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歸來》的影評有嗎/
歸於沉寂來日方長
——《歸來》
《歸來》的電影海報有很多張,其中有一張印象很深。大雪紛紛的荒野,白雪覆蓋了整個畫面,中間一條小道從近處綿延向遠方,一人一雁相伴在孤寂的旅途中歸來。黑白的色調大氣簡約,隱隱的透露些許落寞傷感,但循著那個孤獨的背影,還能感受到一份真誠的心和堅定的守候。
該電影改編自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只針對該小說的最後一部分花費筆墨改編成電影,而小說前面對陸焉識整個人生的描寫卻沒有著力去介紹,這就很考驗演員陳道明對角色的把握了。事實證明,老戲骨的表演非常出色。作為一個經歷過人生大起大伏的中年人,文革平反後一身樸素的回到家裡,面對忘記自己的妻子,還有多年來未曾照顧長大的女兒,陳道明把這個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演繹的感人至深
有人說,這電影怎麼可以就這樣結束?她還沒有認出他,他對於她還是一個隨時會忘掉的人。可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的坦然接受,是平淡中的相伴終老。電影的畫面處理跟故事中人物情感很是契合,沒有光鮮亮麗的色彩,只有樸素的黑白印象。沒有濃郁的別後重聚的情感,只有淡淡的哀愁中默默的相守。沒看電影之前,以為會是蠻沉重的電影,因為講文革時期的愛情嘛。但看過之後,非但不覺得沉重,反而有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覺得這種洗盡鉛華歸於平淡的愛情最是真摯感人。看過電影之後,和閨蜜唏噓不已,覺得這樣純凈的感情在現實中不易實現。走好腳下路,且行且珍惜吧!
Ⅱ 電影《歸來》主要演的是什麼事情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根據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改編拍攝的電影。除了是張藝謀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外,更是首次採用了世界最尖端的製作技術,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IMAX文藝大片。該片由陳道明、鞏俐領銜主演,其他主演有:張慧雯、閆妮、張嘉譯、劉佩琦、祖峰、郭濤、陳小藝、丁嘉麗、辛柏青、李純等。該影片於2013年9月16日開機拍攝,2014年1月13日全片關機。
故事梗概為: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多年未見,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兩人卻失之交臂。 等他再次歸來時,患病的馮婉喻卻已認不出他。 繁華落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著的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
《歸來》以頗為含蓄的手法揭示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創傷性歷史,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以自己的記憶來補充它的含蓄和簡約。
Ⅲ 電影《歸來》講的是什麼故事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 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 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變遷故事。
Ⅳ 電影《歸來》中哪個情節讓你淚目
我覺得馮婉喻等待陸焉識回來的時候看那些信的情節很感動。
《歸來》中,逃跑被抓的陸焉識、受到刺激失憶的馮婉瑜,他們各自承受的一切苦痛通通被隱藏起來,誰也不開口說半個字,不發狀態,不寫日記,皺巴巴的信里是全部的愛,沒有怨言。這是那個時代過來的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過往的悲喜,不懸於嘴邊,也許洗完碗會在圈椅上出一會兒神,但是馬上又會去洗孩子的衣服,去樓下和鄰居下一盤幾毛錢輸贏的象棋。中國那一代人,從皮到骨,都習慣了「不說」。而他們這種默默無聲的感情感動了我。
Ⅳ 電影,歸來的簡介
由樂視影業投資的影片《歸來》在電影局發布劇情梗概公示,編劇為鄒靜之,而故事內容正是處自《陸犯焉識》。對此,樂視影業負責人張昭告訴記者,《歸來》確實是他們的片子,但在拿到拍攝許可證之前,暫時不會做任何回應。
\r\n望採納
謝謝
Ⅵ 電影《歸來》的大結局是什麼
最後就是陸焉識作為朋友陪在馮婉喻身邊,但是馮婉喻到死也沒有記起他。
電影舍棄了原著大部分的情節,僅截取其中陸焉識潛回家鄉的故事加以發揮。但就是這點情節,讓張藝謀折騰了三年,給中國觀眾講了一個家庭的「那些年」。分離之後團聚,失憶之後陪伴。簡而言之,它是一段經歷過文革的夫妻之間的攙扶。
Ⅶ 電影歸來講了什麼故事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根據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改編拍攝的電影。故事梗概為: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多年未見,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兩人卻失之交臂。 等他再次歸來時,患病的馮婉喻卻已認不出他。 繁華落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著的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該片由陳道明、鞏俐領銜主演,其他主演有:張慧雯、閆妮、張嘉譯、劉佩琦、祖峰、郭濤、陳小藝、丁嘉麗、辛柏青、李純等。該影片於2013年9月16日開機拍攝,2014年1月13日全片關機。《歸來》除了是張藝謀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外,更是首次採用了世界最尖端的製作技術,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IMAX文藝大片。預計2014年5月16日公映。
Ⅷ 電影《歸來》講述什麼故事
電影《歸來》導演是張藝謀,該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變遷故事。
由於主演鞏俐和陳道明的傾情出演,這部作品十分的感人,甚至一度打破國內文藝片票房紀錄。
Ⅸ 電影歸來講的是什麼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變遷故事。
劇情1:
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多年未見,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兩人卻失之交臂。等他再次歸來時,患病的馮婉喻卻已認不出他。 繁華落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著的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
劇情2:
上世紀70年代初,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陳道明飾),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為給懷有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張慧雯飾)帶來巨大的壓力。女兒想方設法阻止母親馮婉瑜(鞏俐飾)與父親陸焉識相見,結果使夫妻倆近在咫尺,卻只能再次相隔天涯。
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Ⅹ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正方觀點
電影舍棄了原著大部分的情節,僅截取其中陸焉識潛回家鄉的故事加以發揮。主要情節是陸焉識真正「歸來」後的一切,來自於小說那一節的最後一句。
《歸來》劇照 (24張)
電影編導採取如此的策略,可能有其外部運作更為順暢免得節外生枝的考慮。但就原著文本而言,它對陸焉識的大半生用的都是敘述人主觀的敘述,且時序顛倒或交錯,情節繁復,電影難以按照其脈絡作較忠實的改編。電影如果不採取畫外音的手法,很難保持原著的風格;如果用全知視點的客觀敘述,似乎又缺少了什麼,需要補充更多具象的情節和細節。編導可能出於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慮,才決定把小說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縮短到最後的十多年,把橫跨上海、華盛頓、青海三地的地域空間壓縮並易為以北方某個城市為主,這樣電影的時空就大大濃縮了。
意象反復渲染
這部片長為111分鍾的電影,其主要內容就是點題的「歸來」和由此生發的劇情。第一次「歸來」實為潛逃,因為女兒的告密使陸焉識和馮婉喻失之交臂。陸焉識因此變成了「逃犯」。馮婉喻倍受驚嚇和打擊,夫妻重逢的夢想在咫尺間歸於幻滅。女兒並未因為「大義滅親」而得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主角吳清華的角色,最終離開劇團成為普通的女工。第二次才是真正的「歸來」,但馮婉喻卻偏偏患了失憶症。她認識鄰居和被她拒絕進門的女兒,但還記得「5號」是丈夫歸來的日子,每到這一天便興沖沖地去車站迎接。但當丈夫出現在她面前時卻認不出來,以致使陸焉識人雖歸來卻有家難回。
大量刪除原著情節,使電影具備了簡而又簡的極簡主義風格。在這種極簡主義中,有限的情節高度集中,在高密度的凝煉中,「歸來」的意象被反復渲染和疊加,甚至成為榮格所說的原型。第一次是在火車站天橋的兩端隔空等待和尋找,夫妻倆在被跟蹤包抄的險境中拚命呼喊奔跑期待相逢,卻在接近的一刻被拘捕。第二次雖然恢復了自由,看似可以轉悲為喜,一家團聚,無奈妻子的創傷性失憶,導致漫長的痛苦有增無減。電影為陸焉識接近馮婉喻,以喚起她的記憶設計了多種假扮的角色,如鋼琴調音師、讀信者等。《漁光曲》的琴聲似乎喚起了她的碎片記憶,陸焉識未曾發出的信件,也在朗讀中觸動了她的柔情。然而,種種努力仍歸於零。以致當某個月「5號」她又要去接站時,陪同她去的竟是舉著「陸焉識」牌子的陸焉識本人。這最終的結尾,成為這部極簡主義的電影最濃墨重彩且意味深長的影象。
《歸來》刪去了原小說大量的情節,也換掉了頗為觸目的書名,卻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
悲劇意味濃郁
《歸來》既是一部極簡主義風格的電影,又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意味的作品。它以頗為含蓄的手法揭示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創傷性歷史,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以自己的記憶來補充它的含蓄和簡約。當然,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也可能因其簡略而帶來接受方面的某些障礙,多數外國觀眾可能更是難以理解一個知識分子這樣的經歷和遭遇。這似乎更能說明,不應該讓這段歷史失語或被失憶。(新民晚報評價[35] )
中立觀點
《歸來》是典型的張藝謀作品,處處可見張藝謀的用心,但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卻欠缺了那種灼熱燃燒的情感。開篇處火車站的一場戲雖然不缺乏緊張感,但卻是可預測的,情節的設置非常機械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一整段都是毫無意義的,張藝謀浪費了整整20分鍾。馮婉瑜兩次表現出的猶豫,向觀眾傳達出了她與陸焉識之間對愛情的忠誠,但除此之外的情節卻與此並無非常緊密的聯系。這註定影片並非一個永恆的愛情故事。
「文革」結束,陸焉識回家了,而「家」已經不再是家。丹丹已經放棄了舞蹈而在工廠上班,馮婉瑜卻因為痛苦而失憶。這兒才是影片真正的開始,面對失憶的妻子,陸焉識卻始終無法喚醒她的記憶。在這部分中,張藝謀對人物性格的發掘相當有限。陸焉識對愛的奉獻體現在了他用盡一切辦法——照片、音樂、信件,試圖喚醒馮婉瑜的記憶,並寬容地原諒了丹丹因被誤導的年輕的激情所犯下的錯誤。盡管陳道明和鞏俐的表演可圈可點,但這樣的人物表現卻讓人感覺平淡。
此外,張藝謀和編劇鄒靜之在影片中對很多問題都沒有給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個狂熱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階段是如此設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卻沒有對她放棄芭蕾舞這樣的決定做出解釋,除了在面對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時的幾滴眼淚,她並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的後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亂的時間軸也沒有對馮婉瑜的失憶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釋:是因為陸焉識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擊,還是因為職場的性騷擾?這或許可以歸結為大背景的閃爍其詞,讓一切顯得如同空中樓閣一樣沒有說服力。《歸來》陷入了傳統浪漫悲劇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沒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覺活力,也沒有《三槍拍案驚奇》的古怪,而這種硬傷是鞏俐與陳道明的演技也無法挽救的。
和多數電影一樣,本片由三大段結構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是陸焉識從監獄逃出,希望見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兒舉報被抓;第二部分是陸焉識回到家,發現妻子患病認不出自己,並堅信丈夫還沒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陸焉識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來到妻子身邊。
影片絕大多數時間都只有陸家三口,情節、場景很是簡單,不必費神對紛繁元素進行安排,但怎樣讓這點東西提供持續的新鮮感,就是個難題。
好在故事本身素質很好,愛與離別的情愫總是能打動人。電影在這里很好地發揮了視覺表現的特長,比如看到馮婉瑜在報紙上練字,卻不知是為了什麼,一個鏡頭轉到她舉著自製的大牌子,上寫「陸焉識」三個大字,令人驚訝之餘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兒丹丹用照片幫母親回憶時,鏡頭在屋內外反復切換,引得觀眾與屋外偷聽的陸焉識一樣焦急難受。而壓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條、貼在大照片空缺處的小照片、陸焉識手上的傷疤,都只用極短的鏡頭,在觀眾心中掀起層層波瀾。
看得出導演張藝謀對鞏俐和陳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時間在兩人的近景和特寫上,兩位演員也的確能將情緒的細微變化展示出來,同時又能做到相當內斂。只可惜導演有些過於沉迷於這種鏡頭處理方式了,隨著時間推移,便覺有些單調。
由於啟用了知名度相當的兩位主演,戲份比重也相當,影片傳遞出的是雙向的情感。陸焉識對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認識我了,我依然愛你;馮婉瑜對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愛」究竟是什麼,這種虛幻的感情算不算愛。影片將焦點集中在愛情之上,沒有對歷史背景進行過多著墨,但依然用細節告訴我們,經歷磨難的不止這一家人。(法制晚報評價[36] )
反方觀點
觀眾沒共鳴
在對《歸來》的批評中,最常見的就是稱其有意抽離時代背景,不敢直面歷史,以小情小愛消解社會傷痛。馮婉瑜與陸焉識的愛情很堅貞,兩人也夠痴情,這是創作者一開始就強加給角色的,角色成為執行命令的符號。然而直到結局他們本身沒有變化,對人物關系也沒有拓展。最通俗的愛情戲都要從一見鍾情講到一波三折,為了觀眾能對角色的遭遇產生共鳴,有了認同感才會有移情。而《歸來》卻是在一開始就生硬地把這個設定交代給觀眾,無論你是否接受,他們都要開始哭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張藝謀也如此熱衷讓觀眾哭了。《歸來》在對煽情的處理上,倒讓人想起內地另一位票房大導——馮小剛,比如他的《1942》或是《唐山大地震》。《歸來》的煽情方式與《唐山大地震》等非常類似,都是以苦情來煽情。每每傷感的音樂一起,復古的推鏡頭逐漸拉近角色那種傷感的臉,在眼淚與悲傷的氣氛下,觀眾就應該跟著哭了。
煽情不是壞事,只要煽得好,觀眾同樣很買賬。只不過,《歸來》的煽情方式實在不高級,反反復復始終是那幾招,靠角色的苦來喚起觀眾的同情。殊不知,好的煽情應該是由共鳴而引起感動,由感動而傷心落淚的。而一部片子連幾個主要人物都沒有塑造起來,不去通過情節來豐滿角色,僅能靠演員自己的修為來為自己增色。哭也許還會跟著哭,但談感動就很難了。
放低姿態但又不夠「通俗」
用通俗劇的標准去衡量《歸來》,會發現是遠遠不達標的。《歸來》確實有通俗劇的基本元素:一對相愛的情人、一個強大的阻力,始終經受考驗的感情又一直相濡以沫,這樣的設定確實很通俗劇。不過,相比經典的通俗劇,《歸來》又不那麼"通俗"。
以通俗劇的慣例,他們的故事會更多波折、更多困苦,會有不斷的情緒積累,會有更大的感情爆發。雖然很俗套,但確實很實用,觀眾也更容易買賬,並為之感動。單從劇情容量上,《歸來》並不豐滿。整部片子都很小,也很簡單,事件很少,而且一直在重復。就好像反復的相認、接站、讀信,這種不斷的重復並未對劇情以及人物變化產生太多推動。影片並沒有太多通俗劇式的驚心動魄與觸動人心。其中,只有第一場接站的戲份有戲劇沖突帶出來,四組人都在跑,並交叉剪輯在一起,營造出緊張感,這是唯一一場讓人覺得戲劇性很強的戲份。大多時候,你能看出創作者努力地傳遞兩人的愛意,卻始終是表面功夫。
《歸來》並不是爛片,也不是張藝謀最差的作品,但拿它談"歸來",差得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