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愛玲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從以上影視劇改編的篇目可以看出,導演們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張愛玲有限的幾個篇目內:《半生緣》、《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張愛玲自認《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蒼涼的人生情義」,還有「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傅雷當年批評《傾城之戀》的一段文字——「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卻恰好成為今天人們熱愛它的緣由。 而《半生緣》,是張愛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個,改編過話劇版的林奕華認為,《半生緣》里的男女主角,是張愛玲塑造過的最淳樸的人物,他們之間,也沒有張其他作品中的涼薄和算計,她第一次講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所以這個故事有最多的改編,電視劇、電影,話劇,還有歌劇。
『貳』 張愛玲的作品有哪些
小說著作:《不幸的她》《牛》《霸王別姬》《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 《琉璃瓦》 《金鎖記》 《封鎖》 《連環套》 《年青的時候》 《花凋》 《紅玫瑰與白玫瑰》 《殷寶灧送花樓會》 《等》 《桂花蒸 阿小悲秋》 《留情》 《創世紀》 《鴻鸞禧》《華麗緣》《鬱金香》《多少恨》 《惘然記》《小艾》 《十八春》《秧歌》 《赤地之戀》 《五四遺事》 《怨女》 《半生緣》 《 相見歡》《色,戒》 《浮花浪蕊》 《小團圓》 《同學少年都不賤》《雷峰塔》 《異鄉記》 《雷峰塔》 等
散文著作:《遲暮》《秋雨》《論卡通畫之前途》《牧羊者素描》《牧羊者素描》《心願》《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公寓生活記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談女人》 《小品三則》《論寫作》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詩與胡說》 《寫什麼》《〈傳奇〉再版序》 《炎櫻語錄》 《散戲》 《忘不了的畫》《談跳舞》《談音樂》 《自己的文章》《借銀燈》等
電影劇本:《太太萬歲》《不了情》《哀樂中年》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場如戰場》《人財兩得》《桃花運》 《六月新娘》 《紅樓夢》 《南北一家親》《小兒女》 《一曲難忘》《南北喜相逢》《魂歸離恨天》
學術論著:《紅樓夢魘》《〈海上花列傳〉評注》
譯文作品:《愛默森選集》《海上花列傳》《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老人與海》
『叄』 張愛玲的小說哪些被拍成電影了
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台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從以上影視劇改編的篇目可以看出,導演們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張愛玲有限的幾個篇目內:《半生緣》、《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張愛玲自認《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蒼涼的人生情義」,還有「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傅雷當年批評《傾城之戀》的一段文字——「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卻恰好成為今天人們熱愛它的緣由。
而《半生緣》,是張愛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個,改編過話劇版的林奕華認為,《半生緣》里的男女主角,是張愛玲塑造過的最淳樸的人物,他們之間,也沒有張其他作品中的涼薄和算計,她第一次講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所以這個故事有最多的改編,電視劇、電影,話劇,還有歌劇。
李安選擇《色·戒》真可算是眼光老辣。這部在張愛玲小說中絲毫不起眼的作品相當「悶騷」:張平靜、節制的文筆,描述的卻是一個有時代背景、有暗殺、色誘,性與情的暗自糾葛,人性的千般復雜都暗流洶涌的故事。
張愛玲的文字魅力太強,她的文字表達的功力、小說的構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個小說的精緻,而且白話小說這樣寫法,以前沒有人這樣寫,她實際上把新文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小說中描寫了種種色彩豐富的視覺影像,不易掌握,而張迷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對於原著有種特別的珍愛,張氏電影最容易受到張迷的批判,所以據說電影圈多年來一直有個「張愛玲碰不得」的說法。
既然拍攝張愛玲的作品要冒著票房和評論的雙重危險,為什麼華人導演卻都樂此不疲地一再挑戰?影評人陳耀成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投文化制度之品味所好」: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張愛玲是被談論最多的作家,無論商業上是否成功,在電影人心中,張氏作品,早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張愛玲一直是走在我們的前面,或者說是走在她那個時代的前面。她描寫的愛情,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觀念。張愛玲的小說,寫的細致而意象豐富,極富電影感。她的作品著眼於人性的復雜性。這個人性的復雜性,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復雜,不是那麼簡單地分為好壞、忠奸,這樣的兩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還寫出了人在特定環境中,一種超乎常理的表現。張愛玲,成為一種誘惑,一種巨大挑戰。這也許是導演們熱愛改編張氏小說的原因之一。
『肆』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紅樓夢魘》、《不幸的她》等等。列舉五個如下:
1、《沉香屑·第一爐香》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中華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早期的小說作品,於1943年在《紫羅蘭》雜志上發表。後被收錄於張愛玲小說集《傳奇》中。
小說講述敘述的是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八一三事變」後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後因物價飛漲,家人離港返滬,葛薇龍為了繼續求學投靠了一個斷絕親戚關系多年的、擁有巨額財產寡居的親姑母。
在姑母那豪華、精巧的豪宅里,葛薇龍開始為姑母的物質款待所俘虜,在「假做真來假亦真,真作假時真亦假」的游戲氛圍中,成為姑母勾住那些對她不再感興趣的男人的色餌。
在姑母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華僑花花公子喬琪結了婚。她整天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為姑母弄人,變成了家庭里的高級交際花,甚至自嘲為娼妓。
2、《茉莉香片》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篇中篇小說。它主要描述了從小都沒有得到父愛的聶傳慶,在碰到本能成為他父親的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聶傳慶從小是個怯懦,變態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言丹朱想幫助聶傳慶。聶傳慶是個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觀的角色。
3、《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4、《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諸多作品中一部廣為流傳的中篇小說。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 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該書收錄張愛玲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包括《年輕的時候》《花凋》等十餘部作品。
5、《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的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至1995年離世,期間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此書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結晶。
書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
《紅樓夢魘》像迷宮,像拼圖游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早本各各不同的結局又有《羅生門》的情趣。偶遇拂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紅樓夢》就好了。
收在這集子里的,除了《三詳》通篇改寫過,此外一路寫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沒去改正前文,因為視作長途探險,讀者有興致的話可以從頭起同走一遭。
作者不過是用最基本的邏輯,但是一層套一層,有時候也會把人繞糊塗了。作者自己是頭昏為度,可以一擱一兩年之久。
『伍』 張愛玲有哪些作品
張愛玲散文賞析
讀張愛玲的散文有如看一條小溪,娓娓流過滿是青草紅花的兩岸,即使遇著一兩處突兀的山石、三五個湍急的灣,那碰擊也是極溫柔婉轉——但你又絕不會覺得它膚淺,因為溪底有柔長的水草和招搖的小魚……又如沐浴在夜深時的月色中,寧靜、蒼涼、縹緲,偶起的冷風吹在臉上,禁不住打個寒顫。
一
天才夢、心願、秋雨、說胡蘿卜、談跳舞、談女人、談畫、論寫作、談吃穿、談周圍的人事……。她彷彿一個隱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靜地欣賞著眼前的一小塊風景。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
她用的雖然是一些人生的邊角料子,卻在邊角料的內面襯上昂貴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有女同車》講的是自己在電車上見聞幾個女人議論各自的戀人或兒子。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邊角料子;最後一句是里子:「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為雅。把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筆意味深長的點染。摹寫生活易,將生活陌生化也不難,難的是最後的一筆點染。這正是張愛玲的功力。
還有一類張愛玲的散文篇章,簡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櫻語錄》。其記載的是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的一些妙語。「我的朋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炎櫻描寫一個女人的頭發,『非常非常黑,那種黑是盲人的黑。』」。顯示了女性的才華和機智,是贊許的意思。
這類散文雖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這種截取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藝術的眼光。
張愛玲的散文幾乎篇篇都有一些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比喻,它們散見於文字行間,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她的臉型扁凹,臉上是一種風幹了的紅笑——一個小姑娘羞澀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曬幹了的。」(《華麗緣》)這是寫一個老婦人的笑。在《愛》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張愛玲是如何闡釋「愛」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尋不著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纏綿,只獨獨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令人感動,耐人尋味。在現代作家中,錢鍾書的比喻幽默、旁逸斜出,偏知性;而張愛玲的比喻精緻、清麗、寒冷徹骨,偏理性。我以為,這是因為錢鍾書把人生當游戲,張愛玲視人生如寄。
二、
張愛玲安於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尋常人事的品味,這與她的性別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張愛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記趣》)「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燼余錄》)在張愛玲的眼裡,人是孤獨、可憐、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傳奇>再版序》)所以,「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 (《燼余錄》)但是,在她那些沉迷於小歡悅的文字里,又不時飄過煙雲一般的傷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覺得自己的手,在陽光中也是一件暫時的東西……」(《華麗緣》)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傳奇>再版序》)
三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自己的文章》)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審美偏好,在張愛玲的散文特別是那些較長的散文里,總會有意無意地轉入顧影自憐,感時傷世,營造出一種孤獨、凄愴而又美麗的氛圍。這樣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
「我想道:『這是亂世。』晚煙里,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我看蘇青》)
「古代的夜裡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板:『托,托,托,托』——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語》)
「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論寫作》)
「從人頭上看出去,是明凈的淺藍的天。一輛空電車停在街心,電車外面,淡淡的太陽,電車裡面,也是太陽——單只這電車便有一種原始的荒涼」。(《燼余錄》)
張愛玲寫的是不徹底的人對亂世的無可奈何,對歲月的屈服。他們不配享有悲壯,然而到底是蒼涼的。
因為是亂世,所以執著於日常生活;畢竟是亂世,又擺脫不了茫茫的末世感,懷著末世感,珍惜每一個日子,彷彿看夕落時分的風景,蒼涼而美麗。這就是張愛玲散文的魅力。張愛玲後期的散文正如她說自己:「我也只能象一朵花一樣靜靜地老去枯萎……」
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候,我們渴望一種俗而雅,雅而俗,思之淚落而又穿越靈魂的感動——象張愛玲的散文。
『陸』 張愛玲有什麼作品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女作家,作品很多,但是幾乎本本是經典,但是由於意識形態的種種歷史原因,一直被埋沒,後來經過美國學者夏志清的挖掘後,張愛玲才逐漸走入當代大陸主流文壇,並且很快贏得了相當高的文學地位。她的主要作品有以下,按時間先後和體裁排列:
小說類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這個中篇很有名,後來被改編
成電視劇,由周潤發和趙雅芝分別扮演男女主角,轟動一時)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這個好像也有同名電視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有同名電視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
《鴻鸞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
《小艾》《十八春》, 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
《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1957年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
《半生緣》,1968年,後改名為《惘然記》(這個很有名
氣,有電視劇)
《 色·戒》,這個名氣更大,李安同名電影。
浮花浪蕊》,1983年
《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於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陸出版發行,引起
熱議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台灣皇冠出版社推
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
《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
散文類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
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
《借銀燈》
《銀宮就學記》
《存稿》
《雨傘下》
《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1976年。
《談看書》,1976年。
《談看書後記》,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1976年。
《〈張看〉自序》,1976年5月。
《〈惘然記〉序》,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
《表姨細姨及其他》,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飢》,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電影劇本類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一曲難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學術論著類
《紅樓夢魘》,1976年。
《〈海上花列傳〉評注》,1981年。
譯文類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柒』 張愛玲有哪些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
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台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捌』 張愛玲的哪些作品被拍成電影了
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台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從以上影視劇改編的篇目可以看出,導演們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張愛玲有限的幾個篇目內:《半生緣》、《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張愛玲自認《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蒼涼的人生情義」,還有「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傅雷當年批評《傾城之戀》的一段文字——「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卻恰好成為今天人們熱愛它的緣由。
而《半生緣》,是張愛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個,改編過話劇版的林奕華認為,《半生緣》里的男女主角,是張愛玲塑造過的最淳樸的人物,他們之間,也沒有張其他作品中的涼薄和算計,她第一次講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所以這個故事有最多的改編,電視劇、電影,話劇,還有歌劇。
李安選擇《色·戒》真可算是眼光老辣。這部在張愛玲小說中絲毫不起眼的作品相當「悶騷」:張平靜、節制的文筆,描述的卻是一個有時代背景、有暗殺、色誘,性與情的暗自糾葛,人性的千般復雜都暗流洶涌的故事。
張愛玲的文字魅力太強,她的文字表達的功力、小說的構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個小說的精緻,而且白話小說這樣寫法,以前沒有人這樣寫,她實際上把新文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小說中描寫了種種色彩豐富的視覺影像,不易掌握,而張迷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對於原著有種特別的珍愛,張氏電影最容易受到張迷的批判,所以據說電影圈多年來一直有個「張愛玲碰不得」的說法。
既然拍攝張愛玲的作品要冒著票房和評論的雙重危險,為什麼華人導演卻都樂此不疲地一再挑戰?影評人陳耀成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投文化制度之品味所好」: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張愛玲是被談論最多的作家,無論商業上是否成功,在電影人心中,張氏作品,早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張愛玲一直是走在我們的前面,或者說是走在她那個時代的前面。她描寫的愛情,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觀念。張愛玲的小說,寫的細致而意象豐富,極富電影感。她的作品著眼於人性的復雜性。這個人性的復雜性,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復雜,不是那麼簡單地分為好壞、忠奸,這樣的兩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還寫出了人在特定環境中,一種超乎常理的表現。張愛玲,成為一種誘惑,一種巨大挑戰。這也許是導演們熱愛改編張氏小說的原因之一。
展開
『玖』 張愛玲所有作品有哪些
小說
《不幸的她《牛》
《霸王別姬»
《沉香屑第一爐香》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
《茉莉香片》,
《心經》《傾城之戀》
《琉璃瓦》
《金鎖記》
《封鎖》
《連環套》
《年青的時候》
《花凋》
《紅玫瑰與白玫瑰》
《殷寶灧送花樓會》
《等》
《桂花蒸阿小悲秋》
《留情》
《創世紀》
《鴻鸞禧》
《多少恨》
《小艾》
《秧歌》
《赤地之戀》
《五四遺事》
《怨女》
《半生緣》
《相見歡》
《色·戒》
《浮花浪蕊》
《小團圓》
《同學少年都不賤》
散文
《遲暮》
《秋雨》
書評四篇
《論卡通畫之前途》
《牧羊者素描》
《心願》
《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
《公寓生活及其他
》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
《談女人》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
《論寫作》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私語》
《中國人的宗教》
《詩與胡說》
《寫什麼》
《〈傳奇〉再版序》,
《炎櫻語錄》
《散戲》
《忘不了的畫》
《談跳舞》
《談音樂》
《自己的文章》
《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
《氣短情長及其它》
《〈卷首玉照〉及其它》
《雙聲》
《吉利》
《我看蘇青》
《姑姑語錄》
《中國的日夜》
《華麗緣》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
《〈太太萬歲〉題記》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
《憶胡適之》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紅樓夢魘〉自序》
《〈張看〉自序》
《〈惘然記〉序》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嗄?」?》
《草爐餅》
電影劇本
《未了情》
《太太萬歲》
《情場如戲場》
《一曲難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
譯文
《海上花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