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蒙金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蒙金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29 23:04:48

⑴ 高分 求題

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開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僅僅活了50歲,享國23年,介紹李世民的文章比較通用的說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過也有史家經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葯所致,太宗「服胡僧葯,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何況唐承魏晉之風,服食丹葯很流行,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當非異事。

不過舍此之外,亦不乏第三種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在貞觀19年征高麗之戰中因中箭受重傷,久治不愈,加之亂食丹葯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遂於三年另八個月之後終於駕崩了。

李世民遠征高麗中箭受傷,此說當然不見於國內的史料,此為朝鮮方面的說法,本人也是才得知不久。貞觀19年6月,李世民圍困安市,因高延壽、高惠真率高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雙方僵持不下,李世民親率李世績、長孫無忌、李道宗等出擊,三月不能下,只得班師還朝。按《資治通鑒》的記載,退兵的原因是因為「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不過,按高麗的記載,是因為聯軍屢挫唐軍,並射傷了李世民,使其不得不撤退的。

當然,李世民是否真的中箭受傷已成歷史疑團,即便是事實,在當時也只能是有限人知的天大秘密,《資治通鑒》有一個細節,「會伏愛私離所部,高麗數百人從城缺出戰,遂奪據土山,塹而守之。上怒,斬伏愛以徇,命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詣旗下請罪,上曰:『汝罪當死……故特赦汝耳。」失掉一個並非足以影響到戰局成敗的土山,讓江夏王都「徒跣詣旗下請罪」且是「罪當死」,看來在這場土山爭奪戰中,李世民確實吃了大虧。以李世民以往的風格,常親冒失石在第一線指揮作戰,假如李世民真的受傷,當屬此戰。《新唐書》載,遼東之戰時靺鞨兵精於射騎,故「每戰,靺鞨兵常居前」,擊破高惠真之後,李世民坑殺了三千靺鞨兵,這也不符合李世民一向的寬大作風,此中的深仇大約只能用箭傷來解釋了。李世民班師途中嘗言:「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如此的失落與傷感,也不像是出自一位曾經身經百戰的的統帥之口。

《資治通鑒》載,就在回程途中,李世民又忽然患上了「癰疽」,嚴重到了「御步輦而行」的程度,乃至「太子為上吮癰,扶輦步從者數日。」到了並州,民部尚書劉洎曾經晉見,「及上不豫,洎從內出,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此言一出,大禍立至,這位重臣便被李世民下詔,「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按說劉尚書罪不至此,大約實情是他對外人透露過李世民所謂「癰疽」症的真相吧?

回到長安之後,李世民傷情並未好轉,次年二月,「上疾未全平,欲專保養,庚午,詔軍國機務並委皇太子處決。於是太子間日聽政於東宮,既罷,則入侍葯膳,不離左右。上命太子暫出遊觀,太子辭不願出」,整整過了一年後,李世民才從傷病中恢復過來,「上疾愈,三日一視朝」。21年正月,高士廉死,李世民往唁,「長孫無忌在士廉喪所,聞上將至,輟哭,迎諫於馬首曰:『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可知李世民不但並未痊癒,身體很差,且因急於痊癒,又開始大量服丹。以致五月又不得不再度「詔百司依舊啟事皇太子」,此後太子親政,李世民當然也過問國事,但已是只抓大事了,身份近似太上皇,這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他去世為止。

基本上可以判定,就李世民的身體狀況而言,貞觀19年親征高麗確實是一個轉折點,出征前的李世民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而失敗之後則一病不起,從此再沒有恢復過來。是失敗的打擊嗎?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最後的兩年還曾兩次議證高麗,並由李世績統軍出征過一次。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李世民在他的人生最後一次征戰中確確實實是栽了,不僅輸掉了戰爭,甚至連「龍體」都陪上了。而其中緣由或並非偶不小心染恙,受傷的可能性應該是最大的。當然,這樣的事情在戰場上乃屬最高軍事機密,事後為皇帝的尊嚴和面子計也會千方百計加以掩飾,來自敵方的說法或判斷無法找到真憑實據,有誇大其詞的可能,不過相形之下反而更確實可靠一些。

⑵ 請問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

⑶ 蒙金戰爭中能夠以少勝多打敗金的原因有哪些快點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蒙古和金國作戰以少勝多,主要原因有,蒙古騎兵速度快,耐力強,可以長途奔襲閃電突擊敵人薄弱後方,而金國部隊的騎兵實力已經遠遠落後了;蒙古在戰略上也高明的把南宋拉攏住,讓南宋在南方牽制了金國,讓蒙古作戰壓力減少很多。
希望能幫到您。

⑷ 少數民族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人

岳飛(1103.03.24-1142) 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 湯陰永和鄉孝悌里人(今安陽市 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岳飛出生於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裡,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岳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岳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岳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系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岳飛廟墓,追尋岳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里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岳廟」。

岳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趙*繼位,七月下令給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岳飛遺體,「以禮改葬」。

【組岳家軍】

完顏宗弼佔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宋高宗從明州乘船經海上逃到溫州避難。

完顏宗弼佔領明州後,無法活捉逃到海上的宋高宗,劫掠一番決定撤兵。金軍利用大運河,將劫掠所獲用船運往北方,一路攻破秀州、平江府、常州,准備自鎮江府北渡。三月,完顏宗弼被韓世忠所部八千餘人在黃天盪攔截,被困四十日。因為有漢奸獻策,金軍掘通河道將船隊經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長江江面。韓世忠趕去攻擊,卻被金軍的火箭擊退。

岳飛在此間帶領東京留守司軍的殘部轉戰廣德軍,六戰皆捷,俘虜王權等偽軍將領四十多名。駐軍廣德軍的鍾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飢,卻不敢擾民。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興知縣錢諶(chén,作姓時讀shèn,zhōng)通知岳飛說縣里的存糧夠一萬人吃十年,歡迎他率軍保護縣境。二月,岳飛進駐宜興,屯於張渚鎮。在宜興,岳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為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征來的河北偽軍。岳飛自己就是河北人,平等對待河北、河東等地的簽軍。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岳爺爺軍。」爭來降附。

三月,金軍在劫掠秀州和平江府之後,攻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這一情況,派趙九齡(是曾經在張所的河北招撫司里和岳飛共事過的熟人)到宜興縣請岳飛前來鎮守常州。但在岳飛啟程之前,周杞已經緊隨趙九齡也來到了宜興縣,放棄了常州城。岳飛與周杞、趙九齡一起帶兵北進,前後四戰,奪回常州。又尾隨追襲於鎮江府東邊,再捷。此時,原杜充手下的統制、現已成為割據一方的盜匪的戚方攻陷了廣德軍,岳飛忙趕回宜興縣,帶一千多騎兵赴廣德軍,但戚方已西去攻打宣州。

宋高京已從海上逃回越州,任命張俊為浙西路江東路制置使,「諸將並受節度」要收復建康。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的嫡系部隊,他只派岳飛統率的原宗澤、杜充的東京留守司的非嫡系部隊當前鋒去攻打金兵鎮守的建康府。四月二十五日,岳飛在位於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里,斬得耳戴金、銀環的女真人頭一百七十五級,活捉女真軍、渤海軍和漢兒簽軍四十五人。五月初,岳飛到達清水亭以西十二里的牛頭山扎營,夜裡令百人敢死隊穿黑衣混入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殺傷甚眾。

完顏宗弼於五月十日退到建康城西北十五里的龍灣鎮(靖安鎮,靜安)。岳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五月十一日,完顏宗弼從龍灣撤退到長江對岸的真州六合縣宣化鎮。岳飛追至龍灣鎮,實現了四年前「靖康之難」前一年金國第一次伐宋時西軍老將種師道的「(江河)半渡邀擊金軍」的遺願,完全消滅了留在南岸的所有金軍。金軍損失慘重,女真人被斬的「禿發垂環者之首無慮三千人」,千夫長留哥等二十多名高級軍官被俘,其中僅在龍灣鎮一地就俘獲包括八名女真人在內金兵三百多人。韓世忠和岳飛給予金軍重創,以至完顏宗弼回到北方見到熟人就「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這一年金國皇太弟完顏斜也死時的遺囑里也對南宋迅速增長的戰力表示憂慮:「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

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這些戰俘去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岳飛先見到了上司張俊,張俊通知岳飛朝廷要派他鎮守江南東路的饒州(今江西波陽縣),岳飛認為這樣不妥而上奏:「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宋高宗嘉納。

范宗尹向宋高宗推薦岳飛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岳飛辭謝,改命為淮南東路一重難任使。這時金軍攻楚州,宋高宗詔張俊援之。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兵馬大元帥府的嫡系部隊,推辭不去,又派岳飛統率的原東京留守司的非嫡系部隊當前鋒去,並命令劉光世出兵援岳飛。岳飛屯三墩,不久到達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女真酋長七十餘人。但劉光世等皆未跟進,岳飛此時還沒有成立自己的「岳家軍」,師孤力寡無法救楚州。宋高宗詔岳飛還守通州、泰州,有旨可守就守,如不可守,但以沙洲保護百姓,伺機掩擊即可。岳飛以泰州無險可恃,退保柴墟,戰於南霸橋,大敗進攻的金軍。這以後,岳飛才擁有了人馬萬余,著手建立所謂的「岳家軍」。

紹興元年(1130年)七月,宋廷因原有的正規軍「禁兵」已被戰亂打散,重新編組新的正規軍。將張俊所部組建為「神武右軍」,韓世忠所部組建為「神武左軍」,兩人均為都統制。王𤫉所部組建為「神武前軍」,陳思恭所部組建為「神武後軍」,兩人均為統制。岳家軍在張俊所部,軍號定名為「神武右副軍」,岳飛為統制,屯駐洪州。原神武右副軍統制顏孝恭的兵馬撥屬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司,空缺由岳飛填補。十月,宋廷又將岳飛武官虛銜升為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為從五品的遙郡觀察使。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因鎮壓福建范汝為之亂不力而被削職,岳飛的「神武右副軍」改名為「神武副軍」,並升遷為都統制。

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飛被任命為知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二月,主戰派頭號人物李綱被起用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岳飛等將領劃入李綱部下[51],討伐湖東路的盜匪曹成。當時岳家軍的兵力為一萬二千餘人,岳飛以二千人駐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餘的一萬多人進攻曹成的部隊。戰斗中嶽家軍盡占優勢,但曹成部下悍將楊再興驍勇異常,先是攻入岳家軍第五正將韓順夫的營地,將韓砍折一臂而死,後又殺死了岳飛的胞弟岳飜。但楊再興最終被岳家軍俘虜,被岳飛收服而成為日後岳家軍的著名悍將之一。李綱稱贊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斷言他「異時決為中興名將」。閏六月,岳飛升三官為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仍屬從五品。討伐曹成後,岳家軍兵力增一倍,達二萬三千到四千人左右,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軍相差不多。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岳飛第二次朝見宋高宗。宋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岳飛」四字,綉成一面戰旗,命岳飛在用兵行師時作為大纛。又任命岳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將駐守蘄州的統制李山,屯紮江州的統制傅選兩支部隊並入岳家軍,將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並入岳飛的防區。岳家軍的軍號也由「神武副軍」升格為「神武後軍」,但岳飛的官銜卻由都統制改回統制,這是因為他的資歷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軍」都統制韓世忠、「神武右軍」都統制張俊相比。

編輯本段【首次北伐】

紹興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軍統制、襄陽府鄧州隨州郢州鎮撫使、兼襄陽知府李橫和隨州知州李道聯合伊陽縣風牛山寨的翟琮北伐偽齊劉豫。偽齊部隊紛紛倒戈,牛皋、彭玘、趙起、朱全、牛寶、朱萬成等軍歸附於李橫,董先、張玘、董震等軍歸附於翟琮,偽齊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橫和牛皋、彭玘等克復了汝州(今河南汝州市)、潁昌府(今河南許昌市)、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等地。翟琮和董震、張玘、董貴、趙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處決了盜掘宋朝皇陵的偽齊河南尹孟邦雄。但劉豫馬上向金軍求援。三月間,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會合李成所率二萬偽齊軍,在開封西北牟施岡同宋軍會戰。李橫、牛皋等軍被金方重鎧鐵浮圖騎兵擊潰。到十月為止,翟琮的伊陽縣風牛山寨大本營、鄧州(今河南鄧州市)、隨州(今湖北隨州市)、唐州(今河南唐河縣)、襄陽府、郢州(今湖北鍾祥市)等地相繼被金軍攻佔陷落,李橫、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張玘等全部退到江南西路,彭玘戰死。偽齊的李成、許約等聯絡割據洞庭湖的楊幺、黃誠叛軍,約定來年六月間南北夾攻,偽齊軍和楊幺軍水陸並進,順江東下,「前去浙中會合」,消滅南宋政權,雙方「建國通和」。

敗逃到長江一帶的宋軍中,李道、牛皋等屢次申狀岳飛和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趙鼎,「乞聽岳飛節制」。宋廷於是將牛皋、董先共一千餘人以及李道等部並入岳家軍,張玘也撥歸岳飛統轄;翟琮改任江南東路兵馬鈐轄,獨立成軍;李橫和岳飛基本同級別,不願隸屬岳飛,其一萬五千人馬改隸官職更高的張俊。

紹興四年(1134年),為擊敗偽齊軍和楊幺軍的合兵計劃,岳飛決定先打李成、後打楊幺,「先襄漢,襄漢既復,李成喪師而逃,楊幺失援矣。第申嚴下流之兵以備之,然後鼓行。」朝廷里,宰相朱勝非支持這一作法:「襄陽上流,襟帶吳、蜀。我若得之,則進可以蹙賊,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所當先取。」剛從江南西路調任政府參知政事的趙鼎也支持岳飛:「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而惟獨簽書樞密院事徐俯卻反對委派岳飛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劉光世也要求代替岳飛「措置荊襄」。最後宋廷決定由岳家軍出兵收復襄漢,劉光世軍增援,王𤫉軍牽制洞庭湖的楊幺軍。宋廷正式任命岳飛為荊湖北路前沿統帥,在他的制置使官職上添入「兼制置荊南、鄂、岳」的加銜,岳家軍里增加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部約一千九百人,崔邦弼部三千人,以及荊南鎮撫使司的兵馬。岳家軍當時用於進攻襄漢六郡的總兵力,大致在三萬五千人左右。

由於再敗對戰局有重大影響,南宋朝廷非常看重這次岳飛的出征。出師前,趙鼎又生怕岳飛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來,每遣兵將,止是討盪盜賊,未嘗與敵國交鋒。(岳)飛之此舉,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則使偽境益有輕慢朝廷之意。」為了使岳飛之「將佐竭力奮死」,「以濟事功」,宋高宗親自手詔,稱岳飛曾保奏王貴、張憲和徐慶三將「數立戰效,深可倚辦」,「理宜先有以旌賞之」,給王貴等三人頒賜捻金線戰袍各一領,金束帶各一條。宰相朱勝非遣使通知岳飛,只要得勝即授予他節度使的頭銜。宋高宗又特令張俊的神武右軍和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分別甄選戰馬各一百匹撥給岳家軍,並在岳飛的制置使官銜上又增加「兼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的加銜。岳家軍自鄂州渡江攻郢州,岳飛在江心對幕僚們發誓:「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岳家軍開到郢州城下。偽齊郢州知州荊超和長壽知縣劉楫率一萬多人馬守城,拒絕投降。由於後勤供應有困難,岳家軍的軍糧不過兩餐飯,但岳飛卻說:「可矣,吾以翌日巳時破賊!」六日黎明,岳家軍開始總攻。荊超投崖自殺,劉楫被活捉後斬首,偽齊守軍被殺達七千人。

然後岳家軍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往東北去進攻隨州,岳飛率主力往西北主攻偽齊大將李成駐守的襄陽府。李成不戰而逃,五月十七日,岳飛佔領襄陽。而另一邊,偽齊隨州知州王嵩堅守不出,張憲和徐慶連攻數日不果,牛皋自告奮勇,只帶三日口糧領兵支援張憲和徐慶。五月十八日,三日糧食尚未吃完,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軍攻下隨州城,其中十六歲的岳雲使兩桿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攻上城頭。五千偽齊軍被殲滅,王嵩被俘並被押赴襄陽府處斬。

和前一年(1133年)對付李橫北伐一樣,劉豫急忙調度兵力並請來一部分金兵,集結在鄧州東南的新野市、龍陂、胡陽、隨州的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以及唐州、鄧州,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隊,號稱三十萬大軍。岳飛命統制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制辛太守住清水河,引誘偽齊軍進攻。辛太怯戰,竟私自逃往峽州宜都縣(今湖北枝城市)。 六月五日,王萬軍與偽齊軍交戰後,岳飛親率主力夾攻,擊敗了李成軍。第二天,李成又列陣求戰,卻犯了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犯的戰術錯誤,被岳飛看出破綻。對於王貴、牛皋等將的請戰,岳飛說:「且止,此賊屢敗吾手,吾意其更事頗多,必差練習,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險,騎兵之利在平曠;成乃左列騎兵於江岸,右列步卒於平地,雖言有眾十萬,何能為!」岳飛舉鞭對王貴說:「爾以長槍步卒,由成之右擊騎兵。」又對牛皋說:「爾以騎兵,由成之左擊步卒。」和劉邦在彭城之戰的敗局相似,李成的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後列騎兵擠入水中淹死,軍隊崩潰一敗塗地。李成一軍元氣大傷,後來再也沒能反攻襄陽府。

劉豫不斷火急向金國求援,但是完顏宗弼剛剛在三月被吳玠一軍在仙人關大敗,金軍主力損折很大,元氣未復。又恰逢盛夏,女真人不耐酷熱,正在北方避暑。於是只派了一員史書上未記錄姓的、名叫劉合孛堇的二等戰將,會合李成,拼湊了陝西和河北簽軍數萬,在鄧州西北扎了三十多個營寨防守。

在備辦糧草准備了一個多月以後,王貴和張憲分別率軍從光化路和橫林路向鄧州挺進。七月十五日,王貴和張憲兩軍在鄧州城外三十幾宋里,同數萬偽齊軍和金軍激戰;王萬和董先兩部突然出現夾擊,擊敗了對手。金將劉合孛堇隻身逃竄。岳家軍俘降簽軍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取戰馬二百多匹,兵仗數以萬計。偽齊軍高仲退守鄧州城。七月十七日,岳家軍攻城,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攻下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為避嫌,只報了岳雲隨州之功,未將鄧州之功申報。事隔一年,宋廷查清此事,方才將岳雲升遷武翼郎。由於岳雲勇猛善戰,被稱為「贏官人」。

七月二十三日,選鋒軍統制李道攻佔唐州。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擊敗偽齊軍和金軍。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下。偽齊唐州知州、信陽軍知軍、通判等官員被俘共五十名。第二年,宋高宗為此特獎賞李道和崔邦弼金束帶各一條。

七月二十六日,劉光世部將酈瓊才率五千援軍趕到,但已經無仗可打。岳飛特別上奏,懇求給這五千人「先次推賞」,「卒使不沾寸賞,恐咈人情」。

克復襄漢是岳飛的第一次北伐,由於兩三個月前吳玠仙人關之戰大破金軍主力,幫助了岳家軍完成了自南宋開國八年以來第一次收復了大片失地的目標。收復的地方包括前一年丟失的原先李橫的轄區,以及額外的原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

【十二道金牌】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第一道班師詔送達。岳飛鑒於當時完勝的戰局,寫了一封奏章反對班師:「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隔了兩三日,朱仙鎮已克,完顏宗弼已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其中全是措辭嚴峻、不容反駁的急令,命令岳家軍必須班師回鄂州,岳飛本人則去「行在」臨安府朝見皇帝。宋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岳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而友軍已經撤退,岳家軍孤軍難支,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便當地百姓南遷,「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閑田處之。」

岳飛前往「行在」臨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間不斷接到宋高宗的手詔,以及秦檜以三省、樞密院名義遞發的省札。盡管內容自相矛盾顛來倒去,(特別注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史料是經過秦檜一黨銷毀篡改的,這次北伐中斷的關鍵細節的直接證據怕是不可能保存下來了。)最後仍是令岳飛「疾馳入覲」,「赴行在奏事」。當岳飛聽到中原傳來的宋軍敗訊,只能長嘆:「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結果岳飛的第四次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

【「莫須有」】

之後,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雖然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趙、秦最終決定殺害岳飛父子和張憲,而秦檜創造發明了「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不見得沒有)」)。紹興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被害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⑸ 一封奏摺保全中華文明為何說耶律楚材是中華文化延續的大功臣呢

在耶律楚材在位時期,確實多次勸諫成吉思汗和窩闊台減少屠城次數,極大地保護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財產。從某種程度上說,雖然耶律楚材沒有經歷元朝滅宋的歷史變故,但確實對保全南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過最終促使忽必烈真正放棄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軍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讓蒙古人意識到,漢人不僅殺不完,而且不會屈服,所以才會選擇更加溫和的統治方式。

⑹ 《蒙古王》電影歪曲歷史。

【人物簡介】 即成吉思汗(Chinggis Khaan),蒙古民族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其野蠻侵略、征服和對平民的大屠殺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戰爭災難。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後被尊為元朝開國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成長經歷
出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顯赫人物或首領;父也速該有拔都(勇士)稱號。時漠北高原有百餘部落,互相攻戰。鐵木真降生時,適逢其父在作戰中俘獲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為紀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歲時,其父被塔塔兒部人毒死,部眾離散,隨寡母月倫艱難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獲,險些遇害,憑其機敏逃脫。稍長,依附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克烈部首領脫里(後稱王汗),並尊之為父,得以收聚其父舊部;又與札答闌部首領札木合結為安答(義兄弟),逐步發展勢力。為報復蔑兒乞部搶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數萬,突然襲擊蔑兒乞部,斬殺許多仇敵,奪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營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上游,獨立建帳,廣結盟友,選賢任能,寬厚待人,吸引許多蒙古部眾和乞顏氏貴族來投,被推為可汗。約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為仇,率13部聯軍3萬之眾來攻,鐵木真召集諸部兵3萬,分13翼(翼,意為營或圈子)迎戰,失利退兵,史稱十三翼之戰。因鐵木真善於爭取人心,致札木合部眾紛紛叛附,反而壯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與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顏襄擊殺塔塔兒部部長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與王汗聯兵,大敗正在會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聯軍。
泰和元年(1201),率軍大破札木合組織的鬆散聯盟。次年,遭乃蠻聯軍進攻,退入金邊牆內,大敗乃蠻聯軍於闊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勝攻滅塔塔兒四部。因勢力漸強,引起王汗嫉恨和敵視。三年,遭王汗突襲,敗走班朱尼河(今呼倫湖西南),以飲濁水與從者盟誓,共度難關。再轉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潰散部眾4600(一說2600)余騎,經過休整,逐漸恢復元氣。後偵悉王汗驕怠不備,夜襲王汗大營,大潰其眾。王汗隻身敗逃,被乃蠻人捕殺,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護衛軍)。不久,乘乃蠻首領太陽汗來攻,巧布疑陣,擒殺太陽汗,征服其部眾,迫哈答斤、朵魯班等部來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大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此號有「海洋」或「強大」的皇帝之義)。將怯薛擴充至萬人,稱大中軍。以兵民合一的千戶制編組民眾,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命「四傑」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為四怯薛長。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經過二十餘年的蒙夏戰爭,屢創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進攻金朝,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還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來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國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乣 音jiǔ 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的北方諸部族人的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了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得數萬。隨後建立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了「箭速傳騎」,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備西征。
次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師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亡金朝。

崛起,彎弓射大雕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生於12世紀60年代初期(1162)。當時,中國北方處在女真族的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還各自獨立,1162年成吉思汗誕生。
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殘酷地釘死在木驢之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斗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讎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於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朋友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於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該活捉了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剛出生的長子取名為「鐵木真」。鐵木真9歲那年,父親被塔塔兒人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的孫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機興風作浪,他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他們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鐵木真18歲時,昔日的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的可汗。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糾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在鐵木真一生所經歷的60餘場戰爭中,這是惟一一次沒有打勝的戰爭。
隨著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發動進攻。打敗了主兒乞部,其首領被殺,部將木華黎父子則投到鐵木真帳下。後來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被封為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札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成了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札木合率領的烏合之眾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隨後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札鄰不合戰敗後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眾就向鐵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滅,鏟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手下幾員部將如神箭手者別、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後來遠征西遼消滅曲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者別和速不台作用最為特殊,追趕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禿兒罕太後的是他們,打敗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部。
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王汗的兒子桑昆也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消滅了,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匯集於乃蠻汗廷,企圖藉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不自量力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貌似強大的乃蠻部被徹底消滅。
身世
鐵木真9歲那年,父親帶他到弘吉剌部去求親。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禪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許配給鐵木真。但也速該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兒人的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臨終前要求其部眾,將來為他報仇時,高於車輪的塔塔兒人要統統殺掉。也速該死後,鐵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艱難度日。訶額侖夫人將家族振興的希望寄託在鐵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長子鐵木真,希望他能成為將來蒙古部的首領。但鐵木真的異母弟別克帖兒並不服從他的權威,已經有了領袖感覺的鐵木真是不能容忍這種挑戰的。鐵木真13歲那年,幾位小兄弟偶然發生了一次「搶魚」、「搶鳥」事件,鐵木真、哈撒兒與別克帖兒發生沖突。鐵木真、哈撒兒一前一後,射死了別克帖兒。母親悲憤地責打他,教育他,說:現在除了影子之外沒有伴當,除了馬尾巴之外沒有鞭子,越是在這種時刻,越應該兄弟一心,這樣才能擔負起振興家族的大業。經過母親的教育,他真誠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永不忘記母親的教訓,一定要團結一致,為家族的振興而團結奮斗。鐵木真16歲那年,主兒乞人盜走了鐵木真家的9匹銀合馬。鐵木真在追馬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知心朋友博爾術。後來博爾術成為蒙古帝國的一員名將,成吉思汗手下的四傑之一。
塔里忽台本來以為鐵木真一家一定會被餓死,不料訶額侖卻領著孩子們熬了過來,鐵木真長成了少年英雄。於是他聽從祖母的指教,以長輩教訓晚輩的名義,借口鐵木真射殺了弟弟這件事,要捉拿鐵木真。塔里忽台企圖用鐵木真的人頭祭天祭山,鐵木真卻打傷看守逃走了,鬧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關頭,鐵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馬乳奴隸鎖兒罕失剌的女兒,她心地善良,冒著生命危險搭救了鐵木真,並根據「遇客婚」的傳統,二人在羊毛堆里產生了一段難忘的情緣。鐵木真對恩人加戀人的合答安發誓說:如果能活著逃出去,將來一定要娶她為妻。而作為奴隸的合答安知道鐵木真已經同弘吉剌部的貴族女兒孛兒帖訂了親,少女的心裡只有一個心願——將來你真有了出頭之日,讓我做一個奴婢,侍侯你一輩子吧!與塔塔兒部闊亦田之戰後,鐵木真少年時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終於來到鐵木真身邊。這時合答安已經是近40歲的婦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記過鐵木真,多少次為了他的平安而祈禱,為他的成功而喜悅。鐵木真也不曾忘過合答安,不料剛一見面,自己的部眾便殺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駱駝,鐵木真非常內疚。其實,合答安對自己的丈夫是無所謂愛也無所謂恨的,她是個奴隸的女兒,一個女奴還敢奢望按自己的意願談婚論嫁嗎?只是她厭惡傻駱駝跟隨塔里忽台與鐵木真為敵而已。鐵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婦,便想實踐自己的諾言,納她為側妃。合答安深愛鐵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絕了鐵木真。因為她不是施恩圖報的人,她知道鐵木真這時需要的是年輕貌美的側妃來調節由於血腥的廝殺帶來的壓力,自己還是堅持實踐自己的心願,給鐵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輩子。於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為鐵木真的一個家庭成員。不過鐵木真並沒有把她當奴隸看待。
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鐵木真母子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奮斗,勇敢地抗爭。在危難中,鐵木真不僅結識了幾個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國,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與情人,而且「射鵰英雄」的名聲也在此時傳遍了蒙古草原,愛和恨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深深影響了鐵木真兄弟的成長歷程。
鐵木真18歲時,弘吉剌部的德薛禪根據原來的婚約,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嫁給了鐵木真。但美好的生活僅僅過了幾個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搶走了,並被強迫與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兒結合。鐵木真殺父之仇未報,蔑兒乞人的奪妻之恨又降臨到他的頭上。為了奪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對不兒罕山向長生天禱告,決定向強大的敵人蔑兒乞部開戰。
1206年,鐵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難河源頭舉行庫里台選汗()大會,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宣告成立,這在蒙古史乃至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闊闊出以天神名義給鐵木真上尊號為成吉思汗。鐵木真分封功臣與諸子、諸弟和功臣,實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領戶分封制——千戶、萬戶與諸王制;並創造了畏兀字書,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兒族政權。蒙古草原統一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領戶分封制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成吉思汗把佔領區的人戶編為95個千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們,分別進行統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歷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有3位駙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只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歷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制的建立,標志著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制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勛的那顏,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顏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爭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塔塔統阿創蒙古文字蒙古族原來沒有文字,只靠結草刻木記事。在鐵木真討伐乃蠻部的戰爭中,捉住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谷。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後,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鐵木真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後,蒙古汗國的文書,「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只就偏旁上湊成。行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只用漢字」。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在蒙古本土還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書」。雖然忽必烈時曾讓國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但元朝滅亡後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統阿創制蒙古文字,這在蒙古汗國歷史上是一個創舉。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頒布成文法和青冊,而在他死後不久成書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頒布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於蒙古族還沒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時,就命令失吉忽禿忽著手制定青冊,這是蒙古族正式頒布成文法的開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卻是十幾年之後,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據《史集》記載,1219年,「成吉思汗〔高舉〕征服世界的旗幟出征花剌子模」,臨出師前,「他召集了會議,舉行了忽里勒台,在他們中間對〔自己的〕領導規則、律令和古代習慣重新做了規定」,這就是所謂《札撒大典》。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專門寫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布的札撒」,其中說:「因為韃靼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兒童習寫畏兀文,並把有關的札撒和律令記在卷帙上。這些卷帙,稱為『札撒大典』,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會集〔共商〕國事和朝政,他們就把這些卷帙拿出來,依照上面的話行事,並根據其中規定的方式去部署軍隊,毀滅州郡、城鎮。」現在,《札撒大典》已經失傳,但在中外史籍中還片斷記載了其中一部分條款。俄國人里亞贊諾夫斯基曾匯集波斯、阿拉伯和歐洲史料中的有關記載,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條款36條、訓言29條,以及其他有關蒙古法律的記述若干條。漢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訓言也相當多,還有待於收集整理。根據以上這些不完整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內容。在蒙古社會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大汗的言論、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頒布的「大札撒」記錄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訓言」,也被稱為「大法令」。

⑺ 蒙金戰爭的戰爭評析

成吉思汗帥蒙古軍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開始伐金,至1234年(窩闊台汗六年)滅亡金朝,歷時23年。以下依次對蒙軍及金軍的戰略戰術略作分析。 蒙軍的戰略戰術
自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春到1216年(成吉思汗十一年)期間,大部分交戰、會戰都是成吉思汗部署指揮的。此間,成吉思汗及其蒙古軍的戰略戰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周密謀劃,首戰必勝。
成吉思汗指揮的會河堡會戰,是進攻金朝的首次重大會戰。在此次會戰中,金主力被殲,損失慘重。金軍的失敗震撼了金朝朝野,平庸無能的金主永濟束手無策,對逃回中都金軍首領不治罪,而仍委以重任,使朝廷上下皆怨。而蒙古軍初戰的勝利,鼓舞了全軍鬥志,增強了滅金信心。
蒙古軍之所以取得初戰的勝利,除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以外,戰前進行周密謀劃是重要的因素。為了征金,成吉思汗抓緊練兵,進行了5年准備。其間,從戰略上剪除了金朝的一翼,降服了西夏;平定了蒙古境外的諸部落,使自己無後顧之憂;特別是派人進入金朝領土,刺探情報,做到知己知彼,在戰爭中處於主動地位。
2.迂迴包圍,攻取要害。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在進攻中,一般都採取迂迴包圍的戰法,這是蒙古軍慣用的戰術。第2次進攻中都時,金居庸關有重兵把守,且依恃天險,設置障礙,蒙古軍不能直攻。於是由一條小路迂迴到紫荊關,在五回嶺大敗金軍,遂克涿、易二州。金軍獻居庸關北口,於是蒙古軍南北夾擊,奪南口。
蒙古軍的大迂迴戰略,實為高明之舉。攻破涿、易二州之後,居庸關便失去扼守京門的作用,通向中都的大門遂被打開,使金朝上下陷入混亂之中。
3.誘敵出城,智取巧奪。
蒙古軍將領哲別攻取東京時,採用了這種戰法。不能進時,佯退,待金軍出城追來時,反攻,再進。這一退一進之間,充滿著軍事辯證法思想。
4.圍困城池,消滅援軍。
1212年(成吉思汗七年),成吉思汗率兵親自圍西京。金主派元帥右都監奧屯襄帶兵馳援。成吉思汗援軍誘至密谷口,殲滅之。
5.力主機動,避免攻堅。
蒙、金戰爭中,金軍大部屯於州府,修築城堡,且牆高池深,難攻易守。蒙古軍盡量減少攻堅戰,而是充分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力主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金軍。
金軍的戰略戰術
金朝在這一階段,處於被動防禦。首先,對蒙古將要伐金的思想准備不足。當蒙古軍備戰練兵於漠北時,金朝守邊將領納哈買住得知,知道此情況至關重要,乃急告金主。金主永濟卻說:「彼何威然!且無寡,何能入犯?」納哈買住說:「近見蒙古已迫其鄰邦,而修弓甲不休,凡行營則令男子乘而惜馬力,其意非圖我而誰?」金主卻以納哈買住擅生邊隙,擾亂軍心,囚禁入獄。其次,孤立守城,不能立攻出擊。對此,金平章政事徒克單鎰曾說:「自與蒙古用兵以來,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吾敗必然。」第三,金軍自滅遼和北宋占據中原以來,承平日久,畏戰術安,其猛安謀克已經衰落,面對蒙古軍的強大攻勢,只有處處挨打、節節敗退。第四,金主在蒙軍首戰勝利後,嚇昏了頭腦,束手無策,而且賞罰不明。完顏承緒敗逃中都後,金主不加罪,反而升遷,對抗蒙戰爭產生了不利影響。第五,當金主不斷失敗後,其統帥部發生內亂,終於導致宮廷政變,自相殘殺,使蒙古軍乘亂而進,奪得金半壁江山。在中都危急時,金主不得不納女請和。 蒙軍的戰略戰術
1217年(成吉思汗十二年)秋,成吉思汗授權木華黎指揮攻金。木華黎征金達10年之久。 此間,木華黎只率領1萬余蒙古軍和歸降的漢族地主武裝等軍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承襲了成吉思汗的戰略戰術思想。具體做法是:
1.降服與重用大批漢族地主武裝,為蒙古軍服務。
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木華黎在紫荊關俘獲張柔,委以重任。張柔果不負厚望,奮力殺敵,攻克河北30餘城。此後收降並委以重任的漢族將領越來越多,幫助蒙古軍佔領並管理了各州府。蒙古軍的戰略也較之過去有了很大變化。過去,攻略一地之後,又走,多半是秋來春去。但蒙古軍一走,金軍又很快將各州府恢復起來。此時,情況完全改變了。對此,金臣郭文振曾奏告金廷日:「河朔受兵有年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迥,且不嗜殺,恣民耕稼,此殆不可測也。」
2.鉗型合圍,殲滅敵軍。
木華黎在平定遼西時,將降蒙金將張致(張鯨弟)反叛,占據錦州。木華黎將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蒙古不花率領,另一路親自指揮,部署了圍溜石山打援的計劃,對張致所派援軍實行鉗型合圍、夾擊,使援軍損失巨大,被斬首3000餘級。不久,張致被俘,處死。
3.以「忠誠」為根本,消滅金軍為目的。
成吉思汗西征以後,木華黎牢記成吉思汗的囑咐與期望,奮力殺敵,以報國家。最後,他病死在征金戰爭中。 1222年(成吉思汗十七年)舊歷二月,木華黎率蒙古大軍圍攻鳳翔。久攻不下時,他對諸將說:「吾奉命專征,不數年取遼西、遼東、山東、河北,不勞餘力; 前攻天平、延安,今攻鳳翔皆不下,豈吾帝將盡耶!」這表現了他誓死也要征戰到底的決心。尤其可貴的是木華黎在征戰中,不相信占卜、邪說,注重客觀實踐,而打了勝仗。「八月,有星晝見,隱士喬靜真曰:今觀天象,而河南、秦、鞏未下,若因天象而不進兵,天下何時而定耶?且違君命,得為忠乎!」
金軍的戰略戰術
這一時期金軍的戰略戰術與前一段相比未有多大變化,仍處被動挨打。金都自遷都汴京以後,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均被蒙古軍佔領,金都遷都本身,實為失策之舉,不僅失去了河北,而且失去了遼東根本之地。宣宗離開中都南逃。宣宗棄中都,標志著腐朽的金朝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蒙軍的戰略戰術
窩闊台時期的滅金戰爭,基本上遵循了成吉思汗在臨終遺訓中制定的「聯宋滅金」的戰略計劃,完成了「假道於宋,下兵唐鄧,直搗大梁」,滅亡金朝的任務。
1.實施戰略大迂迴。
1231年(窩闊台汗三年)舊歷四月,窩闊台率領蒙古軍攻克鳳翔不久,即分兵三路,迂迴進軍金朝首都汴京。窩闊台自率中軍攻河東;斡陳那顏率左軍進攻濟南;拖雷率右軍自鳳翔入寶雞,入小潼關,進入宋境沿漢水而下,達唐鄧,攻取汴京。
1232年(窩闊台汗四年)春,拖雷軍與窩闊台軍會合,蒙古軍完成了戰略大迂迴。
2.利用宋金世仇,聯宋滅金。
「聯宋滅金」是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戰略部署。窩闊台堅定地執行了這一戰略計劃。 宋、金世仇,金滅北宋後,多次派兵進攻南京,以「怕」、「倒」關系迫使南宋訂立屈辱和約。就在蒙古軍進攻金朝,攻略金廣大土地之時,金朝也沒有放棄對南宋的征戰,南宋政府對金朝早有報復之心。當蒙古軍假道於宋,進逼汴京的時候,南宋認為復仇的機會已到,遂配合蒙古軍,派江海、孟珙協助蒙古軍進攻蔡州,滅亡了金朝。
金軍的戰略戰術
這一時期金朝已遍地四面楚歌之中,鈞州三峰山會戰之前,尚有一部分主力,可以抵抗。但在三峰山之戰中,15萬大軍被消滅殆盡。從此,逐步走向滅亡,這時的金軍,只能利用少部分殘余勢力,困守汴州、蔡州等城,已無戰略戰術可言。滅亡之日,危在旦夕。但是,金主在這種情況下,還沒有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卻愚蠢地向南宋政府借糧,被南宋政府理所當然地拒絕。遷到蔡州後,又想選宮女等,昏庸腐敗已極,其滅亡是必然的。

⑻ 宋朝與蒙古的戰爭片叫什麼名字

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蒙古帝國(1271年改國號元)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處就是蒙古對南宋戰爭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而蒙古騎兵也並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不過傳統上,仍認為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最後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窩闊台攻宋之戰( 1235年-1241年)


蒙哥攻宋之戰( 1258年-1259年)


忽必烈南征滅宋(1268年-1279年)

1268年-1279年

襄陽之戰1268年-1273年

淮西之戰1273年-1275年

郢州之戰1274年

沙陽、新城之戰 1274年

鄂州之戰1274年

嘉定之戰1274年-1275年

丁家洲之戰1275年

岳州之戰1275年

焦山之戰1275年

臨安之戰1275年

常州之戰1275年

重慶之戰1275年-1278年

揚州之戰1275年-1276年

潭州之戰1275年

瀘州之戰1276年-1277年

靜江之戰1276年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1276年-1278年

厓山之戰1279年

歷時12年,由於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確,善擇伯顏等良將,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形成了軍事、政治優勢,致宋軍於被動挨打境地,終於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南宋則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招致敗亡。

⑼ 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

成吉思汗生平大事記

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

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

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

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

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

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

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

1218年,滅西遼。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

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

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

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

成吉思汗(1162~1227)

即元太祖。蒙古開國大汗(1206~1227年在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名鐵木真,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本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生於1162年,卒於1227年。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鐵木真出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顯赫人物或首領;父也速該有拔都(勇士)稱號。時漠北高原有百餘部落,互相攻戰。鐵木真降生時,適逢其父在作戰中俘獲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為紀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鐵木真9歲時,其父被塔塔兒部人毒死,部眾離散,隨寡母月倫艱難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獲,險些遇害,憑其機敏逃脫。稍長,依附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克烈部首領脫里(後稱王汗),並尊之為父,得以收聚其父舊部;又與札答闌部首領札木合結為安答(義兄弟),逐步發展勢力。為報復蔑兒乞部搶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數萬,突然襲擊蔑兒乞部,斬殺許多仇敵,奪回妻子。金大定末年,移營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上游,獨立建帳,廣結盟友,選賢任能,寬厚待人,吸引許多蒙古部眾和乞顏氏貴族來投,被推為可汗。約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為仇,率13部聯軍3萬之眾來攻,鐵木真召集諸部兵3萬,分13翼(翼,意為營或圈子)迎戰,失利退兵,史稱十三翼之戰。因鐵木真善於爭取人心,致札木合部眾紛紛叛附,壯大了力量。承安元年(1196),與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顏襄擊殺塔塔兒部部長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與王汗聯兵,大敗正在會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聯軍。泰和元年(1201),率軍大破札木合組織的鬆散聯盟。次年,遭乃蠻聯軍進攻,退入金邊牆內,大敗乃蠻聯軍於闊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勝攻滅塔塔兒四部。因勢力漸強,引起王汗嫉恨和敵視。三年,遭王汗突襲,敗走班朱尼河(今呼倫湖西南),以飲濁水與從者盟誓,共度難關。再轉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潰散部眾4600(一說2600)余騎,經過休整,逐漸恢復元氣。後偵悉王汗驕怠不備,夜襲王汗大營,大潰其眾。王汗隻身敗逃,被乃蠻人捕殺,克烈部亡。四年,建怯薛(護衛軍)。不久,乘乃蠻首領太陽汗來攻,巧布疑陣,擒殺太陽汗,征服其部眾,迫哈答斤、朵魯班等部來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大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此號有「海洋」或「強大」的皇帝之義)。將怯薛擴充至萬人,稱大中軍。以兵民合一的千戶制編組民眾,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命「四傑」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為四怯薛長。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經過二十餘年的蒙夏戰爭,屢創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進攻金朝,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還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來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國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了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重視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廣收工匠藝人,一城即得數萬。隨後建立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了「箭速傳騎」,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使蒙古騎兵疾如飆至,勁如山壓,有「蒙古旋風」之稱。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備西征。次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師返漠北。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亡金朝。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利用騎兵優勢,創造了震撼世界的業績。他善於治軍,創建和統帥的蒙古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既善野戰,又能攻堅。在眾敵面前,善於利用矛盾,聯此擊彼,各個擊破;在戰法上,善於揚長避短,巧施詐術,避實擊虛,多路出擊,迂迴突襲,速戰速決。重視以戰養戰。其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東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弭平了中國大陸自唐朝以後形成的數個政權分立對峙的局面,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因此,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詞作《沁園春·雪》中,將成吉思汗的與漢民族武功卓著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漢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並列。

閱讀全文

與蒙金戰爭的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電影如何跳過優酷的廣告 瀏覽:29
如何購買電影下線後的版權 瀏覽:288
如何把電影的音樂和對話分開 瀏覽:102
香港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體現了什麼的追求 瀏覽:44
高樓大廈電影里怎麼拍 瀏覽:34
關於心機手段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49
電影雷達怎麼搜那種 瀏覽:960
電影節可能會出現哪些人 瀏覽:980
愛情有什麼錯電影 瀏覽:762
好看的槍戰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153
近期最火的電影有哪些2020 瀏覽:677
為什麼電影不能院網同步 瀏覽:614
獨立電影怎麼備案 瀏覽:692
電影打仗的哪個好看 瀏覽:753
電影極盜車神免費觀看 瀏覽:383
蘇萌萌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148
星美電影院如何加盟 瀏覽:229
妖怪都市電影粵語免費 瀏覽:793
現在看電影用什麼看 瀏覽:932
周星馳電影007那部最好看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