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看什麼動畫片有教育性
眾所周知,中國動畫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黃金時期內,中國動畫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然而今年來,在眾多國外引進的動畫,尤其是日本動畫的沖擊下,中國國產動畫正在逐漸衰弱。
那麼為什麼今年來日本動畫會如此受青睞而國產動畫卻遭冷落呢?我就對以下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1.發展概況
中國動畫: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制,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
1957-1966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制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
80年代前,中國動畫還只是被稱為「美術電影」,80年代後才真正的被稱為「動畫」。
之後就是各種的探索階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既有《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的積累,又有《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這樣有所創新的動畫片,中國的動畫事業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後,中國動畫卻出現了大的倒退,「動畫片」顯然成了「兒童片」,無創新的體裁卻刻意模仿國外動畫,失去了大片的市場。
日本動畫:
戰前草創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
戰後探索期——1945~1974年。這個期間許多人常識不同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俗的,應有盡有。
題材確定期——1974~1982年。其開端是《宇宙戰艦》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動畫熱。
畫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開端是《超時空要塞》上演(此部動畫也在中國引進播放過),由於該時期人們追求視覺享受,畫技大有突破。
路線劃分期——1987~1993。日本動畫進入成熟期。
風格創新期——1993至今。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即使方面都日趨成熟時,日本大會試圖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構思,帶給觀眾新的感官沖擊。②
新中國動畫和日本戰後動畫起步時間相差無幾,中國動畫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術上進行變化,而日本動畫卻在構思等方面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見兩者發展至今出現的差距從何而來。
2.意識觀念和題材內容
中國動畫無法創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國人們對於動畫的觀念還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認為動畫只適合於10歲以下的小孩,把動畫片歸為「兒童節目」一類,而且中國動畫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於是今年來的動畫片出現了逐漸幼稚化的趨向,根本無法適應更大的觀眾群。
日本動畫將其市場定位於12~20歲的青少年群。
意識觀念的截然不同導致了題材內容的風格炯異。日本最為著名的動畫之一《EVA》可以說就是完全面對高年齡層次的觀眾的,因為其內容對於15歲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中國動畫似乎從來都沒有繞出過古老神話、傳說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兩部投資巨大的《寶蓮燈》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極其無聊、幼稚的內容,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從《寶蓮燈》中其實可以看出中國動畫的最大弊病:「好人」打敗「壞人」的固定模式。本來宣揚「邪不勝正」無可厚非,然而在《寶蓮燈》中,為什麼不放過沉香及其母親,他的內心世界是如何的,這么做對他有何益處,他究竟為何是「壞人」,整部動畫卻毫無交代。
日本動畫卻不斷在題材內容上進行創新,由於面對的是青少年群,其內容必須符合不斷改變著的年輕人的口味,於是新的內容層出不窮,而且意義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後都藏著動畫的主題,發人深省。而且還出現了很多適合學生心理的動畫,《灌籃高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灌》一片在中國各地所引起的轟動絕對是有目共睹的,可見並不是動畫片在中國無市場,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種市場。
3.教育性、商業性和藝術性
中國動畫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術製片廠」或「××電視台美術部」的製作,由於是國家資金資助,社會效應自然排在經濟效應之前,成了「幼兒公益廣告」,很難贏得青少年觀眾群。
相比中國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業性」,日本動畫基本上都是又各個動畫製作公司自行拍攝製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當然是經濟效應,於是便要求抓住觀眾群的心理,提高收視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動畫有所創新。於是,日本動畫就產生了其藝術性。
動畫也是一門藝術,而作為一個動畫人,首先應該具有的是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的自覺。教育不等於講大道理或是灌輸常識,通過藝術來讓孩子自己體會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嗎?
日本著名漫畫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畫的《絕愛》所改編的動畫時被感動得哭了;高橋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劇場版的時候也是一樣。只要你做出的動畫首先感動了自己,它就能感動別人。
一部優秀的動畫,可以讓一個堅強的男孩落淚,也可以讓一個憂郁的女孩縱情歡笑,讓一個失意的人走出沉淪重拾信心。然而中國迄今為止有這樣的動畫嗎?至少我仍未有幸觀賞到。
4.製作技術和人物設計
在製作技術上中國已經有了極大的突破,可以說和日本相差無幾(當然比起DISNEY的《恐龍》的3D技術還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設計方面卻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動畫中的人物並沒有自己極為鮮明的個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許多時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劇情完全脫節,而同一畫面上的兩個人物根本毫無交流,似乎只是獨立存在著的,這個給觀眾的視覺效果絕對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動畫在人物表情的處理上卻是極其特別的,雖然並不能像《恐龍》中把每塊面部肌肉都表現出來,但卻能通過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細微變化將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日本動畫在人物設計上強調的是明暗對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當然,中國動畫必須有自己的人物風格,在借鑒國外動畫片的過程中,必須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5.前期配音和後期宣傳
中國動畫的配音實在不怎麼樣,有時聲音和人物年齡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夠很好體現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卻有專門的「聲優」(即動畫配音),雖然許多實際年齡要比人物大許多,但卻能在性格和聲音方面都做得與動畫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還有許多聲優以配某個人物而出名的。
聲音可以說是動畫片中人物的靈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質是一大問題。
後期宣傳在中國動畫中幾乎是看不見的,只有《寶蓮燈》在製作結束後進行了「投資××千萬元」的宣傳,最多就是出現了一些筆記本和故事畫冊,CD和VCD已經算是極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動畫的宣傳就是多種多樣的了,首先是電視中的新片預告,一般來說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樂和介紹,接下來街頭便會出現海報,而動畫要是稍有名氣,就會出現一大堆的周邊產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鏡框、電話卡、日歷、毛巾、手絹、鑰匙扣、音樂鍾、相冊、襯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紙、明信片、圓珠筆、瓷杯、紙巾、打火機……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就能為製作商帶來豐厚的回報,而製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資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何樂而不為呢?
⑵ 教育意義的動畫片有哪些
第一名:《哆啦A夢》
推薦理由:激發小朋友無限的想像力及發明創造力
接受度:10分
趣味度:10分
益智度:9分
專家說:哆啦A夢不僅能讓小朋友們學會友誼和互相幫助,更能激發他們無限的想像力。當哆啦A夢從它的口袋中掏出一件有一件來自未來的世界的寶貝的時候,相信會激發每個孩子的發明創造力,對於充滿幻想的兒童,具有極大的益智作用。
第二名:《字寶寶樂園》
推薦理由:以漢字啟蒙全面提升兒童的學習能力
接受度:9分
趣味度:9分
益智度:10分
專家說:《字寶寶樂園》是今年推出的100集大型原創動畫片,把「點橫豎撇捺」這五個漢字最常用筆畫幻化為人形,每個字都揉進劇情里,將早教寓教於樂這個理念貫徹的非常透徹。
可以說,《字寶寶樂園》在中國的動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每看完一集,孩子就可以認識一些漢字,故事情節跟每個要學的字,都恰到好處的相結合,對於引導兒童認識世界,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目前它已經成為我國眾多幼兒園的必看動畫片。
第三名:《米奇妙妙屋》
推薦理由:讓孩子們樂觀快樂的看待世界
接受度:9分
趣味度:9分
益智度:8分
專家說:《米奇妙妙屋》是迪士尼專為學齡前兒童全新製作的經典動畫片。推出了風靡全世界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兩大形象。內容生動有趣,讓孩子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認識世界,是一部寓教於樂、適合父母與孩子共同欣賞的卡通動畫片。
第四名:《天線寶寶》
推薦理由:顯著提升孩子們的模仿能力
接受度:9分
趣味度:8分
益智度:8分
專家說:英國BBC出品的《天線寶寶》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娃娃,不論大街小巷,小朋友們都在模仿天線寶寶的動作、說天線寶寶兒語和唱天線寶寶的兒歌,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體驗的有趣經驗,提升模仿能力。
第五名:《愛探險的朵拉》
推薦理由:讓孩子們輕松看動畫學英語
接受度:8分
趣味度:8分
益智度:8分
專家說:《愛 探險的朵拉》是由美國尼克兒童頻道專門針對1-5歲學齡前兒童製作的美式英語教學動畫片,可以說是風靡全球。這部動畫片畫面較簡潔,便於孩子集中注意力; 語言清晰而且語速不快,孩子較易聽懂;音樂和歌曲有很強的節奏和跳越感,容易上口。在探險中會反復教小朋友辨別顏色、形狀、組合、數字、簡單的英語和社交 技能等。
⑶ 有沒有一種帶教育方面的動畫片
有啊!《中華勤學故事》,這部動畫片集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力圖通過精彩的故事,豐富的卡通趣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同時又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觀賞的過程中,懂得只有通過勤奮好學,不斷努力,才能成才的道理。
⑷ 求推薦幾部有教育意義的動畫電影
《今天.明天》
主要是教小朋友避震的,勇敢堅強什麼的,也很幽默,色彩艷麗,形象可愛,小朋友會喜歡
《雲朵寶貝》
覺得比較適合這么大孩子看的動畫片。也是女兒特別喜歡的兩個主持人紅果果還有綠泡泡配音,每一集飛飛和飄飄都和寶寶一起學習一個自然界的小知識,動畫片引導孩子和主人公一起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中間互動環節中反復強化記憶,拓展孩子的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愛探險的朵拉》
真的是一部不錯的幼兒英語啟蒙動畫片,話語清晰而且語速也不快,孩子很容易就能聽懂,裡面的歌曲有很強的節奏,容易上口。
《藍貓淘氣三千問》 《大夢王小書包》 《雙語不用教》 《火星娃學漢字》 《中華勤學故事》 《中華德育故事》 《千千問》 《孔子》 《福娃奧運漫遊記》 《阿發貝樂園》 《五子說》 等等
拓展資料
動畫的概念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動畫是一門年青的藝術,它是唯一有確定誕生日期的一門藝術,1892年10月28日埃米爾·雷諾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萊凡蠟像館向觀眾放映光學影戲,標志著動畫的正式誕生,同時埃米爾·雷諾也被譽為「動畫之父」。[1]動畫藝術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產業體系,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
動畫的英文有很多表述,如animation、cartoon、animated cartoon、cameracature。其中較正式的 "Animation" 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字根anima,意思為「靈魂」,動詞animate是「賦予生命」的意思,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動畫可以定義為使用繪畫的手法,創造生命運動的藝術。
動畫技術較規范的定義是採用逐幀拍攝對象並連續播放而形成運動的影像技術。不論拍攝對象是什麼,只要它的拍攝方式是採用的逐格方式,觀看時連續播放形成了活動影像,它就是動畫。
⑸ 求有教育意義的日本動漫類電影
你好,我是兔兔禿9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⑹ 比較適合小孩子看,帶教育性質的動畫片有哪些
對於小孩子來說,在童年時光里動畫片真的是最重要的存在了,我小的時候也愛看動畫片,其中有些動畫片非常具有教育意義,這真的是特別不錯的。
小孩們通常都會從動畫片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也會從動畫片中學習一些壞毛病,因此,一部好的動畫片,需要內容風趣,也需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一樣,而不是內容有趣,卻沒內涵。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孩子從小抓起,不要讓他在看一些沒有意義的動畫片了,多讓他們看看極具教育意義的動畫片
聰明的一休
第三個是我小時候就看過的聰明的一休。一休是一位皇子,卻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去當一個小和尚,或許是他的身份給他帶來了無窮盡的麻煩,不過,那些作惡者最後,都不得不拜倒在一休的智慧之下,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熱心助人的他,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愛。
這三部動畫片極具教育意義,裡面的故事,和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及劇情都能夠深刻的影響到小朋友。而且看這些動畫片的時候,家長最好也要陪同在一旁,這樣的話在孩子覺得疑惑的時候也能得到解答。
⑺ 什麼動畫片比較有教育性
國產動畫最有教育意義,尤其是中央少兒頻道演的國產動畫,每一部都像教科書一樣
⑻ 有沒有教育性的動畫電影
《人猿泰山》系列, 其中的故事既有切切實實的親情,又有忠貞不渝的愛情,還有無堅不摧的友情, 絕對是一部上佳的教育動畫片。
⑼ 適合小孩子看而且有教育性質的國產動畫片都有什麼
作為一個合格的媽媽,面對孩子吵嚷著要看動畫片時,真的是無能為力。因為現在的動畫片,真是越來越可怕了,之前不是就有新聞說幾個小孩子演灰太狼,然後一把火燒傷了別人家的小孩嗎?
看來要讓孩子看一個安全的動畫片,還真的是挺費勁兒的,畢竟連喜羊羊這種仁慈的小羊都能秒變孩子大殺器,還有啥動畫片敢說自己是絕對安全無副作用的呢?
每個小朋友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候一部動畫片不能讓小朋友學到什麼,但重要的是家長與他一起看動畫片,能夠讓他感受到陪伴啊!不是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嗎?
有時候小朋友也許感興趣的並不是動畫片,而只是因為缺少父母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