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鏡頭的詳細介紹
景別指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可分以下幾類: 遠景表現遠距離的人物及廣闊范圍的空間環境全景表現人物全身及周圍的環境中景表現人物膝蓋以上的部分近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特寫表現人物、物體或環境的細部電影攝影中還沿用著其他一些景別名稱,如「大遠景」、 「大全」、 「小全」、「人全」、「中全」、「半身」、「中近」、「近特」、「大特寫」等等,是以上5類景別的更細致劃分。
鏡頭分為不同的景別,是為了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殊表現方式,根據表現對象的大小遠近、內容的主次輕重,給予恰當的表現,以達到准確地敘述和藝術地描寫之作用。各類景別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同時,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如遠景、全景可以整個地展示人物動作、廣闊的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在表現群眾場面、運動場面,顯示人物行為與精神氣勢,描繪氣氛、意境等方面具有較突出的表現力。特寫、近景表現的內容單一、集中,可以將對象放大,不僅再現、描繪得特別清楚細致,而且具有突出與強調的作用。中景長於展示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交流和關系,在敘述內容時起著重要作用。 電影藝術發展的初期,鏡頭都是固定拍攝的。大量使用移動攝影,是近幾十年的事。攝影機的運動方式可歸納為如下幾種:
搖──中心位置不變,向縱橫各方向搖攝;
推、拉──利用移動車或攝影師走動向攝影對象推進或拉遠地拍攝;
伸、縮──利用變焦距鏡頭的調整,攝取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畫面。拍攝的結果在透視方面與推、拉鏡頭不同;
移──不固定跟隨某一對象,縱橫移動著拍攝;
跟──跟隨一個或數個運動著的對象拍攝;
升、降──在升降機上,在升高或降低的運動中拍攝。
各種方式可以單獨或結合起來使用。用這些方式拍的鏡頭,分別被稱為搖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總稱為運動鏡頭。鏡頭的運動與被攝對象的運動結合起來,組成了電影場面調度。它們使畫面更為生動、豐富,增強視覺動感,有助於形成富於表現力的藝術節奏與氣氛。 (establishing shot)
正如它的名稱所表明的那樣,是一個廣角鏡頭,通過它,觀眾可以知道這一組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在剪輯的過程當中,它通常是被採用的第一個鏡頭。觀眾由此被帶入到敘事或行動中去。這一技術通常被用來標明系列地點的轉換當中。如《黃靜媽媽的日子》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列印部轉換到屍檢部門前有一個大的廣角鏡頭交代以下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觀眾由此對以後發生的事件有了一個定向性的期待,從而被引入到敘事當中。 (the master shot)
它是一個從客觀觀察者角度來長時間記錄主要,中心事件的一組廣角鏡頭,比如在大型會議中我們可以看到主鏡頭是講話人在台上做發言。但是這樣的一組長時間對准一個對象的鏡頭會比較單調,那麼主鏡頭會在間歇中轉換視角,以給觀眾一個不同的視角,同時在剪輯過程中可以切入其他畫面,以彌補主鏡頭本身的缺陷。主鏡頭,如果仔細計劃的話,可以彌補聲音或畫面從存在的連貫性問題。
❷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2)電影用到哪些鏡頭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❸ 同的電影電視劇分別使用的是什麼鏡頭
分鏡頭與分鏡頭稿本的格式
電視教材是由電視畫面與聲音共同去表達教學內容的。一個15分鍾的專題電視教材,就是電視畫面連續在電視屏幕上呈現15分鍾,這些連續呈現的畫面是由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的。最簡單的電視教材畫面也是有許多鏡頭連接起來的。
鏡頭和鏡頭的組接使電視手法之一,利用電視的手法去呈現教學內容是電視教材的一個特色。我們編制電視教材,就必須對鏡頭和鏡頭的組接由有透徹的了解。
1、 鏡頭與鏡頭組
(1) 鏡頭
什麼是鏡頭?這里的鏡頭不是指攝像機的光學鏡頭,而是指攝像機拍攝下的畫面。所謂鏡頭,就是攝像機從開始拍攝直到停止拍攝之間所拍下的連續畫面。換句話說,鏡頭就是攝像機連續拍下的一段由不同畫幅的畫面。這里應注意他是「連續拍攝」下的,不是經剪輯(編輯)連接起來的,每一編輯點的前後已經是兩個鏡頭。
鏡頭有長有短,電視教材中使用的場鏡頭比較多。一步15分鍾的專題電視教材,大概有100個鏡頭,平均一個鏡頭約10秒鍾。但電影股市或,情節緊張的段落會用許多短鏡頭,一般是3-5秒,有些甚至少於一秒。電視廣告片的短鏡頭更多,一個30秒的廣告,往往也有幾十個鏡頭。長鏡頭增加真實感,且能邊看邊思考;短鏡頭會加快進行的節奏,容易造成緊張氣氛,同時加大了傳送的信息量。鏡頭的長短應有教學內容的性質及其表達的要求決定。
(2) 鏡頭組
我們將分別拍攝下的鏡頭組接起來,不是隨意的。鏡頭組接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還要依據一定的藝術手法。我們編制電視教材不能照搬電影、電視的藝術手法,也要防止那種只講課堂教學班上電視屏幕的做法,要充分使用影視的藝術手法去呈現教學內容,才能編制出高水平的電視教材。最基本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就是應用鏡頭組去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里,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它只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能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是句子,它由詞和片語依據語法規則連接構成。在畫面語言里,最小的單位是鏡頭,它通常只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相當於「詞」。通常有幾個鏡頭連接組成的鏡頭組,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也就相當於「句子」,稱為「蒙太奇」(montage)句子。例如下面幾個鏡頭:
(1) 一學生在座位上,(2) 凝視著前方。(中景)
(3) 教師在講台的黑板前板書。(全景)
(4) 學生在筆記本鞋子。(近景)
上面每一個鏡頭單獨出現時,只能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若將(1)和(2)連接在一起,則表示:學生在認真聽教師講課。這是一個完整的意思,構成了一個句子。若將(1)、(2)和(3)連接起來,則表示:學生在用心聽課作筆記,構成了一個內容更豐富更完整的句子。
通常是有幾個以上的鏡頭組成一個鏡頭組。但一個能夠表達一段完整意思的鏡頭,也可以成為鏡頭組。比如,將上例(1)和(2)可連續拍攝為一個鏡頭:「一學生在座位上,凝視著前方的側影;鏡頭搖向講台,教師在黑板前板書。」這一鏡頭已經完整表達了「學生在認真聽教師講課」的意思,也是一個鏡頭組了。但是沒有表達完整意思的單一鏡頭不能稱為鏡頭組。如,「學生在座位上,凝視著前方」的鏡頭,只有和後面看到什麼的鏡頭相接,才能構成表達完整意思的鏡頭組。
鏡頭組可以由同一時間或空間拍攝下來的若干個鏡頭組成,如上例在教室這一空間里的師生活動;鏡頭組也可以由在不同的時間或空間拍攝下來的若干個鏡頭組成,比如將教室里拍下的「學生在座位上凝視著前方」的鏡頭,和另一個時間在劇院里拍下的「演員表演精彩的芭蕾舞」鏡頭,以及在電視素材帶上剪輯的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觀眾熱烈鼓掌」鏡頭,組成一個完整意思的鏡頭組。
由若干個鏡頭構成的鏡頭組,往往會產生新的含義,其到單個鏡頭不能祈禱的作用,產生出比每個單獨鏡頭更豐富的意義。蘇聯庫里肖夫為此曾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使用一個演員無表情的臉的鏡頭,然後一次把他放在一碗湯、一個孩子做游戲、一個老婦人屍體的三個鏡頭前面,這樣就分別表現了飢餓、溫情、悲傷三種不同的含義。這是由於上下鏡頭的連接,產生了使觀眾聯想的作用,賦予了它新的含義。
一篇文章的構成是這樣的:由若干詞彙按語法構成完整意思的句子,由若干個句子構成段落,再由若干個段落構成一篇文章。電視教材的構成和文章由完全類同之處:由若干個鏡頭按影視語言的「語法」去構成具有完整意思的鏡頭組,由若干個鏡頭組去構成電視教材的段落,在由若干個段落構成一部電視教材。編制電視教材就應該從鏡頭、鏡頭組和段落的結構上下功夫。
2、 分鏡頭
(1) 什麼十分鏡頭
分鏡頭的工作,是編制電視教材的重要工作環節,就是要將文字稿本上各處的畫面意義,分成若干個鏡頭,以及由它們組成組去表現文字稿本的內容意義。比如,在文字上寫出的形象為:「一個小孩在馬路上撿到了一分錢,把錢交給了民警叔叔。」在分鏡頭時可以分成這樣幾個鏡頭:
1、 全景,2、 小孩在路上邊蹦邊跑,3、 突然停下,4、 低頭;
5、 近景,6、 小孩低頭看;
7、 特寫,8、 馬路上的一分錢硬幣;
9、 中景,10、 小孩彎腰下蹲拾錢;
11、 全景,12、 小孩向前跑去;
13、 近景,14、 小孩將錢交給了民警叔叔。
將上面六個鏡頭串接起來的鏡頭就完整地表達了腕子稿本的內容,有頭有尾,交待清楚。當然這樣的內容,你也可以分成另外六個或四個甚至八個鏡頭,這就看的構思與藝術手法了。如何分才能更有效地區呈現同一內容,這得有一定理論與方法作指導,我們將在下面去論述。
最初的原始電影是沒有分鏡頭的,它只是用一個全景,把風光、故事、表演等,從頭到尾拍在一個鏡頭里。一部片只有一個鏡頭,當然這種電影是很短的。後來電影師才發現:可以改變攝影機與被攝物的距離,去拍成全景、中景或近景,使原來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片被分切成許多鏡頭,這就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表現力,是單純的紀錄式原始電影,進入了電影藝術的發展階段。
電視教材應認真重視與做好分鏡頭工作,應充分利用電影分鏡頭這一藝術手法,使電視叫才能有更強的表現力。
(2) 分鏡頭的依據
1. 依據視覺心理的規律
電影電視的畫面是給觀眾看的,觀眾看時就又怎樣看得更清楚被拍攝對象的心理活動。比如,是從遠處看,還是近處看;是整體看,還是局部看;是從高處看,還是從低處往上看;是跟著看,還是固定下來詳細看;另外,使觀眾看,還是劇中人看,等等,這些都是根據視覺心理規律去分鏡頭所用的景別與拍攝技巧。
2、 依據蒙太奇組接的原則
用蒙太奇手法去進行鏡頭組接,從而構成鏡頭組,是分鏡頭的重要依據。這方面的知識,將在第三、四節作系統的介紹。
3、 分鏡頭稿本及其格式
(1) 分鏡頭稿本的性質、作用
電視教材分鏡頭稿本,就是依據文字稿本區分出一個個可供拍攝的鏡頭,然後將分鏡頭的內容寫在專用的表格上,成為可供拍攝、錄制的稿本。它的內容包括有:(1)將文字稿本的畫面內容加工成一個個具體形象的、可供拍攝的畫面鏡頭;(2)排列組成鏡頭組,並說明組接的技巧;(3)相應鏡頭組的解說詞;(4)相應鏡頭組或段落的音樂與音響效果。
依據文字稿本加工成分鏡頭稿本,不是對文字稿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稿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稿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已接近電視,或者說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獲得某種程度可見的效果。
分鏡頭稿本的作用,就好比建築大廈的藍圖,是為電視教材的攝制提供依據,全體攝制人員根據分鏡頭稿本,分工合作,協調進行攝、錄、制的各項工作。
(2) 分鏡頭稿本的格式
講授型電視教材,多數採用講演稿式與教案式文字稿本,它的電視畫面是一教師形象為主的長鏡頭畫面,相應的分鏡頭稿本比較簡單,可以在原來文字稿本基礎上註明拍攝鏡頭的類別與技巧。但對圖解性和戲劇型電視教材的分鏡頭稿本,必須將每個畫面鏡頭、鏡頭間的組接技巧、相應的解說詞、音樂與音響效果等寫清楚。為了方便寫作和使用,通常採用表格的形式。(見表5-1)
表5-1 分鏡頭稿本的格式
鏡號 機號 景別 技巧 時間 畫面 解說 音響 音樂 備注
現將表中個欄目的含義作簡要說明:
1、 鏡號:即鏡頭順序號,2、 按組成電視教材的鏡頭先後順序,3、 用數字表示。它可作為某一鏡頭的代號。拍攝時,4、 不5、 必按這一順序拍攝,而6、 編輯時,7、 必須按這一順序進行編輯。
8、 機號:現場拍攝時,9、 往往是用2-3台攝像機同10、 時進行工作,11、 機號則是代表這一鏡頭是由那一號攝像機拍攝。前後兩個鏡頭分別用兩台以上攝像機拍攝時,12、 鏡頭的連接,13、 就在現場馬上通過特技機即將兩鏡頭進行現場編輯。若是採用單機拍攝,14、 後期在進行編輯的錄制,15、 標16、 出的機號就沒有意義了。
17、 景別: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18、 它代表在不同19、 距離觀看被拍攝的對象。能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反映對象的整體或突出局部。
20、 技巧:電視技巧包括有攝像機拍攝時鏡頭的運動技巧,21、 如推、拉、搖、移、根等,22、 以及鏡頭畫面的組合技巧,23、 如分割畫面和鍵控畫面等,24、 還有時鏡頭之間的組接技巧,25、 如切26、 換、淡入淡出、疊化、圈入圈出……等。一般在分鏡頭稿本中,27、 在技巧欄只是標28、 明鏡頭之間的組合技巧。
29、 時間:指30、 鏡頭畫面的時間,31、 表示該鏡頭的長短,32、 一般時間是以秒去標33、 明。
34、 畫面內容:用文字闡述所拍攝的具體畫面。為了闡述方便,35、 推、拉、搖、移、跟等拍攝技巧也在這一欄中與具體畫面接合在一起加以說明。有的包括畫面的組合技巧,36、 如畫面是屬分割兩部分合成,37、 或在畫面上鍵控出某種圖像等。
38、 解說:對應一組鏡頭解說詞,39、 它必須與畫面密切40、 配合。
41、 音響效果:在相應的鏡頭標42、 明使用的效果聲。
43、 音樂:註明音樂的內容及起止位置。
44、 備45、 註:方便作記事用,46、 有時把拍攝外景地點和一些特別要求寫再此欄。
為了讀者獲得分鏡頭稿本的初步印象,請參看書末附錄的分鏡頭稿本實例。
❹ 拍電影所用鏡頭和普通單反鏡頭相比有什麼區別
電影鏡頭和單反鏡頭可以算是2個類別了。差別主要有
1,卡口。現在網路電影為了省錢用的是EF卡口的鏡頭一些大的電影廠商為了適應市場也開始出售EF卡口的鏡頭了但畫質光圈沒得選只有一種。但是在正真的數字電影機中式沒有EF卡口的都是PL卡口電影鏡頭製造商在這種卡口上提供多種畫質的選擇比如蔡司的CP系列UP系列MP系列一般小成本的數字電影也是要UP起步的。
1,畫質。電影鏡頭和單反頭在解像力上不是一個級別的,電影頭中最差的也要比單反鏡頭要強太多了。電影鏡頭能夠很好的還原事物細節,色彩通透,顏色過渡均勻自然。事物輪廓出對比明顯。
2,操控性上。單反接頭主要是要攜帶方便,所以製作的都比較緊湊所以在跟焦是會容易跑焦行程很小,電影鏡頭的跟焦行程是很足的能夠很好的保證你的跟焦。
3,片組。單反鏡頭在選擇上一般都會選擇變焦頭而廠家也多生產變焦頭但為了壓縮成本在鏡頭片組的選擇中只會從中選擇在不同的焦段你會損失畫質色彩,就是定焦頭由於為了方便片組透鏡也會小片組較少材質的通透性差,電影頭多為定焦頭片組專為這個焦段製作主要考慮的是效果而非成本,所以片組多透鏡大通透性也要好上很多,電影的變焦頭為了滿足在個焦段的畫質要求就會在鏡頭中加入多個片組是其在畫質上不受損失所以電影鏡頭的變焦頭都是巨無霸必須上支架才可以不然是沒法上到機器上的。同樣電影變焦頭的價格是十分昂貴的便宜的幾十萬貴的幾百萬。
4,收購單位的要求。照片收購時對你所用的鏡頭是變焦還是定焦是沒有要求的,但是在電影拍攝中在技審時對畫面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明確要求定焦頭拍攝的比例。
綜上電影鏡頭和單反鏡頭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畫質那不是一個級別的。操控性上電影頭要好很多,在攜帶方便上單反鏡頭要方便的多,電影都必須要一個大的航空箱才能裝下一組鏡頭。
❺ 用單反拍微電影都應該用什麼鏡頭都什麼地方會用到這些鏡頭請詳解
最常用的是24-70 F2.8鏡頭,最常用較短,光圈也大,但是性能並非最優的。
如果追求成像質量,蔡司的35 1.4、85 1.4最為常見,可以非常輕松營造出背景虛化,並且前景仍然銳利無比的畫面。
❻ 電影有哪些拍攝手法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學音樂或美術的組合體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❼ 一部電影一般由多少個鏡頭組成
目前,在我國的影視界電視畫面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認為電視畫面就是電視圖像,從技術上講是對的。從造型上來講,圖像只是畫面的視覺媒介,是電視畫面的構成元素,畫面和圖像的含義又不完全一樣。電視畫面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內,用固定的或運動的方式,看來是用一台攝錄機或其它手段不間斷地攝錄或製作出來的,在電視
節目中起著一定作用,並具有承上啟下關系的一個片段。從編輯角度來講是指兩個編輯點(出點和入點)之間的一段片段。其它手段指膠片、電腦等。有的書上講:從攝像角度來講,是指從開機到關機這段時間所攝錄的一段形象素材。這樣講也是不錯的,但不夠嚴格。有的
畫面是多次開機關機完成的(如停機再拍、動畫片、木偶片)只要看來是一次連續拍攝的就是一個畫面。電視畫面是電視語言的基本因素,也是攝像造型的基本單位。一個畫面的時間可以長到幾分鍾,也可以短到幾秒鍾,甚至可以短到不到一秒鍾只有幾個畫幅。比如閃電、炮擊,三、五幀即可構成一個畫面。錄制一集電視劇一般是由許多內容、長短、景別各不相同的畫面組成的,一部(集)電視劇,只有一個畫面的現象是不存在的,就是多機拍攝、現場切換方式也不可能只有一個畫面。多機拍攝時,兩個切換點之間的片斷,就是一個畫面,用一台攝像機現場直播可能會出現用一個鏡頭畫面把整個節目傳送或錄制下來,只起傳送或記錄工具的作用,並無美學可言,不在討論之例.就電視劇和電影而言,一集(部)究竟有多少個鏡頭組成,沒有具體規定。一般來講,大約由300-500個鏡頭畫面組成。但也有例外,如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由1500個鏡頭組成。國產影片《他在特區》只用了182個鏡頭。
一個長鏡頭,(不間斷攝錄的)根據需要,可以斷開,在其中插入另一鏡頭,這時攝錄的一個鏡頭在剪輯(編輯)中便成了兩個鏡頭(畫面)。
❽ 在電影中運動鏡頭有哪些種類,怎麼運用
電影就是可攜帶式運動的文學。如果不讓鏡頭動起來,你憑什麼讓觀眾不去買小說或看舞台劇,而掏錢去一個保持呆板姿勢近2小時,還帶廣告的電影院呢?「不懂得電影鏡頭的運動,可以說你就不會看電影,不會寫劇本,不會做電影,不懂電影。」——周傳基一般的電視劇製作上,就不會花很多精力去設計一些運動畫面,往往只是通過反復地切鏡頭和重復著使用一些簡單動作以避免視覺的單調。而常見的美國大片中,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往往使用大幅度的攝影機的運動去表現其動感,如影片《無間道風雲》中,僅僅是馬特達蒙上台階的一個鏡頭,要通過升降機的運動去拍攝,動感十足。(影片《無間道風雲08:20)沒有運動的電影是難以想像的,若想要對運動畫面作更深入的分析,則要從場面調度的各個因素來進行更詳細地剖析(景別,景深,角度,構圖,布景,光線,走位等等)當然還有一點極其重要的就是鏡頭對影片含義的表達。運動是電影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電影能夠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重要因素。運動鏡頭主要是指鏡頭自身的運動,就是用運動攝影的方法拍攝的鏡頭。在影視作品中,處於靜止狀態的畫面鏡頭是不多見的。大量的是運動的鏡頭。1.推鏡頭——被攝對象位置不變的情況下,攝影機向前緩緩移動或急速推進的鏡頭。用推鏡頭,使銀幕的取景范圍由大到小,畫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漸被推移畫面之外,主體部分或局部細節逐漸放大,占滿銀幕。在景別上也由遠景變為全、中、近景甚或特寫。此種鏡頭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體,使觀眾的視覺注意力相對集中,視覺感受得到加強,造成一種審視的狀態。它符合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由遠而近、從整體到局部、由全貌到細節的觀察事物的視覺心理。2.拉鏡頭——與推鏡頭的運動方向相反,攝影由近而遠向後移動離開被攝對象;取景范圍由小變大,被攝對象由大變小,與觀眾距離也逐步加大。畫面的形象由少變多,由局部變化為整體。在景別上,由特寫或近、中景拉成全景、遠景。拉鏡頭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3.搖鏡頭——攝影機不作移動,藉助於活動底盤使攝影鏡頭上下、左右、甚至周圍的旋轉拍攝,有如人的目光順著一定的方向對被攝對象巡視。搖鏡頭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間、介紹環境方面有獨到的功用。左右搖常用來介紹大場面,上下直搖又常用來展示高大物體的雄偉、險峻。搖鏡頭在逐一展示、逐漸擴展景物時,還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4.移鏡頭——攝影機沿著水平方向作左右橫移拍攝的鏡頭。移鏡頭是機器自行移動,不必跟隨被攝對象。它類似生活中的人們邊看邊走的狀態。移鏡頭同搖鏡頭一樣能擴大銀幕二維空間映像能力,但因機器不是固定不變,所以比搖鏡頭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畫面的局限,擴大空間視野,表現廣闊的生活場景。5.跟鏡頭——攝影機跟隨被攝對象保持等距離運動的移動鏡頭。跟鏡頭始終跟隨運動著的主體,有特別強的穿越空間的感覺,適宜於連續表現人物的動作、表情或細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