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聶耳的代表作是什麼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家。他從小家境貧寒,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聶耳開辟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1959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原籍雲南玉溪。1912年2月15日生於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溺水而卒。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
歷史照片(2張)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 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入雲南第一師范學習,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1931年入黎錦暉主持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這時期他還自修了和聲學、作曲法等作曲理論。,1933年開始為左翼電影、戲劇作曲。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 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創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確地塑造了工人、歌女、報童等勞動群眾的音樂形象。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聶耳的這些歌曲,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碼頭工人》、《新女性》、《畢業歌》、《飛花歌》、《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梅娘曲》等。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他的音樂創作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樹立了榜樣。主要作品
R.K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R.K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R.K的代表作品還有: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音樂創作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出許多影響幾十年的歌曲。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並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他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在上海,他經常踏著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的女性》。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後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台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闆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於國內定下初稿,最後譜成於敵國境內 30年代中期,日寇侵佔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於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2. 聶耳的所有作品
作品: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雪花飛》,《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生平:
1912年2月14日(農歷辛亥年臘月廿七),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號。
1916年7月17日,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鑒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同時仍兼成春堂制葯、賣葯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
1919年,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范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初小結業後,因生活艱難,無法按學校的規定繳納童子軍服裝費,被迫轉學。
1922年春,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遇。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並對當地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洞經調等)開始接觸。
1925年,小學畢業,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學習期間熱情投入進步學生運動(如參加五卅慘案後援會等),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等。在其作文課業中表現出對時事的關注及鮮明的同情勞動人民的觀點。
同時,每天晚上參加由法籍教師柏希文所開辦的英語學會,進行英語的補習,並向柏氏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和鋼琴的彈奏,積極熱情參與校內外的業餘音樂活動。
1927年秋—1928年冬,歷經三榜考試,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高級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曾任市學生會宣傳部長。結識後來擔任第一師范附屬小學音樂教師的張庾候,開始隨張學習小提琴。並與其三哥聶敘倫、友人李家鼎等經常在家裡進行民樂合奏等活動。
參加學校里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參加由當地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濟難會」,多次從事給被關押的革命同志進行接濟等工作。
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斗爭的革命願望,他瞞著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范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秘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
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師范,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課余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當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
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斗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在畢業(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庄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庄倒閉。聶耳隨即失業,開始四處尋找職業。4月,聶耳報考「明月歌劇社」,主考人黎錦暉慧眼識英才,破格錄取他為樂隊練習生,師從樂隊首席王人藝、外籍教師普杜什卡刻苦學習小提琴,黎錦暉為他取名「聶耳」。
1932年4月,由田漢介紹加入左翼劇聯及其劇評小組。8月10日,明月社刊登《啟事》,宣布聶耳退出明月社。同月,聶耳來到北平,參加當地左翼劇聯和音樂家聯盟的活動與演出,並於次月報考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僅參加了文化公共課的筆答初試,未能通過。
以後他又報考過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小提琴選科,因為「沒有拉好」未被錄取。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一廠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同年底,聶耳應聘為聯華影片公司二廠的音樂部主任,為影片《新女性》作曲並配樂。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於1935年4月15日離開了上海,擬途經日本赴歐洲和蘇聯考察、學習。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2)在電影聶耳中有哪些插曲擴展閱讀:
《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極富創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聶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創作。首先,他成功地把田漢散文詩般的歌詞,按照音樂的規律,處理得異常生動、有力和口語化。
在旋律創作上,他既吸收了國際上革命歌曲的優秀成果和西歐進行曲的風格特點,又使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從而使此歌能為廣大群眾所掌握,發揮其戰斗作用。
歌曲開始是六小節進軍號般的前奏。它具有鏗鏘的節奏、明亮雄偉的旋律,其中三連音的妙用,更增強了歌曲的戰斗氣氛。前奏雖然短小,但卻蘊含著整個歌曲情感和旋律發展的基礎。
歌曲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這一進行貫穿全曲,曲末並作多次重復,給人以堅定不移、勢不可擋之感。
聶耳根據歌詞分句的特點,把這首歌曲處理成由六個長短不等的樂句所形成的自由體結構。雖然每個樂句的旋律、結構都各不相同,但樂句與樂句之間,銜接緊密,發展自然,唱起來起伏跌宕、渾然一體。
歌詞第一、二句都是帶有號召性的。作曲家把這兩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趨勢處理,特別是節奏的安排,採用了後半拍起句,更能給人以緊迫感。歌曲由第二拍弱起,並作四度上行跳進,顯得庄嚴雄偉而又富有推動力。
歌詞第三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全部歌詞中最重要的警句。聶耳在這里不僅運用了全曲中的最高、最強音,而且創造性地在「中華民族到了」之後,突然休止半拍,從而使「最危險的時候」這一句得到突出的強調。
《義勇軍進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鏗鏘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憤恨和反抗精神,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聶耳
3. 聶耳的主要作品
聶耳以《義勇軍進行曲》來號召人民抗擊日本。
聶耳1912年2月14日在昆明出生,原名聶守信,字子義,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到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創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3)在電影聶耳中有哪些插曲擴展閱讀:
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寇侵佔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
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
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
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4. 田漢聶耳分別為電影什麼作詞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
1935年2月,導演許幸之接手《風雲兒女》的拍攝,不久後,去監獄里探監的同志輾轉帶來了田漢在獄中寫在香煙盒包裝紙背面的歌詞,即《義勇軍進行曲》的原始手稿。當時,聶耳正准備去日本避難,得知電影《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要求為歌曲譜曲,並承諾到日本以後,盡快寄回歌稿。
聶耳在收到歌詞後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 。為了使歌曲曲調和節奏更加有力,聶耳和孫師毅商量,對歌詞作了3處修改,從而完成了歌曲的創作。
電影《風雲兒女》前期拍攝完成以後,田漢的主題歌歌詞並沒有確定歌名,而聶耳從日本寄回來的歌詞譜曲的名稱只寫了3個字「進行曲」。作為電影《風雲兒女》投資人的朱慶瀾將軍,在「進行曲」3個字前面加上了「義勇軍」,從而把該曲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
(4)在電影聶耳中有哪些插曲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由於沒有如期擬定出國歌,會議於9月27日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 。
2017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於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義勇軍進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鏗鏘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憤恨和反抗精神,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
5. 田漢代表作是什麼
田漢代表作是《畢業歌》。
這首《畢業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是1934年拍攝的電影《桃李劫》中的插曲,後又成為電影《聶耳》的插曲,《畢業歌》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這首有著鏗鏘有力歌詞和進行曲風格旋律的歌曲尤其受到了青年學子的喜愛。
作品特點:
夏衍先生將田漢譽為「現代關漢卿」,並對他卓越的人格魅力贊不絕口。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對田漢最准確、最公正的評價。細數田漢作品,洋洋灑灑,將近1000多萬言。田漢率真如風、激情如火,他將全部靈魂傾注於中國的戲劇文化,最後卻在獄中悲慘地死去,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6. 聶耳創作了哪些有名的的歌曲和樂曲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其主要著作如下:
1932年 :《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 :《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僉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去日本學習。其他代表作還有《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