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流派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它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甚至令人震驚,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這一電影學派竟然異軍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嶄新的獨特的表現風貌,突破了以往西方電影的部分傳統或陳規。 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眾所周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特徵之一,是它力求場景的逼真感。幾乎所有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都是把攝影機搬到實地去,在簡陋的街巷,故事的實際發生地--貧民窟、破產的農場--倒塌的樓群中進行拍攝,這一做法在當初雖然是帶有偶然性,但到了戰後由於攝影柵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貴。無奈被迫只能更多的採用實地場景拍攝。然而這種做法卻在客觀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現內容相適應,而其在一些影片僱用一些非職演員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後來證明這一使影片有著更多的真實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們將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綜合起來觀察,是否可以說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歐美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徵,而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歐美電影都是局限在敘述故事的表現方法上,而新現實主義影片卻是努力想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作為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目》、《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藝術論,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電影市場,卻有著它必然的歷史地位。它象一股洶涌的激流沖擊著陳舊的歐洲電影界,甚至也沖擊著好萊塢、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慮改變自己固有的製片方向。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電影界中,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甚至還改變了歐美電影界對男女演員的審美標准,即歐美電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臉型、身材。而新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以後,關心的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的女主義公安娜·瑪尼阿尼式的演員,也就是說更強調了氣質。這一觀念的轉變,在至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美國新好萊塢的電影中又進一步得到了印簽,如簡方達等。可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是劃進代的。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戰後,還未能從戰爭創傷中恢復的義大利,社會上存在著嚴重的貧困和失業現象,影片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失業者,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失業者。(拍完影片後,他繼續失業。)
最能代表新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這部影片常被人冠以新現實主義的「里程碑」或「至高點」等殊榮。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開創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堪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中最具才華的導演,一生中四次獲得奧斯卡獎。
溫別爾托D Umberto D (1952)
描寫了戰後一位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的生活。
還是德·西卡的作品,有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偷自行車的人》,這是一部令人感到極度絕望,同時又充滿溫情的作品。德·西卡還是一位煽情大師,很少有人能不流淚地觀看此片的最後一場戲。
Rome,Open City (1945)講述了游擊隊員由於叛徒出賣英勇就義的故事。
這部影片完成時,戰爭尚未結束,故事結尾德國軍官槍殺神父的場面是對德國法西斯反人類、反上帝的控訴。此片的很多手法後來被其他導演紛紛效法,堪稱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費里尼說羅西里尼影響了他一生。1948年羅西里尼執導《德意志零年》又標志了新現實主義全盛時期的另一個高峰。今年是這位大師誕生100周年。
八卦一點的故事:已經成名的英格麗·褒曼看到此片後,竟不顧自己是有夫之婦和在觀眾心目中美麗聖潔的形象,主動追求羅西里尼,最終兩個人沖破重重阻礙(包括和原來的配偶離婚),開始了一段曠世戀情。
大地在波動(1948)
關於西西里島一戶漁民為了改變貧困的命運,冒險創業最終慘遭失敗的故事。
這部影片被認為最嚴格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其中含有大量紀錄片式的場面,描繪了西西里島漁民的豐富而真實生活狀態。影片中不時加有話外音,對人物、事件進行評論,有點像政治宣教書。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可看性,那些豐富的細節帶給我們的感受遠遠超越了語言。
盧奇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與羅西里尼及德·西卡並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三位大師」。今年也是這位大師誕生100周年。
2.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這一電影潮流是順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形勢而產生的。作為二戰戰敗國的義大利,戰後社會一片動亂,人民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掙扎。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進步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到現實主義,努力反映義大利人民的現實生活,創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這股清新蓬勃的電影潮流,影響極為深遠,至今仍被許多進步電影藝術家奉為楷模。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主要特點是:注意表現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運,強調紀實性,反對矯揉造作,排斥戲劇性因素,追求朴實自然的藝術風格,靠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並激勵觀眾思索生活、改變命運。如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羅馬十一點》,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員,因為當時人們大量失業,就業又極為困難,所以前來應聘的達上千人。天剛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隊等候了,之後,陸續到達的婦女們擠滿樓梯,你推我搡,破樓梯突然倒坍,把這些可憐的婦女們壓在了石頭下面,使許多婦女受了傷。影片著重從不同側面描寫了10個不同命運的婦女,反映當時義大利社會的貧困、動亂和腐朽。影片的結尾新穎別致,余韻悠長:慘案過後的第二天,一個倖存者一大早又來排隊,因為那個打字員的職位仍未確定。這部影片沒有任何曲折離奇的戲劇性情節,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現。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打破傳統的明星制,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扮演角色,從而給新現實主義電影帶來充滿活力的新面孔,使電影更具有寫實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車的人》的主演,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失業者。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再一個特點是紀實性。影片幾乎全用實景拍攝,導演鼓勵攝影師扛上攝影機到街頭拍片子。這類影片往往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個故事梗概或劇本大綱,對話也是即興式的。另外,新現實主義電影不強調蒙太奇的主觀性,而是讓畫面以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了「新浪潮」電影,這股電影思潮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強調生活化和紀實性,有的往往帶有現代派藝術的荒誕性和精神分析特點。例如,《四百下》(又譯為《胡作非為》)這部「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著力表現了一個失去了家庭溫暖的孩子逃學、撒謊、閑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戲劇沖突的日常生活瑣事,全片絕大部分鏡頭在現場用實景拍攝,造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這類電影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的潛意識。它往往自由轉換時間和空間,使時空錯位的電影畫面,成為一種人的潛意識的外化。例如,被稱為電影史上的一顆「原子彈」的《廣島之戀》,大幅度自由運用鏡頭,電影畫面一會兒是40年代,一會兒又回到50年代;一會兒是日本的廣島,一會兒又回到法國的德寇佔領區。過去和當前兩種場景,用對白和音樂穿插在一起。在法國的地窖里,出現的是日本酒吧間的音樂;在日本又出現法國音樂。影片通過這種「時空錯位」的表現手法,著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靈深處一般難以顯露和表現出來的潛意識。
「新浪潮」影片和現代派電影,有的獨具特色,別開生面;有的則比較晦澀難懂,甚至令人不知所雲。有的導演往往只顧表現個人的風格,而對影片的內容不感興趣。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現代派電影,沒有故事情節,連人物姓名也沒有,人物用X、Y等代號。另一部現代主義電影《蝕》也有這種情況。
「新浪潮」和現代派電影,作為一種思潮,對後來的義大利、德國電影以及世界影壇,都有深遠影響。
3. 有哪位高手知道哪些片子是現代主義電影
新的片子就不是現代主義的了,變成後現代了.
標志著西方電影中現代主義的再次興起的,是以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為開端的現代主義電影.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里尼、戈達爾、特呂弗和雷乃等人的作品中的內容和形式特點為現代主義的基本屬性。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
法國新浪潮導演
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前曾譯《喘息》、特呂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廣島之戀》
義大利的一些電影現代主義者如米·安東尼奧尼和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1952處女作《白酋長》1953年,他執導的《牛犢》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獅獎。1954年,他負責拍攝的故事片《路》首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片確立了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後來,1957年的《卡布里之夜》、1963年的《八個半》、1973年的《我記得》都獲得過奧斯卡獎
米·安東尼奧尼
代 表 作:「人類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蝕》、《放大》(又名:春光外瀉)、《中國》、《雲上的日子》、《紅色沙漠》
「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里尼
《軟乳酪》
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譚》
4.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4)以下哪些影片是新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5.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德·西卡
羅馬,不設防城市 羅西里尼
粒粒皆辛苦
擦鞋童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米蘭奇跡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秘密炸彈 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羅馬十一時 德·桑蒂斯
屋頂 德·西卡
沉淪 魯基諾·威斯康蒂
大地在波動 魯基諾·威斯康蒂
畫面與音響 魯基諾·威斯康蒂
德意志零年 羅西里尼
義大利式的結婚 德·西卡
芬齊·孔提尼家的花園 德·西卡
6. 新現實主義誕生的影片是哪一部西部片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 新現實主義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7. 當代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有哪些
1.《安達魯之犬》爛番茄新鮮度100%
提到迷幻電影,就不能忘了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聖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充滿了塔羅牌和煉金術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場精神之旅。
一個笨重的人影帶著兩個穿得像瑪麗蓮·夢露的女人,不顧她們的社會身份,卸掉兩人的妝,剪掉她們的頭發。導演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擺脫社會標准和文化偏見,向大家呈現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這個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險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個沒有手腳的人發現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兩人走進小鎮,看到人們在舉行一種儀式,處決人類,只為了娛樂遊客。
當鎮上的人還在大規模活動時,小偷走進了一座神秘的紅色塔里,遇到了煉金術師,他帶著小偷走上了一條啟蒙之路。
《聖山》通過音樂、人物和視覺效果,將人從典型的文化價值觀中分離出來,給你灌下一大壺迷魂湯,沉浸在迷幻電影的世界裡。
8. 屬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9. 新現實主義的主要題材
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運動的反法西斯戰士,或是游擊隊員。影片描述了他們的生活和斗爭,同情他們的艱難和困苦,揭示他們的優秀品質。當抵抗運動成為過去,人民所渴望和爭取的自由民主、進步社會化為泡影時,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工作者把視線集中 新現實主義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會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貧窮、飢餓。他們以報刊上發表的確有事實根據的報道材料或最為接近事實的事件來拍攝影片。他們的優秀作品中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導演德·西卡)、《羅馬11時》(1952,導演G·德·桑蒂斯)和《希望之路》 (1950,導演P.捷爾米)、 《大地在波動》 (1948,導演維斯康蒂)、 《艱辛的米》 (1949,導演德·桑蒂斯)、《擦鞋童》 (1946,導演德·西卡)、 《墮落的青年》 (1947,導演捷爾米)、 《在法律的名義下》 (1949,導演捷爾米)、 《溫別爾托?D.》 (1952,導演德·西卡)和 《屋頂》 (1956,導演德·西卡)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鼎盛時期,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於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他們作品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人道主義思想,他們的創作原則是忠實地反映歷史真實和現實的生活真實。為了加強真實感,新現實主義電影時常邀請非職業演員來飾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對白也常使用地區方言。但是他們也有弱點,那就是雖然尖銳地提出了問題,卻不能提出問題的根源,找不到解決辦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資產階級的哀傷情調。新現實主義電影也改革了喜劇樣式,使之更接近現實,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影片 《那不勒斯的百萬富翁》 (1950,導演E.德?菲利波)、 《警察與小偷》 (1951,導演斯傑諾)、 《兩文錢的希望》 (1952,導演R.卡斯戴拉尼等。隨著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前團結在反法西斯旗幟下的電影工作者逐漸分化,加上資金短缺、政府審查制度的苛刻等原因,新現實主義電影到50年代初便衰退了。雖然它持續時間不長,但對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發生了深刻影響。
10. 新寫實主義的電影中
電影新寫實主義又叫義大利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社會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特點
「非典」新聞是故事的源泉
高群書曾說:「我的影片基本都是一個新聞事件來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的。」其實,以新聞事件來作為故事背景的影片數不勝數,然而高群書的新聞事件卻都是非典型的新聞事件。如其以前拍攝的《金豌豆》、《中國大案錄》所選的事件都是一些對國家歷史影響不大的事件,包括《東京審判》。這些新聞事件雖不是當時的代表性歷史事件,但是這些事件、這些非典型性新聞卻蘊含著很深的內容在其中。因此,與《三峽好人》的大故事背景相比,高群書從一個並不起眼但很有意思的故事開始下刀,這樣的角度,最能夠貼近生活。
有個性的角色
高群書所選的事件不僅很有特點,而其中的人物也很具個性,這是「新寫實主義」與「寫實主義」的一大不同。「你可以看到《東京審判》里的梅汝敖,他是一個極有原則的人,個性十分強烈。再看《老魚》,故事的主角老魚就是一個幽默、很有膽識、很朴實的警察。而《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三峽好人》等一些片子,故事雖然都是一個個很有特點的事件,但是在人物個性的方面,卻缺乏深刻的挖掘與挑選。相比之下,『新寫實主義』對人物個性的要求似乎更高。」
新寫實主義與生活同溫
新現實主義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特點就是它在描寫中國社會人群的大多數,它能代表這些大多數人的想法、品質等等。而之前的現實主義卻重在對一些社會的個別現象或者非普遍的現象進行描寫,這樣的手法理性的思考會顯得有些偏激。」在聽到劉先生的這番話後,高群書又作了精闢的解釋:「其實我認為新寫實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重要的區別在於:在新現實主義下我們觀察到的事物與生活、與社會是同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