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看過哪些記憶深刻的鄉村露天電影
大家好,我是普通話不普通的小編摩西,很高興為大家解決各種的疑難問題,今天解決的是:大家看過哪些記憶深刻的鄉村露天電影?我小時候,就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常看鄉村露天電影。《喜盈門》、《地道戰》、《月亮灣的笑聲》、《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記憶猶深。
再到後來,電視逐漸普及了,走進了各家各戶,露天電影、露天電視便退出了歷史舞台。近幾年,縣里的文化大篷車送電影下鄉,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異常豐富的今天,露天電影風光不再了。
好了,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很高興能給大家解決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下期再見了拜拜!
2.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
3.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有哪些就是農村露天電影
樓主說的這些電影我還真沒在露天電影看過,我小時候在農村有露天電影都是放 地道戰 地雷戰 鐵道游擊隊 洪湖赤衛隊 英雄兒女 永不消逝的電波 雞毛信 小兵張嘎…
4. 還記得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嗎有哪些美好的記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圖片源自網路)
謝謝!我咱們山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放映的趣事。在那個時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電影的設備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從一個大隊運送到另一個大隊去放映。雖然運送電影的設備的活,又苦又累(運送的距離一般七至八九里遠近),農村的青年人還是很樂意去干。到了傍晚,銀幕掛好,山村的孩子們早早就從家裡搬來板凳,爭個好位置。電影機旁邊放上兩張藤椅,一個是放映師傅坐的,一個是大隊書記坐的(因為書記放映前要講些政治性的話,是那時候的必修課。順便叫各生產隊長安排明天運送電影機器的人手)。電影開始後,原來鼎沸的人聲,頓時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其間隨著劇中的高潮,那時間的全場的男女老少無一不是張開嘴巴,專注可見一斑(因為那時文化,嬪樂生活大貧乏了)。記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戰》的吧!當銀幕上出現「再見」兩字時,整個露天電影場「轟」的一聲,有大聲評論劇情的,有呼兒喚女。手電筒,火把一齊亮了起來。嘈雜,亂哄哄一片,再過一會由電影場邊,分成好幾條明亮的火把隊伍,邊議論電影,邊走向各自的家裡。那時,雖然文化 娛樂 活動很少,村民們一部電影的情節,如老牛反芻般,只要一有空就議論紛紛。(因為一年只有四次電影上門來放映,收費很便宜,一場才三,五塊錢,放映師傅一般吃住在大隊書記家中),可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很歡迎這樣的 娛樂 活動。
記憶非常深刻,場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點不誇張。
那時 娛樂 節目幾乎為零。夏季農閑時,大家多是晚上吃過飯聚一起聊聊天、乘乘涼,之後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電影放,那高興勁不亞於過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農活,早早的吃過晚飯。離的近的搬著凳子佔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來,遠的騎自行車或步行也要去。開始之前,小孩子特開心,圍著整個場地戲喜打鬧,玩的不亦樂乎,直到開始放映了才能安靜下來。
那時不管放什麼類的電影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記得第一次看露天電影,居然是動畫片黑貓警長,小孩子愛看毋庸置疑,大人們也是津津樂道,疑惑動物怎麼會說起話了,不可思議。
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又是大人們晚上閑聊的話題。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電影里的人物說話、動作,還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結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邊看得小夥伴因為不是自己想看的結果,還要爭執一番,最後鬧的不歡而散。現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時候的露天電影,是所有小夥伴共同的美好回憶,有露天電影要放映的時候,我們都會早早出過飯,然後相約一起趕在電影放映前就趕到現場,放映的電影如果是比較喜歡的,大家就一起聚精會神的看到三場,如果不感興趣,大家也不會有絲毫的難過,就在電影幕布附近,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 游戲 ,一直玩到電影散場,結伴回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想想小時候還真是懷念(圖片源自網路)
問答活動
暢聊夏天:參與提問回答,瓜分千元獎金
夏天來了,燃就現在!
我記得電影銀幕支架以後,村裡的大爺抽著旱煙袋,手拿著趕蚊子的蒲扇,同大媽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靜靜的等候放映,小夥伴手拿著烤玉米,一邊啃一邊圍著銀幕跑,青年小夥子總是不自覺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攏……
電影開始放映後,首先上映新聞簡報,然後放映主片,觀眾自覺肅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電影兒,偶爾有人放個屁會引起觀眾咒罵和嘰笑聲,
當然我還發現有的小夥子偷偷的拉著心愛的姑娘手提前退場了。
電影要放映一個半小時左右,結束時觀眾戀戀不舍地詢問明天在哪裡演出。
那時候我們作為農村電影放映員,每天取送影片,維修機器,搬運設備很累,但是很高興很自豪。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時代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因當時電視機還沒普及,條件好點的村,也就三兩戶有電視機,條件不好的村,整個村沒有一台電視機。因此,當時的農村夏天納涼時沒有更好的 娛樂 項目,而露天電影就成為了農村 娛樂 的主項目。
當時農村演電影,基本上是哪戶人家結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圖個熱鬧,演兩場電影。記得當時的露天電影一般是放映兩個片子,偶爾還會遇到轉片的現象,在轉片的空隙時間,整個電影場成了小孩子歡樂的天堂。
村裡哪戶家裡有喜事要放電影,這個消息早幾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優秀傳播媒體。到了放電影的那一天,天還亮著,農村基本上開始做晚飯,為的是早早吃過飯去放映場里看電影,小孩子日已對晚飯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場,盡管放映員和放電影的設備還沒到位,不過小孩子有的是電影開場前的活動項目,「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因為放電影,晚上也就被家長特批不用在家看書習作了,因此,都是盡興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時光。
放映員帶著設備來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種活動,把放映設備圍個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著小孩子圍在一起一起,不時的對設備評論一番,多的是羨慕和贊嘆。
當銀幕掛好之後,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爭先恐後的記下最好的觀影位置,叫著自己的家人,趕著影響觀看效果的鄰位,放映場開始了久違的沸騰。
電影開始了,全場立時安靜下來。農村放映電影的片子,一般是一個地方戲區片,一個武打片,戲曲片對小孩子沒有吸引力,這個時候,電影場里漸漸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則三五成群的跑到場外的小樹林里再次開啟了自己的活動項目,他們是邊玩,邊等著自己喜歡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開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歸於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會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別家小孩佔了而爭吵,甚至達到動手的地步,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遺憾的離開電影場,隨著電影的放映,剩下來的觀眾也漸漸平息了聲音,靜靜的觀起電影來。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興奮過頭,在看電影的時候會隨著音樂聲漸漸入睡,不知不覺中被大人抱著、背著帶回家中,一直到下次電影的到來,都會成為他們的遺憾。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觀影並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攏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戲 ,在滿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暫時的涼爽。
這個暴露年齡了吧,看過露天電影基本上都是80後以前的人了,那個年代農村的 娛樂 項目基本上沒有,就是吃完飯在門口街頭閑聊,什麼地方一聽說放電影大人小孩都趕緊吃飯,晚上跑大老遠去看,然後幾個人邊看邊聊,很是有年代感。
現在沒有了,要麼去電影院,要麼在家看,人們平時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機了, 社會 發展到這個階段了,一切都在改變。
得往前看了
看電影來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戰》和《地道戰》以及《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等好多這樣的。
沒有看過,所以沒有回憶
5. 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露天電影是什麼
記得看的第一部露天電影,是一部「文革」時期出品的國防工業題材的故事片《火紅的年代》,是我國老一輩電影藝術家於洋主演的,電影描述的是在中國的國防工業戰線上,某國以高價把廢鋼材拋售給我們製造新艦艇,最後又撕毀協議合同,斷絕供應特殊合金鋼,妄圖破壞中國海軍建設。
6. 求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 露天影院看的 大概九幾年的時候。
霍霍 我知道,
仁者無敵,
電影名:《仁者無敵》 導 演:陳勛奇 編 劇:陳勛奇 主 演:狄 龍 袁詠儀 陳勛奇 許還山 上 映:1995年 地 區:中國香港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故事梗概 萬馬堂主馬空群設計在梅花廟擺下鴻門宴誅殺了神刀門主白天羽全家21口。 白天羽和花白鳳的私生子葉開,在師父李尋歡的養育下長大成人。葉開心地善良、仁慈。深得師父的喜愛。師父把飛鏢絕技傳授給他,在師父的教導下,他早已忘了「殺父之仇」。 為了復仇,花白鳳領養了一孤兒傅紅雪,將其訓練成為復仇的工具。二十多年過去了,花白鳳認為時機已到,派傅紅雪前去萬馬堂殺仇人馬空群。 葉開的師父得知此事後.要葉開去了斷三代人的恩怨.馬空群二十多年來一直提防白天羽的後人來報仇,他多次派人刺殺小鎮上的陌生人傅紅雪都沒有成功。傅紅雪在小鎮上愛上了妓女翠濃。便帶著她到處追蹤馬空群。不幸翠濃為掩護傅紅雪被刺身亡。正當傅審問刺客時,刺客卻被葉開的飛鏢打死,引起傅紅雪與葉開的相互疑殺。此時。曾是花白鳳丫環的沈三娘趕到,告訴這一切都是馬空群的奸計,造成二人自相殘殺,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而武林第一莊主丁白雲才是幕後首腦人物。傅紅雪只是這場恩怨之戰的殺人工具。 一場善與惡,仇恨與寬容的較量在萬馬堂展開。葉開試圖阻止丁白雲的惡劣行徑,丁不聽勸阻,激戰中,丁白雲終於失去戰鬥力,力竭跪下,問葉開為何不殺死他,葉開不加理睬,上馬離去。
7. 搜索一下啊到九十年代的農村露天播放古裝電影越劇或、豫劇
是老式電影播放機吧?膠磁帶的那種,已經很少了,不過我們這里還有
8. 咱九十年代初經常看的露天電影有哪些
太極張三風
還有就是徐克導演的那些武打電影《倩女幽魂》、《東方不敗》、《黃飛鴻》了什麼的
9. 你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嗎
怎麼不懷念,就是因為有那些不要錢的露天電影,讓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許許多事;知道紅軍、解放軍是怎樣打白匪,打鬼子漢奸,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以及農民是怎樣鬥地主分田地,後來又是怎樣熱火朝天建設 社會 主義的等等。它培養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開始從電影故事中學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電影、看電影的情景以及不少電影的故事情節仍然還記憶猶新。可現在不那麼喜歡了,記得前凣天,社區在壩子上放了一場電影,前去觀看的人了了無幾。那種人山人海擠著看,事先還搶著佔位置的場面再也不會有了。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拍得非常離譜,有的內容更是瞎編亂造,嚴重脫離實際,誤導人特別是誤導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歷史 故事劇略還好一點。
要說看露天電影,小時候看的真不少。當時也沒有電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電影。家屬院,小路上都是演電影的場地。只要聽說今晚演電影,早早佔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李向陽,打擊侵略者,白毛女,紅燈記等。現在想想記憶猶新,彷彿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場上就會拉起一張大大的白底黑邊的電影幕布。
人們奔走相告著晚上的電影片名。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期待的笑容,真有點像過節的感覺。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將櫈子佔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磚塊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為了位子爭吵而後發生肢體沖突,不過這都是孩子們之間的事情,電影看完了,也和解了。還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義猶未盡的在議論著劇情。
我們一般都會坐在放映員的旁邊,視線非常好。放映員還會時不時的給以解說。但我並不喜歡解說,反而有點討厭!還是自我領會好!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懷念和回憶!
小時候看的都是露天電影,學校操場上,大隊部門前,莊上空場子,村頭荒地邊,牛屋院等這些都是放電影的最佳場地。那時候除了看電影沒有其它誤樂節目不象現在電視、手機、電腦看不完使瞎眼,結果是電影現在在農村已絕跡了。
那時農村那個莊上有玩電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傳人知道的(戲稱肉廣播),玩電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湯時(晚飯),用大隊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電影望老少爺們喝了去看,順便再發點通知,開個小會,交待個事,布置個啥任務等。為了能在電影場占個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飯搬椅拿橙去趕場。最喜歡最愛看電影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不過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輕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綠軍帽、喇叭褲、男留長發、穿高跟鞋、花襯衫(人稱流皮、流光蛋、流氓),個別小青年看電影是幌子,實是去找事,打個架(打群架),抓個帽子,招個女的,往電影場里扔個坷垃、搞個磚頭,電影場里成圈溜達找目標好下手,打架斗毆大多數是因耍流氓,賤女的引起的。(導致第一次"嚴打"開始)
步行看電影是常有的事(黑夜裡,庄與庄之間的士路上象過部隊一樣),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為此也沒少跑空腿(信息不準確加上好看電影),極少數人騎自行車(車子少,電影場里也不安全)去,一個大二八車上連騎帶馱三四個人。有時遇到跑片(一個片子兩個地方演上下集輪演)還要趕場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時電力供應緊張,停電要用汽油發電機發電才能看完電影。看過的電影已記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東流》《冰上的來客》《帶手銬的族客》《花為媒》《少林寺》《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兵臨城下》《小兵張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經陞官記》《西遊記》《大刀記》《紅牡丹》《草原兒女》《東進序曲》《戰上海》……等等等等。有的電影故事能從頭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說出來(看誰記的多記的准)。夥伴間經常說就是這電影那電影。
看露天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值得回憶。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電影放映隊,輪流在各村放電影,因為農村平時晚上也沒啥事,看電影成了年輕人的主要 娛樂 活動。時間長了,和放映員都熟悉,一場結束了,就打聽下一場在那個村,晚上又成群結隊的去看。那時,咱們國家拍的電影不是很多,還有蘇聯進口的幾部電影,翻來復去就那幾個,看的多了,台詞都熟悉了,平時開玩笑都能用台詞。後來把幾個京劇樣板戲也拍成電影了,大家一邊看,一邊學唱,看著唱著,人人都會來兩句。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還比較少,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露天電影仍然是很受歡迎的,在一些大的單位工會,每周也放露天電影,後來拍的影片也多了,因為改革開放,內容也不像原來那麼固化,比較精彩,同時又涌現出了許多電影明星,好多現在還活躍在屏幕上。
實際上,早期年輕人看露天電影,不光是一種 娛樂 ,也是一種交流。隨著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成為過去。年輕人看電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會懷念露天電影,一起想看露天電影時,就感覺到無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時看電影要走七八里,有時看電影的中途時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雞,回家路上沒有電筒或火把帶上,山區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慘了,一定是會感冒的!
現在在家裡就能看電影、電視了,而且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再不會像看露天電影那樣受活罪!
你好題主,很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放電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
不象現在家裡有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隨時隨地都能看。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什麼 娛樂 活動,好幾個月來一次的電影成為孩子們最大的企盼。有時想看場電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鄰庄去看。
那時放的電影多數是黑白的,記得有《紅燈記》、《春苗》、《地道戰》、《電雷戰》、《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雞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電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賞光。
生在農村條件差,
差別自古有城鄉。
當然懷念。1958年,我讀小學5年級,才11歲,在班級最小,聽說街上露天電影場晚上放《豬八戒招親》,街離我家12里,沒人帶我父母不給去。大男同學不帶我,我央求幾個十八九歲二十歲的女同學帶我去。不知哪個同學為我打了5分錢的票。進場後,才知電影場地小,售票太多,我擠進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幾個女同學也很難擠到前面,但帶我來又不能不讓我看上一眼電影,於是幾個人一商量,硬是在人叢中幾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豬八戒躺在大樹下"一個秒把鍾的鏡頭,卻永刻心中。
至於在鄉村放電影,更是難得,無論十里八里必去,有時消息不準跑空腿也不怨。《追魚》電影連看三晚不嫌夠。到十幾歲時,農村每一兩月,電影隊都到大隊放次電影,從電影隊推著車進村,小孩跟著前呼後擁。從影幕豎起,小孩不吃飯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佔位置。發電機一響,一陣歡呼。電影隊員了不起,大隊要招待晚飯,人人尊重,試片時,千人注目。一旦停了,眾人焦慮,隊員修不好,盼隊長上來。等個半小時一小時常有。當宣布修不好時,戀戀不舍走好遠還回頭…
10. 還記得您看過的露天電影嗎怎麼樣
這是一個輕松的、回憶往事的問題呀,也是暴露年齡的問題。能不管眼前,回憶溫馨往事,也是幸福的事情了。
我看過的露天電影太多了,很多是永生難忘的,因為當年看過的露天電影,大多是經典作品,電影中的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和知識,早已經融入到生命和靈魂深處了。
難忘孩童時代,和小夥伴們無憂無慮地抱著小板凳,早早地去村邊露天電影場去佔地方,盼望放映員快快開動機器投影。有時候還不辭天黑路遠,去鄰村“跟檯子”看電影。其中《海霞》大概是連著看了七八遍,結果,電影中人物對話大多數都能背下來了,連電影音樂、插曲也都哼會了。
我對於黃梅戲、越劇戲曲的愛好,也是從欣賞《天仙配》《紅樓夢》等戲曲電影開始的,能模仿對白,學唱唱段,感到有無窮無盡的魅力。
新中國紅色經典電影藝術,是中國文藝精品,是人生健康成長的優質精神食糧,是全民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審美教育與智力開發的理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