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三幕劇作結構
1.第一幕讓觀眾參與到角色和故事中。
2.第二幕保持和增強其對故事的情感投入。
3.第三幕結束故事,把觀眾帶入令人滿意的的結局。
許多編劇和教編劇的老師都愛說「三幕結構」而不是「劃分為三幕,前一個說法把故事的講述說得就像建設一座橋梁,一旦設計完成,便再也不會變了。
事實上,故事不是固定的,其「結構」隨著故事的展開是處於動態之中的,會不斷地演變。
講故事沒有固定的配方,也不是填空,每個故事都要有獨特的方式充填內容。故事要講得妙是需要很多發明創造的。
我們用三幕劇模式的原因是它最簡單易懂,與觀眾對故事的體驗方式最接近。
電影故事講述者試圖把觀眾帶入近乎夢幻的狀態——把一切與此無關的對外界的思考和擔憂都扔在一邊參與到故事的進程里,編劇努力掩蓋場景變化,力爭把故事平滑地縫合和編織在一起。
(1)典型的三幕劇結構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如何拓展三幕結構思維:
第一點,必須考慮劇本故事類型的形式,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戲劇構架、人物呈現和情節設置。
第二點,確定誰是主要人物,還有這個人物的目標,應該要有一個目標明確、鮮明獨特的主要人物。
第三點,人物弧線,也就是在故事中的經歷會如何改變主要人物?能夠判定人物在故事開始時的狀態,並明白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物將如何變化。
⑵ 戲劇結構的主要類型有哪三種
回顧式結構
開放式結構
人像展覽式結構
⑶ 悉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結構
第一幕,或稱開端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
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今後看電影時,請注意一下,你需要多長時間做出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也就相當於你寫的電影劇本的頭十頁。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
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以《唐人街》(Chinatown)為例:第一頁使我們知道傑克·吉蒂斯(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飾)是地區調查所的一位不拘小節的私人偵探。在第五頁我們認識了一位墨爾雷太太(黛安娜·萊德Di-
ane Ladd飾) 。她要僱用傑克·吉蒂斯去調查「我丈夫和誰正在亂搞」。這是這部電影劇本的主要問題,而且它提供了一股導致最後解決的戲劇動力。
在第一幕結尾處要有一個情節點。所謂情節點就是一個事變或事件,它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這一事件一般出現在第25~27頁之間。在《唐人街》之中,當報紙上發表了聲稱墨爾雷先生在「愛巢」之中被人抓住的故事之後,真的墨爾雷太太(費伊·鄧納維Faye Dunaway飾) 和她的律師來到事務所,恐嚇說要提出訴訟。她是不是那位僱用傑克·尼科爾森的真的墨爾雷太太?又是誰僱人冒充墨爾雷太太呢?這一切都是為什麼?這個事件就把故事轉引到了另一個方向:傑克·尼科爾森作為事件的倖存者必須弄清楚,是誰在擺布他,並且為了什麼。
第二幕,或稱對抗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在《唐人街》這個偵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傑克·尼科爾森與一些勢力發生了沖突,這些勢力不願意讓他調查出誰應該對墨爾雷先生之死以及爭水丑聞負責。傑克·尼科爾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礙支配著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動(dramatic action)。
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結尾的情節點就是:傑克·尼科爾森在墨爾雷先生被謀殺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鏡,並知道它不是墨爾雷的就是屬於那個謀殺者的。這樣就把故事引入到結局部分。
第三幕,或稱結局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是如何結束的?主人公怎麼樣了?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那種模稜兩可,含義曖昧的結尾,現在已經過時了。
所有的電影劇本都貫徹著這一基本的線性結構。戲劇性結構可以被規定為: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情、情節或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一個戲劇性的結局。
⑷ 電影的三幕四場具體是什麼,麻煩解答下。謝謝
好萊塢「說故事的方法」沿襲自亞里斯多德闡釋的「故事基本要素」:開端、中段和尾。而「三幕劇」
(Eugene
Scribe)所發展的「結構精良的戲劇」(well-made
play),注重時間推移的連續感,每場戲都必須透過「描寫沖突的本質」而不只是「描寫沖突」來推進故事的進程,直到推向劇情的轉折點。而結尾會有一個清楚且合邏輯的收場,一切紛紛擾擾的事件又回歸平靜,社會重拾秩序,因此被命名為「復原型三幕式結構」,簡稱「三幕劇」。「三幕劇」結構是利用動作(action)來表達動機及人物所面對的沖突。
第一幕旨在「鋪陳」-主要人物介紹、故事的前提、戲劇性情境。第一幕結尾要有一個轉折點,一個事故或事件在第一幕的結尾,主角會主動做出一個似是而非的選擇,但觀眾都知道主角之後一定會後悔,因為他做出的只是權宜之計;此時,觀眾在心理上會同情主角。而第一幕後段的這個似是而非的決定,會讓劇本的第二幕變得復雜,因為當主角做出這個決定後,就會有個人無法控制的災難發生,發生的事情不是主角能掌握的,但他已無法重新做決定,也就是說,當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才是他真正的考驗,他必須想辦法面對並改變。
第二幕在「製造對立」,故事的主體,電影劇本的抗衡(confrontation),戲劇的基礎-沖突(conflict)、阻礙第二幕結束時,會再有一個轉折,是主角彌補當初所做的「似是而非的決定」;此時,觀眾的心理和主角是平行的,他能同理主角的錯誤與悔改。「第二幕的高潮在於人物終於面臨錯誤的選擇所種下的惡果。此時也提供人物內省的機會,以便邁向第三幕的解決和復塬。在叄幕劇中,當人物在第二幕結尾承認錯誤時,不只是內心上的救贖,
更代表人物將有能力改變外在的世界,修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第三幕則是「解決問題」-事件如何結束、人物怎麼了?第三幕的結尾,主角會做出一個觀眾不會做的決定,於是主角在結尾時變成英雄,讓觀眾產生崇敬的心態。「三幕劇」呈現出一個人從開始到結束的旅程,他歷經幾個重要的轉折,這轉折為他帶來轉變。人物的外在旅程可能回到原點,但內心一定有所改變。以李安的《喜宴》為例,此片透過「親情」與「個人自由」兩命題的反覆辯證,以「喜宴」這個儀式,鋪排中西方文化和兩代間的倫理觀念,如何歷經沖突、挫敗和妥協,最後以寬容的方式接納差異的存在。
⑸ 電影的劇本結構形式有哪些每一種舉一個例子簡要說明
戲劇式
戲劇式劇本主要按照劇情的沖突來結構,一般按順時序發展劇情,有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等幾個部分。戲劇式結構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外部沖突。這種沖突主要通過語言和行為兩個方面來表現。
心理式
心理式結構也被稱為時空交錯式結構。心理式結構以主要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為結構的線索,表現為時空交錯的自由,它往往根據人物的心理活動,用回憶和倒序(閃回)的方式,把過去、夢幻、現在甚至未來自由地交織在一起。
散文式
散文式結構不追求情節的完整性和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也沒有很強的戲劇化沖突,往往是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用較為寫實的手法記錄下來。
解構式
解構式結構是後現代主義文化在電影藝術領域的一種表徵。這種結構不求完整,甚至有意地自我解構和顛覆。
⑹ 什麼是經典三幕式直線結構
一部較長的劇本,往往會由許多不同的段落所組成,而在不同種類的戲劇中,會使用不同的單位區分段落。在西方的戲劇中,普遍使用「幕」(Act)作為大的單位
經典的三幕式結構意味著在電影的一些特定時刻會出現一些有著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
第一幕:確立結構。(建立起人物關系、所處形勢以及中心人物或多個人物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用是給電影打基礎,它引起觀眾注意,相當於「引子」。
第二幕:復雜的人物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心人物為解決他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作斗爭。是通過沖突和矛盾來表現主要人物和情節發展。
第三幕:強化故事中出現的狀況,使之達到一個高潮點或是形成一種對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戲劇化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最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功能是給電影提供一個有力的高潮,並且解決主人公第一幕遇到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影片段落中使用這種結構往往會在高潮部分歸於失敗,或是遇到某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並引發出新一輪的問題、錯綜復雜的狀況,歷經發展、高潮直至結束。
三幕式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戲劇性的場面,你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當拍攝時涉及到場景再現問題,或是被攝者處於攝影機在場考慮而去處理真實存在的問題時,你應該能夠告訴觀眾影片中出現的狀況與應用三幕式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邊裁」在拍攝無法進行時能否打破僵局。當然,這種介入的程度依賴於你與被攝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合作。
⑺ 三幕劇的介紹
所有劇本結構中最常用也是最傳統的一種結構就是戲劇性結構。戲劇性結構歸根到底的本質是三幕劇結構樣式。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一幕一幕的區分形態和原則各異,真正的戲劇劇本寫成三幕的反而並不多,然而三幕劇的結構樣式指的是劇本寫作的一種原則性的東西。
⑻ 三幕式結構是什麼啊
三幕劇這個概念發源於舞台戲劇,指的是用三幕完結的劇本,而每一幕的劇情各有其任務,三幕結合才能呈現最精彩的劇情給觀眾。三幕式結構指故事的建置,故事的核心,故事的解決。
戲劇的三幕式結構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簡單來說,三幕式結構指故事的建置,故事的核心,故事的解決。這就類似議論文的三段式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情節點1到情節點2之間,是故事核心部分,也是最難的中間部分。
特點:
一旦掌握了三幕劇結構,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節如何編排、尚欠缺哪些東西、故事要如何開始與結束。三幕各自的篇幅長短,通常認為第一幕與第三幕各佔25%,第二幕佔50%,然而這並不是僵硬不可變動的鐵則,只要每一幕的任務各自完成即可。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是電影、小說、漫畫等作品,三幕劇的架構無所不在。
⑼ 求《守法公民》的敘述結構,是經典好萊塢敘述結構還是經典三幕式直線結構
經典三幕式直線結構。
第一幕:確立結構。(建立起人物關系、所處形勢以及中心人物或多個人物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二幕:復雜的人物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心人物為解決他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作斗爭。
第三幕:強化故事中出現的狀況,使之達到一個高潮點或是形成一種對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戲劇化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最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需要說明的是,在影片段落中使用這種結構往往會在高潮部分歸於失敗,或是遇到某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並引發出新一輪的問題、錯綜復雜的狀況,歷經發展、高潮直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