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周山山神周玉關是什麼電影
可能是網劇
大 神 猴
B. 有沒有關於水神共工怒觸不周山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精衛添海 舒暢 / 李解 / 許還幻 / 顏丹晨 / 徐少強 / 吳奇隆 / 賈婭 / 陸羽 / 劉名楷
傳說 文清 / 劉德凱 / 焦恩俊 / 廖京生 / 劉佳 / 吳辰君 / 李博 / 李曉楓 //白薈
女媧傳說之靈珠 鍾欣桐 / 蔣毅 / 劉庭羽 / 蒲巴甲 / 朱紫汶 / 譚耀文 / 孫興 / 郭珍霓 / 李倩
天地傳奇 焦恩俊 / 何琳 / 曹榮 / 張永剛 / 馬千姍 / 李婷宜 / 張志偉 / 魯羽 / 黑子
C. 火神捉拿大力神共工撞不周山是什麼電視劇
《天地傳奇》是廣州聚緣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神話劇,由曹榮執導,焦恩俊、何琳、曹榮領銜主演,張永剛、馬千珊、李婷宜主演。
該劇取材自流傳於民間的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故事,以伏羲為主人公,圍繞著伏羲開天闢地、創造八卦、女媧造人、煉石補天等傳說展開。
D. 關於不周山的傳說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定決心。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E. 不周山為什麼叫不周呢
因為這座山被共工氏撞塌,不再完整,因而成為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於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與「周山」對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徵著不完整、災難。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災難的集合體。這個神秘的不周山在什麼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對土地產生了泛敬畏。
(5)不周山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領蝦兵蟹將,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大地重現光明。反復交戰中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又羞又憤,就一頭把不周山給撞折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F. 共工怒撞不周山是什麼動畫片里的
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動畫系列 — 小太極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2&word=%D6%D0%BB%AA%CE%E5%C7%A7%C4%EA%C0%FA%CA%B7%B9%CA%CA%C2%B6%AF%BB%AD%CF%B5%C1%D0%20%20%D0%A1%CC%AB%BC%AB%20
這個?
G. 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在哪裡有哪些關於不周山的傳說
我們所說的「不周山」,典出中國遠古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
當然這種說法建立在假設之上,賀蘭山是不周山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H. 《山海經》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山海經》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座山斷裂而合不攏,名叫不周山,有兩頭黃色的野獸守護著它。
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意思是經過不周山向左轉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瑣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首領,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這個不周山即今日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
(8)不周山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不周山」相關故事: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
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
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
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
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
I. 不周山上有什麼故事嗎
祝融和共工大戰,共工戰敗用頭撞倒了不周山,天塌地陷,女媧煉石補天。
J. 神話中的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名稱由來】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與「周山」對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徵著不完整、災難。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災難的集合體。 這個神秘的不周山在什麼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對土地產生了泛敬畏。在農村,有一詞名為:動土。動土,是有著極嚴格的講究。什麼時候動、什麼季節動、什麼年份動,都有嚴格要求。農村裡每要動土,總要請教陰陽風水先生。一旦動錯了,就不得了,最主要的表現是腰、腿疼。 【相關傳說】 共工怒觸不周山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傾項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註:「五帝」指的是黃帝和他以後的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個部落聯盟領袖,他們被古代的歷史學家尊稱為 「五帝」。 共工 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 《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參見「共工」、「杞人憂天」。 【相關記載】 《山海經· 西山經》:「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註:「此山形有缺,不周市處,因名雲。」《大荒西經》又雲「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來,此山名並非共工氏觸之後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問題。 《楚辭·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王逸註:「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負子」二字,系衍文從郝懿行校刪)。」郭璞註:「《淮南子》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維絕」)。』故今此山缺壞不周幣也。」此山原為天柱,經共工觸壞,始有「不周」之名。又《呂氏春秋·本味》雲:「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經·西次三經》雲:「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則此山以產美味見稱。參見「天柱」、「共工」。 《淮南子· 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 焉。」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到達天界的路徑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一面而隻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自此之後,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後由於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