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關於英帕爾戰役電影有哪些

關於英帕爾戰役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8 11:46:32

⑴ 蒙巴頓是怎樣取得英帕爾戰役勝利的

1942年初,駐緬日軍剛剛完成了改組。其中,為實施在西南沿海地區的攻勢作戰,於1944年1月專門編組了第28軍。軍司令官由櫻井省三中將擔任,下轄第2、第54和第55師團。這三個師團,只有第2師團是在瓜島作戰遭美軍重創,後又在菲律賓重建的部隊;第54師團是於上一年在國內倉促新組建的所謂「特設師團」。

若開前線的英第15軍由3個師組成:即英國第5師、英印第7師和第81西亞師。軍長為克里斯蒂森中將。為了加強這個軍的指揮力量,蒙巴頓調換了幾名師級指揮官,其中經倫敦同意,將英軍與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多洛戈羅要塞之役的英雄弗蘭克·梅塞維少將,調來任第7英印師的師長。若開地區的戰火剛剛平息10餘天,3月8日,日軍第15軍所屬的3個師團及配署部隊的近10萬法西斯官兵開始越過親敦江攻入鯿境內,揭開了英帕爾戰役的戰幕。當3月8日牟田口中將的先頭部隊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打來時,蒙巴頓由於意外,左眼嚴重內出血,正在醫院住院。但是,來自英帕爾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顧醫生的勸阻,毅然離開醫院,飛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揮部。

聽了斯利姆的匯報,蒙巴頓把在親敦江以西沿邊境進行防禦的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來組織防禦。據戰後日本防衛廳的戰史專家稱:「這一政策正中日軍要害,而牟田口中將恰恰沒有看出這一點。」

通常所說的英帕爾戰役,除圍繞英帕爾一地進行的一系列戰斗外,還包括在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和烏科魯爾地區英日雙方展開的激烈戰斗。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將率領第31師團乘木筏和小船陸續渡過親敦江。在唐都和霍馬林一帶休整後,即分成3個縱隊向科希馬挺進,進攻烏科魯爾,奪取這個通往科希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將這一危急情況報告給蒙巴頓,蒙巴頓立即從第5和第7英印師中抽調部隊前去增援,並命令直轄的第3特種突擊旅作好空支准備。另外,命令此時尚駐在鯿境內的「飲迪」第23無數程突破旅前去掩護利多,令英第2師從印度內地火速趕來。

5月13日,在賈伊爾山上殘余的日軍陣地也被英印士兵佔領。日軍佐藤幸德中將率部向補給地撤退。蒙巴頓接到科希馬戰線的日軍有撤退跡象的報告後,命英第2師和第7英印師陸續向馬奧集中,然後進而奪取烏科魯爾。

6月22日,兩支隊伍好比鋼鉗的兩只鉗牙,在科希馬公路的109里程碑處將日軍鉗住。烏科魯爾這場堵截仗結束後,直接指揮戰斗的第33方旅旅長第15方面軍司令河邊正三向此時已遷到馬尼拉的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和東京大本營提出了請求停止「烏」號作戰的報告。

南方軍總司令宮內壽一大將接到河邊正三的報告,隨即與東京聯系,大本營經幾次磋商後同意了他們的請求。7月2日午夜,內大將即成威作命甲第101號發布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由駐緬方面軍向第15軍進行傳達。

盟軍情報人員獲悉日本南方軍總部下達的全線撤退命令後,立即報告給戰區總部,蒙巴頓當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7個師開始全面追擊作戰。雖然日第15軍渡過了親敦江,但損失慘重。

⑵ 英帕爾戰役是怎樣開始的

1942年初,駐緬日軍剛剛完成了改組。其中,為實施在西南沿海地區的攻勢作戰,於1944年1月專門編組了第28軍。軍司令官由櫻井省三中將擔任,下轄第2、第54和第55師團。這三個師團,只有第2師團是在瓜島作戰遭美軍重創,後又在菲律賓重建的部隊;第54師團是於上一年在國內倉促新組建的所謂「特設師團」。

若開前線的英第15軍由3個師組成:即英國第5師、英印第7師和第81西亞師。軍長為克里斯蒂森中將。為了加強這個軍的指揮力量,蒙巴頓調換了幾名師級指揮官,其中經倫敦同意,將英軍與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多洛戈羅要塞之役的英雄弗蘭克·梅塞維少將,調來任第7英印師的師長。若開地區的戰火剛剛平息10餘天,3月8日,日軍第15軍所屬的3個師團及配署部隊的近10萬法西斯官兵開始越過親敦江攻入鯿境內,揭開了英帕爾戰役的戰幕。當3月8日牟田口中將的先頭部隊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打來時,蒙巴頓由於意外,左眼嚴重內出血,正在醫院住院。但是,來自英帕爾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顧醫生的勸阻,毅然離開醫院,飛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揮部。

聽了斯利姆的匯報,蒙巴頓把在親敦江以西沿邊境進行防禦的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來組織防禦。據戰後日本防衛廳的戰史專家稱:「這一政策正中日軍要害,而牟田口中將恰恰沒有看出這一點。」

⑶ 介紹一下二戰的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日軍代號:ウ號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於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進行的進攻戰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戰)。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參戰日軍為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W.J.斯利姆中將)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3月8日,南路日軍第33師團主力率先發起進攻,渡過欽敦江後經迪登、棟贊迂迴英帕爾。3月15日,日軍主力第15、第31師強渡欽敦江投入進攻。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4萬人。

戰役結果
8月20日,日軍潰退至欽敦江邊。此時欽敦江因暴雨和山洪,江面寬度已達1500米以上,而且各渡河點均暴露在英軍炮火和飛機掃射轟炸之下。欽敦江邊,大炮齊鳴震天動地,樹干枝葉和潮濕的泥土被拋入空中,日軍士兵血肉橫飛,廝殺一直繼續了好幾個星期,直到日軍的最後一批地堡被摧毀,5萬名日軍陳屍戰場為止。最終,由於日軍中發生飢荒和疾病流行,7月初日軍只好結束對印作戰。根據統計,日軍傷亡達6萬多人,英印軍傷亡僅1.6萬人。此時,中國遠征軍也在緬甸發起反攻。之後,日軍再無能力進攻印度本土。[2] 至9月初,日軍第15軍在欽敦江西岸已沒有一兵一卒,半年前他們越過欽敦江發起的英帕爾戰役,就這樣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5歷史影響
英帕爾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西方和日本的軍史學家評價這是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並且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英帕爾會戰後,作為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⑷ 為什麼說英帕爾之戰是二戰英國粉碎日軍幻想的生死一戰呢

英帕爾會戰是為了清除英軍的這個反攻基地,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英帕爾會戰後,作為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英帕爾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日軍在戰後總結這次場戰役失敗的教訓時也承認,對後勤保障重視不夠是造成這場劫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英帕爾是打了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

背靠印度次大陸的英國人,完全沒有後勤問題。英軍後勤部為了保障前線戰斗順利,向英帕爾戰區附近,空運了合計65.2萬噸的補給及戰略物資。一邊是吃香喝辣的英軍,一邊是在叢林中吃草的日軍,仗打成這樣也是必然。日本人肯定是會輸的。

⑸ 英帕爾戰役的經過是怎樣的

1943年,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15軍和28軍(在南方若開戰線),後來還在北方面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

日軍前線兵力並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鑒於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於英軍,還有幾個月前在第一次若開戰役的失敗,英軍採取了這樣一種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禦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後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英軍在英帕爾地區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窪,難以防守。攻佔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鑒於此種原因,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全攻方向。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日緬甸方面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作戰。這就是第2次若開戰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開戰役開始,不久,日軍便將英7師完全包圍了。然而,日軍的如意算盤卻未打好。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但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

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斗。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只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面,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中部戰線日軍的第15軍是緬甸方面軍的絕對主力,下轄3個師團,總共10萬之眾。

當時,英軍在英帕爾駐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面英軍占優勢,士氣和叢林戰術方面日軍占優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也就是說,日軍根本不可能打英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早在日軍若開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師而不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只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報機構發現當面日軍有重炮聯隊,還發現從若開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對日軍意圖作出了正確判斷。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開戰役結束後1周,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過親敦江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後進攻英帕爾,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

3月10日左右,英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開始按預定計劃收縮,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

3月29日,英帕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麵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斗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大隊,包圍圈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葯品儲備。

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1階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劃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在英帕爾戰役中,斯利姆表現出高超的危機處置能力,最顯著的就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第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

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桿司令,手下沒有一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開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1時間趕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

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佔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

隨著戰役呈僵持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軍5師的兩個旅和23師對日軍15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圍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軍指揮機構已經勝券在握,著手為反攻作準備了。牟田口還想做最後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馬的31師團撤下來,和其他兩個師團合力再攻英帕爾,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盡,31師團未經允許即擅自撤離,把15師團的側翼暴露給英軍。盡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斗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開始後撤,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已損失過半。英軍只損失2.4萬。

這一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而且,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還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為1945年旱季反攻佔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⑹ 求盟軍敢死隊2背景介紹

下面是盟2的10關的每關開頭處的故事背景介紹。

第一關:惡狼之夜
歷史背景:從1940年6月開始,由於德軍在西線戰役中相繼佔領了法國、挪威,原來極為不利的海上態勢頓時改觀,德國海軍迅速在挪威和法國沿海各港口建立了強大的潛艇基地。特別是從位於比斯開灣的洛里昂、布勒斯特、拉羅謝爾和波爾多等港口出發,潛艇可直接進入大西洋,比從德國本土基地出發,航程足足縮短了800千米。這使U艇編隊的活動能力大為加強,加之德國潛艇數量的增加,鄧尼茲元帥的「狼群「戰術日漸完善,所有這些都令皇家海軍及運輸船隊的損失直線上升。盡管到1941年5月,皇家海軍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使「狼群「的囂張氣焰得以遏制,但從大西洋彼岸向孤立的英國運輸過來的所有供需品,特別是武器和汽油,仍然有減無增,愈發匱乏。位於拉羅謝爾的拉帕里斯,是德國最重要的潛艇基地之一,其構造有如一個堅固的碉堡,皇家空軍的轟炸對拉帕里斯基地那些由強化混凝土澆灌而成的重要設施簡直毫無作用。而從這巢穴中駛出的U艇,卻在以每天近萬噸的擊沉數打擊著皇家海軍!

第二關:帝國潛艇--靜默殺手
歷史背景:同第一關

第三關:白色恐怖
歷史背景:1945年5月,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英國及其盟國的船隻數量仍持續增加,總重量達到了70萬噸之多。從1940年至今,英國已損失了331萬噸的各型船隻,但這一令人簡直無法忍受的代價終於使皇家海軍換來了已失去很久的海上優勢。然而,這卻僅限於大西洋和別的歐洲海域,對於英國及其盟國船隻來說,北海海域仍然是一個最危險的地帶。這片海域里有德國潛艇及驅逐艦在日夜不停的巡邏,甚至還伴隨著來自挪威、丹麥以及德國北部的空中打擊。德國仍瘋狂地保衛著這個可以通向德國北部重要碼頭、港口和工業區的地區。不計其數的冰山、雷區,加上德國驅逐艦和潛艇使得這片海域成為了盟國海員的噩夢。

第四關:目標--緬甸
歷史背景:1942年5月,在接連征服了香港、新加坡和菲律賓後,日軍又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佔領了泰國和緬甸,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印度。日軍計劃在印緬邊境英帕爾地區布置強大兵力,向印度首府加爾各答挺進,然後再與其在印度南部海岸登陸的部隊匯合,將英印聯軍困死籠中。南太平洋戰區英軍最高司令蒙巴頓中將勛爵十分清楚,能否打贏英帕爾戰役,將日軍阻擋在邊境上是印度保衛戰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他的部隊已經遭到了連續數月失敗的打擊,兵力不足,且由於日軍的合圍而無法得到增援,若想取得勝利遠非易事。此時,駐守英帕爾的這支英勇之師就成了戰爭轉機的唯一希望。
附:英帕爾戰役是二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日軍雖然擁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但由於不得不依賴很不安全的叢林運輸線,並背靠寬闊的欽敦江而戰,當雨季來臨時,其後勤供給幾乎完全中斷,而最終遭到了慘敗。西方軍史學家評價這是日本歷史上在陸上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並且退回了出發陣地。可以用戰役結束後英軍一旅長的話來形容戰敗的日軍:「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葯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第五關:桂河大橋
歷史背景:1942年6月,日本軍國主義繼續在太平洋地區瘋狂地擴張,數以萬計的俘虜被直接送往戰俘集中營,他們在日本軍人殘酷的迫害下過非人的奴隸生活。由於常年的飢餓、疫病,再加上長期遭受虐待毆打,很多人死在集中營中,直至屍體腐爛也沒有人管。在泰國,一個集中營的俘虜被迫參與了Tamarkan大橋的建設,這座橋將成為聯系泰國、緬甸的生命鐵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士兵和戰略物資將通過它源源不斷地運送至中國大陸內地。工程於6月17日竣工,同在此日,一列特殊的日軍高級司令部專車將遍歷整條鐵路線,當然,也必將穿越這座架設在桂河之上的大橋。

第六關:薩沃島上的大炮
歷史背景:1942年5月28日,美國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在擊沉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四艘航母之後,日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優勢已化為烏有。但日軍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大為削弱而美軍的實力士氣都大大增加,仍決定繼續實施對南太平洋諸島的進攻。計劃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護對新幾內亞島莫爾茲比港的進攻,在新幾內亞站穩腳跟後,再向東南逐步推進,進逼同盟國在南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基地澳大利亞,從而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在得知此情報後,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發動一場二戰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兩棲進攻,代號為「瞭望塔「。「瞭望塔「行動規定,美將同時對瓜島及圖拉吉島發動進攻,兩支部隊將分別經薩沃島的南北水道展開。然而,這座位於瓜島北部的小島,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在地下工事里還架設有巨炮,可以抵禦轟炸機的進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強行登陸瓜島,無異於自殺行為。於是,攻下薩沃島就成為了「瞭望塔「行動的關鍵。

第七關:海防的巨人
歷史背景:1944年春,越南名義上還是法國的殖民地,但實際上早已淪陷於日本軍隊的鐵蹄之下。由於這里能夠為接二連三遭受盟軍空中打擊的日本海軍提供給養,因而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中繼基地。日軍還在這里修建了許多軍用港口,海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經常有一些大型戰艦停泊於此。如今,日本海軍的巨獸「信濃「號航母就來到了這里。

第八關:拯救大兵史密斯
歷史背景: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中,成立了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開始制訂反擊歐陸的「霸王「計劃。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一致同意在1944年5月1日左右開辟第二戰場。次月,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遠征軍最高統帥,並決定將1944年6月5日定為D日(進攻日)。同時,一整套極為龐大而周密的欺騙行動--「剛毅「計劃使德軍西線總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及其主要戰術指揮官、B集團軍司令隆美爾元帥幾乎完全上當,誤認為盟軍將在距離英國最近的加萊地區登陸,因而放鬆了在諾曼底的防守。由於天氣原因,盟軍的進攻時間在最後改至D+1日(也即6月6日)。登陸開始階段,盟軍進展順利,除在「奧馬哈「海灘的美軍損失慘重、進展緩慢外,其它四個登陸點的部隊在海空軍強大兵力優勢(雙方空軍飛機的數量對比達到了22:1以上)的掩護下,都已建立了堅固的灘頭陣地,並開始向縱深發展。為保證後勤供應而建造的兩座代號為「桑椹「的人工港也已在諾曼底灘頭展開。下一個關鍵目標就是奪取法國北部最大的港口瑟堡,以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港口接收給養和援兵,擴大盟軍在歐陸戰場的優勢。然而,起初還驚惶失措的德軍在「沙漠之狐「的指揮下,重新組織起來,其裝甲預備隊在卡朗唐、卡昂等處向盟軍發動了強大的反擊,試圖將盟軍趕回大海。6月19日後的整個星期,猛烈的暴風雨襲擊著海峽,致使諾曼底灘頭的「桑椹「港嚴重損壞,無法使用。瑟堡此時已成為盟軍眼中最重要的目標,一場更為慘烈的戰斗即將展開。

第九關:科爾迪茨城堡
歷史背景: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小鎮,穆爾德河所環繞的山頂上,坐落著第三帝國最為堅固的要塞--科爾迪茨城堡。這座城堡現已轉為一所戰俘集中營,關押著一些試圖從其它集中營逃走的盟軍「脫獄專家「級戰俘。科爾迪茨被德軍認為是安全度最高,最堅不可破的集中營,是德軍監獄系統的驕傲,號稱是「無法逃脫的「。對關押在城堡中的所有盟軍俘虜來說,若想逃出科爾迪茨,唯一的方法就是死亡。

第十關:燃燒的巴黎
歷史背景:1944年8月,諾曼底登陸後二個月,法國的大部分地區已處於盟軍的控制之下。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自由法國「解放組織要求,第一支進入巴黎的盟軍部隊必須是具有一個師兵力的法國部隊。於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不顧巴頓的強烈請願,命令勒克萊爾將軍的法國第二裝甲師於19日凌晨進入已被德國人佔領了四年的巴黎。數百萬法國人的夢想即將變為現實。但是,希特勒此時卻另有打算,他命令:「巴黎所留給敵人的,將是一片廢墟「。由巴黎佔領軍司令迪特里希·馮·肖里茨將軍負責對巴黎的破壞。從設於繆萊斯旅館的總部,他可以俯瞰德軍第813工兵團的勞動--他們已在巴黎市區中埋放了數千噸的炸葯……

⑺ 英帕爾戰役的戰役過程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欽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英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得知日軍渡過欽敦江的消息後,迅即親臨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在聽取了集團軍司令斯利姆的軍情匯報後,蒙巴頓決定:把欽敦江以西沿邊境進行防禦的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來組織防禦,使日軍的進攻部隊遠離自己的後方基地,日本軍不僅要被迫背靠寬闊的欽敦江作戰,而且還得完全依賴很不安全的叢林運輸線。此外,盟軍的空中優勢不僅會保證可能遭到包圍的一些英軍部隊的補給供應,而且還能轟炸日軍的地面運輸隊,阻止其獲得補給品。又由於雨季即將使一些乾涸的河床變成洶涌的急流,日軍必須在雨季到來之前迅速取得勝利,否則就不得不面臨一場災難。 日軍第15軍全部渡過欽敦江後,隨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主攻英帕爾,而第31師團負責正面突擊。日軍初期的進展比較順利,3月28日,第33師團打到了距英帕爾西南約20公里的比辛布爾地區,封鎖住了英帕爾的南部通道。與此同時,第15師團攻佔了英帕爾至科希馬之間的密宣,封鎖住了英帕爾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馬進攻的的31師團也打到了科希馬的外圍。
面對日軍的兩個師團已對英帕爾形成南北合圍之勢,駐守英帕爾地區的只有由斯庫納斯中將指揮的英軍第4軍的英印軍第17師和第20師兩個不滿員師。斯庫納斯急電集團軍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團軍下轄的第15軍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開地區,從地面趕到需時3個星期。蒙巴頓立即向美國人求助,請求美軍幫助空運部隊。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請求,從3月下旬開始把用於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的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借給蒙巴頓使用。美國的「達科他」確實是救命恩物,這45架運輸機滿載著第15軍之第5英印師及全部槍炮,從若開飛往英帕爾平原,協同第4軍的部隊保衛英帕爾。
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形成了對英帕爾的南北夾擊態勢後,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決定以第33師團為主攻部隊,逐步從東南向英帕爾推進。為了加強該部的攻擊力量,他從山本支隊調來坦克和重炮聯隊,又從新編入第15軍的第53師團調來兩個步兵大隊增援,並親臨第33師團指揮戰斗。4月10日,日軍攻佔了英帕爾東南面的伯萊爾公路上的謝阿姆山口,英印軍被迫退守直接俯瞰著公路干線的坦努帕爾。牟田口廉也認為勝利已經在望,又調集了一批新銳部隊,企圖在坦努帕爾突破防線。經過一連幾晝夜的瘋狂進攻,日軍取得了一些進展,英印軍的防線被迫向後移動。此時的牟田口廉也,確實已接近於突破對方防線。但是,他的部隊經連日激戰,疲憊不堪,官兵們缺乏給養,口糧從出發時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而英印軍卻大不一樣,他們每天除了獲得基本生活物資外,還能得到諸如香煙、甜酒之類的物品。
英軍的第一次攻勢實際上是在1944年5月15日開始的,第17英印師第48旅楔入了日第33師團的後方,並在「鐵定—英帕爾」公路上第33號里程石處修築起工事。敵人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隊包括後勤部隊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撲。四天以後,日第15師團發動了一場瘋狂進攻,但還是被擊退了。隨後,英印軍第48旅向北推進到莫伊朗,他們經過激烈的戰斗,在那兒設下了另一個立足點,威脅著日軍第33師團的後路。 雨季很快就到來了,地面逐漸變成得泥濘難行。為了再盡最後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決定變更主攻方向,向英帕爾以北迂迴,企圖從北面打入英帕爾。為此日軍通過滑溜難行的叢林小道向前推進。1944年6月10日,日軍第33師團和配署的第15師團一部與英印第20師在叢林里迎面相撞,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日軍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撐下和各級軍官的督促下,忍著飢餓在連綿的陰雨中拚死戰斗。1944年6月22日,他們竟奇跡般地闖過了英印軍的堵擊,沖出了叢林,打到了英帕爾的邊沿。不過,此時他們已經沒有力量發起攻擊了。他們經過數月一系列苦戰,打到了英帕爾英軍的家門口,卻發覺自己無力再邁進去,對日本人來說確實是件天大的諷刺。與英帕爾方面的戰況相似,日軍第31師團在科希馬方向上的進攻也成了強弩之末。
隨著雨季的到來,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軍隊的剋星——傷寒,更是蔓延猖獗。由於缺乏葯品和醫療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叢林就像是一 座蒸氣彌漫的綠色地獄,那些被飢餓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個個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應當全線撤退了。1944年6月25日,進攻科希馬的日軍第31師團司令官佐藤中將和那些忍飢挨餓、疾病纏身的官兵開始沿著一條山谷小路向烏克魯爾撤退。烏克魯爾是英軍大規模強攻的焦點,因為它是日軍在欽敦江和英帕爾之間的大規模山區基地,是在戰斗開始以後迅速修建起來的。由科希馬蜂擁而下的英軍部隊與從英帕爾向前突進的強大部隊同時出發,並在預定時刻與其會師。1944年6月22日,兩支隊伍好比鋼鉗的兩只鉗牙,在109里程石處將日軍鉗住。被鉗在鉗口裡的是日軍第15師團
和在烏克魯爾的印度國民軍的一個旅,好幾支日軍縱隊沿著各條通道,向日軍的主要基地狼狽逃竄。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後來回憶當時日軍的狼狽情形時說:「我旅置身於那些隨帶著大量傷病員撤退的日軍部隊及其最近的目的地——烏克魯爾之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葯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1944年7月2日午夜,經東京大本營同意後,日本南方軍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為了好聽一些,該命令將這次行動冠以「退卻作戰」的名義。日軍所謂的「退卻作戰」,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大潰敗。當英軍沿著鐵定公路向欽敦江追擊推進時,他們見到了戰敗者的全部情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毀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葯和軍事裝備。」 日軍為了不給緬甸人留下慘敗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暫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見日軍昂首挺胸的模樣,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

⑻ 英帕爾戰役具體是指什麼

英帕爾戰役除圍繞英帕爾一地進行的一系列戰斗外,還包括在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和烏科魯爾地區英日雙方展開的激烈戰斗。1942年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將率領第31師團乘木筏和小船陸續渡過親敦江。在唐都和霍馬林一帶休整後,即分成3個縱隊向科希馬挺進,進攻烏科魯爾,奪取這個通往科希馬的交通要道。

⑼ 日軍為什麼要發動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日軍代號:ウ號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於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進行的進攻戰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戰)。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參戰日軍為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W.J.斯利姆中將)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3月8日,南路日軍第33師團主力率先發起進攻,渡過欽敦江後經迪登、棟贊迂迴英帕爾。3月15日,日軍主力第15、第31師強渡欽敦江投入進攻。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4萬人。

⑽ 英帕爾戰役結果是怎麼樣的

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日軍代號:ウ號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於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戰)。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
參戰日軍為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W.J.斯利姆中將)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
3月8日,南路日軍第33師團主力率先發起進攻,渡過欽敦江後經迪登、棟贊迂迴英帕爾。3月15日,日軍主力第15、第31師強渡欽敦江投入進攻。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
此役,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4萬人。

閱讀全文

與關於英帕爾戰役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鐵臂阿童木免費觀看電影 瀏覽:405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怎麼坐校車 瀏覽:689
好看的突擊隊電影 瀏覽:771
電影放映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什麼鏡 瀏覽:310
日本動物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869
徐崢王寶強電影叫什麼 瀏覽:145
韓國一部關於死神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93
評分高的越戰電影有哪些 瀏覽:988
網路電影爛片怎麼賺錢 瀏覽:299
鄭愷最近播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75
都江堰電影院有哪些地方 瀏覽:270
什麼電影里有莫妮卡 瀏覽:551
鞏俐1995年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什麼 瀏覽:198
在哪些網站下載動漫電影 瀏覽:144
有什麼電影剛上映 瀏覽:322
寡糖電影中韓世雅都演了什麼 瀏覽:479
明天會好的電影講的是什麼 瀏覽:835
陳楠電影小免費閱讀 瀏覽:306
一覺醒來世界變了是什麼電影 瀏覽:218
8月有哪些新電影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