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技術發展對電影的影響
觀影人次擴張,電影票房規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為4.6億人次,放映場次為2020.6萬次,2015年,電影觀影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放映場次超過5400萬次,2018年,電影觀影人次為17.2人次,2019年觀影人次為17.3億次,基本保持穩定發展。
5G技術帶來全行業的顛覆
在技術維度,電影的發展和繼續存在實際上都依賴技術發展和進步。從照相到攝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2D到3D,這些電影劃時代的進步都依賴技術革新和進步。5G技術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廣互聯」,這必將深刻影響電影的製作、發行和傳播。
在藝術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電影畫面的清晰度、電影影像的奇觀感、電影欣賞的互動感將加強,電影將變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導演予安元表示,未來,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可以通過VR等設備去體驗電影。
在傳播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網路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帶來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卡頓和延遲減少,電影宣傳中大量的影音資料也將得到更快更廣泛的傳播。「電影的全球化傳播將增加更多路徑和可能性,電影產業的跨國、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將變得更加常態化。
在發行維度,電影宣發及廣告渠道將變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據片子受眾特點及不同地域等因素採用分眾發行或分線發行的方式。既可以豐富片源供給,也利於充分釋放每一部影片的潛力。日漸成熟的大數據、雲計算技術,讓所有的行業都向用戶需求傾斜,也即看到每個用戶的差異性,更有效率地推薦信息。目前,各大購票APP推送的內容是一樣的,這對於挖掘潛在觀影群體顯然是不利的,5G時代,有了更強大的數據支持,電影的私人訂制也將提上日程,過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藝電影,將有可能會被推送給更多精準定位的消費人群。
在製作維度,製作成本降低。以動畫電影為例,傳統的動畫製作模式更多是採用集中的方式去製作和渲染,而5G之後,可以做到高度計算、高度存儲,不僅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領域協同製作成為可能。
比如5G+4k/8k拍攝,將實現實時拍攝、實時傳輸、雲上渲染、雲上製作,達到遠程處理、多點共制,有效提高電影拍攝效率及效果;5G+VR/AR將充分滿足影視娛樂行業的服務新要求;如5G+無人機航拍這樣一項業務,都可能開創影視製作/娛樂體驗空域經濟。
在產業維度,5G技術對於中國電影產業參與全球競爭是一次重大機遇。如果中國相關部門和電影從業人員能充分利用中國在5G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大力發展電影產業,重視新技術在電影產業各環節的應用,必將促進中國電影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電影技術的革新給電影表演帶來了怎麼樣的機遇
讓觀眾的體驗感更加的好了
C. 請簡述聲音對電影的影響,數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聲音方面如下:
在討論聲音對影視藝術的影響時,我們更願意以電影聲音為例加以探討。這不是因為我們對電影聲音的偏愛,而是由於電影聲音經歷了比電視聲音更加曲折的歷程,同時也由於電視聲音與電影不僅在類型上而且在創作上都十分類似。
為了討論電影聲音對電影藝術的影響,我們可以粗略地將電影聲音分成以下幾個歷史時期:(1)在電影史上稱之為"無聲電影"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製造出的第一部"電影放映機"起,到1927年美國黑人歌手阿爾。喬生在銀幕上向觀眾大聲喊"朋友,你們並不是什麼都聽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為標志的"經典聲音理論"時期;(3)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現代聲音理論時期。我們進行這樣劃分,僅僅是為了便於問題的討論。事實上,嚴格的界限是難以確定的,除了受到我們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種思潮或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此外,我們還不能忘記聲音製作技術對電影聲音的巨大影響。
盡管在電影史上存在一個"無聲電影"時期,但從電影聲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並不存在真正的"無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聲音仍然對"電影藝術"
產生巨大影響,只不過她對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帶來的麻煩比幫助要大得多。
嚴格地說,在電影誕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藝場的新奇節目,即使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雜訊始終是干擾受眾觀影的首要因素。這時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聽覺掩蔽效應,採用樂師或樂隊臨場演奏的方式消除這種干擾;後來,這種現場配樂或配音逐漸與影片內容相關。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為了改變現場音樂伴奏隨意性大的問題,歐美音樂出版商專門為電影院編印"情緒音樂曲選",為各種情緒主調的場面選定現成的樂曲,供電影院樂師或樂隊根據上映影片的內容事先編妥配曲系列。
音響效果一般採用事先錄制唱片的方式,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常常出現聲畫配合不準確的笑話。由演員或歌手在銀幕後面配合畫面臨場念詞或唱歌的做法則比較少見。
初期的聲畫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維他風"系統,即用大型唱片錄音並利用機械連結裝置造成聲畫同步,猶如當今的雙片放映。這種方法很快就被德國托比斯公司的光學錄音還音系統所代替,有聲電影的初步技術准備始告基本完成。這時的有聲電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種技術發明。只有在愛森斯坦、克萊爾等一些電影藝術家發展了聲畫關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畫對位、畫外音等)之後,聲音才真正成為電影的基本藝術元素。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開始蛻變為視聽藝術的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產物。在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方面,卻遇到種種阻力——事實上,這種阻力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還嚴重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
固守電影是視覺藝術的人們認為,聲音進入(無聲)電影,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法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正是因為無聲,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藝術效果的動力與力量。"因此,他主張重要的是要"去追究聲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這樣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他尤其反對聲音中的對白,認為"……對話一旦佔有統治地位,就會導向戲劇","……
縮小了電影的世界".法國導演雷納。克萊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觀點。他在1929年寫道,"由於這種進步,電影是得不償失的。它佔領了聲音的世界,但是,它卻失去了無聲電影所統治的夢幻世界。"他同樣極力反對電影中的對白,並指責一些劇作家說:"他們的職業偏見使生活在他們眼中被簡化成一連串的對話","拙劣的對話。……將成為對白片的大禍害。"①盡管如此,電影聲音並沒有因此從電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擋之勢,越來越受到市場(受眾)的歡迎。
= 據報道,美國好萊塢在有聲電影出現後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觀眾幾乎猛增了1倍,從6000萬增至1.1億。這種趨勢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而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前)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對聲音進入電影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在與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開始就歡呼:"朝夕思慕的有聲電影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們在肯定了蒙太奇是電影的基本與惟一手段後,明確指出,"……與聲音的巨大意義比較起來,色彩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意義則是微不足道的。"盡管他們在《聲明》中不恰當地強調了聲畫對位的作用,但已經提出了聲音蒙太奇、畫面蒙太奇(他們稱之為"視覺"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的重要概念,並且清醒地看到了它們的巨大作用。《聲明》指出:"主題和情節的課題日益復雜,試圖僅僅用'視覺'蒙太奇的手法來解決這些課題的做法,或者導致完不成任務,或者導致導演使用別出心裁的蒙太奇結構,而這種蒙太奇結構是會使人對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動的頹廢藝術害恐怖症的。
"作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為同視覺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一個獨立部分)來加以處理的聲音,必然會帶來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幫助我們表達和解決那些極其復雜的任務,此前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克服這些任務的辦法,因為電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視覺形象。"他們的影片《戰艦波將號》和《母親》等,不僅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且豐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論,盡管這篇t聲明'有它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實踐證明它不僅在有聲電影初期,並且直到目前為止,仍對有聲電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
數字技術如下:
電影是一門結合了科學技術與藝術,並以商業形式體現其自身價值的文藝作品,其起源,發展過程無一不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始於1895年的法國,聲音經歷了無聲電影、有聲電影、單聲道電影、立體聲電影、杜比立體環繞聲立體聲電影、DTS數字音頻電影,圖像上經歷了黑白電影,寬銀幕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承載介質及拍攝手段上經歷了從傳統膠片到數字介質的過程。數字技術在上世紀末以萬川歸海的氣勢席捲全球,給整個工業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影響了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領域。本文對數字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一些淺顯的闡述。
社會的發展過程一直都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其記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又反映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就其自身來說,其表現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對應不同的電影藝術。電影工業曾發生過三次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革命中,從傳統到數字。顯然,這三次革命都是技術不斷創新的結果。Freeman定義的四種技術創新中有一種是「重大技術創新」。我認為,這種技術創新是一種從無到有並且在時間上非連續的技術創新,就像數字技術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研究開發的結果。重大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是四種技術創新中最為深遠的。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解決了電影從製作到放映過程中的許多難題,之前無法拍攝或很難拍攝的鏡頭應用數字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節約製作成本。重大技術創新在投入生產後,就出現「漸進性技術創新」,這種技術創新在時間上連續,是短期的技術進步。具體體現在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於電影中,如DVD、網路電影、手機電影等。這兩種技術創新的結果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革,這也是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新的技術最終就應體現在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上。技術是手段,經濟是目的,技術為經濟服務。
應用數字技術,可以給電影帶來很多好處,在圖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顏色組合使畫面色彩豐富逼真,24禎/秒的放映速度使圖象流暢連貫。南京國際影城15米寬的數字電影銀幕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圖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膚上的細節,秋毫畢現。其效果與傳統膠片電影不可同日而語。CG技術的充分應用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製作水平。《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大片在數字技術之前只能出現在導演的腦子里。《侏羅紀公園》里一隻只逼真的恐龍似乎要把觀眾帶回到侏羅紀時代,《星球大戰》中炫目的太空戰又把人們送到了未來世界。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不受邏輯思維的束縛,數字技術讓天才導演們能隨心所欲地表現他們的藝術情感。在電影的聲音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及數字音頻的過程。電影藝術是在記錄社會生活的,生活是充滿語言和音符的。對於語言,《聖經》里有語言統治一切的教義;對於音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凈化人類靈魂的手段。沒有聲音的電影是不完美的。電影是不該沒有聲音的,只是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剛開始時的電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聲音被加入到電影中,到70年代,美國杜比實驗室成功地將立體環繞聲應用到《星球大戰》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聲音,《星球大戰》讓美國觀眾嘆為觀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級影院----華納影城仔細聆聽他們的瑪田音響,其聲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干凈有力。高頻嘹亮甜美,極富顏色感,中頻人聲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頻量感似春雷涌動,讓人熱血沸騰。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數字技術才能充分演繹出來。70年代的《星球大戰》票房紀錄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數字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所破,後者又被《泰坦尼克號》所破。歷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電影,科技含量高,充滿未來感,這也許反映了美國人的超現實主義思想。可以看出,這三部電影都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沒有數字技術,就不會有這樣的超級大片。正是這些超級大片激勵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質的電影。他們的努力同時也促進了電影的進步。這是對技術進步的一種正反饋,雙方相互激勵,共促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內容,而非影音效果。對於這一觀點,我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電影的本質是內容,這點沒錯,藝術家訴諸情感,把電影作為情感的載體,以此喚起觀眾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如果把內容看作事物本質,那麼,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認識事物的過程是透過現象上升到本質。試問,一部電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勁,圖象模糊,聲音缺乏質感,現象如此不清楚,無法進行細致的觀察,連現象都無法充分認識,又談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呢?技術的革新不斷提高畫質,改善音質又還有什麼意義呢?認識藝術背後的藝術家情感是目的,欣賞電影是過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該忽視過程。中國人向來講究實用,求功利,重目的,卻往往忽視了過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聯系的意思,其本質在於揭示物質與運動,與時間,空間的普遍聯系,洛侖茲坐標變換導出的結果是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我們就把其翻譯成相對論。普遍聯系是本質,相對是結果。我們只重結果,卻忽視過程本質,這一翻譯就體現出理性的缺失。這種理性精神的整體缺失使工業社會中的技術創新往往都出現在西方國家,其結果,技術—經濟的變革大大促進其經濟的發展,這也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領先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在電影文化的傳播渠道方面,數字技術使看電影成為一件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在數字技術之前,電影幾乎只能在電影院看,雖然有錄象帶可以在家觀看,但其不菲的價格使之難以普及。有了數字技術,可以在網上看,買廉價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機上隨身看。還有一點很重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美國大片後,好萊塢電影開始沖擊中國市場,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到更多更優秀的電影作品。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政治體制上畢竟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電影總局對許多美國電影進行「閹割」,甚至封殺,這種對藝術民主不尊重的行為使我們錯過了許多好電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電鋸驚魂〉〉等這些看似變態實則內容深邃的電影無緣中國銀幕。通過網路,通過盜版我們仍可以觀看這些優秀的電影。盜版問題在中國已成為一大公害。但我個人看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具體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就目前而言,盜版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如前所述,通過盜版可以觀看到一些正版或電影院看不到的好電影。其次,藝術不該僅僅重視其商業屬性,盡管商業是目的,但作為一種文化,就該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在美國,2006年電影平均票價是6美圓,但在中國,就南京而言,看一場電影均價在50元左右;在紐約時代廣場這樣的黃金地段的頂級影院看〈〈碟中諜3〉〉只要10美圓,南京華納影城票價是50元。這樣很顯然使電影成為一種高消費的活動了,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就選擇盜版,因為藝術欣賞、文化交流不應該是富人的專利。最後,中國的正版片大部分粗製濫造,良莠不齊,遠比不上原版復制的盜版,而且價格很高。所以,喜歡電影的人痛恨盜版,但又不得不買盜版。總之,數字技術在電影文化的傳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壞的兩面性。數字技術在帶給我們高品質的電影,給電影公司帶來豐厚的票房時也帶來了技術的異化問題。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的,這多少是對藝術欣賞的誤導。電影〈〈西蒙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數字技術運用到電影上更是勞民傷財,褻瀆藝術,一片罵聲中的〈〈無極〉〉就是這樣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數字技術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於其傳播方式上,盜版問題嚴重,尤其在中國,因為數字技術使一張高質量的盜版光碟製作成為一件成本低、操作簡單、利潤高的事情。這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偷盜無異。電影公司的巨大投資常因盜版而無法收回,電影公司逐個虧損,逐漸倒閉。這些現象在香港尤為普遍。長此以往,盜版勢必拖慢電影工業的發展,甚至使之毀滅。還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喜歡從網上下載電影,這會使他們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因為數字時代的電影應該是畫面艷麗,音效震撼的數字電影,而那些網上下載的電影由於網路容量的限制使其圖象、聲音品質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技術的異化。我們應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揚長避短,正確處理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D. 電影技術的革新給電影帶來了怎樣的挑戰
電影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一種人們娛樂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途徑。電影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為電影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作手段,並為電影的傳播開拓了更多的渠道,也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觀眾市場,但同時也給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在電影領域,科學技術的應用同樣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電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科學技術每向前邁進一步便為電影拓展一些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又為電影作品版權侵權提供了更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又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電影的發展。縱觀世界電影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便隨著技術創新的電影版權侵權斗爭史。在最初的膠片電影傳播時期,由於受技術限制,對電影作品的侵權一般僅限於在除電影院外的公共場所的未授權放映,權利人比較容易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光碟電影的傳播則是隨著錄制設備技術的完善及影碟機的家庭普及而發展起來的,這使盜版光碟很容易的走進了千家萬戶,這給版權人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帶來了維權路上的艱難;當今的數字電影,是在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電影作品形態,互聯網使得電影作品的非法復制、翻錄、傳播變得極為容易,從而電影作品版權也更容易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因此,數字技術時代怎樣保護好電影作品版權便成為各國法律不容迴避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綜合的表現藝術形式的電影作品,具有許多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不具備的特點,恰恰這些特點給相關法律的制定和適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理論界對電影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缺乏密切關注,致使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相當貧乏,這種理論研究的缺乏勢必影響到立法和執法的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故而,電影作品版權侵權研究的加強,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本文在考察國內外學者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相關實踐,對電影作品版權侵權責任這一主題,分四個部分進行論述。
E. 電影的五次變革是哪五次
1.第一次變革,1872年,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
2、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3.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4、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5、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5)技術革新給電影帶來的變化有哪些請舉例說明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
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F. 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第二次重大變革是由於什麼.技術的發明
是因為膠片與數字之爭。第二次革命:膠片與數字之爭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電影市場的繁榮,電影的放映也不斷革新換代。早期電影從無固定場所到入駐游樂場、歌舞廳。到現在的電影院。
G. 支撐電影發展五次變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第一次變革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電影、電視是視覺、聽覺符號組成的視聽藝術,但在電影誕生後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它一直都無法開口說話。在這一默片時代,經由盧米埃爾兄弟、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工作者的探索創新,初步確立了電影的敘事模式,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表現手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方法,使電影由發明之初的雜耍、玩具轉而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但是,將聲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最初,人們只是以放映電影時同時播放唱片、請人配以解說或請鋼琴師和樂隊現場伴奏來實現這一願望. 直到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技術、感光材料的發展和光電管的研製成功,聲音由聲學符號轉換成電子信號,再轉換為可以附著在膠片上的光學信號,畫面和聲音終於可以同時記錄在膠片上。 第一個將這種新穎的錄音、還音技術用於電影之中的是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1929年9月,美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全面完成,光和聲音共同成為塑造銀幕時空的手段之一。 二、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電影的第二次變革 電子工業的發展給電影帶來聲音是電影的首次重大變革,彩色技術的使用是電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進展。 既然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發明家們就力圖使它還原在銀幕上。早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國光學器械製造商威廉??保羅就讓人各自手持畫筆,給膠片逐幅上色,以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但這種復雜繁瑣的方法只能適用於少數場景或少量短片。經由人工著色法、機械著色法、兩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嘗試的過程,1932年美國的特藝色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國影片《浮華世家》的拍攝,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來臨,絢麗繽紛的客觀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誠如巴贊所言:電影已經「與完整無缺地再次現實等同」。有聲有色的電影終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藝術體系。 之後,可達公司又生產出了彩色膠片,用化學構色法取代了傳統的染印法,使色彩的還原和表現效果更為突出,電影進入了它的繁榮發展時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後,電視的普及、家用錄像機的發明、激光光碟等的 運用,強烈地沖擊了電影的地位,電影作為唯一記錄活動影像的媒體的時代結束了。 三、從模擬電影到數字電影――電影的第三次變革 計算機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雖然
H. 電影技術的革新給電影表演帶來了怎樣的機遇
更加逼真的扯淡表演
I.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電影技術上有哪些革新
毋庸置疑,電影技術上的革新120幀當之無愧
我們作為觀眾,重點要看技術上的革新帶來哪些看點。
120幀看點 不可錯過的鏡頭一戰士們在墓地參加葬禮
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戰士們剛到橄欖球現場,在體育場裡面的時候,碰到體育館的煙霧突然打出來,這聲巨響使得比利林恩一下子閃回到了他們剛回國的時候,在軍人墓地裡面安葬他們的戰友兼班長的一幕。
這個地方120幀的清晰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場景確實夠縱深,本身墓園非常的深,並且橫向也比較大;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則是,李安導演在裡面採用了一個幾乎環繞戰士們的360度運動環攝鏡頭。一般而言,一個運動的鏡頭,你把它定格下來的時候,它的畫面的清晰度會比靜止的鏡頭差很多,但是在《比利林恩》的這個運動環攝鏡頭里,幾乎沒有任何的失幀,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感受到影片120幀的影像所帶來的充裕度和逼真感。
120幀看點 不可錯過的鏡頭二橄欖球中場表演高潮戲
B班戰士們終於亮相橄欖球中場表演的時候,有一個特別機位以戰士們作前景,攝影機處在他們身後。鏡頭中中景有很多人在表演,後景當中也有人在表演,更後面是黑暗的觀眾席,這又是一個橫向幅度非常大,同時又非常縱深的鏡頭。
在這個鏡頭中,有表演者色彩鮮艷的服裝,又有白色的煙火成排地升起,環境是整片綠色的草坪,各色的圍欄,噴起的煙火,光色都十分逼真,所有的物體的質感,一剎那讓人恍惚以為是坐在橄欖球場當中看實況演出。觀眾們在觀影的時候不要光看主人公比利的背影,更要好好看縱深的地方和橫向邊緣區域,這些東西都是非常非常逼真的。
120幀看點 不可錯過的鏡頭三伊拉克的槍擊作戰場面
在伊拉克的戰斗場面中,雖然環境是土黃色的,軍裝的顏色也並不鮮艷,但是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小細節在裡面顯現出它的飽滿感。當士兵們躲在一堵矮牆下面時,觀眾可以看到子彈飛過來打中矮牆飛濺出來的塵土,這種塵土的質感,其實無需用高速去捕捉,但是由於影片的清晰度達到了,所以這些磚牆飛濺出來的灰塵、小碎磚這些東西的質感,都非常像現實生活中我們親身感受到的東西。
J. 電影技術經過了哪些變革
黑白單一鏡頭無聲的紀實片段(《火車進站》)——畫面擁有劇情——現場配音——配音(是將聲音提前錄制好,用鐵罐裝成一份份像磁帶一樣的東西,快餐式售賣,進行簡單的配音)——出現鏡頭蒙太奇(從單一運動鏡頭到運用鏡頭的切換來敘述劇情甚至是做出特效《魔術師》(忘了是不是叫這個名字了,但是是利用鏡頭的切換做到了瞬移的特效))——(出現特效,就是前面一段說過的利用鏡頭切換做到的「特效」效果)——彩色二維電影——電子特效——三維電影(包括二維三維合成電影)——四維電影、5維、6維、7維電影等
基本是這樣,望採納
不放心的話可以再參考一下電影史的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