這個突然從北歐小國丹麥沖殺而出的青年導演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對他那充滿奇思異想的天才創作感到不可思議。但無論如何,拉斯·馮·特里爾確實是迎來了他在電影生涯中的第一個光輝歲月,也由此成為今後的電影世界中最受關注的一位導演。

當然,僅僅憑著這樣的一些成績還不足以確立拉斯·馮·特里爾的大師地位。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這個對於電影而言有著頑童般的智慧的天才又陸續推出了他最為著名的「良心三部曲」,即《破浪而出》、《白痴》和後來的這部《黑暗中的舞者》。其中《破浪而出》以其控訴禮教吃人和醫學無能的深刻內涵榮獲了當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及歐洲影展的「最佳影片」獎,而《白痴》一片也先後在眾多國際大型影展上多次問鼎至高榮譽。至於《黑暗中的舞者》就更是絕對的經典之作,不僅使第一次參加電影演出的歌手比約克獲得了戛納影後的殊榮,也使眾多影迷至今認為它在競爭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時的失利將會是奧斯卡在其歷史上犯下的又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在21世紀剛剛到來之際,拉斯·馮·特里爾又邀請了美國最為著名的女影星妮可·基德曼拍攝了自己的新作《狗鎮》。盡管影片推出後受到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評論,但所有對於這部影片的褒貶,都無法抹殺導演拉斯·馮·特里爾在拍攝過程中所嘗試的更接近於舞台劇形式的那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對於電影製作本身的啟迪性意義。當然,關於拉斯·馮·特里爾這位電影大師,更值得一提的還是他在1995年發動的那場所謂的「Dogma95」運動。在這場聲稱為了「挽救已經瀕臨死亡的電影藝術」,也為了「像新浪潮那樣挽回電影的純真」而發動的新時期的電影運動中,究竟誰才是最終的受益者已經變得無關緊要。比起這樣的一種論調,更為重要的則是在經歷了這樣的一場不大不小的革命後,以拉斯·馮·特里爾為代表的青年電影導演,終於以他們充滿誠意和爆發力的作品開始了自己更為執著也更為無所畏懼的藝術創作,並也因此更加接近了電影藝術的本質和核心。而這對於後世的電影發展來說,顯然將會有著更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比約克是冰島著名的另類歌手,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則是她的電影處女作。最初她只是想為電影寫一些配樂歌曲,但導演拉斯·馮·特里爾勸她「寫歌曲必須要和演出的人是同一個人」,認為這樣才能了解主角的情感。由於比約克從未受過正規的訓練,所以演電影之於她恰如磨難,完全地投入使她產生了極大的痛苦和精神壓力。就連拉斯·馮·特里爾本人也坦承:「在拍片期間,我想我是給了她很大的痛苦和壓力。」他甚至說比約克工作起來像個「死人」。這不是指她表演僵化,而是說她已經完全變成了戲中人難以自拔。雖然只演了這一部電影就成了戛納影後,但比約克還是決定今後永遠不再出現在銀幕上,她的理由很簡單:「我要創作更多的音樂。」

F. 道格瑪95的評價

應該指出從第一部道格瑪影片開始,這些規則就有的被遵循有的被打破了。例如在白痴(The Idiots)中,一位音樂人另外提供了背景音樂。托馬斯·溫特伯格也承認拍攝慶祝(Festen,另譯那一個晚上或家宴)的一個場景時掩蓋了一個窗戶,並且用了道具和特殊的燈光。正如道格瑪95的官方網站所說,這得看電影導演如何解釋這些規則。
在一些例子中,道格瑪電影的名字是多餘的,因為它們也是用編號來稱呼的。道格瑪精神在拉斯·馮·提爾的乘風破浪中有所體現。第一部道格瑪電影是托馬斯·溫特伯格1998年攝制的慶祝。也被稱為道格瑪1號。慶祝贏得了評論界的一片喝彩,並贏得了年度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拉斯·馮·提爾的第一部道格瑪電影白痴(Idioterne,The Idiots或者道格瑪2號)不是很成功。從這兩部電影面世開始,其他導演也參與到了道格瑪電影的創作中。例如美國導演Harmony Korine創作了Julien Donkey-Boy也稱為道格瑪6號。
一個與此有關的叫作新清教徒(New Puritans)的英國文學運動,在小說創作上主張相近的價值取向。

G. 什麼是DOGMA95

95年由拉思·馮提爾提出的關於電影技術的概念
其中有幾條類如
不用專業演員
不用非自然光
手持攝像機
不做後期配音等
一共10條
主要是反對好萊塢的技術電影
雖說如此,能完完全全遵守這幾條拍的電影非常少
可以去看看拉思·馮提爾的「白痴」

H. 拉斯·馮·提爾的演藝經歷

1980年,拍攝驚悚片《夜曲》。
1981年,拍攝影片《夢幻夜曲》,獲得慕尼黑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
1982年,拍攝影片《影像多面向》 ,獲得慕尼黑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3年,畢業於丹麥電影學校 。
1984年,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犯罪份子》,獲得坎城影展技術獎,這是一部非寫實的且與普通丹麥電影大相徑庭的電影,是一部融合了德國表現主義和美國黑色電影風格的作品,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技術大獎和最佳影片獎提名。
1987年,拍攝第二部電影《瘟疫》,由歐勒·恩斯特主演,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此片描寫一個電影導演和一個編劇正在編寫一本描述傳染病肆虐全球的恐怖驚悚片劇本。
1988年,執導改編自古希臘歐里庇德斯悲劇的劇情片《美狄亞》,由烏多·奇爾主演 。
1991年,執導驚悚片《歐洲特快車》,由讓·馬克·巴爾、巴巴拉·蘇科瓦、烏多·奇爾主演,該片是「歐洲三部曲」最後一部,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獲得評審團獎等3項大獎。拉斯·馮·提爾拍出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寫實色彩,鏡頭運用大膽,大量採用背投技巧和色調的改換,使觀眾彷彿進入催眠狀態之中 。
1994年,執導恐怖懸疑片《醫院風雲》,它描述超現實故事、又運用了配樂、還用了光學處理鏡頭,很多時候甚至沒有堅持用手提攝影機 。
1995年,拉斯·馮·提爾與其他三位導演共同簽署了「dogma95」宣言 。
1996年,拍攝愛情片《破浪》,由斯特蘭·斯卡斯加、凱特琳·卡特利吉、讓·馬克·巴爾主演,該片探討了愛導致的人類的困境,以及由此受到的罪與罰的故事,這是「良心三部曲」的第一部 。
1998年,拉斯·馮·提爾完全根據「dogma95」的規則拍攝了電影《白痴》,這是「良心三部曲」的第二部。這部電影他只用了四天的時間撰寫劇本,用手提攝影機拍了六個星期就完成了電影的拍攝,電影的內容是描繪裝扮成智力殘障的年輕人的生活,探討了自由的邊界 。
1999年,拍攝影片《敏郎悲歌》,獲得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00年,與索倫·克拉雅布克森、克里斯汀·萊文聯合執導犯罪片《搶劫日》,由尼古拉·科彭尼斯、夏洛特·薩奇斯·波斯特魯普、德建·庫克主演。同年,執導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在每一段場景中都以踢踏舞為母題,由比約克大衛·摩、彼得·斯特曼主演,該片是「良心三部曲」的終曲,獲得第53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2003年,執導驚悚懸疑片《狗鎮》,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勞倫·白考爾主演,該片是「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拉斯·馮·提爾憑藉此片獲得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同年,與喬根·萊斯聯合執導紀錄片《五道障礙》,由喬根·萊斯主演 。
2005年,執導劇情片《曼德勒》,由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丹尼·格洛弗威廉·達福主演,該片是拉斯·馮·提爾「美國三部曲」的第二部,獲得第58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
2006年,執導喜劇片《真假老闆》,由艾本·葉尤安德斯·霍夫、讓·馬克·巴爾主演。
2007年,拉斯·馮·提爾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和心理恐懼症,基本上害怕生活中的一切,除了拍電影。由於極度害怕飛行,他的所有電影基本都在丹麥和鄰國瑞典拍攝 。同年,為了慶祝戛納電影節60周年而與35位導演聯合拍攝了3分鍾短片《每人一部電影》 。
2009年,拍攝《華盛頓》,由烏多·奇爾主演,該片是「美國三部曲」的第三部。同年,執導恐怖片《反基督者》,在德國克隆邊上的一片小樹林理取景,該影片只有威廉·達福、夏洛特·甘斯布兩位演員,並獲得戛納電影節的參賽 。
2010年,拍攝心理災難片《憂鬱症》,由克爾斯滕·鄧斯特、夏洛特·甘斯布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巨大行星逼近地球,從而給人們帶來威脅和驚恐的故事,並獲得第64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
2014年,拍攝劇情片《女性癮者:第二部》,由夏洛特·甘斯布、斯特蘭·斯卡斯加德主演 。

I. 電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分析及相關資料

看《黑暗中的舞者》,卻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樹的小說的標題,《挪威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從比約克那張四分五裂滲透北歐氣質的小臉上,森林,雨水,天籟,這些帶著自然的氣息彌漫過來,舞在塞爾瑪,其實只是一種白日化的想像,現實里的她,卻逐漸湮沒在黑暗中,盡管內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閃亮,卻無法逃避悲劇命運的追隨。

這是一個容易使人落淚的故事,盡管你對它的煽情瞭然於胸。

1995年的時候,以拉斯·特·馮為首的dogma小組的幾位成員提出dogma'95宣言,針對現代電影拍攝方式方法中的種種弊病和自己的影像原則,提出電影拍攝的戒律。這些顛覆性的戒律幾乎都是反傳統的,像拋棄固定腳架,採用手提攝影、實景拍攝、不用音樂、必須是現代題材、導演的名字不能出現在字幕里等等。另外還有如下的宣言:

我進一步克製作為導演的個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藝術家!我立誓不是要創作一部"作品",因為我認許剎那(the instant)比整體(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標是怎樣從人物和場景身上把真實擠壓出來。我立誓盡一切之能事,並放棄任何良好品位或美學的考慮來達到這一點。對於他們的影片和帶有顛覆色彩的戒條,很多評論界人士評價頗高,甚至有人斷言,這個電影小組所掀起的電影革新運動將是法國新浪潮以來最重要的電影運動,它的影響將會對21世紀的電影走向產生巨大影響。

《黑暗中的舞者》給愛挑刺者提供了機會:大段歌舞的精緻似乎和他們的95電影守則存在反差。還有,宣言第6中提到 不許在電影中出現任何錶面化的動作場面。(不可出現謀殺、武器等),但是,塞爾瑪殺死警察的一段不僅進行了長時間的描繪,凶器還不止一種。對dogma'95而言,顛覆的開始是創新,進行到一定程度就該顛覆自己了。一部影片的魅力確實不是那晃來晃去的手動攝影就可以敲定的。

在拉斯·馮·特爾"良心三部曲"的其他兩部《破浪》、《白痴》中,風格化和故事之間,和影像的結合更符合他們的宣言和作風,而《黑暗中的舞者》中,戲劇化的情節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湮沒了影像風格,而它的突出之處是可以用這樣的形式--紀實和平常描繪,來拍一部歌舞片,僅僅七首歌穿插在其中就造成洋溢著天籟和詩意的效果。導演本人將之描繪為"一部和現實激勵碰撞的大製作和情節音樂劇"。

在精緻的歌舞之外,關於塞爾瑪現實生活的描述,有一種酸楚,她沿著鐵路摸索著回家的時候,臉上竟有一種近乎滿足的笑意,那是離希望越來越近的一種憧憬,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一段,在獄中呆了40年假釋出獄的瑞德去找老友安迪,第一次心中有了惴惴不安的感覺是因為心裡有了希望,而塞爾瑪給人的感覺,是漫漫長夜裡懷著對黎明的嚮往,而她是以隱忍和含蓄的方式,而歌聲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絕望之外的一抹亮色:去影院看百老匯的黑白歌舞片,其實已經看不見了,是靠"聽"朋友解說,甚至,沿著鐵路去當地俱樂部參加《音樂之聲》音樂劇的排演。一個單身母親,不願意悲劇的重演,瀕臨黑暗也竭力去創造,避免那籠罩自己的絕望也籠罩在最親的人身上,看著她每天穿著同樣的裙子沿鐵路摸索著去工廠,再摸索著把一張張鐵皮放置在壓模機上。生活的壓抑和激情之間的呼應令你不禁微微戰栗,"在我們黑暗的孤獨里有一線微光/這一線微光使我們留戀黑暗/這一線微光給我們幻象的騷擾/在黎明確定我們的虛無以前"我喜歡的詩人穆旦在50多年前寫的詩篇如此相近地表達了塞爾瑪的心境。

塞爾瑪的絕望從來不曾流露,總是平常地微笑,偶爾掠過的絕望擦過她的臉龐,一種破碎之下的周全,但當她發現積攢很久的錢都不見,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了之後,絕望就緊緊攫住她,以至瘋狂地成為兇手,等死亡變為寂靜,塞爾瑪又恢復了原來的狀態,她摸索著去河邊洗凈了手,又去醫院給兒子交了預付的醫葯費,然後平靜地去俱樂部參加最後的排演,悲劇快要落幕時,塞爾瑪因為對生命的留戀而痛苦掙扎,像《綠里奇跡》中有特異功能的約翰·摩非,因為對黑暗的恐懼,執行死刑的時侯要求摘下黑的面罩,而幾乎是全盲的塞爾瑪竟也有同樣的慌亂。這樣的慌亂讓人不忍。而最後她突然從歌聲中滑落死亡,歌聲猝然終止,越發無法面對的殘忍。

故事的煽動性在於想像的明亮和現實的滯重之間爆發出的感傷,塞爾瑪的歌可以直穿雲霄,甚至可以照亮世界的盡頭,而歌聲落地,湧起的卻是無窮的黑暗和悲哀。關於想像中的歌舞,每一段拍得都很精美,我尤其喜歡的是那一段在鐵軌邊的想像,塞爾瑪在想像中與身邊心怡的男人共舞同歌,這時,火車緩緩從原野上開過,車上穿著鄉村衣服的眾男女也在翩翩起舞和歌唱,每個人都傾情投入,臉上洋溢著幸福和生命的光彩,一到想像段落,用光與色彩也開始變化,周圍呈現紅色的影調,所有的光變得晶瑩透亮,塞爾瑪身上平日灰暗的綠裙子也變得鮮艷起來,在法庭上,包括臨上絞架時想像所有人,包括法官,行刑者都忘卻了所有,只是舞著,舞著,非現實狀態下,整個法庭的人都像異端,很童話的色彩,讓人想到拉斯·馮·特爾的老鄉安徒生在童話中創造的奇跡。

塞爾瑪的每次想像都是賣火柴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所有冷冰冰的臉綻開歡樂笑靨,所有僵硬的姿勢換成靈動舞姿。喜歡這個構想出來的世界,盡管它在世界的盡頭也是難尋的。

想到同樣是充滿歌聲的另一部片子,澳大利亞的《艾美的世界》,小女孩艾美親眼目睹其父的死亡,造成心理創傷從此失語,幾年後遷居城市,母親從懂音樂的男鄰居那得知女兒可以用歌聲與人交流但是對話依然存在障礙,於是屏幕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歌聲,每個欲與艾美說話的人必須大聲唱歌,鄰居、警察、心理學家用優美程度大相徑庭的歌唱和女孩對話。於是歌聲和幽默感在片中同行,小女孩的童聲歌唱美倫美兮。《艾美的世界》是從暗淡到明朗,而《黑暗中的舞者》則是從明媚逐漸陷於黑暗,激情在展開與約束中釋放。

想起兒時對跳舞的迷戀,一串雜亂的記憶,關上的房門,門縫里可以看見的熟睡的老祖母,那些紗巾的揮舞和匆匆忙忙的收拾,掩上門,在黑暗中體會舞者的滋味。並且,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可能每一個人,尤其女孩,都會有這樣的過往。

還是穆旦的那首《祁神二章》:如果我們能夠看見他/如果我們能夠看見/我們的童年所不意擁有的/而後遠離了,卻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勞/同所尋求失敗的/如果人世間各樣的尊貴與華麗/不過是我們片面的窺見所賦予/如果我們看見他/在歡笑後面的哭泣哭泣後面的/最後一層歡笑里---

J. 請問dogma95是什麼意思

Dogma95
1995年成立於哥本哈根的一個丹麥電影導演小組,成員大多為畢業於丹麥國立電影學院的年輕導演,如該組織的主要發起者拉爾斯·馮·特里爾,以及托馬斯· 溫特伯格、克里斯丁·勒維瑞、索倫·克拉格·雅格布森。該組織的名稱來自其成員於1995年3月13日共同簽署的《道格瑪誓言》。Dogma具有「教義」、「教條」或「信條」等含義,95標明了該組織的誕生年份。誓言的要點可以概括為如下10條戒律:1�影片須在實地拍攝,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2�不可製作脫離畫面的音響,不可製作脫離音響的畫面;3�須手持攝影機拍攝,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攝影機在場的情況下發生,但影片的拍攝須在故事的發生地點進行; 4�影片須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別的照明;5�禁止進行光學加工或使用濾鏡;6�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為(如謀殺、暴力等場面);7�禁止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離;8�不接受類型電影;9�影片規格須為35毫米;10�導演之名不可出現在職員表中。道格瑪成員拍片時須遵守以上戒律,該組織甚至制訂了製作道格瑪影片以及申請道格瑪影片證書的具體步驟。第一部獲得道格瑪資格認定的影片是《家庭聚會》(托馬斯·溫特伯格,1998),第二部是《白痴》(拉爾斯·馮·特里爾,1998),第三部是《三船》(索倫·克拉格·雅格布森,1999)。至2000年,已經有15部左右的影片獲得了道格瑪影片證書,這些影片的導演除道格瑪95小組的成員之外,還有法國、美國、義大利、瑞典、瑞士、阿根廷、韓國的導演。起初,道格瑪小組成員擔任著評定道格瑪影片資格的最高裁判角色,後來改由申請道格瑪影片資格的導演本人簽署一份文件,聲明自己已經遵守了這些戒律。關於這個變化,該組織的核心人物特里爾做過如下解釋:就像《聖經》的十誡一樣,嚴格遵守道格瑪戒律是不可能的,完美的道格瑪影片尚未拍攝出來,而且不可能拍攝出來。但是,這個意圖本身是崇高的,對於每一位導演來說,如何盡量接近這些戒律以及審視自己是否努力遵守它們,應當提到藝術自覺的高度。在數字電影迅速普及以至於人人都可以拍攝電影的時代,《道格瑪誓言》可以說是對電影創作活動的某種限制,但它限制的是捕捉生活的表面現實,而倡導凸顯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個誓言既反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個人主義,又反對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技術主義,而是主張繼承斯堪的納維亞電影學派(或曰北歐電影學派)的藝術精神。道格瑪95作為電影導演組織曾活躍於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的世界影壇,其所倡導的電影藝術觀念也超越丹麥本土而為許多其他國家的電影導演所接受。進入21世紀以來,這個組織及其影響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

閱讀全文

與dogma95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魔戒電影怎麼看 瀏覽:367
電影免費看建軍大業 瀏覽:174
如何查看下載電影的聲道 瀏覽:847
wifi如何把電影傳到手機上 瀏覽:728
怎麼用汽車顯示屏看電影 瀏覽:750
一家人好看的電影 瀏覽:234
波蘭巡航電影講的什麼 瀏覽:769
2020歐美好看免費電影排名 瀏覽:673
如何用剪影拍攝電影視頻呢 瀏覽:39
電影院免費觀看完整版高清 瀏覽:82
百度網盤中怎麼看小電影 瀏覽:621
2018第064號是什麼電影 瀏覽:664
b站抽獎電影票如何領取 瀏覽:581
好看的勵志女生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392
傳染病電影推薦詞怎麼寫 瀏覽:469
雷霆戰警免費播放電影 瀏覽:447
愛的藝術電影免費 瀏覽:154
邊看電影邊說電影情節是什麼 瀏覽:658
少兒最好看電影 瀏覽:866
黎塘電影院有多少層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