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藝術欣賞者應具備怎樣的條件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必然對鑒賞主體提出了相應的條件和要求,需要鑒賞者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力。
Ⅱ 藝術鑒賞過程中的對主體修養的要求有哪些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審美需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既不同於其它形式的精神生產,更不同於人類的物質生產,具有自己獨具的規律和特徵。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由於藝術生產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得在藝術家這一總稱下,又有許多各自不同的藝術分工。藝術家既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家、雕塑家、畫家等,也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編劇、導演、演員、美工等等。在戲劇、電影、電視、舞劇、交響樂等這樣一些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中,整個作品的藝術形象是由許多藝術家們組成的創作集體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精神生產,真正的藝術家絕不把藝術作為謀生或獲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並為之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馬遷遭受酷刑後發憤著書,寫出了將歷史的科學性和文學的優美性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巨著《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曹雪芹晚年在「舉家食粥酒常賒」、「賣畫錢來付酒家」的貧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完成了《石頭記》 ( 即《紅樓夢》) 的創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執著的愛,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往往轉化成為強烈真摯的感情,成為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內在動力,從這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講,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之作。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的突出特點是把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藝術創作之中,並且「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因此,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佔有核心地位,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世界顯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藝術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願望、志趣等因素,對藝術創作活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藝術家必須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銳感受力,異於常人的豐富情感,強於常人的藝術想像力。藝術家應當具有特別敏銳的觀察、體驗與感覺生活的能力,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像力融匯入藝術作品中,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樣,都離不開創新。離開了創新,科學技術就不能發展;離開了創新,文學藝術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產比物質生產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尤其是藝術生產比起其它精神生產來,更需要藝術家將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物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之中。從本質上來講,藝術獨特性是藝術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徵。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的生命就在於創造和創新。沒有創造,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這就意味著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與物質生產也有某些相似之處,這就是通過勞動創造出「產品」來。對於藝術生產來講,就是要創造出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這就要求藝術家應當具有藝術表現的技巧和藝術傳達的能力。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於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藝術創作從主客體兩方面來看,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創作客體來講,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創作不能離開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從創作主體來講,藝術家總是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也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顯然,從這兩個方面來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時,都與社會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方面,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因而,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歷代藝術家們在這方面都有著許多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對於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和體驗,作為進行二度創作的表演藝術家們來說,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已故著名電影演員金山曾經把電影表演藝術歸納為三個原則,即:思想、生活與技巧。
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與感受又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情況。
所謂直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在生活中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遇,這些親身經歷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料,往往激發起藝術家的創作慾望,激發起藝術家生動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
所謂間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從他人的言談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經驗,這些間接的生活體驗常常可以擴大藝術家的視野,拓展藝術家的生活積累,誘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一般來講,在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中,直接體驗是基本的,是藝術創作的基礎;間接體驗是必要的,是藝術創作的補充。
另一方面,藝術家本人作為創作主體,總是屬於一定的民族和時代,他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而且要對社會生活作出判斷和評價,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明自己的傾向和態度,從主觀方面也折射和體現出社會生活的影響來。藝術作品並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再現,藝術既是再現,又是表現。藝術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詩情畫意,都是藝術家人生閱歷和生活實踐經驗的結晶。
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主客體這兩個方面,藝術家都與社會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藝術才能,是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無庸諱言,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藝術天才,具有藝術的天賦和才能。例如,奧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他 3 歲學彈鋼琴, 5 歲開始作曲,7 歲就隨父親和姐姐組成三重奏樂團,到歐洲各國的幾十個城市作旅行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狂熱的贊賞,11 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的創作, 13 歲時便擔任大主教的宮廷樂師。但是,藝術才能雖然同藝術天賦分不開,但更有賴於後天的刻苦訓練和培養,有賴於長期的、艱苦的、勤奮的藝術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天才出於勤奮」這句格言同樣適用於藝術家。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雖然有超人的天賦,但他的成就與後天的刻苦鑽研和勤奮實踐有著更直接的聯系。李斯特 10 歲時就到維也納正規學習音樂,12 歲時又隻身來到異國他鄉的巴黎,准備進音樂學院接受系統教育,雖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他後來在巴黎期間,與流亡巴黎的波蘭鋼琴家肖邦交往,與德國作曲家舒曼通信,注意吸收巴黎各家各派鋼琴演奏之所長,並且同當時法國的文學家雨果、喬治·桑等交往甚密,從中吸取了不少藝術營養,還注意從民歌和民間中吸收養料,終於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學派。
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除了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的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到佛羅倫薩後,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向數學兼天文學家托斯卡奈里等人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藝術家深厚的文化修養,無不來自勤奮的學習、艱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實踐。這種學習,包括學習和借鑒前人的經驗,也包括學習和借鑒同時代本國和外國藝術家的經驗,還包括學習和借鑒其它姊妹藝術的經驗,更包括學習哲學、歷史、文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家真正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修養
Ⅲ 欣賞影視藝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我的「用戶資料=>個人簡介」里有個網址。那裡是我美術方面的資料庫,你可以找你想要的資料或教程。你也可以直接在那裡的留言板上給我留言.
欣賞影視還要注意什麼?你是要回答課題嗎?
跟你說,有個教電影的老教授說,至從開始研究電影,就失去了對電影欣賞的能力了.因為一開始放電影,他就本能的開始分析.
而要欣賞電影則要整體的去看,什麼都不想,讓自己容入進情節里.
從這個角度看,要欣賞電影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 ... 安靜
Ⅳ 影視作品鑒賞標准
影視作品評論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考試的基本科目之一,以筆試文章寫作的形式出現。考試現場會給考生放映一部電影或電影片段,在規定時間內對影視作品進行評論。在這個寫作過程中,需要考生對影視作品進行鑒賞與評析,實質上是考查考生的視聽語言、文藝常識等相關知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及分析能力。備考階段需掌握評論原則和技巧,要增加自己的影片觀看量,並多加練習。
Ⅳ 你認為應該如何鑒賞電影請談談你的看法1200字
一部電影,就像一場人生,看你怎麼理解
Ⅵ 影視鑒賞的一般特徵是什麼
大的豐富性和普及性。
影視藝術鑒賞活動是藝術鑒賞活動的一種具體的、特定的形式,但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來說,電影和電視都是新興的、獨立的現代藝術。
因而其基本形態的共性決定,影視藝術鑒賞活動又必然帶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大的豐富性和普及性,促成了影視觀眾在內容選擇和理解上印多樣化和多層次性。
影視鑒賞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
Ⅶ 如何賞析影視作品
我認為可以從角色的分配,演員的演技方面進行評判,還可以從影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否相符,是否誇大其詞的方面進行賞析,還可以對該電影的特效細節的製作進行評論。
Ⅷ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Ⅸ 影視鑒賞的客體要素包括哪些
1.故事與人物。
2.導演與表演風格。
3.視聽與運動元素。
影視鑒賞要素 1、節拍、序列、幕 節拍:是場景裡面最小的結構成分,是動作反應中的一種行為交流,這些變化的行為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節拍構築了場景的轉化。 序列:是場景構建故事設計中下一個更大的動態單位。序列是指一系列場景,一般二到五個,其中每一個場景的沖擊力呈現遞增趨勢,直到最後達到頂峰。 幕:場景以細微但意義重大的方式而轉化:一系列場景構成一個序列,以適中的、更具沖擊力的方式而轉化,一系列序列由構成下一個更大的結構——幕,一個表現人物生活中負荷價值的情境中重大逆轉的動態單位。 2、反結構 反情節 它在電影中的作用相當於反小說或新小說和荒誕派戲劇。這套反結構並沒有削減經典,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否認傳統形式,以利用甚至重弄傳統形式原理的要義。反情節的製造者對輕描淡寫朴實無華的敘述方式幾乎沒有興趣。相反,為了昭示他的革命雄心,他的影片傾向於過度鋪陳和具有自我意識的大肆渲染。 3、閉合式結局 開放式結局 閉合:如果一個表達絕對而不可逆轉的變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講述過程中所有問題並滿足了觀眾的所有情感。 開放:一個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兩個未解答的問題和一些沒滿足的情感。 4、大情節 小情節 大情節、經典設計。因果關系,閉合式結局,線性時間,外在沖突,單一主人公,連貫現實。 小情節、最小主義。開放式結局,內在沖突,多重主人公,被動主人公 反結構、反情節。巧合,非線性結構,非連貫現實 5、影視風格 在影視藝術中,風格是一個由視聽語言綜合起作用的結果,表現在敘事策略、影像造型、聲音構成的方方面面還與題材、體裁有關。他是從影視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相統一的整體中呈現出來的,是影視藝術家的創作個性、藝術見
解與審美追求在作品中的自然體現。他滲透到鏡頭及其運動、色彩、影調的每一個像素上,聲音,表演,服裝道具等。它秉承地域民族的傳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折射出文化的遺傳基因。 6、導演風格 (1)影視導演風格的特徵從文化學角度來看,風格是「某種特定文化的特徵」,「是表徵一種文化的構成原則」「是文化的『基因組』,決定著文化總體的類型。」影視導演風格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各部門藝術家風格有機綜合的體現。 導演風格即個人風格,法國著名評論家布封曾說「風格即人」 (3)導演風格的主客觀因素及其變化發展並非所有的影視導演都能在藝術時間中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導演風格並非凝固不變的,它會隨著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發展。 7、影視藝術的運動性 運動性——是影視藝術的基本美學特性之一。 運動的種類:1.被攝對象的運動2.攝影(像)機的運動3.主客體復合運動4.蒙太奇運動 移動鏡頭的藝術作用:創造視覺空間立體感的幻覺,造成觀眾介入影片事件、沖突的視覺感;展示動作的場面與規模;突出表現人物劇情中的關鍵性戲劇元素;突出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穿鑿特定的情緒與氛圍;創造影片的節奏;揭示和深化場面的內涵等 8、景別對運動的影響: 1.景別的大小可以改變同一個動作帶給人的心理感受 大全景、高角度——令人物虛弱無力,有永無止境的絕望感 中景,仰拍——給人以精力十足的感覺 2.運動的大小(或者說沖擊力)取決於鏡頭(特寫和全景——特寫鏡頭對運動是十分敏感的) 9、影視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一般指繪畫和雕塑,但也泛指攝影和建築。 含義:是一種側重於再現性的空間藝術,系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靜態的視覺形象的藝術。影視的造型是動態的造型。
Ⅹ 藝術作品成為鑒賞對象,其受眾主體要有什麼條件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再創造活動。
(1)審美期待
①審美期待是指接受主體在欣賞之前或欣賞過程之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審美需求,並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期待視野可分為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②文體期待即指藝術鑒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徵而引發的期待指向;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④意蘊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呈現的深層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2)鑒賞流程
①直覺與感知 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
②體驗與想像 在鑒賞過程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規定情景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於審美想像和聯想的展開,鑒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進行對話,洞察其深層意蘊,並使審美愉悅逐漸生成。
③理解與創造 理解既包括對於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於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鑒賞的目標是接受者再創造的完成。鑒賞者對於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完善與變異,正是再創造的結晶。
(3)審美效應
①共鳴 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②凈化 凈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於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③領悟 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於世界奧秘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