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藝謀的影片都是啥風格
張藝謀導演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作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的電影作品在具有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特色的同時,還具備極強的個人電影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張藝謀導演是真正的將生活融入到電影藝術當中去,從生活中,深入發掘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體思想,表達他對人文主義的理解,抒發自己的情懷,探究社會歷史變化的歷史淵源和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作品往往都展現出很強的思辨性和創新性。並且,張藝謀導演還通過電影深入的探索社會個體的心理活動,力求表現最真實的民族心理結構,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引人深思。首先,張藝謀導演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對紅色,更是情有獨鍾。看過張藝謀導演作品的人大多都能發現,張藝謀導演在影視作品中對於紅色的運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紅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後的血紅畫面」,再到《菊豆》中的「紅染布」,又到後來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都十分鮮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可以說是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中,沒有平白無故出現的顏色,每出現的一種顏色都是為電影主題或者敘事服務的。色彩是一種極其富有美感的神奇藝術,張藝謀將它運用到了極致,在他的影片中,張藝謀導演可以運用各種顏色的交替變化來進行敘事,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頌蓮身上衣服顏色變化,《我的父親母親》中現實與回憶的黑白與彩色的對比,都是張藝謀在用色彩講故事,並且是講的非常細膩的那種,讓受眾看了之後,不自覺的就被帶入到故事當中去,突然之間就被打動,因為張藝謀導演將色彩在電影中的敘事與造型作用,運用到了極致。
其次,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風格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張藝謀導演在電影中,不管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是怎樣的,他總是通過一種近乎主管的態度去深入探尋劇中人物的心理結構,關心劇中人物的生存環境和命運變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張藝謀導演對表面風光實則不然的皇後形象的塑造,就具備極為深刻的人文關懷,雖然身份尊貴,但仍然逃不出命運的折磨,只能「高貴而卑微」的活著。這也是張藝謀導演作品裡的一大亮點,不論劇中人物的身份多麼高貴和低賤,張藝謀導演總是能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深入的去探究個人命運與社會命運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人物與環境的沖突中,去研究和表現深刻的人文主義情懷,因此,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作品風格,具有極強的人文關系!
⑵ 張藝謀導演的創作風格
在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群體中,沒有任何一位導演的電影藝術創作像張藝謀這般「漂浮不定」。作為攝影師參與創作的《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等由於受到了導演的創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於攝影技巧之內的藝術創作才能還有限。但是當1987年《紅高粱》橫空出世之後,其電影的藝術創作始終走在了中國導演們的前沿。什麼是風格?張藝謀的同班同學,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曾說:「影片分析手冊」,那麼電影風格除去蘊藏在其內部深刻的主題闡述之外,最能夠為觀眾所觀的就是視聽語言的創作。張藝謀電影的藝術風格則主要是通過視聽語言的創新與探索和主題闡釋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變更的。
當然,張藝謀電影中所蘊藏的主題,一直都有與第五代所傳承和發展的「文化批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一般都會將人物放置於歷史(古代和現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討人性和內心最純粹的表現。陳凱歌醉心於歷史的解析,黃建新醉心於都市的迷惘,田壯壯醉心於宗教的詮釋,而張藝謀的電影主題,一直都離不開對傳統的精神家園的反觀。《紅高粱》所表現黃土高原上人們天然的「精神勁」;《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所反應的傳統封建文化對新生女性思維的壓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現農村法制思想的萌發;《我的父親母親》中對於純真萌生的愛情的一種渲染;以至於張藝謀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釵》所呈現出的那種社會主義主流思潮「革命主義精神」,這些都深刻的反應著張藝謀本身對於個人和群眾內在精神生活的寫照。張藝謀的電影與陳凱歌電影關於電影主題性和內涵性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陳凱歌更加註重於歷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張藝謀則更加註重於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歷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張藝謀的電影風格從1987年《紅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可以呈現以下的幾種大的宏觀劃分,但是劃分之中也有小的區別。
⑶ 張藝謀作品有哪些
1、《老井》
西安電影製片廠於1987年出品的劇情片,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吳天明執導,由張藝謀、梁玉瑾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為弟弟換娶親的錢嫁給年輕寡婦喜鳳的孫旺泉與巧英姑娘的微妙感情,以及孫旺泉帶領老井村村民成功建成水井的故事。
2、《紅高粱》
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 。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3、《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張藝謀1987年導演的電影代表作《紅高粱》中的插曲,由趙季平作曲,張藝謀作詞,具有濃烈西北風的粗獷風格,一經播出就深受大家喜歡,並且紛紛模仿翻唱。
該歌曲流行較廣的演唱版本有張藝謀版,姜文版,趙傳版,庾澄慶版,騰格爾版等。張藝謀和姜文一張口就唱出了西北的豪放、粗獷,庾澄慶則用通俗唱法演繹了歌曲的流行音樂的版本。
4、《古今大戰秦俑情》
改編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是由程小東執導,鞏俐、張藝謀、於榮光主演的古裝奇幻愛情電影。影片分別以秦朝、民國及20世紀7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秦朝郎中令蒙天放與少女韓冬兒的三世愛戀。
5、《菊豆》
張藝謀、楊鳳良執導的劇情片,由鞏俐、李保田、李緯主演,於1990年4月21日在日本上映。該片改編自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青年女子菊豆在嫁給染坊主楊金山後,因不堪忍受性無能的丈夫虐待而愛上丈夫的侄子天青並生下一子天白,最終釀成人倫悲劇的故事。
⑷ 張藝謀所有的電影
電影界有很多著名的導演,比如說張藝謀,馮小剛和陳凱歌等等,他們雖然都是第五代導演,可是比起那些前輩他們也毫不遜色,在這些導演的領導之下自然是創作了許多作品,並且還在國內外贏得了許多獎項為我國掙得了不少的榮譽也讓世界真正的認識到了中國電影的獨特魅力。
知名的導演
後來姜文也繼續拍攝了許多作品,而隨著大家對作品認可度的提升,姜文也讓每個人都認為他已經成為了高質量電影的代名詞。
⑸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
1、《紅高粱》
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作品。該片演員全部是非專業演員,使得該片更像一部紀錄片。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在得知學生張慧科輟學去城裡打工後,她獨自一人踏上了進城尋人之路的故事 。
⑹ 張藝謀電影 風格是 什麼
一、改編類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就是很典型的小說改編類。通過小說的手法講述電影內容。同類的電影還有《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換了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肯定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對原著造成極大地改動,例如《白鹿原》電影,就出現了大幅度地變動,個人認為僅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改編類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篇類小說有較為龐大和復雜的故事和內容,如何將內容局限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例如《歸來》,因為時長限制,便弱化了對陸焉識以前生活的情節。重點表達陸焉識歸來之後的情節。 無論是《歸來》、《紅高粱》、還是《活著》,都高度還原的原著內容。雖然有刪減,但不失真,劇情緊湊而不缺失,高度還原作品。
二、時政類電影
《秋菊打官司》,《一個和八個》都是直接反應在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的方式,讓大眾直接參與到時政問題的討論中。而且直接使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與之前的構圖意識強烈的電影截然不同。偷拍視角,停機再拍,靜止機位,高度還原的場景,大幅度的使用。這在當時整個電影事業在進行多元探索的時候是難得可貴的。
三、反思類電影
無論是《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等,都是討論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較量。討論著體制內人的掙扎和情慾的斗爭,而這些斗爭和掙扎帶走明顯的思想烙印,值得人們反思。
四、商業類電影
不能不說,張藝謀電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痕跡的就是商業電影類型。也是因為張藝謀,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一個最為顯著的商業片類型——「大片」;從《英雄》開始,《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美學和傳統武俠的結合,呈現了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張藝謀結合國際視野,使用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高曝光、營銷手段等方式,將中國電影推向了經濟的前沿。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新變化給電影人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從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雖然,做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但張藝謀並不局限於自己的風格和主題。當陳凱歌沉浸於歷史與人文的反思,當黃建新沉醉於對城市迷茫的反思,當田壯壯醉心於對宗教的詮釋,張藝謀已經不單單局限於「文化批判」了。
其實張藝謀的創新突破更多的表現在拍攝手法上,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現上。視聽語言是電影獨特的語言,那麼它的變換也就能直接反應導演的風格變換。
一開始的《紅高粱》大面積地使用紅色,相較與第四代導演大量使用自然光,這次變化是革命性的。為了表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大量使用紅色。也正是這種類似於中國畫的潑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陸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緊接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摒棄了《紅高粱》那種大寫意的手筆,一切的故事鎖定在四面封閉的深宅大院中。利用這個封閉的空間, 將電影中封建禮制對人的壓製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後使用的連續疊化中的「囚」字形結構,直接表明了主題。張藝謀的拍攝手法其實更多的是對第四代導演的紀實類拍攝手法的顛覆,更多地打開了人們對電影的探索。
之後,《秋菊打官司》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偷拍視角的引用,紀錄片化的風格。徹底打開了人們對電影本質和內容的探索,不必拘泥於形式。也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應中國農村的本質現象和對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國際的注意。而後《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都採用了非演員的方式,拍攝手法也更簡潔,直接用靜止鏡頭。使得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真實。
而後的《活著》,小說式的講述方式,更加彰顯的張藝謀的功力。相較與陳凱歌執著於對歷史和人文的思考,張藝謀更多地在探索電影的多元化。可以說,陳凱歌研究了電影的深度,張藝謀探索了電影的廣度。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張藝謀電影中所承載的東西。
一、悲劇情節
這其實不算是張藝謀的個人風格,第五代導演都偏愛悲劇。可能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的。 張藝謀電影中,直面個人人生悲劇的影片是其電影藝術的代表,比如講述個人英雄悲歌的《紅高粱》;女性悲劇視角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講述人生悲劇的史詩視角的《活著》等。
這些電影的內涵性和價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劇情節之上的,而其實第五代導演都喜好將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對其進行人性的拷問,去揭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還有人性的卑劣性。表達這些問題,悲劇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最恰當的了。
二、抗爭的女性形象
歷史上女性在社會中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 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女性形象多為抗爭的女性形象。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 展現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真實寫照,是按照不同時期男性的觀賞愉悅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運,由此表現出中國兩性關系雖具有隱蔽性,卻又不乏可見性。
三、濃烈的色彩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簽。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其實總體來說,張藝謀一直在求變,不斷在突破,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個人烙印。張藝謀無論是對中國電影本體的創新,還是對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都有著顯著的貢獻。
⑺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作品有哪些
1、《影》是由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上海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完美威秀娛樂(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武俠動作片,張藝謀執導,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胡軍、王景春、關曉彤、吳磊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個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當成傀儡替身,歷經磨難,努力尋回自由的人性故事。2018年9月6日,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全球首映,同年9月30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
2、《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克里斯蒂安·貝爾、倪妮、佟大為、張歆怡、黃天元和渡部篤郎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的故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里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一個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學生、14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他們在危難的時刻放下個人的生與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3、《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由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於2002年12月14日上映。
電影主要講述戰國末期,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並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並,六國各地俠客欲刺殺秦王的故事。
4、《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
該片以自傳性質講述了對父母感人至深愛情回憶。現實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現在時的冰冷現實與過去時的美好回憶形成強烈反差。2000年該片在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銀熊獎。
5、《有話好好說》是一部都市喜劇電影,由張藝謀執導,姜文、李保田、瞿穎等主演。故事講述的是青年趙小帥以奇特的方式,狂熱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紅,而引發了一場詼諧幽默和社會意蘊的故事,該電影於1997年5月16日上映。
⑻ 張藝謀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張藝謀的電影在強烈的色彩、大量的構圖背後,嚴格堅持了生活的真實,敘事和抒情是張藝謀電影創作所遵守的主線。
⑼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藝術特色
初期作品比較貼進現實生活,比較朴實,給人以無限感慨!但後來,大概主要是為了沖進奧斯卡,也開始講排場,內容空洞,這也是中國近期電影的一個錯誤的發展趨勢,就比如陳凱歌的<無極>甚至被人評為"穿得一身珠光寶器的妓女"(這好像是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話)空有其表,而缺乏靈魂和實質性的東西!
可以說老謀子的電影是中國影壇的一面旗幟。
他比較注重畫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寫實風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現在時髦的話說,他初期的電影比較關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農村題材。他比較善於用自然的事物來渲染氣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鄉間小路,象徵著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在《秋菊打官司》里是要「討個說法」,《英雄》簡化到由於是趙國人,無名就擔負起「刺秦」的重任(情節缺乏切己的動機,在推動敘事發展方面有明顯欠缺)。在影片的敘事方面,常常極端運用某種方法,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原作頻頻使用預敘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省略法,敘事頗為生澀以至於難以流暢地敘述一個復雜的黑幫故事: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比比皆是的靜止拍攝,緩慢的鏡頭運動,暗示了一個古老的壓抑故事。凡此種種,均能證明極端化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層面的存在。
極端化策略挾帶著導演銳利的個人意志,在形成鮮明的創作個性與風格方面極具優勢,而且創作個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創作重復。這種重復是必要的:個性因重復得以強調,風格因重復得以彰顯。張藝謀影片的敘事策略、創作個性、美學風格正是由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電影(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等)不斷地確認而大獲成功。但是,以極端化為核心的個性、風格可能因自身的偏執而拒絕接受審美視野之外的存在。極端化風格因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備受關注與青睞,但極端化風格因其偏執也帶來了藝術上的一些不可迴避的隱患。
他對電影的創新,個人理解,更加追求畫面的色彩對比以追求畫面美的升華。比如《紅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膚和枯黃的稻草及高粱的對比,《英雄》中張、章穿的大紅喜袍和金色稻穀的對比。整個畫面非常唯美,畢竟他是學攝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