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帕索里尼的電影有哪些
南尼·莫瑞蒂從不以電影為目的來拍電影,他只有在想說話時拍電影。他是帕索里尼的傳人,但不那麼形而上,而是針對更具體更直接的社會生活。他揭我們的丑,哪裡瘙癢了,就撓一撓。
南尼·莫瑞蒂這個現代社會的異端,在我國並不是那麼出名,因為他的電影確實不夠娛樂,也沒有大師的范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那種大家敬而遠之的人,因為他總是揭我們的丑。你可能受不了他的電影,但你可以看馬奇耶斯卡和拉斯卡羅利的《夢與日記》這本書,因為莫瑞蒂思考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的問題。 這本書對影片本身著墨不是太多,寫的是電影討論的問題。 在當今的電影界,莫瑞蒂不是任何導演可以取代的,不是因為他的影片有著強烈的自傳色彩,也不是因為他老愛對著攝影機說話,而是因為他在電影中所做的努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說並不是說他身上沒有傳統,相反,他體現出來的傳統十分鮮明,你可以很容易地在他的電影中找到戈達爾的影子(一種似乎懷有惡意的玩世不恭),還有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理論,當然,就我所發現的來說,莫瑞蒂最重要的精神衣缽應該來自帕索里尼—義大利文化的偉大叛逆。 對義大利電影而言,最正統的應該是維斯康蒂、F. 羅西以及活躍在美國的科波拉(你可以說科波拉是美國導演,我承認,但是你也應該同意我的看法—科波拉的電影「很義大利」)和萊昂內,華美、繁復、沉雄、渾厚,帶有深沉而清醒的歷史意識和一種痛苦的崇高情結(多納托雷的「故鄉三部曲」仍然延續著這種氣質)。其實在這一點上,莫瑞蒂甚至連帕索里尼都不像,他的視野是斷片式的,而且過於透明,不具備那種義大利特有的「渾濁」。莫瑞蒂和帕索里尼一致的是獨特而鮮明的現代主義手法,以及與權力和社會對抗的膽魄。這里還必須提提義大利電影中的現代主義的獨特狀況。
② 布萊希特表演體系演的好的演員有哪些
簡單地說,「斯坦尼體系」遵循的是現實主義原則,強調體驗生活,再現生活;「布萊希特體系」屬於象徵主義,注重「間離效果」,強調的是思考生活。
③ 推薦幾部可以明顯表現布萊希特「離間效果」的電影和介紹他離間效果的書籍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
④ 布萊希特早期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布萊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寫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引起的社會弊端,表達了資產階級文明不久將被一場「地震」吞沒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迫切問題的過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的劇作《人就是人》(1926)、《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里的聖約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藝術嘗試,都不同程度地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本質問題。
⑤ 布萊希特派和斯坦尼派的區別
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要求演員不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生活。演員在舞台上應該永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應該遵守生命的邏輯和有機規律,在規定的場景中真誠地感受、思考和行動。
布萊希特體系主張上方的演員角色,推動作用,代表人物在劇中融化而不是演員進入角色,走進這個角色在任何時候,走出這個角色在任何時候,面對觀眾,遠離它,自由的奔跑。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形成「雙重形象」,即演員是演員本人,也是劇中的人物,是演員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劇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發揮演員創作的主動性,通過整體表演體現導演的風格。它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表演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強調表演的藝術完整性。該系統是關於演員的創作原則和訓練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經驗學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創造過程中有真實的體驗。
布萊希特的體系採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戲劇結構形式,從多個方面展示了生活的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眾多的人物和場景,讀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實面貌,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激發人們的思考,激發人們對社會變革的熱情。
3、不同的審美觀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美學思想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功能,繼承了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它出現於20世紀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日益興起的時期。它不僅反映了社會進步階級對舞台藝術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現實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特色及其對現實主義和民主的熱烈追求。
布萊希特的戲劇化方法主張「分離法」,又稱「陌生化法」,這是他提出的一種新的美學概念和新的戲劇化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用藝術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同尋常,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質,使人們理解改變現實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離法」要求行動者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將兩者合二為一,行動者應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5)哪些電影布萊希特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關於演員的創作原則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經驗學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創造過程中有真實的體驗。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體系對20世紀的世界戲劇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第一代導演借鑒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和表演理論。例如,《娜拉》的導演張密在綵排中拿出筆記,讀到斯坦尼斯勞斯基的台詞:「在舞台上,先進的蘇聯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檯面具和人物類型來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慾望和行為就像一個人思考,希望,慾望和行為一樣,就像一個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按照邏輯,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樣。」
⑥ 布萊希特早期作品有哪些
布萊希特的早期劇作,即帶有其獨特的實驗的色彩:《巴爾》(1918)、《夜半鼓聲》(1920)、《城市叢林》(1923)、《人就是人》(1924)等,為他帶來最初的戲劇聲譽,並獲得了德國最高文學獎——克萊斯特獎。
⑦ 電影表演有哪幾個體系
世界三大表演藝術形式,分別是布萊希特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梅蘭芳體系。
1、布萊希特其實就是說化身為角色,用盡心思去研究每一個心理和行為的細節,然後完全的還原,這個代表作品應該是《雨人》,其中的那個哥哥,演技派戲骨達斯汀霍夫曼闡釋的,好萊塢拍片的時候好像普遍都要去體驗角色,就是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也是和盲女一起生活過幾個月。當然這樣的電影有個問題就是,准備周期太長,對演員的天賦要求太高,如果你不是演戲的材料,就是再怎麼體驗沒用。所以好萊塢的演員貴,是有他貴的道理。
2、梅蘭芳體系,也可以說的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表演體系,它有一個固定的範式,這個範式是從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的集合,一顰一笑都是規定動作,每一個腔調你都要在譜,核心講的是功夫兩個字,而感人至深靠的是「熟而生巧」,在明白自己對自己的功夫絕對把握的基礎上,在進行個性話的調整。就這一點言,除了中國有這種比較深厚文化同時廣的流傳度的基礎上才會有的表演體系。
3、斯坦尼斯體系,其實就是比較套路化的東西,有一套固定的對於不同感情不同場景同樣的表達,然後用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無論編劇寫成什麼樣子,演員要按自己的理解來表演,個人理解,這種流派相對比較適合於普通人,可能不是那麼有天賦的人,給你一套東西,你在這個基礎上發揮。這種體系應該是舞台劇話劇用的比較多,中國很多演技派演員大部分都是這種流派,黃磊老師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流派對於原著和原作者的還原方面就差很多了,因為你的出發點是,你不可能成為角色,那麼你就不會在貼近角色上下功夫。與布萊希特體系比,他還原的是人物的心理,而布萊希特還原的是形神。
⑧ 在布萊希特流亡國外的時期,他創作了哪些經典作品
在布萊希特流亡國外的時期,是其史詩戲劇創作的旺盛階段。其劇作有:《圓頭黨和尖頭黨》(1932—1934)、《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伽利略傳》(1938—1947)、《四川好人》(1938—1940)、《高加索灰闌記》(1944—1945)等。
⑨ 話劇「斯坦尼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有什麼區別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萊希特體系:
主張演員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現劇中人物而不是演員融化於角色之中,隨時進入角色,隨時跳出角色,面對觀眾,若即若離,自由馳騁。
二、演劇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發展演員的創作主動性,通過整體演出體現導演的風格。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演出各部分之間的和諧一致和演出的藝術完整性。
2.布萊希特體系:
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
三、美學觀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真實反映生活,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作用,繼承了19世紀俄羅斯革命民主派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
2.布萊希特體系:
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
(9)哪些電影布萊希特擴展閱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體系關於演員的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體驗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並要求在創造過程中有真正的體驗。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對20世紀的世界戲劇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第一代導演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表演理論有所借鑒。如《娜拉》的導演章泯在排練時,拿出導演筆記,給大家念了這樣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話:「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臉譜和角色類型來表現先進的蘇維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環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樣地、合乎邏輯地、有順序地、像人那樣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動作。」
⑩ 求一部有關希特勒的電影
希特勒——一部德國的電影
長達442分鍾的超長巨作是戰後德國第一部深刻反省希特勒和戰爭歷史的影片,被認為是對希特勒的精神世界最為復雜深入分析的一部偉大作品,影片分為四段二十二章節,用怪誕的超現實影像,幽靈,傀儡和一切戲劇化元素剖析一個獨裁者的內心世界以及解釋為何眾多的德國人民會跟隨他的腳步墜入悲慘的深淵。《希特勒 - 德國製造》無疑是西貝爾伯格到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作品,是新德國電影運動所留下的最寶貴的藝術瑰寶之一。
漢斯-約根·西貝爾伯格,他的影片以打破傳統德國電影的局限性,挑戰禁忌范圍以及在影片中創造一種超自然的氛圍來解構歷史,宗教和文學而被人譽為超前於時代的藝術電影,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結合布萊希特戲劇場景,瓦格納氣勢磅礴的古典歌劇,以及70年代德國新表現主義電影所常用的人物表演方式和超現實情節於一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國三部曲」(1972-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