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里哪些音效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電影中的音效有很多都是在生活中能夠常見到的,比如說風聲,雨聲,人的腳步聲,汽車的啟動聲音,吃東西的咀嚼聲,開門關門的聲音,穿衣服西西索索的聲音,其實仔細留心,會發現很多的聲音都是很常見得。
⑵ 電影院里的那些聲音制式有哪些
電影製作放映中的多聲道環繞聲已經推廣,基本形成以杜比SR・D、 DTS、SDDS三種聲音制式為主的格局,這三種制式與以前的模擬立體聲相比音質好、失真度小、聲音清楚、動態范圍大、臨場感強等,並各具特長。
⑶ 影視中的聲音元素
聲音元素是影視語言的基本構成元素之一,強化了影視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特別是在現代影視節目製作中,聲音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視。從技術層面上,比起圖像編輯,音頻編輯並不復雜,但從美學層面上,聲音的處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聲音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其自身的聲學空間位置,同時還要注意彼此之間的平衡。音頻編輯人員應了解音頻素材的應用規律,這有助於靈活使用各種編輯技術,提高節目整體水平。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影視創作中聲音元素的分類。影視創作中的聲音元素可以分為三類:人聲、音樂和音效。一、人聲人聲包括對白、旁白、獨白。人聲和鏡頭的畫面結合能起到敘述內容、刻畫人物性格、擴大畫面容量、展開故事情節的作用。對白是指畫面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旁白代表作者或劇中人物對劇情進行介紹或評述的解釋性語言。解說詞也是一種旁白,在教學媒體編輯中經常用到解說詞。在以畫面為主的情況下,旁白應該做到源於畫面,不重復畫面;概括畫面,不脫離畫面。獨白是人物內心活動的語言闡述,發自於畫面中某一個角色的內心,是角色思想活動的表現。二、音樂音樂包括樂器與聲樂。在使用音樂素材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畫面上有聲源,另一種是畫面上無聲源。三、音效音效是人聲和音樂之外所有的聲音的統稱。它的范圍很廣,幾乎包括了自然界所有的聲音,如風吹、雷鳴、犬吠等。
⑷ 影視中的聲音元素都有哪些類別構成
我們都知道,影視就是由影像和聲音構成的,影視構建出的就是一個光影聲色的夢幻世界。從最開始的默片時代到後來的有聲時代,聲音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恢復原有的聲音,它還具有補充畫面、渲染氣氛、烘托影像等的功能。
影視中的聲音,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有說白、音樂和音響三大類。
整體來說,影視中的聲音元素就分為以上幾種類別,一種類別不會在影視中單獨存在,一部影片基本都是融合了各種聲音元素,從而給觀眾呈現出一個聲色犬馬、各種音效的多彩世界。
⑸ 你知道哪些有趣的電影里的音效製作過程
獵殺U571,美法合拍超級大製作,耗資6200萬,30萬種音效無與倫比,戰爭場面視覺效果逼真,讓觀影者驚心動魄。同時,導演為求逼真,全片使用真的船艦拍攝,重達400噸的復製品,將現場氣勢完整呈現。劇組依照歷史,搭制出2艘按比例、性能都與當時一樣的美軍、德軍潛艇。比如有些炒菜聲是用塑料紙模擬的。天下無賊里劉若英吃烤鴨的聲音好像也是用紙模擬的。有些讓人意想不到。這其實是大問題,牽扯監聽聲源、監聽環境、響度標准、混音工藝、母帶處理之類的問題。
⑹ 電影中的特效聲音素材
恩?
收屍隊啊...你也是做片子的?去視頻剪輯類論壇找吧。
比如:DV視頻剪輯論壇、大方論壇、視頻之家、星星非編、極品資源論壇、走進dv ....等等等等
我記得去年有見過有問這類推進 專場的音效的,也有見過人發過音效下載的帖子
但說實話,一般人很少會放出那種專業音效的。
⑺ 一共有哪些影視特效
1 膠片時代
傳統特效又可細分為:化妝、搭景、煙火特效、早期膠片特效等。
在電腦出現之前所有特效都依賴傳統特效完成。大家熟知的就是八十年代的西遊記,裡面妖魔鬼怪全部由傳統特效的化妝完成。專業人士製作妖怪的面具,演員再套在頭上進行拍攝。搭景體現為天宮的場景,建造一些類似於天宮的建築,再放一些煙,就營造出天宮雲霧繚繞的情景。
2.CG時代
CG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電腦創作。當傳統特效手段無法滿足影片要求的時候,就需要CG特效來實現,CG特效幾乎可以實現所有人類能想出來的效果。
CG時代的特效製作大體分成兩大類:三維特效和合成特效。其中,三維特效由三維特效師完成,主要負責動力學動畫的表現,主要分類:建模,材質,燈光,動畫,渲染。合成特效是有合成師完成,主要負責各種效果的合成工作。主要分類:摳像,擦威,調色,合成,匯景。
紐西蘭維塔由彼得傑克遜創立,代表作有指環王系列、阿凡達(諸如此類特效大片基本由很多特效公司共同完成)、金剛等。咕嚕姆和金剛基本代表了業內最高水準形神俱備的CG生物。還有一個影響非常大的成就,就是開發了群組動畫工具MASSIVE,通過MASSIVE這個軟體創造了指環王中千軍萬馬史詩般的混戰。這個軟體國內研究了幾年,限於成本和人員水平,鮮有成果出現。
⑻ 聲音的種類有哪些它們在影視敘事中各起什麼作用
電影聲源的種類分為三種形式:人聲、自然音響、音樂。
一、人聲
人所發出的由音調、音色、力度、節奏等因素所組成的聲音以及人的話語。是人類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聲音手段。
二、自然音響
除了人聲以外,在電影時空關系中所出現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環境中的一切音響或雜訊。有時群雜聲亦起自然音響的作用。
三、音樂
從純音樂形式轉化而來的電影視聽手段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它被納入了電影的時空關系之中,從而獲得一個為純音樂所不具備的電影空間,因此其性質完全不同於純音樂。
電影音樂基本上分為聲源處於事件或敘事空間的音樂和非事件或非敘事空間的音樂,前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英子在音樂課上唱的《小麻雀》或《離別歌》,後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片頭出現的管弦樂隊演奏的「離別歌」。
(8)電影中的特殊音效有哪些擴展閱讀:
聲音的歷史
第一部有聲電影出現在1927年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在這之前的1921年,聲音的兩種形式:唱片的聲音和電影中的聲音。但問題是起先收錄聲音大部分是被來自攝像機的移動帶來的巨大噪音所掩蓋,直到後來1930年改良的吊桿式麥克風才將這一問題解決。
很多電影理論學家(比如:Eisenstien, Griffith, Rotha)發現聲音給電影帶來的變化:Rotha 認為電影將不會移動,Eisenstien則說聲音並不會限制電影創作,而且對蘇維埃蒙太奇系統能推進聲音而寄予厚望。一位日本導演(Akira Kurosawa)曾說「聲音是感官的同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聲音也越來越美妙,更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這么說一部好的電影,其音樂在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電影《笑傲江湖》的問世,黃沾的一曲《笑傲江湖》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而電影中那些經典的台詞亦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甚至當成聖經一樣去奉承。
⑼ 電影院的超級音效是如何煉成的
電影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過從無聲、單聲道到多聲道立體聲的技術改進,從普通銀幕發展到大幕、球幕、環幕等。在世界電影放映史上曾產生過3次大的危機。一直以來,改善電影院的視聽環境是增強電影放映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影院中觀眾所接收的聲音信息的質量,不僅取決於影片自身及還音系統質量的優劣,還取決於電影院聲學特性的好壞。在片源和還音系統相同的條件下,對影廳的控制就成為各個影院改善觀眾廳視聽環境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電影蓬勃發展,而相對地電影院的趨勢式逐漸趨向小型化和多廳化;小型化的電影院的一般觀眾廳容納在300-500座以下,且均已不設樓座。而多廳化的情況則集中在整棟建築物內部,有時廳與廳之間相鄰接,難免雜訊相互干擾的問題相對突顯,建築設計時就需要謹慎應對處理。
對於觀眾而言,選擇一家電影院,除了考慮影片的播出方式——如平面或三維IMAX形式,其次就是電影院的音效如何了。
電影院的銀幕可以做得很大,使觀眾在很遠也能看清楚。揚聲器的功率也不受聲回輸的限制,也可以音量調整到很響亮;如此觀眾廳可以很長,但是長度超過40米以上,會造成視聽不同步的缺陷。再擇如果揚聲器功率使用過大,前後座位的聲級差會更加懸殊。
來自未經聲學處理後牆的長延遲反射聲(主要對前區座位),很容易產生明顯回聲,使對白清晰度嚴重受損,這是常見的聲學缺陷。可以在後牆加裝傾斜的板牆,使來自揚聲器的直達聲部分反射給後座聽眾。務使揚聲器發出的直達聲與任何反射面的第一次強反射聲之間的初始延遲時間的間隙不超過40微秒,它相當於直達聲和反射聲的傳播路程差13.7米。觀眾廳內如果要保留一些反射面時,頂棚中央區乃是優選界面。
從視線方面來考慮,電影院座位應以環繞銀幕成弧形排列為宜,結果後牆也順著成為弧形;而銀幕後面的揚聲器總是指向觀眾廳的後牆,如此就更會對前座引起強烈反射聲,甚至產生聲聚焦現象,形成的回聲干擾特別嚴重。因此電影院的後牆一般還是處理強吸聲為宜。
平行側牆之間會產生顫動回聲,但電影院的背景雜訊較音樂廳為高,因為時有笑聲、嘁嘁細語聲,所以只要不是十分強烈的反射表面,這些顫動迴音的干擾程度並不太明顯。為控制電影院的混響時間,側牆必須做吸聲處理,有利於消除顫動迴音。
為了使全場聽眾都有較為均勻的直接聲,前後的聲級差不致過大,揚聲器的位置應該放置在銀幕高度2/3以上;同時利用揚聲器的指向特性,主軸射向後牆,以便利用揚聲器軸向聲級最高的特點,彌補隨著距離作反平方衰減的損失。這樣使聲束覆蓋區均勻一些,以便調節前後排座位聲級的差異。實驗得知揚聲器主軸對著前面觀眾席,前後排相差10dB-12dB,而對著後牆則前後差可縮減為5dB左右。但是如此將會使後牆反射更強烈,更需要做強吸聲處理。如果揚聲器主軸射向2/3的後座,可以減少後牆強反射的威脅,但是前後排的聲級差異會稍微大些。
銀幕後面的強吸聲處理,可以消除後牆反射聲對直達聲的干擾,同時也減少這個空間的混響而提高言語清晰度,對多聲道立體聲電影院,則更有利於聲像定位。
電影院的聲音是錄音重放,其衰減過程比較特殊,它不僅體現出觀眾廳的衰減過程,而且包括錄音棚中錄下的衰減過程,或是電子調音加工過程中所帶來的衰減過程。
為了便於控制混響,電影院的每座容積在4 m3左右。作為專用電影院雖然沒有舞台空間,但銀幕到第一排座位之間必須保持相當距離,而使用寬銀幕時,這個距離更大。因此在這個空區的地面上最好鋪設地毯,減少反射和加強聲源定位。銀幕有一定的設置高度,如此觀眾廳的每座平均容積會比4 m3大些,這時只有加強界面吸聲處理。另外電影院的滿座率因為影片關系的變化很大,所以要採用吸聲較大的軟墊式座椅,俾使人多或人少的不同佔用座席的電影院內部的總吸聲量,都能保持穩定不致差異過大。人造皮革座椅吸聲較差,不易滿足此種要求。這些都是保持觀眾廳內有較短響時間的控制因素。
放映立體聲電影效果影片的觀眾廳,為使來自各個聲道的聲音保持明確的方向感,電影院廳內混響時間比普通單聲道的廳堂要求更短一些。
由於電影廳混響時間很短,聲音在廳堂內傳播有點像半自由場,所以靠近揚聲器的前排可能太響,而後排又會太輕;因此把揚聲器盡量提高,使揚聲器高音頭剛好放到銀幕上部邊緣處的高度,並利用揚聲器高頻指向性對著後牆來緩和廳內前響後輕的這種矛盾。由於人爾對於垂直方向的敏感度較差,所以不會有聲音和影像分離的感覺。有人嘗試把高音揚聲器升高到銀幕之上,聆聽感覺還不錯,只是對於最前面的幾排會聽出定位偏高。揚聲器掛高之後,可以使掠入射聽眾席所帶來的低頻衰減低谷消除,從而也相當於提高聽眾席中後區的低頻響應。
人耳對水平面上聲源定位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在布置銀幕後面揚聲器時要特別注意。通常使用三聲道揚聲器時,中置的一組揚聲器放在中央是毫無疑問的,而左右兩組則分別放在銀幕左右邊線之內約為幕幅寬度六分之一寬的位置。如果是五聲道揚聲器時,兩側揚聲器約為寬幅約十分之一寬的位置。其第二和第四組揚聲器則分別與相鄰揚聲器距離幕幅寬度五分之一寬的位置。有時尤其在狹長電影院內,為了加強中區和後區的立體聲效果,還可以把揚聲器間距布置得更大一些。
有時為了加強低音效果,把低音揚聲器前的障板連接起來,高音揚聲器則露出在上面。這時就要考慮大面積障板表面作高頻吸聲處理,以減少電影廳縱軸上的反射。注意揚聲器切勿與建築障板有任何聯接,以免產生不應有的強迫振動雜聲。
在特別小型的電影院廳中,有時可把揚聲器完全嵌入牆體內部,此時要考慮檢修時出入的方便。當時寬銀幕立體聲電影已經日趨普及。為了增加某些情景的臨場效果,觀眾廳還設有一套環繞式揚聲器,布置在兩側牆的後三分之二部位及後牆上。它們一般不少於12個揚聲器,兩側和後牆各4個揚聲器。寬的後牆可適當增加一些,揚聲器數量增多,聲場可以均勻一些,而且不讓聽眾感到環繞聲來自某一個揚聲器,以獲得置身其境的效果。再則環繞揚聲器的單只功率不會很大,但總的聲功率應與一個主聲道的聲功率相近,如果個數太少就會影響環繞感的氣氛。
環繞揚聲器的高度一般至少3-4米,並作15度向下傾斜,以照顧中區聽眾。否則邊座聽眾會特別注意到環繞聲來自最近一個揚聲器,而破壞整體環繞感氣氛。為了達到均勻覆蓋聽眾席的效果,這種非強方向的小揚聲器要使用得很多。揚聲器垂直輻射角-3 dB處,應與聽眾席靠牆邊線相接。
在眾多的立體聲電影院中常見的觀眾廳平面體形主要有矩形、扇形、鍾形等,剖面體形主要有一層懸挑式樓座、一層懸挑後退式樓座和無樓座等模式。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扇形和鍾形的STI均值無明顯差異,矩形的STI均值比其它兩種體形稍低。三種平面體形在頻率1000Hz的SPL值在觀眾席分布都比較均勻,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扇形和鍾形的SPL均值無明顯差異,矩形的SPL均值和其它兩種體形有顯著區別,且平均聲壓級值也最高。
一層懸挑式樓座體形和一層懸挑後退式樓座體形的整個觀眾席STI均值無顯著差異,無樓座體形整個觀眾席的STI 均值和另兩種體形有區別,均值稍低。三種體形全部觀眾席的SPL均值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對於有樓座的觀眾廳,給安裝環繞揚聲器帶來很大困難,尤其在眺台下的聽眾席。所以正規電影院廳不推薦採用跳台方式,而採用坡式布置。
銀幕畫面要對上口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此時眼睛(以及畫面)會欺騙耳朵的聲源定位能力。當然有時耳朵也會欺騙眼睛,聲音會使人感到固定光點似乎在移動,因此畫面上某處出現講者嘴唇方向。所以多年來電影系統中的所有對白只錄在中置揚聲器的聲軌上。
現在流行多廳式電影院,房屋隔聲更顯重要。相鄰兩廳之間的隔聲量要求很高,一個分離的雙層牆可達到此要求。如有可能設置走到隔離,頂棚和牆面均用吸聲處理,這樣方式最為理想。如果兩廳式上下迭加構造方式,則樓板的空氣聲和固體撞擊聲(例如翻動座墊)隔絕都很重要;理想措施式浮築式樓板再加上彈簧吊鉤的頂棚。
THX系統曾按不同條件提出隔聲推薦值,相當於美國隔聲曲線指數達到STC-70的牆體構造。所以在隔牆設計上需要仔細考慮,尤其在低頻段困難更大。另外在電影廳與休息廳之間也要處理隔聲問題,採用類似聲閘的雙道門吸聲處理走道,除了阻絕雜訊侵入內廳,另也可使觀眾進出較暗電影廳之前後,適當調整眼睛適應過程,防止門扉開關的漏光干擾。
電影院的超級音質不只在主動方面的揚聲器的等級,對於被動方面的建築聲環境的預先規劃設計與裝飾處理,更是保證電影院觀眾的視覺與聽覺的多重感官享受。
(作者:杜銘秋;同濟大學建築聲學博士)
⑽ 往往電視劇或電影里,一旦故事背景地區在北京,給出太陽的鏡頭時,都會用到的那個音效是什麼聲音
那是鴿哨的聲音,伴有鴿子飛翔的畫面。
鴿哨又名鴿鈴,屬於一種民間風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全國有不少地方都能製作鴿哨,而北京的鴿哨製作水平無論聲響效果還是品種類型,都算是比較精緻的,這與北京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製造鴿哨的主要材料有葦、竹、葫蘆。葦用來做細管,竹除做管和筒外,還是制哨口不可缺少的材料。大葫蘆的口用來做哨肚,聲音雄渾,要勝於竹。由於管、筒、肚口都颳得極薄,所以分量很輕。一把相當大的哨子經過上漆,也不過七八克重。除了以上原料外,還有用象牙或虯角做哨口,用銀杏、桂圓、荔枝、蓮子等果殼做哨肚的,這些鴿哨因為材質和分量的關系,樣子雖名貴新奇,效果卻不一定好。
從造型上分,鴿哨有四大類。葫蘆類,是以圓形為主體的鴿哨。它或呈球狀或扁狀,圓形旁輔以葦管或竹管做的小哨,根據大小,可分為「大葫蘆」、「中葫蘆」、「小葫蘆」。也可將圓形主體分隔成兩室,形成「截口」,發出兩種音,取多管哨環繞圍簇在圓形旁,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其中也可分出大、中、小。
聯筒類,指用管狀哨連接成行的鴿哨。其中,用細管連接成行叫「聯」,用粗管連接成行叫「筒」。根據哨數多少,「聯」分為三聯、四聯、五聯,「筒」分為二筒、三筒、四筒。
星排類,以托板為底座的鴿哨。小哨或長或圓,均排列在托板上。花瓣列七哨的稱「梅花七星」;長方形托板上分三行列九哨的稱為「三排」。
星眼類,是扁圓形哨與管狀哨相結合的鴿哨。把扁圓形哨置於中央,在它的前後左右安插管形直哨,依哨數多少,命名為「七星」、「九星」、「十一眼」、「十三眼」直至「三十五眼」。
要使鴿哨發揮作用,需將鴿哨系在鴿身上,鴿哨的系法極有講究。選鴿子尾翎的中間四根,在距離臀尖約一厘米左右,用針引棉線平穿而過,打結系牢,這一準備工作俗語叫「縫哨尾子」。哨口朝前,將哨口的有孔哨鼻插入四根尾翎的中間縫隙中。此時,鼻上小孔恰好露在尾翎之下。用長約5cm的鋼絲穿過鼻孔,彎成圓圈,兩端扣搭成環,以防張開,這樣鴿哨就系好了。由於哨鼻嵌夾在尾翎縫隙中,前後又被鴿子的臀尖和棉線擋住,避免了向左右或上下移動,無論鴿子飛翔迴旋還是仰鑽俯沖都不會脫落。
鴿哨的效果隨著鴿子飛放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鴿子自遠方歸來,迴翔時,系哨起到預報的作用。鴿子圍繞居所一再盤旋,這時最能體現哨子的作用。鴿群盤旋迴轉,哨口受風角度不一,哨音也強弱輕重有別,尤其是鴿群向左向右輪番迴旋的時候,聲響的變化更為明顯、悅耳。鴿群偶爾自高而降,一落千丈,會突然哨聲齊喑,倏乎哨音又復,停頓處令人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欣賞哨鳴藍天是養鴿者和聆聽者共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