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羅生門這個電影講的什麼意思呢
《羅生門》通過每個人物的獨立劇情來敘述自私的本性,幾個當事人都自稱兇手,頗令人玩味,這件事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並通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
《羅生門》結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最後結合這些碎片來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劇情簡介——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1)電影羅生門與小說有哪些異同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多襄丸
在京都臭名遠揚的盜賊。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為貪圖武士金澤武弘妻子真砂美色,殘忍殺害了武士。在糾察使署審判時,用各種借口和謊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反省,還依舊我行我素的宣揚自己的武藝高超。
2、金澤武弘
旅行的武士,因為妻子的美貌吸引了強盜,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最後不小心遭了強盜的暗算,被強盜綁架,全身無法動彈,最後無奈自己眼睜睜看著多襄丸當著自己妻子的面殘忍殺害了自己。
3、真砂
金澤武弘武士的妻子,乍一看老實貞淑,但內心性情激烈。和丈夫在深山中行走,美艷姿色吸引了強盜多襄丸。在丈夫被綁架後命在旦夕時,不但見死不救依然不為所動,依舊為保自己性命對丈夫漠不關心。
② 電影《羅生門》現實意義
關於這部電影,我覺得應該從它不是偵探電影說起。
像我們所熟知的《尼羅河慘案》這一類的偵探電影,都有一個繁瑣且縝密的推理過程,然後一步步抵達最後的真相。《羅生門》全然不是這樣子的。它只是將各種撲朔迷離的解釋客觀地展現出來,甚至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表現「審判者」這一形象,對每種解釋也沒有給以肯定或否決。可以說《羅生門》是對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的表現,但它又不同於《羅拉快跑》。《羅拉快跑》是在不可能中追求可能的多樣性,其中的各種因素的變化是相對客觀的;而《羅生門》是在不真實中探尋真實的可能性,由於有人介入這種因素選擇中,所以導致各種變化主觀且功利。
說《羅生門》不是偵探電影,最重要的是導演沒有把真相告訴觀眾,或者說事情不存在真相。因為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都知道這個世界拒絕真實,就像這時代拒絕深刻一樣。每一個敘述者對武士之死的敘述都各不相同,他們都只是站在各自的觀察點上,恬不知恥地維護自己的形象與尊嚴。導演已經不想去捅破事情最終的秘密,因為這個秘密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不同解釋中所反映的人性的可怕與可悲。
影片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卻以他另一篇小說《羅生門》為名。有趣的是,電影《羅生門》與小說《羅生門》的開頭都有一場大雨,芥川是惜墨如金,僅用了一句話便把這場大雨帶過,而黑澤明則是把這句話展開了來表現,可謂是驚心動魄。大雨首先給雲游僧、樵夫以及雜工創造了一個交談的契機。當然在晴天碧日下這種契機也能夠達成,但不同的是大雨無形中將空間阻隔了,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東方文化中,廟宇一般都是精神文明的象徵,而這所避雨的破廟正是破敗不堪的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而且它正在經受大雨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沖刷。
影片主要以對話內容作為敘事主線,導演是以樵夫和雲游僧相對客觀的觀察點來敘述多襄丸、真砂以及武士的解釋。故事本身發生在現在進行時,而對武士之死的三種解釋發生在過去時,至於武士之死則發生在過去完成時。各種不同的時態以對話的方式來連接,從而使得原本很小的故事格局發生了奇妙的化學效果,衍生出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視點。
樵夫對這件事情的解釋屬於旁觀視點。在武士之死的事件中,樵夫可以說是局外人,那麼樵夫的解釋應該真實了嗎?但是我之前說過這部電影有「人」介入了各種因素的選擇,所以同樣給事件帶來了不可知性,只是相對主觀視點來說,視野又擴展了。
武士之死事件本身就是客觀視點。在電影中,黑澤明根本沒有表現這一層世界,但是導演通過對事件各種不同版本的闡述,給觀眾挖掘了一條通往客觀世界的隧道。但這條隧道是個無底洞,我們只能無限的接近客觀存在。
很多人認為結尾嬰兒的出現是影片的轉折,預示著一種新生和希望。我卻覺得他只不過是跟魯迅先生的《葯》結尾那樣憑空添了一個花環。當然積極的意義是有的,但是樵夫收養嬰兒的意義遠沒有那麼重大,它只不過是為我們的生存找到了一個支點,讓我們不必太灰心,讓我們至少能夠相信有那麼一縷光線存在。
③ 《羅生門》這部電影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羅生門》是由日本大榮電影有限公司與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50年聯合出品的懸疑影片。該影片由黑澤明執導,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3)電影羅生門與小說有哪些異同擴展閱讀:
《羅生門》的創作背景: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發生在日本平安時代,描繪了飢荒年間,民不聊生的大社會序曲下,於京都羅生門發生的一件看似符合當時社會大背景卻又直逼人性的一系列蕭條事件的「餘波」。
芥川龍之介以冷郁的筆峰,不帶一絲情感寫下了這個人鬼不分的陰陽界。走投無路的人來到這羅生門,本來是想於絕望中搏個希望,卻不料更加的失去了希望,這是人間與地域的交界處,也是人性的最終歸處。
④ 關於電影《羅生門》與原著。
《羅生門》本是芥川龍之介的一篇小說,而黑澤明編導的同名電影,則取材於芥川的另一篇小說《竹叢中》,兩篇小說本來是毫無關聯的。影片借「羅生門」為場景,讓三個在這里避雨的人談論「竹叢中」的殺人案;而小說的結構,則是臚列案件的幾個證人和當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陳述記錄,除此之外,不著一字。影片結構上這樣重新安排,使案子當事者陳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過與案子無關的對話者逐個講述出來,更有效地喚起觀者的強烈懸念: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實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過對話者的議論「演繹」出這樣的意思:人對事實的陳述不可信,是由於人心的根本缺陷,而這缺陷幾乎不可克服;這意思在小說里是引而不發的。文字的藝術不妨「隱」,視聽的藝術則必須一定程度地「顯」。
⑤ 電影版的羅生門,和原著比起來有什麼修改
修改談不上,更多的應該是對原著的尊敬。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是由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羅生門》改編而來,也就是說電影版的《羅生門》是結合了兩部優秀的作品,電影很好的將兩個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異樣而新奇的樣子,給我們講述了深層次的人性問題,他似乎好像在一步一步拉扯著你,進入到這個迷幻卻真實的世界。這兩部作品,看起來似乎就是編和導的關系。其實不然。
我們常常會僥幸,會因為逃過一些懲罰而暗自欣喜,但是心靈最深處最深處的內疚會慢慢長出來,不過有些人對這些內疚熟若無睹,他們麻木,他們冷漠,他們寧願永遠背負都不願承認錯誤,就是這么可憐,可憐到低處。性本善,這是永遠都無須懷疑的定論,只要相信人心終歸是向著善的,就不要覺得《羅生門》有多麼可怕,也不要害怕直面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