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些手機有AR功能
根據ARKit的描述,兼容蘋果AR功能的iPhone必須搭載iOS 11,同時對手機、平板的整體性能也有更高要求。目前支持的機型如下:
iPhone7和7 Plus
iPhone6s和6S Plus
iPhone SE
iPad Pro (9.7, 10.5和12.9)
iPad (2017)
也就是說,蘋果AR僅支持搭載A9/A10及更先進處理器的iOS 11設備,因此在iPhone7s系列和iPhone8登場之後,他們也同樣會支持蘋果AR功能。
B. 兩個手機之間怎麼傳送電影文件
下載快傳或者閃傳之類的應用程序就可以,傳電影很快的。我就用的是閃傳,很不錯,連手機上的應用程序都可以傳。望採納。
C. 什麼是互動式電影
互動式電影(又稱:第三代電影或數字互動電影)是一種全新的電影產業概念,把觀眾從傳統電影的單線性敘事模式中解放出來,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影片,而要觀眾可以參與到劇情發展中去,跟電影即時地產生互動。
D. 人機交互方式包括哪些
人機交互技術(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過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以有效的方式實現人與計算機對話的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包括機器通過輸出或顯示設備給人提供大量有關信息及提示請示等,人通過輸入設備給機器輸入有關信息,回答問題及提示請示等。人機交互技術是計算機用戶界面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市場需求是很大的,而供應方面卻略顯不足,尤其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技術過硬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整體缺乏品牌效應。
⒈WIMP界面的形成
Xerox Palo研究中心於70年代中後期研製出原型機Star,形成了以窗口(Windows)、菜單(Menu)、圖符(Icons)和指示裝置(Pointing Devices)為基礎的圖形用戶界面,也稱WIMP界面。
Apple最先採用了這種圖形界面,斯坦福研究所60年代的發展計劃也對WIMP界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該計劃強調增強人的智能,把人而不是技術放在了人機交互的中心位置。該計劃的結果導致了許多硬體的發明,眾所周知的滑鼠就是其中之一。
⒉WIMP界面面臨的問題和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VR系統的出現,改變了人與計算機通信的方式和要求,使人機交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多媒體系統中繼續採用WIMP界面有其內在的缺陷:隨著多媒體軟硬體技術的發展,在人機交互界面中計算機可以使用多種媒體,而用戶只能同時用一個交互通道進行交互因而從計算機到用戶的通信帶寬要比從用戶到計算機的大得多,這是一種不平衡的人-計算機交互。
虛擬現實技術除了要求有高度自然的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外,由於受交互裝置和交互環境的影響,不可能也不必要對用戶的輸入做精確的測量,而是一種非精確的人機交互。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三維CAD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基於WIMP技術的圖形用戶界面,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二維交互技術,不具有三維直接操作的能力。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衡的通信,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必須適應從精確交互向非精確交互、從單通道交互向多通道交互以及從二維交互向三維交互的轉變,發展用戶與計算機之間快速、低耗的多通道界面。從右上表可以看出在計算機系統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人機交互模型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的人機系統中,人被認為是操作員,只是對機器進行操作,而無真正的交互活動。在計算機系統中人還是被稱為用戶。只有在VR系統中的人才是主動的參與者。
人類生活中的事件都是多通道的,人-計算機多通道交互技術的發展雖然受到軟體和硬體的限制,但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多通道整合,不同通道的結合對用戶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其二,在交互中容許用戶產生含糊和不精確的輸入。
⒈非精確的交互
· 語音(Voice) 主要以語音識別為基礎,但不強調很高的識別率,而是藉助其它通道的約束進行交互。
姿勢(Gesture) 主要利用數據手套、數據服裝等裝置,對手和身體的運動進行跟蹤,完成自然的人機交互。
頭部跟蹤(HeadTracking)主要利用電磁、超聲波等方法,通過對頭部的運動進行定位交互。
視覺跟蹤(Eye-Tracking)對眼睛運動過程進行定位的交互方式。
⒉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
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首先要能保證對多種非精確的交互通道進行綜合,使多通道交互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用戶界面之中,同時,還要保證這種通道的綜合在交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進行。圖1和圖2表示了這兩種不同的體系結構。良好的體系結構應能保證多個通道的綜合不只是發生在應用程序這一級。
人機交互技術是用戶界面研究中發展得最快的領域之一,對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美國在國家關鍵技術中,將人機界面列為信息技術中與軟體和計算機並列的六項關鍵技術之一,並稱其為"對計算機工業有著突出的重要性,對其它工業也是很重要的"。在美國國防關鍵技術中,人機界面不僅是軟體技術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與計算機和軟體技術並列的11項關鍵技術之一。歐共體的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ESPRIT)還專門設立了用戶界面技術項 目,其中包括多通道人機交互界面(MultiModal Interface for Man-MachineInterfa
ce)。保持在這一領域中的領先,對整個智能計算機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以發展新的人機界面交互技術為基礎,帶動和引導相關的軟硬體技術的發展,使更有效地使用計算機的計算處理能力成為可能。
一. 語音
毋庸置疑,影片中女主的聲音充滿磁性和魅力,很容易讓人想入非非,但如果作為嚴謹的人機界面還能那麼瀟灑嗎?個人認為難度很大。
3. 觸摸作為輸入方式,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自由意志的實現,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體現就是自由書寫。觸摸屏的目標應該是黑板、白紙等介質,而藉助電腦的幫助,其體驗甚至應該超過它們。自由書寫的前提是無延遲、無漂移,能夠體現力度。
幸運的是,這次我們不需要再等上幾十年了,由紫霄公司自主研發的X-BOARD已經幫我們實現了夢想:)X-BOARD完全能夠替代傢具甚至牆壁和地板等等,讓原先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物體變成隨時可以與你互動和交流的平台。
在未來,應用X-BOARD產品可以使觸摸屏無處不在,家裡的茶幾餐桌,辦公室的辦公桌,馬路上的廣告屏,商場里的櫥窗,餐廳咖啡店夜店的娛樂桌都可以是一個大觸摸屏。在這樣一個表面上,你只需通過指紋或者其它什麼方式驗證了身份,它就會變成你自己的專屬辦公桌,存放在雲端的界面,數據都會呈現在你的面前(背著筆記本滿世界跑的時代結束了?)
它也在再沒有單人使用的限制,全家老少、我們的朋友、單位的同事,大家都可以一起在上面寫字畫畫,玩游戲,討論問題,喝茶聊天。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XBOARD能夠讓人獲得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它將又一次顛覆人們的生活習慣。
E. 科幻電影里的電腦和手機、相機何時能實現,請暢想「智能交互立體觸控影像」形成的可能性,你的構想是什麼
我覺得不大現實,因為違背物理原理。要發光首先要有光源,要使肉眼看得到影像,必須發生反射。空氣的反射光線不太可能(如果可以,那麼現在的投影儀也就不需要投影幕布了,直接投影在空氣多好啊),
F. 手機的交互方式有哪些
移動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隨著移動設備硬體性能的提升和移動系統的更新,交互設計也被逐漸重視,不再是簡單的將內容從互聯網平台照搬至移動平台,而是解決產品在界面、使用情景、操作流程等方面的用戶體驗。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最主要的載體,從用戶需求觸發,在內容呈現、信息架構、交互操作等方面挖掘設計的可能性,是手機交互設計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設計趨勢。一、手勢
有一個詞叫「指手劃腳」,手勢是人類溝通交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機器能不能用手勢來溝通呢?現在有「智能手勢識別」技術,開辟了我們與電腦、平板、手機間新的溝通方式。這主要是通過攝像頭跟蹤進行手勢識別,從而控制設備的操作,是一種很智能的人機交互方式。市場研究機構ABIResearch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預測,到2017年,具有視覺手勢識別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6億部。
隔空玩「切水果」已經可以應用。我們還可以將其應用在傳送文件上,先在一台設備上選擇想要傳輸的文件,抓上拖拽到另一台設備上,即可完成傳輸;或者是在餐館點餐,食客隔空一點,就選中想要的菜;或者還可控制那些沒有顯示屏的設備,揮揮手,空調開了,電燈亮了。
二、語音
語音是現在應用比較多的交互方式。現在發簡訊、打電話、設鬧鍾、記筆記,很多人都開始「動口」來做。除了像蘋果的Siri這種廠商自帶的應用外,還有類似「靈犀」這樣可以用在各種不同手機上的應用 ,而且十分智能。我們家的小朋友,曾經企圖用「語音」來做作業,問出了「怎麼組詞」的問題,「靈犀」的回答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管怎麼樣,語音識別開啟了人機交互新的方式。個人十分看好搜索領域用上語音交互技術。而因為要和遠端伺服器對話,通常這類應用對網路的依賴很強。
三、默讀
出聲操作手機不稀奇,將來不出聲,終端都能知道你要干什麼。這用的是「默讀識別」。不需要發出聲音,系統就可以將喉部聲帶動作發出的電信號轉換成語音,從而破譯人想說的話。工作原理是當一個人默念或者低語時,不論有沒有實際的唇部和臉部動作,都會產生相應的生物學信號。只要在人體下巴和喉結兩側固定鈕扣大小的特殊感測器,就可以捕獲大腦向發聲器官發出的指令,並將這些信號「閱讀」出來。目前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正在開發,根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恰克•喬金森表示,幾年之後,無聲語音識別技術就能夠進入商業應用。
可應用的場景包括雜鬧環境,或是水下、太空等不方便說話的地方;還能幫助有語言障礙的人士同外界交流。將來也有可能嘗試利用無聲語音識別系統來控制各種外設終端(比如隔空取物?)。
四、眼動
已發布的三星GALAXY S4即以「眼球追蹤」為賣點。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實現在三星自有瀏覽器上自動翻頁。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圖像處理技術,使用攝像頭連續地記錄視線變化,追蹤視覺注視頻率以及注視持續時間長短,從而分析判斷出用戶的行為並反應。
這將會很受商家歡迎,因為能記錄用戶視線目光的轉移,從而知道用戶對什麼東西感興趣。這項技術也有助於行動不方便的人與世界溝通。或者將來用戶將目光聚集在屏幕的特定區域,就能發送郵件,打出電話。當然還有可穿戴式設備,也可以藉助眼動跟蹤技術,更加方便地完成輸入操作。
五、指紋
蘋果在發布iPhone 5s的時候,除了64位的A7,更是把指紋識別當做5s空前、超前的賣點。除了類似解鎖加密保護等信息安全的功用外,指紋識別更是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
比如支付領域,轉賬匯款、余額查詢、付款交易,指紋一刷就成。鑒於我們有十個手指,或者我們可用一個手指指紋做登錄密碼,再找一個手指作為支付密碼?如果將我們的十個手指頭配備上不同的指令,與手機交互,操作就更為簡便了:食指打電話,中指發簡訊,小指打開郵件界面,再來個手指開關數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