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第一部用膠卷拍電影的電影是什麼
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
Ⅱ 有哪部電影中有出現有膠卷的鏡頭,最好是「有一個人拿著一卷膠卷,然後把它拉開」這樣的鏡頭
《天堂電影院》 《無恥混蛋》裡面有一段出現膠卷的鏡頭也很多
Ⅲ 昆汀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嗎目前為止有哪些電影是用膠卷拍攝完成的
昆汀號稱要用膠片拍攝到老(我認為這話有矛盾,膠片停產他還拍不拍?難道人家關閉的工廠專門為他生產幾千米膠片拍一部電影?那成本得多高啊)。
基本上2000年之前的電影都是膠片,你想看膠片電影,找2000年前出品的隨便一部,一直到卓別林時代的電影都是膠片妥妥的。
Ⅳ 什麼是電影膠片片比
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 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疊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疊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粘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片基 80年代電影膠片大多採用三醋酸片基,它由醋酐作用於短棉絨製成。此外,加有能改進塑性的增塑劑(如磷酸三苯)以增加片基的柔韌性。三醋酸片基不易燃燒,屬於安全片基,具有透光率高,抗張強度較好和電阻率較低等優點,是一種較理想的片基材料。但由於它存在著吸濕性較強、收縮率和脆性較大的缺點,還不能充分滿足影片對機械強度和幾何尺寸穩定性的要求。因此,人們在尋求更為理想的片基材料。聚酯和聚碳酸酯是兩種新型片基材料。聚酯又叫滌綸,是對苯二甲酸和甲醇進行酯化反應之後,再和乙二醇進行酯交換生成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最後經縮聚反應而成的。它製成的片基強度大、柔韌性好、吸水膨脹率小,所以耐磨、耐折、尺寸穩定。它還可做成較薄的片基,以減縮膠片的重量和體積,這種片基特別適用於需多次放映的拷貝片和需長期保存的資料片。用聚碳酸酯造成的片基與用聚酯造成的片基具有大體相同的機械性能。[]
感光乳劑層 乳劑層的厚度約在10~25微米之間,只佔膠片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卻是膠片的核心部分,決定著膠片的感光性能。它含有感光劑、支持劑、增感劑及補加劑等四類物質。
感光劑。百餘年來,攝影都以鹵化銀為感光劑。所用的鹵化銀包括氯化銀、溴化銀及碘化銀三種,均在乳劑制備時由硝酸銀和可溶鹵化物在明膠中反應生成。其中溴化銀感光最快,碘化銀本身感光很慢,但在乳劑中加入占溴化銀含量1~3%的碘化銀,就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感光度和反差。溴化銀和碘化銀合用的乳劑,叫溴碘乳劑,多用於制備感光快的膠片。氯化銀感光也很慢,常和溴化銀合用製造低感光度的材料。鹵化銀的感光作用,可以溴化銀為代表,用下式表示:
[s00003]
溴化銀晶體受光子沖擊後放出光電子和溴原子,帶正電的格間銀離子被該電子中和成為銀原子;銀原子聚集在溴化銀晶體上有缺陷或位錯的地方,聚夠一定數目後,便可形成顯影中心。許多這樣的顯影中心,組成看不見的潛影,它們在顯影過程中起著促進顯影的作用,使感了光的溴化銀顆粒全部還原為銀,形成可見影像。
鹵化銀是以單個晶體為單位進行感光的,一般說來晶體的受光面積愈大,接受光子的機會愈多,形成顯影中心的可能性也愈大。因此,感光速度快的膠片,乳劑中所含鹵化銀晶體較大,顯影後影像的顆粒較粗。隨著乳劑製造技術的改進,試驗成功了通過改變晶體結構、化學增感、光學增感來提高乳劑感光度的方法,因此可以不靠增大晶體的尺寸而製得高感光度的膠片。
支持劑。在制備乳劑過程中,需要一種膠體,使可溶的鹵化物與硝酸銀在其中反應,並使生成的鹵化銀懸浮其中而不發生沉澱和聚結現象。具有這種作用的膠體稱為支持劑。自1871年英國人R.L.馬多克斯發現用明膠制備的照相干板具有許多優越性以來,一直採用明膠作為制備照相乳劑的支持劑。明膠又名凝膠,是從動物的皮和骨中提煉出的上等膠。它的優點是有增感作用:明膠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化學物質,在乳劑的制備過程中,直接參與有利於提高感光效率的化學反應。因此所製成的乳劑比用其他支持劑製成的乳劑感光度要高得多。它還有易熔易凝的物理特性,為制備乳劑過程的工藝處理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1%以上濃度的明膠水溶液,在室溫下即可凝結成「凍」,稱為「凝膠態」;升高溫度則熔為液體,稱為「熔膠態」;把水分蒸發後,則成為固體,可以叫做「干膠態」。在制備乳劑過程中,隨著工藝的進程,需要不同的膠態。如乳化和塗布時,需要熔膠態;在洗除乳劑中不感光的鹽類時,則要求凝膠態;製成的膠片成品則需要干膠態。在明膠中加入適當的堅膜劑如甲醛,可以提高它的熔點,防止在加工過程中過度膨脹和軟化。採用高聚物接枝明膠技術,把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接在明膠分子上,使它的熔點大為提高,可以為高溫快速的加工工藝創造條件。明膠雖有上述的許多優點,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即它是用動物的皮和骨製成的,其化學成分隨動物的種類和生活史的不同而變化,用它作為支持劑製造的膠片性能不一致。因此有人試圖用高分子化合物來代替明膠。但還未能成功。
增感劑。分光學增感劑和化學增感劑兩類。光學增感劑是在乳劑中加入微量的增感染料而成的。由於染料被吸附於鹵化銀表面,擴大了吸收色光的范圍,因而擴大了感色性,提高了感光度。應用最多的增感染料是菁類,屬鹼性染料。第一個被用來製造全色片的菁類染料是頻那菁醇,它的感光范圍可到 640毫微米。現在已制出能感1300毫微米以上的感紅外乳劑了,但一般紅外片的感光范圍只增感到750~850毫微米。光學增感劑不僅能製造出各種不同感色性的黑白片,為攝影中運用各色濾光片以獲得各種藝術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為各種彩色攝影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礎。化學增感劑能提高鹵化銀本身對光的敏感性而不擴展其感色范圍。常用的化學增感劑有含硫化合物(如硫代硫酸鈉及硫脲)及重金屬鹽類(如硫氯酸金),分別稱為硫增感和金增感。化學增感劑的作用在於形成或擴大鹵化銀晶體上的感光中心,使乳劑接受較少的光子便可被顯影。所謂感光中心是鹵化銀晶體上由銀或其他雜質組成的微斑,或鹵化銀晶體本身的缺陷,這些微斑或缺陷可以把曝光時產生的銀集中在它上面。當它大到一定程度時,即成為促使該顆粒顯影的顯影中心。
成色劑。在常用彩色片的三層乳劑中還需分別加入能產生黃、品紅、青三種染料的成色劑。它們本身不是染料,但在彩色顯影過程中與顯影劑的氧化物偶合而生成各層所需要的染料(見)。
乳劑層中,除了含有上述四種成分外,還含有防止灰霧增長、保持乳劑性能穩定的穩定劑;防止乳劑發霉的防腐劑;提高乳劑熔點的堅膜劑以及一定量的濕潤劑和防止增感染料被空氣氧化的抗氧化劑。所有這些物質,在乳劑製造中統稱為補加劑。
電影膠片的類型及要求 膠片類型 電影膠片可分為黑白片和彩色片兩大類,它們又按不同的用途分為以下各種類型。
負片(顯影後稱底片)。這類膠片具有感光度高、寬容度大、感色性全和防光暈措施強等特點。負片是在各種亮度不同的照明條件下攝影用的,隨著照明條件和被攝對象的不同,對膠片感光度的要求也不相同。現有的電影負片可分為快速片、中速片和慢速片三種。中速片的感光度在ISO100度左右,這種膠片的影像質量較好,內、外景均可採用,是用途最廣的一個片種。快速片的感光度常在ISO400度左右,適於在較暗的環境下或內景拍攝使用,它的顆粒度比中速片稍粗,但其影像質量仍能令人滿意。慢速片一般用於外景攝影,有時用以拍攝人像,其感光度在ISO50度以下,顆粒較細,影像質量很好。一般外景所形成的光學影像的亮度范圍為1:32或1:64,負片的寬容度除了能容納這個亮度范圍外,還需留有一定的餘地,以防止曝光誤差造成的影像質量低劣,因此,一般負片的至少為 1.8(對數位),最好為2.1,即能容納的亮度范圍為1:128。
現代黑白電影負片均為全色片,彩色片也都是全色性的,是由紅、綠、藍三個感光層組合起來的,可感受全部可見光。彩色片對三層乳劑的感色范圍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以便獲得優美的色彩。彩色負片分日光型和燈光型兩種。前者的平衡色溫是5500開,後者為3200開。電影負片一般多為燈光型,在日光下攝影時,需加橙色濾光片,以濾去大部分的藍光和部分綠光,使光接近燈光的光譜成分。照相用的負片多為日光型,因為一般在戶外日光下拍照片的機會更多。
為了保持負片有較好的清晰度和防止光暈,所有的負片均需採取有效的防光暈措施。黑白負片多將片基染成淺色,彩色片則在背面塗以深色染料或碳黑,或在片基與乳劑之間塗棕色膠體銀。
正片。特點是反差大、灰霧小、顆粒細、不要求高感光度。為了保持放映拷貝有正確的影調還原,正片需要有較高的反差系數,以彌補底片反差的不足。為了保證放映在銀幕上的影像明朗,正片不能有明顯的灰霧。
中間片。指在製作大量拷貝時供製作所用的膠片。這類膠片具有顆粒細、解析度高、清晰度好、有足夠寬容度等特點。為了保證高清晰度,在這類膠片的乳劑層中常加入吸光染料以減少光滲現象,還加碳黑防光暈層和對片基染色以防止產生光暈。彩色中間片的反差系數均為 1.0,目的是使所做出的翻底片與原底能保持相同的反差。
反轉片。是一種在拍攝後能直接沖洗成正像的膠片。由於不需印製拷貝就可以直接放映,故多用於16毫米新聞電影、電視新聞及幻燈片的製作。反轉片也可用於從原底直接翻製成翻底片,由於減少了一道翻正工序,製成的翻底的色彩及清晰度都較好。還有一種彩色反轉拷貝片,專用以從16毫米反轉原片印製放映拷貝。
供拍攝使用的反轉片需兼備負片和正片兩方面的特性。具有感光度與負片相當、 反差比負片高、灰霧小、感色性全等特點。為了有效地防止光暈,16毫米反轉片多在片基與乳劑層之間塗以棕色膠體銀層以徹底阻止光線由乳劑面射達片基。
聲帶片。供錄制或轉錄光學聲帶之用。它具有反差大、顆粒細、清晰度和分辨力高等特點。
膠片的幾何尺寸 為適應不同規格影片的要求,電影膠片的幾何尺寸也有所不同。國際上通用的影片寬度有70、65、35、16和8毫米5種規格。此外,中國還有一種寬度為8.75毫米的小型影片,是1965年文化部為適應山區和邊遠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定的一種輕便片型在上述的各種片型中,35毫米的膠片是使用最廣的標准片寬的膠片,除了用以大量製作畫幅高寬比為1:1.37的普通尺寸的影片外,還用以製作變形和遮幅寬銀幕電影。70毫米的膠片,畫幅大,銀幕亮度和清晰度都較好,專門用以製作大幕或巨幕電影。65毫米的膠片是國際標准所規定的一種負片,專用以印製70毫米拷貝。16毫米的膠片多用於拍攝教學和電視片,60年代以來,也有人用以攝制藝術片,直接或經放大成35毫米拷貝後供發行放映之用。 8毫米影片則主要為家庭娛樂或為人數較少的場合放映用。1965年國際上又採用了一種超 8毫米影片,它的寬度仍為 8毫米,只是改變了片孔的位置及縮小了片孔的面積,使膠片的利用率增大了50%,這種影片在60~70年代曾得到迅速發展。
為了保證影片在放映時畫面穩定,不發生抖動和晃動現象,對電影膠片幾何尺寸的要求非常嚴格;國際標准規定膠片寬度的精度為± 0.025毫米。對片孔縱向距離的規定更為嚴格,其誤差不能大於0.01毫米。
膠片的保存 膠片的化學活性很強,在保存過程中會逐漸變質,並且易受環境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及放射性物質的影響而加速老化。彩色膠片有三層乳劑,保存過程中三層性能變化不一致會嚴重影響色彩平衡,因此對保存條件的要求更為嚴格。
未感光的膠片在使用前應一直保存在原封裝的片袋和片盒內,以防止環境濕度改變對它的不良影響。對於保存期限不超過6個月的膠片,應在13℃以下保存。如保存時間超過 6個月則需在-18~-23℃條件下保存。環境的相對濕度應在70%以下。一般相對濕度以15~30%為最好。封存的生膠片從冷藏庫中取出後,在打開片盒之前,需先將它放置於室溫下,待其溫度徐徐上升到室溫後方可打開,以免膠片上會有水分凝出。
60年代磁性錄像開始盛行以後,人們曾擔心過傳統鹵化銀膠片的前途。因為磁帶不需要後期加工並可反復使用,因而相對於鹵化銀膠片而言有很大優勢。但磁性錄像的清晰度尚待突破,而電影膠片的性能卻隨著新型成色劑的涌現和乳劑製作技術的飛躍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它在感光度數倍提高的同時,不但保持了良好的顆粒性,而且進一步改善了影像的清晰度和色牢度。在民用彩色負片已達到ISO3200度超高速的今天,電影膠片突破ISO1000度大關的日子已為期不遠。它的問世,將為電影藝術的創作提供更自由、更廣闊的天地。
Ⅳ 中國有哪些膠片電視劇
我知道的 是
劇名: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國家:中國
地區:中國大陸
集數:24集
類型:言情 劇情 偶像
導演:沈嚴
監制:陳道明
編劇:沈嚴
主演:佟大為 江一燕 朱雨辰 馮鵬 陳道明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劇情簡介
中國第一部全電影膠片拍攝的電視劇,故事以佟大為飾演的年輕記者李然為主角,李然是一個面對愛情存在極度矛盾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遭遇了幾段愛情故事,每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浪漫非凡,但也很殘酷,周蒙,劉漪,杜曉彬,這三個女人來來去……
還有一個電影 古裝膠片電影《青春的心》
兄弟連 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膠片拍攝的電視劇。
與其說是電視劇,還不如說是「電影連續劇」更為恰當。
因為《兄弟連》的拍攝載體已經用到了「膠片」。
而其他的電視劇則是用的beta機,或者數碼攝像機拍攝成的。
還有個現象。
好的電影導演(就說中國的張藝謀,陳凱歌,賈章柯,王小帥……)樓主見過這些人拍過電視劇嘛?
一個20集的電視劇。大概拍攝周期要3個月。(單機拍攝)。
一部長度為1小時30分鍾的膠片(即電影)大概周期也要三個月。
加之衡量一個國家的影視作品的標准通常以「膠片」的獲獎狀況掛鉤。
膠片是沒有像素之說的,也就是說它完全還原了鏡頭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而數碼設備都存在著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設備,歸根到底,畫面還是有一個第一個點組成的。同時,膠片在色彩的表現上,數碼設備很難媲美。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再一個膠片的價格昂貴,一部最普通的長片,一般單膠片就要花上百萬,數碼設備價格也不菲,但一般攝制組都是租用設備,成本明顯節省。
但最後說一點,只要在院線上映的(除了數字影院)必須得用膠片,也就是說,即便是用高清數字機拍攝的,放映時也要轉錄到膠片上,不然銀幕是無法放映出來的。
我都看過的哦 蠻好看的 尤其是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那個好好看 我都看的感動死了 呵呵 哭了好多次 希望你也會喜歡看滴 嘿嘿
Ⅵ 尋找一部電影有關一張膠卷的電影
白日夢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
導演: 本·斯蒂勒
編劇: 史帝文·康拉德 / 詹姆斯·瑟伯
主演: 本·斯蒂勒 / 克里斯汀·韋格 / 亞當·斯科特 /雪莉·麥克雷恩 / 西恩·潘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3-12-25(美國)
片長: 114分鍾
Ⅶ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Ⅷ 經典的黑白膠片電影,大家都喜歡看哪些你能寫出十個嗎
羅馬假日
一夜風流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
蝴蝶夢
謎中迷
卡薩布蘭卡
阿拉伯的勞倫斯
蒂凡尼的早餐
鴛夢重溫
亂世佳人(貌似這部也開始運用彩色膠片了)
Ⅸ 什麼電影最好看啊
《天堂電影院》,一部義大利電影,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電影史上一部不能不提的經典之作。 導演簡介 《天堂電影院》的導演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新銳導演,並在《天堂電影院》之後拍過《天倫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天堂電影院》為他奪得了「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成績斐然。 劇情介紹 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成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費多則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放映師所扮演的是個引領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帶領著多多成長。在他死後,他留給多多一盒膠卷,重新串連起多多遺失了三十年的回憶與情感。 在義大利南部小鎮姜卡爾多,童年的小托托不僅喜歡看電影,還喜歡看放映師艾弗達「剪」電影:在40年代的義大利小鎮上,電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經由牧師檢查,把認為觀眾不宜的鏡頭(比如接吻戲)嚴格地剪掉之後,才可以放映。所以,觀眾每當發現接吻鏡頭又被刪去了的時候,就會全場起鬨、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觀眾們又會集體嚎啕大哭,總之電影院里總是熱鬧非凡。 小托托把那些在轉動中帶來神奇影像的膠片視若珍寶,他的理想就是成為像艾弗達那樣的電影放映師。不過艾弗達看到了小托托的聰慧伶俐,他認為小托托將來一定會有更遠大的前程,他勸小托托離開小鎮:「不要在這里呆著,時間久了你會認為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小托托還很難理解艾弗達的話,他每天來放映室跟艾弗達學習電影放映。好心的艾弗達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電影,搞了一次露天電影,結果膠片著火了,小多多把艾弗達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艾弗達雙目失明。小多多成了小鎮唯一會放電影的人,他接替艾弗達成了小鎮的電影放映師。 托托漸漸長大,他愛上了銀行家的女兒艾蓮娜。初戀的純潔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對小情侶的海誓山盟被艾蓮娜父親的阻撓給隔斷了,托托去服兵役,而艾蓮娜去念大學。傷心的托托從此離開小鎮,追尋自己生命中的夢想…… 已經人過中年的托托回到家鄉,又見到了當年的戀人艾蓮娜,才發現當初艾弗達的苦心:當年艾蓮娜的消息被艾弗達偷偷隱藏起來,他把自己難以實現的人生夢想,寄託在眼前這個英俊明媚如陽光照耀的少年身上,為了托托的前程不被愛情耽擱,他隱瞞了艾蓮娜來找過托托的事。托托在影院的廢墟中找到了當年艾蓮娜留給自己的紙條,往事歷歷,人生的機緣巧合已經成為過去,更沒有辦法計較種種離合之間的得失。 故鄉的小鎮,電影已經被電視取代,昔日的電影院也已經滿目破落即要被炸毀來修建停車場。小鎮的人都想觀看影院炸毀,新鮮好奇的年輕人和感慨惆悵的老人們聚集而來。曾經容納小鎮人們的嬉笑怒罵的天堂電影院,轟然倒塌。 托托回到城市,他打開老艾弗達留給他的禮物:一盤電影膠片,當初被刪去的接吻鏡頭都被接在一起。當初小托托曾經那樣百般企求而不得的膠片,現在老艾弗達一並送給了他,連同一些令人緬懷的記憶、一些流逝的歲月與夢想、以及那個已經過去的曾經帶給人們天堂般幸福感受的電影的時代。 關於影片 本片是義大利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的成名作,也是歐洲當代藝術電影中最為中國觀眾熟悉和感動的一部。影片有一種溫暖人心的酸甜,讓電影的無窮魅力得到釋放。本片是為熱愛電影的電影工作者、電影觀眾而精心製作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禮贊,榮獲戛納影展特別評委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對生活於俗世的人們,電影院也許正是一座塵世的天堂。《天堂電影院》中出現的人物,無論是著名的電影導演、放映員還是觀眾,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態:與電影的聯系遠遠超於日常生活。他們活動的中心場景是電影院。與此相關,似乎他們生命的主題也是電影。動人心弦的是,電影中的愛情鏡頭被一一剪斷,當人們把它重新連接在一起時,這個令人懷想、沉思、感慨的主題顯得更加悠遠而有力。 回憶形成了影片的基本構造。緬懷之情又自然而然傾瀉於回憶之中,成為一種綿長的格調。天堂影院的興衰,極為確定而又充滿情感地與一種文化的興起與衰落相對應。不斷的閃回鏡頭與現在時空鏡頭交疊映現,小托托成長為大導演,當年的放映員已辭別人世,昔日爆滿的影院在一瞬之間化為灰燼。這種極為強烈的對比手法,使影片中的時空變化獲得了展露時空本身的強大魅力。 從童年的多多開始回憶,然後是青年的多多,直到多多離開小鎮,回憶結束,閃回到現實,多多坐飛機回到了小鎮。這就是影片敘事結構的骨幹,需要說明的是,回憶部分一直如流水般發展,沒有一次閃回到現實。影片選擇簡單自然的敘事結構目的很明確,回憶往事時,人們往往選擇一個安靜之處,不希望被打擾,記憶最深處的碎片需要慢慢梳理。影片的各個環節處理得自然流暢,比如中年多多躺在床上回憶時,海風吹到屋內,屋內的風鈴叮當作響,這時鏡頭一轉,閃回到童年多多,他在教堂里睡覺,手裡拿著祭司用的搖鈴,比如阿爾夫萊多的手撫在童年多多的臉上,再展開時,多多已經長大。 在敘事的主幹上還生了幾個生動的枝條,與主幹相映成趣。比如阿爾夫萊多彷彿象徵著電影的發展歷程,他從默片時代就開始在電影院放片子,當他和多多相處最快樂的時候,恰恰也是人們最熱愛電影的時光,當他在大火中失明,多多替代了他,繼續為人們製造快樂,穿插期間的電影也在向我們展示著電影在技術、形勢和內容方面的的發展(比如膠片的發展,比如吻戲被刪到色情片,比如從黑白片到彩色片等等),當多多陷入情網,電視誕生了,開始對電影院悄然發起進攻,阿爾夫萊多離世後,天堂電影院被炸毀,那似乎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電影不再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線觀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6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