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了哪些變化

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了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2-08-31 04:23:40

A. 探討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

探討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

數字技術使得電影的真實觀、敘事手法以及觀影方式都產生了的影響,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這種美學沖擊。要將數字技術作為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營造的手段,而不是將其看作是電影美學創作的本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電影藝術創作。

摘要: 電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與藝術領域的重要結合,電影發展史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改革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當前數字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應用,給電影的各個相關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數字技術發展時代,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認知電影美學,做好相應的電影藝術創作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基於此,本文對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以及其他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為電影的現代創作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數字技術;電影美學;沖擊;電影創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應用,不僅對電影創作技術、電影語言和相關敘事方式產生了影響,而且還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電影創作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能夠正確看待數字技術下的電影美學,更好地完善數字技術與電影之間的相互融合,做好新時期電影美學的營造和傳遞。

1.新媒體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和影響分析

計算機技術是數字技術的核心,而這一核心技術進入到電影製作領域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主要是電腦成像和電腦繪畫得到的數字影響和相應的虛擬空間手段在電影創作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電影與電視、電腦和其他多媒體設備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促使以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平台為中心的新型媒體的出現,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相應的電影審美文化、電影藝術表達形式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數字電影就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演變和發展起來的。縱觀數字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電影創作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電影真實觀的變化

受到技術條件的制約,傳統的電影在拍攝手段、製作方法等方面大都是以真實存在的景象作為電影影像的主要來源,觀眾通過熒幕上影像與真實景象之間的對比來評判電影的真實度,例如傳統的巴贊長鏡頭、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都是從真實情境出發而形成的電影物體拍攝手法,電影題材的選取也都是從人們現實生活中所提取的。而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優化,電子成像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使得電影中的影像可以拋棄過去必須面對實體的實際,利用計算機就能夠任意地生成相關圖像,在這種創作手法下,海嘯、空難、外太空等場景和景象能夠很容易地出現在熒幕上,而且電影題材的選取也不再局限於現實生活,由此,一種新型的電影美學——虛擬美學就誕生了,在虛擬美學思想下,電影不再是以照相為本性,而是用合成性和生成性來表現。

1.2電影敘事方式的變化

巴贊長鏡頭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是傳統電影敘事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一種線性的故事剪輯方式。而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則將電影敘事的方式有單一的線性剪輯方式變化為非線性的剪輯方式,這種非線性的剪輯方式能夠將電影時空進行無限、自由的轉換,劇情離奇跳接、無限制復制等故事剪輯手段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影創作當中,電影開始朝著奇觀化的方向不斷發展,長鏡頭和蒙太奇開始被逐漸地忽略掉。

1.3電影觀看方式的變化

傳統觀影方式具有儀式性、集體性和暗示性的明顯特徵,這同時也是分析電影觀眾心理的主要概念范疇。但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傳統的觀影方式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變,從錄像機、影碟機、家庭影院,到網路電視、手機APP軟體等新型播放媒體的不斷出現,傳統的觀影儀式感已經不復存在,集體性朝著個性化、隨意化的方向不斷演進,電影的觀看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在帶來了電影創作發展機遇的同時,對電影觀看的幻覺體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正確看待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和影響

2.1技術革命不等同於美學革命

數字技術雖然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技術革命並不等同於美學革命,也不是必須要通過技術革命來帶動整個電影藝術的整體革命,簡單的說,就是數字技術雖然對電影美學產生了沖擊,但是並沒有對電影的藝術本性產生影響,也沒有動搖電影美學的根基。電影美學是建立在電影藝術之上的,從審美哲學的角度來看,電影藝術仍然體現的是人們生活的實際,表達的仍然是人們的內心需求和願望,傳遞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實存在的,這是數字技術所改變不了的。另外,從電影觀眾的角度來說,電影美學主要來自於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情趣,而人們的審美需要是從自身內心出發的渴求,這同樣也是數字技術所改變不了的。從這些角度上來說,數字技術革命對電影美學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更新和豐富了電影美學的表達手段,但是並不能改變電影美學本身的屬性特徵,也無法遮掩電影美學的藝術本性,技術革命對電影美學的沖擊只是給電影美學創造帶來了新的問題和要求,但是並沒對電影美學產生顛覆效應。

2.2影像奇觀並不是新時期的電影藝術本性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對電影產生的最大影響還是體現在電影視覺效果的變化和發展方面,這種在數字技術支持下的電影視覺效果被稱為是“視覺奇觀”。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電影影響的視覺奇觀只是在數字技術推動下,傳統電影在視覺文化背景下的一種新型發展趨勢和視覺營造手段發展方向。這種視覺奇觀就是通過現代高科技技術手段創作出來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畫面和影像,這種影像能夠為大眾帶來極為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視覺快感的生產手段之一。視覺奇觀在現代電影中的應用層出不窮,國外的《阿凡達》《後天》,國內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知名影片都使用了這種視覺表達手段,以此來滿足觀眾的感官震撼刺激心理。但是不論這種手段如何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表達手段,真正讓人們感興趣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這些影像手段背後電影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和“內涵”。人們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仍然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和傳遞的信息和內涵決定的,技術手段應用的好壞只是關繫到內容和形式和方式。講好故事仍然是電影的本質和存在價值體現。

2.3數字技術無法動搖中國電影美學

傳統中國電影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開始朝著更加高端畫面品質更佳的方向發展,但是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數字技術不能動搖中國電影的美學傳統。中國電影觀眾在電影這門藝術形式上最為關注的點,仍然是“戲”,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觀眾要在電影中看到豐滿的`人物形象、流暢的故事敘事以及能夠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或者是倫理力量,電影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中國觀影者關注的根本點,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過分地依賴數字技術帶來的所謂視覺奇觀,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國電影觀眾的喜愛,《無極》就是這一類電影的典型代表,雖然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但是單薄的故事、不夠突出的人物刻畫仍然是電影的硬傷。另外,通過數字技術所營造和創造的奇觀電影從某個層面上來說,與我國的文化現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膜,奇觀電影關注於美輪美奐的畫面、精彩絕倫的對決以及華麗堂皇的服飾等視聽奇觀,而忽略了人文關懷、人文情懷,這種電影創作方式也很難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根據我國電影發展歷程來看,戲劇式電影更加符合我國電影觀眾的審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我國電影觀眾對電影這門藝術的美學要求和審美要求,因此,一味地追求數字技術的應用,創造視覺奇觀的做法是無法動搖中國傳統觀影美學的,同樣也無法得到中國觀影群眾的喜愛。

3.結束語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電影藝術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字技術使得電影的真實觀、敘事手法以及觀影方式都產生了的影響,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這種美學沖擊,認清數字技術並不是電影美學的全部,無法代表美學革命、不能改變電影藝術的本質,也無法動搖觀眾的審美情緒本性,因此在電影創作過程中,仍然要從實際出發,要將數字技術作為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營造的手段,而不是將其看作是電影美學創作的本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電影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史可揚.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及辨析[J].藝術百家,2012(1):84-88.

[2]梁曉萌.論數字技術對巴贊電影美學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6(8):288.

[3]高琳.數字技術長鏡頭對電影美學的豐富與發展[J].美術大觀,2010(8):194-195.

[4]肖永亮,許飄,張義華.數字技術語境中電影的真實性美學——從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談起[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49-154.

[5]紀麗君.論數字技術對電影假定性美學的開拓[J].電影評介,2013(9):55-57.

[6]丁楨楨.數字合成時代下的視覺感知——淺析CGI技術對電影美學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9):131-132.

;

B. 數字技術對影視製作的影響

數字電影,電視電影的出現就是數字技術對影視製作中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數字技術的進步
大量的數字攝影機的誕生,如RED ONE,ARRI D-21等高端的數字電影攝影機的誕生使得好多低成本的電影選擇了數字攝影機來拍攝,他節省了原有的高額的膠片成本,和膠片時代的製作困難,大大節約了成本。
近年一些像《先知》《第九區》《真人游戲》等等影片全部使用了數字攝影機,使得電影的預算大大節約,預算用在了燈光和制景上
對於一些做獨立電影的導演來說,數字技術使得他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大量的涌現。
可以說數字技術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影視製作業的發展
使得電影製作的難度和成本大大降低

C. 2. 數字技術的發展給電影藝術帶來了哪些新思維

藝術,對於我們普通的欣賞者來看,如果感悟能力不強,一般只能從視覺上感受。這就直接引導出了技術的重要性,從一開始的黑白到彩色,再到現在的3D等,如果不是技術根本就不會有這些表達的方式,當然就不會給我們帶來視覺的感受和震撼。包括很多電影的情節或是電影的畫面,沒有一定的技術支持也不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說這一切都源自於技術,以技術為支撐!

D. 支撐電影發展五次變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第一次變革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電影、電視是視覺、聽覺符號組成的視聽藝術,但在電影誕生後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它一直都無法開口說話。在這一默片時代,經由盧米埃爾兄弟、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工作者的探索創新,初步確立了電影的敘事模式,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表現手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方法,使電影由發明之初的雜耍、玩具轉而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但是,將聲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最初,人們只是以放映電影時同時播放唱片、請人配以解說或請鋼琴師和樂隊現場伴奏來實現這一願望. 直到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技術、感光材料的發展和光電管的研製成功,聲音由聲學符號轉換成電子信號,再轉換為可以附著在膠片上的光學信號,畫面和聲音終於可以同時記錄在膠片上。 第一個將這種新穎的錄音、還音技術用於電影之中的是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1929年9月,美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全面完成,光和聲音共同成為塑造銀幕時空的手段之一。 二、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電影的第二次變革 電子工業的發展給電影帶來聲音是電影的首次重大變革,彩色技術的使用是電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進展。 既然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發明家們就力圖使它還原在銀幕上。早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國光學器械製造商威廉??保羅就讓人各自手持畫筆,給膠片逐幅上色,以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但這種復雜繁瑣的方法只能適用於少數場景或少量短片。經由人工著色法、機械著色法、兩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嘗試的過程,1932年美國的特藝色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國影片《浮華世家》的拍攝,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來臨,絢麗繽紛的客觀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誠如巴贊所言:電影已經「與完整無缺地再次現實等同」。有聲有色的電影終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藝術體系。 之後,可達公司又生產出了彩色膠片,用化學構色法取代了傳統的染印法,使色彩的還原和表現效果更為突出,電影進入了它的繁榮發展時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後,電視的普及、家用錄像機的發明、激光光碟等的 運用,強烈地沖擊了電影的地位,電影作為唯一記錄活動影像的媒體的時代結束了。 三、從模擬電影到數字電影――電影的第三次變革 計算機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雖然

E. 數字化技術對電影業產生了什麼影響

近年來,電影從拍攝、特技效果到後期剪輯處理全部採用數字化技術,甚至可以取代專業演員。影片的拷貝、發行和放映也都完全數字化,通過網路或衛星直接傳送到電影院,不僅大大降低了發行成本,而且可以充分確保畫面清晰,沒有任何抖動與閃爍,更好地展現視聽效果,同時不會磨損,可以無數次地反復放映。

F. 數字技術對影視製作有何影響

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膠片電影逐漸退出,數字電影拍攝成為主流
在存儲空間以及簡便性,可處理性上來說數字電影都有很大的優勢

G. 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應用與發展論文

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應用與發展論文

引言

在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下,電影技術革命經理了三次大變革,改變觀眾傳統的欣賞模式同時,還激發了電影創作者的藝術創造思維。數字技術時代的到來,更是直接改變了傳統的電影製作模式,可以說,電影正在處於一個嶄新的數字電影時代,數字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產業的最徹底變革。2002年,電影《西蒙尼》講述的一個讓演員不安的故事,即發明的虛擬演員編碼程序,整個電影製作只要有導演操控即可,而演員的表演卻被計算機演員所代替。那麼這個由數字技術主控的電影表演時代會不會成為現實?

一、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斷強化了對表演者的表演風格。在電影表演中,應用數字技術能不斷拓展電影的敘事空間,而多元化的影片題材也給數字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童話、魔幻和更多的未知世界能藉助數字技術將電影製作者的想法和構思完好的實現,一些捕捉而成的表演雖然是虛擬而成的,是和日常生活相區別的。這就要求表演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想像力,甚至需要對傳統的審美原則大膽顛覆,而去塑造一個與觀眾審美需求相符合的電影角色。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能提高電影的藝術表現力,推進表演者的專業化發展。一個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演員是不能在藍幕前進行表演的,因為他根本無法想像藍幕後的情況是什麼樣的。雖然很多導演在挑選演員的時候,主要是以演員的氣質形象為標准,秉著可塑性開展工作,而這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演員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完成整個演員創作,但是面對數字特效的時候,演員就無法完全應付了。同時,傳統的電影表演,演員是在真實場景下完成的,比較容易發揮自己的情感,但是在數字技術下,搭配的是虛擬場景,演員很難找到情感寄託,對其表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說明了在數字技術推動下,雖然對演員的專業性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促進演員的專業化發展。在新技術推動下的電影表演,需要更為專業的演員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二、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實際應用

1.數字技術應用於電影空間表演

電影和電視的最大區別在於電影能很好的表現出電影空間,電影能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上都有很好的表現.觀眾能通過電影表現對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和空間有所了解,可以跟隨導演的創造力天馬行空,而數字技術將電影的這種時空優勢擴大化。在影片《亂世佳人》中,導演就是藉助多次曝光的技術在影響中重塑空間,影響就是多次藉助該技術自由的改變熒幕空間環境。傳統的電影表演很難直接將一些瞬間和細節捕捉到熒幕上,但是藉助數字特效技術能將不同畫面拍攝到的各個元素合成後,製作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這就是數字特效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男女主人公在船上展開雙臂相擁,與海水、海風相接融合的場景之所以能成為電影永恆畫面,很大程度都歸功於數字技術。相信沒人會因為拍攝一部影片去特意鑄造一艘這樣的巨輪,加上四周的燈光、藍幕及其他虛假的模型,都是依靠數字技術將各種元素組合在一幅畫面里,讓環境和角色真實的融合在一起。數字技術在電影空間的應用,給電影發展帶來了更高的表現力,也給演員的表演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間合成和虛擬生成的空間越復雜,就更依賴於演員的表演創作。

2.數字技術應用於電影克隆

克隆人在電影熒幕上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雙胞胎,雖然存在真實的雙胞胎,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藉助電影技術來完成的。最初技術藉助多次曝光技術進行原始合成,並用手工操作進行畫面分割,但是這種技術製作出的克隆形象多數是固定的.而數字技術在電影克隆中的應用,很好解決了這種問題,電影中的克隆形象和現實中沒有什麼差別,能進行自由的交流和運動。電影《克隆人》就是對數字技術應用電影克隆中的最好體現,該影片導演在美國電視采訪中表示,這部電影騙過90%的觀眾是毫無問題的。3.數字技術應用於虛擬影像虛擬影像是藉助數字軟體在計算機工作站上直接生成的一種影像,生成後不需要攝像機拍攝,能直接輸出在膠片上。數字技術在虛擬影響中的應用,能很好的結合表演者和虛擬影響,使得演員的表演是在演員和虛擬影響結合後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不單單是演員的簡單表演。《終結者2》中,就有數字技術應用虛擬影像的'主要體現。觀眾在熒幕上看到的未來殺手在不費吹灰之力下就穿越鐵欄桿的時候,不得不驚嘆數字技術將虛擬影像和真人能在肉眼不能分辨的基礎上完美結合。

數字技術應用於電影表演中,有項重要技術,即數字合成技術,是在技術條件下,把兩個以上的源圖像合成為一個單獨圖像。為了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合成效果,技術人員應該在電腦上把不存在的生物設計形狀找到與導演需求相符的物體質感,並為其創作出相應的運動軌跡。一旦導演設計出的虛擬形象能根據導演意圖自由運動時候,就可以將虛擬形象和演員真實的行為和表情融合一起。同時,為了能充分表現演員的表情和行為,如捕捉演員微笑時候肌肉運動的形態,可以在演員面部貼上一些感光金屬片來提高表演效果。

三、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的發展路徑

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進行電影製作的高級技術,包涵了數字影像合成技術、數字影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生產圖像技術等形式。

在電影表演中應用數字技術,能使用計算機的虛擬模擬、三維動態和合成技術來對影像進行構成,在計算機上利用數字技術對攝影、場景、剪輯等內容進行構建。數字技術電影表演中的發展路徑體現在以下幾點。

1.重構電影時空

著名作家歌德曾經說過:「任何一種藝術的最高任務就是使用幻覺來產生一種更高更真實的假象。」電影的最大魅力是能將人類帶入更多的未知,而數字技術給這種更多的未知提供了紐帶。使用數字技術推動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能通過重構電影時空來完成。數字技術下的電影表演時空重構通過以下方法完成,即在虛擬影像的作用下,對傳統影像本體核心的真實性進行轉變。數字技術下的電影表演雖然保留了傳統電影表演藝術的真實性,但是這種真實性已經超過了傳統電影的真實,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即超真實。

通過重構電影時空,在很大程度上發散了電影創作者的創造性思維,把觀眾帶領到一個全新的觀影世界。但是數字技術推動下的電影表演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演員有豐富的想像力,還要求演員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哲學思維來更好的進行角色創造。雖然,電影時空重構在我國電影界還未完全形成,但是相信不久將來,這種大勢所趨必將成為我國電影表演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2.提高演員的形體表現力

數字特效技術中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是動作捕捉技術,對演員的形體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演員的形體表現力是數字技術下電影表演藝術發展的主要手段。比如《指環王》中咕嚕姆的表演者安迪·賽基斯就是以一種特殊方式給角色注入靈魂的,是動作捕捉技術的代表演員,其在電影表演中時而四腳爬行,時而直立行走,很好的演繹出了一個有古怪性格的小怪物。如《綠巨人》中的主人翁浩克就是導演李安自己披掛上陣的。張建亞導演在拍攝新版《大鬧天宮》電影時候,曾邀請六小齡童參演,但是當六小齡童得知自己只是一個數字道具時,並沒有答應。因這部數字技術主導的電影里,導演需要的只是六小齡童「猴化」的形體而已。可見,演員的形體表現力對數字電影的重要性。

在電影《德賽克·巴萊》中,影片中的野豬即便用了數字特效技術,但是動物並不受控制,無法進行現場真實拍攝,只能有專業的武打演員利用動作捕捉技術,並經過後期數字技術合成而得。當然,另一方面上看,數字特效技術的誕生,對特技演員來講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也可能是專業形體演員的主要機遇.總而言之,數字技術推動下的電影表演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員的素質是專業的、是全面的。

3.實現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創新

電影《阿凡達》中藍色外星人給人格外深刻的印象,很大是因為反射球的緣故。在表演者身上閃閃發光的反射球是一種重要的數字技術表現形式,即表情捕捉和上面提到的動作捕捉技術。

表情捕捉技術是利用演員臉部肌體的表演數據來展現虛擬角色表情的,該技術的直觀描述是演員的衣服及其衣服上的感應點。在拍攝中,能使用包括數字攝像機和照相機在內的數字設備多方位的對演員身體的不同位置反射球運動軌跡進行記錄,然後在計算機上進行合成後,製作出動態人物形象,塑造出新的電影表演角色形象。《誰陷害了兔子羅傑》中,是數字化電影發展旅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全片只有三位真人演員,將「摳像技術」這種數字影像技術展現在觀眾眼前。摳像技術是使用藍色或綠色幕布搭建攝影棚背景,然後使用反射球對數字進行摳像,使用數字技術構設了一個真實的拍攝場景,最終構建成完整的電影顯示空間.

在日本電影界,曾經有人使用電腦繪圖技術設計出了一個世界上第一個與真人形似的「計算機活動人物形象」.世界上整部電影都是數字演員的電影已經出現了,《最終幻想》中的全部角色都是計算機製作完成的,具體方法如下:將真人演員的表情和動作輸入電腦後,使用計算機製作出逼真的數字人物模型,並藉助影響捕捉技術成功的塑造出一個有「聲明真實感」的人物形象。《阿甘正傳》中主角和已逝總體相會的場景深入人心,丹中尉騰在半空中的斷腿觸目驚心,但卻很真實,其功勞就是數字技術中的局部摳像技術。局部摳像技術除了要注重對局部摳像界點外,還要讓演員對角色進行創作。

總之,新技術推動下的電影表演正處於飛速變革時期,數字技術在對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數字技術在電影空間表演、電影克隆人和虛擬影像合成中都有良好應用,而為了更高的提高數字技術在電影表演中作用,可以通過重構電影時空、提高演員的形體表現力、實現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創新來實現。

注釋:

1.侯李游美。數字時代下電影創作的新方向探析大眾文藝[J].2013(20):34-35.

2.李昂。淺析數字時代下電影創作的新方向[J].華章,2013(17):09-10.

3.李立宏,孫德元。新媒體技術趨勢下的影視表演與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電影,2013(09):18-19.

4.劉珂珂。數字電影畫面中的藝術表現探析[J].電影文學,2012(02):22-23.

5.喻曉和。現代電影藝術與觀眾心靈感應[J].影視製作,2014(05):19-20.

6.范倍,程剛。從游戲到電影:試論電影化改編與游戲性表演[J].當代電影,2013(03):27-28.

7.萬傳法。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表演美學及其生態研究[J].當代電影,2015(03):36-37.

;

H. "數字電影"比普通的電影有什麼優點

數字電影從電影製作工藝、製作方式、到發行及傳播方式上均全面數字化。可視為完整意義上數字電影。 ● 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路、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託寬頻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3D每個鏡頭的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製作實物模型——掃描模型得到草圖——電腦建模——還原質感——加入燈光、特效等渲染方面的後期處理——畫面合成達到最終效果。 2 數字電影優點、意義與前景展望 ● 數字電影能演繹全新的5:1聲道AC—3音響環繞的聲音效果,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聲音的表現空間,使電影聲音的感染力、震撼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圖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鮮明、飽滿,清晰度大大提高。雖然每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售價高達150萬元,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膠片放映設備的10倍,但數字電影改變了膠片放映時銀幕中間亮、四邊暗的缺陷,其均勻度近乎完善。此外,數字技術營造出極度的虛擬空間和各種匪夷所思的景象,這些都是普通電影製作手段無法展示的。 ● 數字電影最大程度解決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的損失問題,數字技術避免廠傳統電影從原始拍攝的素材到拷貝發7寸經過力多次翻制及電影放映多次後出現的畫面、聲帶劃傷,即使反復放映也絲毫不影響響音畫質量。 ● 製作好的數字電影可以通過數字軟盤進行發行或通過國際衛星發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費時費力的拷貝復制和運輸過程。 ●數字化電影技術極大地拓寬了藝術家的創作天地,給正在衰落的電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具有新思維的藝術創作人員和電影產業中的新興職業,如數字電影軟體設計師、電腦美術設計師、視覺效果設計師等會在21世紀的電影舞台上成為主角。

I. 請簡述聲音對電影的影響,數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聲音方面如下:

在討論聲音對影視藝術的影響時,我們更願意以電影聲音為例加以探討。這不是因為我們對電影聲音的偏愛,而是由於電影聲音經歷了比電視聲音更加曲折的歷程,同時也由於電視聲音與電影不僅在類型上而且在創作上都十分類似。

為了討論電影聲音對電影藝術的影響,我們可以粗略地將電影聲音分成以下幾個歷史時期:(1)在電影史上稱之為"無聲電影"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製造出的第一部"電影放映機"起,到1927年美國黑人歌手阿爾。喬生在銀幕上向觀眾大聲喊"朋友,你們並不是什麼都聽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為標志的"經典聲音理論"時期;(3)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現代聲音理論時期。我們進行這樣劃分,僅僅是為了便於問題的討論。事實上,嚴格的界限是難以確定的,除了受到我們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種思潮或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此外,我們還不能忘記聲音製作技術對電影聲音的巨大影響。

盡管在電影史上存在一個"無聲電影"時期,但從電影聲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並不存在真正的"無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聲音仍然對"電影藝術"

產生巨大影響,只不過她對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帶來的麻煩比幫助要大得多。

嚴格地說,在電影誕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藝場的新奇節目,即使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雜訊始終是干擾受眾觀影的首要因素。這時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聽覺掩蔽效應,採用樂師或樂隊臨場演奏的方式消除這種干擾;後來,這種現場配樂或配音逐漸與影片內容相關。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為了改變現場音樂伴奏隨意性大的問題,歐美音樂出版商專門為電影院編印"情緒音樂曲選",為各種情緒主調的場面選定現成的樂曲,供電影院樂師或樂隊根據上映影片的內容事先編妥配曲系列。

音響效果一般採用事先錄制唱片的方式,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常常出現聲畫配合不準確的笑話。由演員或歌手在銀幕後面配合畫面臨場念詞或唱歌的做法則比較少見。

初期的聲畫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維他風"系統,即用大型唱片錄音並利用機械連結裝置造成聲畫同步,猶如當今的雙片放映。這種方法很快就被德國托比斯公司的光學錄音還音系統所代替,有聲電影的初步技術准備始告基本完成。這時的有聲電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種技術發明。只有在愛森斯坦、克萊爾等一些電影藝術家發展了聲畫關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畫對位、畫外音等)之後,聲音才真正成為電影的基本藝術元素。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開始蛻變為視聽藝術的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產物。在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方面,卻遇到種種阻力——事實上,這種阻力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還嚴重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

固守電影是視覺藝術的人們認為,聲音進入(無聲)電影,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法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正是因為無聲,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藝術效果的動力與力量。"因此,他主張重要的是要"去追究聲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這樣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他尤其反對聲音中的對白,認為"……對話一旦佔有統治地位,就會導向戲劇","……

縮小了電影的世界".法國導演雷納。克萊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觀點。他在1929年寫道,"由於這種進步,電影是得不償失的。它佔領了聲音的世界,但是,它卻失去了無聲電影所統治的夢幻世界。"他同樣極力反對電影中的對白,並指責一些劇作家說:"他們的職業偏見使生活在他們眼中被簡化成一連串的對話","拙劣的對話。……將成為對白片的大禍害。"①盡管如此,電影聲音並沒有因此從電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擋之勢,越來越受到市場(受眾)的歡迎。

= 據報道,美國好萊塢在有聲電影出現後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觀眾幾乎猛增了1倍,從6000萬增至1.1億。這種趨勢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而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前)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對聲音進入電影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在與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開始就歡呼:"朝夕思慕的有聲電影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們在肯定了蒙太奇是電影的基本與惟一手段後,明確指出,"……與聲音的巨大意義比較起來,色彩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意義則是微不足道的。"盡管他們在《聲明》中不恰當地強調了聲畫對位的作用,但已經提出了聲音蒙太奇、畫面蒙太奇(他們稱之為"視覺"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的重要概念,並且清醒地看到了它們的巨大作用。《聲明》指出:"主題和情節的課題日益復雜,試圖僅僅用'視覺'蒙太奇的手法來解決這些課題的做法,或者導致完不成任務,或者導致導演使用別出心裁的蒙太奇結構,而這種蒙太奇結構是會使人對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動的頹廢藝術害恐怖症的。

"作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為同視覺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一個獨立部分)來加以處理的聲音,必然會帶來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幫助我們表達和解決那些極其復雜的任務,此前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克服這些任務的辦法,因為電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視覺形象。"他們的影片《戰艦波將號》和《母親》等,不僅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且豐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論,盡管這篇t聲明'有它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實踐證明它不僅在有聲電影初期,並且直到目前為止,仍對有聲電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

數字技術如下:

電影是一門結合了科學技術與藝術,並以商業形式體現其自身價值的文藝作品,其起源,發展過程無一不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始於1895年的法國,聲音經歷了無聲電影、有聲電影、單聲道電影、立體聲電影、杜比立體環繞聲立體聲電影、DTS數字音頻電影,圖像上經歷了黑白電影,寬銀幕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承載介質及拍攝手段上經歷了從傳統膠片到數字介質的過程。數字技術在上世紀末以萬川歸海的氣勢席捲全球,給整個工業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影響了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領域。本文對數字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一些淺顯的闡述。

社會的發展過程一直都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其記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又反映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就其自身來說,其表現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對應不同的電影藝術。電影工業曾發生過三次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革命中,從傳統到數字。顯然,這三次革命都是技術不斷創新的結果。Freeman定義的四種技術創新中有一種是「重大技術創新」。我認為,這種技術創新是一種從無到有並且在時間上非連續的技術創新,就像數字技術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研究開發的結果。重大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是四種技術創新中最為深遠的。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解決了電影從製作到放映過程中的許多難題,之前無法拍攝或很難拍攝的鏡頭應用數字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節約製作成本。重大技術創新在投入生產後,就出現「漸進性技術創新」,這種技術創新在時間上連續,是短期的技術進步。具體體現在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於電影中,如DVD、網路電影、手機電影等。這兩種技術創新的結果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革,這也是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新的技術最終就應體現在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上。技術是手段,經濟是目的,技術為經濟服務。

應用數字技術,可以給電影帶來很多好處,在圖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顏色組合使畫面色彩豐富逼真,24禎/秒的放映速度使圖象流暢連貫。南京國際影城15米寬的數字電影銀幕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圖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膚上的細節,秋毫畢現。其效果與傳統膠片電影不可同日而語。CG技術的充分應用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製作水平。《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大片在數字技術之前只能出現在導演的腦子里。《侏羅紀公園》里一隻只逼真的恐龍似乎要把觀眾帶回到侏羅紀時代,《星球大戰》中炫目的太空戰又把人們送到了未來世界。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不受邏輯思維的束縛,數字技術讓天才導演們能隨心所欲地表現他們的藝術情感。在電影的聲音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及數字音頻的過程。電影藝術是在記錄社會生活的,生活是充滿語言和音符的。對於語言,《聖經》里有語言統治一切的教義;對於音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凈化人類靈魂的手段。沒有聲音的電影是不完美的。電影是不該沒有聲音的,只是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剛開始時的電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聲音被加入到電影中,到70年代,美國杜比實驗室成功地將立體環繞聲應用到《星球大戰》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聲音,《星球大戰》讓美國觀眾嘆為觀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級影院----華納影城仔細聆聽他們的瑪田音響,其聲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干凈有力。高頻嘹亮甜美,極富顏色感,中頻人聲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頻量感似春雷涌動,讓人熱血沸騰。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數字技術才能充分演繹出來。70年代的《星球大戰》票房紀錄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數字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所破,後者又被《泰坦尼克號》所破。歷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電影,科技含量高,充滿未來感,這也許反映了美國人的超現實主義思想。可以看出,這三部電影都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沒有數字技術,就不會有這樣的超級大片。正是這些超級大片激勵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質的電影。他們的努力同時也促進了電影的進步。這是對技術進步的一種正反饋,雙方相互激勵,共促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內容,而非影音效果。對於這一觀點,我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電影的本質是內容,這點沒錯,藝術家訴諸情感,把電影作為情感的載體,以此喚起觀眾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如果把內容看作事物本質,那麼,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認識事物的過程是透過現象上升到本質。試問,一部電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勁,圖象模糊,聲音缺乏質感,現象如此不清楚,無法進行細致的觀察,連現象都無法充分認識,又談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呢?技術的革新不斷提高畫質,改善音質又還有什麼意義呢?認識藝術背後的藝術家情感是目的,欣賞電影是過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該忽視過程。中國人向來講究實用,求功利,重目的,卻往往忽視了過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聯系的意思,其本質在於揭示物質與運動,與時間,空間的普遍聯系,洛侖茲坐標變換導出的結果是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我們就把其翻譯成相對論。普遍聯系是本質,相對是結果。我們只重結果,卻忽視過程本質,這一翻譯就體現出理性的缺失。這種理性精神的整體缺失使工業社會中的技術創新往往都出現在西方國家,其結果,技術—經濟的變革大大促進其經濟的發展,這也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領先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在電影文化的傳播渠道方面,數字技術使看電影成為一件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在數字技術之前,電影幾乎只能在電影院看,雖然有錄象帶可以在家觀看,但其不菲的價格使之難以普及。有了數字技術,可以在網上看,買廉價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機上隨身看。還有一點很重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美國大片後,好萊塢電影開始沖擊中國市場,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到更多更優秀的電影作品。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政治體制上畢竟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電影總局對許多美國電影進行「閹割」,甚至封殺,這種對藝術民主不尊重的行為使我們錯過了許多好電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電鋸驚魂〉〉等這些看似變態實則內容深邃的電影無緣中國銀幕。通過網路,通過盜版我們仍可以觀看這些優秀的電影。盜版問題在中國已成為一大公害。但我個人看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具體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就目前而言,盜版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如前所述,通過盜版可以觀看到一些正版或電影院看不到的好電影。其次,藝術不該僅僅重視其商業屬性,盡管商業是目的,但作為一種文化,就該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在美國,2006年電影平均票價是6美圓,但在中國,就南京而言,看一場電影均價在50元左右;在紐約時代廣場這樣的黃金地段的頂級影院看〈〈碟中諜3〉〉只要10美圓,南京華納影城票價是50元。這樣很顯然使電影成為一種高消費的活動了,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就選擇盜版,因為藝術欣賞、文化交流不應該是富人的專利。最後,中國的正版片大部分粗製濫造,良莠不齊,遠比不上原版復制的盜版,而且價格很高。所以,喜歡電影的人痛恨盜版,但又不得不買盜版。總之,數字技術在電影文化的傳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壞的兩面性。數字技術在帶給我們高品質的電影,給電影公司帶來豐厚的票房時也帶來了技術的異化問題。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的,這多少是對藝術欣賞的誤導。電影〈〈西蒙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數字技術運用到電影上更是勞民傷財,褻瀆藝術,一片罵聲中的〈〈無極〉〉就是這樣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數字技術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於其傳播方式上,盜版問題嚴重,尤其在中國,因為數字技術使一張高質量的盜版光碟製作成為一件成本低、操作簡單、利潤高的事情。這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偷盜無異。電影公司的巨大投資常因盜版而無法收回,電影公司逐個虧損,逐漸倒閉。這些現象在香港尤為普遍。長此以往,盜版勢必拖慢電影工業的發展,甚至使之毀滅。還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喜歡從網上下載電影,這會使他們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因為數字時代的電影應該是畫面艷麗,音效震撼的數字電影,而那些網上下載的電影由於網路容量的限制使其圖象、聲音品質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技術的異化。我們應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揚長避短,正確處理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J. 數字技術在電影中如何體現

沒時間熬敘了,總結如下:
數字載體代替膠片載體 數字播放代替膠片播放 數字的回放性節約了成本提高了質量和效率 數字的可改寫實現了數字合成特技取代部分傳統特技:扣像基礎上的動畫合成,圖層合成,和數字校色、數字剪輯(主要是非線性剪輯) 數字發行方便快捷

閱讀全文

與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了哪些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好看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41
微光可以看哪些搞笑電影 瀏覽:181
你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756
抖音里的電影怎麼看完整版 瀏覽:679
劫匪搶銀行不要錢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244
李安捧紅了多少電影演員 瀏覽:685
強迫陳冠希出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656
好看的電影百看不厭 瀏覽:951
推薦內地鬼片好看的電影 瀏覽:744
好看的真人版電影愛情片 瀏覽:597
電影緊急救援怎麼翻譯 瀏覽:375
戒指可以變出女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139
黃渤是怎麼耍無賴電影 瀏覽:635
大紅包電影有哪些贊助商 瀏覽:647
有什麼講童年的電影 瀏覽:496
美國近三年好看的電影 瀏覽:994
2012世界末日微電影免費 瀏覽:308
把魂魄打在豬身上什麼電影 瀏覽:460
一個電影劇本一般可以賣多少錢 瀏覽:56
大白鯊電影國語免費下載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