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研究電影史有哪些意義

研究電影史有哪些意義

發布時間:2022-09-01 12:14:37

① 電影的作用與意義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早期電影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到21世紀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電影領域的最高獎項為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裡出現的更真實,沒有遮遮羞羞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的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角度,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收獲新生精神的啟蒙,世道艱深,誰看到的維度越多,世界在誰的眼中便越真實。

(2)研究電影史有哪些意義擴展閱讀:

1、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③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把50年代中國電影命名為中國電影的歷史時代,其中的歷史含義

摘要 在以往的著述中對中國電影始終沒有打破地域的界限.沒有描述出相同的歷史時段內中國電影的總體格局,沒有相同類型和題材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不同形態,而這一切都是研究1949年後中國電影50年這樣一個歷史命題應當改變的問題。《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史》將兩岸三地統而觀之。從而形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當代中國電影史。它旨在探討處於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這對於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歷史發展,研究中國電影50年的歷史進程,特別是研究電影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④ 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 談一下對類型電影歷史與現狀的認識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⑤ 電影具有什麼歷史教育意義

電影具有什麼歷史教育意義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拼貼成另一面鏡子。一部好的電影理論著作不是簡單的影評呈現,也不是枯燥的學術名詞的堆砌,最起碼要超越純粹視聽感性,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⑥ 早期紀錄片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⑦ 學電影史到底有沒有用

有可能有出路。當上電影史的導師。
其實我覺得想要了解電影史不一定要考研,自己了解,感悟會更好。這課開的真無意義,建議你去考別的,這課旁聽就好了。

⑧ 學習電影為什麼要學習電影的歷史與批評

電影批評同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批評必須結合電影作品實際,有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而理論有時須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具體的作品實際,與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點限制了理論對於藝術實踐的的直接的意義。批評者比實踐者更容易體會到理論的指導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批評是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的中介,所以理論對批評的意義比實踐的意義更為直接。在強調理論研究結合實際,往往會使理論向著批評方面發展了。理論本身反而可能毫無發展。理論和批評本身都有兩個重要的功能:實踐功能和認識功能。盡管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社會的實用,但仍有批評重視實踐功能,理論重視認知功能的區別。

⑨ 如何認識人民電影事業建立的歷史意義

如何認識人民電影事業建立的歷史意義?
答:解放區人民電影事業的建立,預示著中國電影中一個新的歷史傳統的開創,極其深 遠地影響到新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1938年春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抗敵電影 社」。1938年夏天,袁牧之、吳印咸等人到延安,於1938年10月開始拍攝人民電影事業的第 一部影片,反映根據地人民生活斗爭的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並成立了解放區的第一個 電影製片組織「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即人們通常說的「延安電影團」。 在抗戰八年中,電影工作者轉戰前線和後方,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拍攝了大量紀錄革 命領袖和人民斗爭生活的珍貴歷史資料。 抗戰勝利後, 人民的電影事業開始從延安向全國各地發展, 先後成立了延安電影製片廠、 西北電影工學隊、華北電影隊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等組織。拍攝了不少歷史資料,還為未來的 新中國電影事業培養和積聚了一批幹部。 在黨建立的電影組織機構中最重要的是東北電影製片廠。 「東影」是解放區建立的第一 個較正規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的第一批故事片,就是「東影」從解放前夕就開始製作的。 「東影」為建立黨領導下的正規電影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在這些工作的成果中, 有許多都對解放後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⑩ 想考電影學的研究生,影視批評史、影視類型史、中國電影史,這三個裡面哪個更有發展前途些

中國電影史好,新的東西,可以慢慢給你發展~~

閱讀全文

與研究電影史有哪些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臉什麼電影 瀏覽:192
午夜電影好看的我要 瀏覽:793
劉德華演的龍什麼情電影 瀏覽:114
百度雲照片電影怎麼使用 瀏覽:411
電影照鏡子是怎麼拍出來的 瀏覽:893
美國喪屍動作電影有哪些 瀏覽:760
免費看電影哪個最好 瀏覽:156
特種兵歸來免費觀看電影 瀏覽:907
中國電影最長多少時間是多少時間是多少年 瀏覽:490
著名的兒童電影有哪些 瀏覽:209
機關槍掃射一群熊是什麼電影 瀏覽:20
推薦給女朋友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5
好看的恐怖電影僵屍 瀏覽:968
看電影時屏保怎麼關閉 瀏覽:163
電影票的字怎麼回來 瀏覽:13
怎麼看小丑傑羅姆電影完整版 瀏覽:465
午夜電影免費久愛電影 瀏覽:364
這近什麼電影 瀏覽:158
韓國電影方子傳手機免費觀看 瀏覽:347
拿破崙和變異人魔是什麼電影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