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國大業》電影里都有什麼歷史事件
主要是解放戰爭時期,重慶談判、雙十協定、三大會戰、建國後定國歌國旗憲法等
『貳』 電影《建國大業》中有什麼歷史人物
影片再現了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宋慶齡、宋美齡、蔣經國、李宗仁、李濟深、張瀾、蔡廷鍇、馮玉祥等眾多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活動,擺脫了傳統歷史電影模式
『叄』 影片《建國大業》發生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歷時北京就是:從三年內戰開始,從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個角度介紹內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方面來介紹的,講述的比較分散,
歷史意義: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和過程
『肆』 建國大業中的歷史大事
主要就是講新中國成立的事情唄,涉及到共產黨建立,國共十年對峙,長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大事件!
『伍』 建國大業的歷史事件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共毛澤東主席應國民黨蔣介石之邀毅然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簽定《雙十協定》。
之後,國民黨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
1948年五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宣言》,發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這個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律三大戰役。之後,北平解放,既而南京解放。
1949年9月21日,群英薈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此後九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陸』 建國大業有什麼大事件
建國初期的愛國公約運動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廣大城鄉,不論是單位還是家庭的牆壁上,總會貼著各式各樣的公約,蔚為大觀。那時,全國正在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公約運動。這場運動是抗美援朝運動的歷史產物。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愛國公約運動也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愛國公約在人們的閱讀視野下幾乎消失,業已問世的各類共和國史著述和中共黨史著述涉及不多,至今未有專門論述。那麼,愛國公約運動是如何演繹其歷史命運的?筆者搜集了這方面的文獻資料,草成一文,試圖梳理出它的來龍去脈。
隨著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愛國公約運動應運而生
愛國公約是抗美援朝運動的產物,是人民群眾表示愛國決心和愛國行動的一種方式。1950年10月26日,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進行蔑視、鄙視、仇視美帝國主義與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提出愛國運動應以發起訂立愛國公約、慰勞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爭取全面的公正的對日和約等三事為中心。
同年3月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愛國教育、准備今年「五一」全國大示威的指示》。指示要求,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時事教育工作,爭取達到訂立愛國公約、及早准備今年的「五一」大示威、鞏固與擴大愛國主義的勞動競賽等4項目的。
3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普及愛國公約運動》的社論。社論指出:推廣愛國公約運動是鞏固愛國運動成果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目前這一運動正向全國各大城市和一部分中小城市以及某些鄉村中展開。該社論的發表,推動了全國范圍內愛國公約運動的發展。
緊隨而至的4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各地應普遍建立「抗美援朝分會」的通知》。通知說:所有市和縣以上各級均應建立抗美援朝分會,以便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能參加抗美援朝運動。各地分會領導機構中,應吸收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其他各方面的愛國民主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參加。全國各地抗美援朝分會的建立及領導機構成員的民主化和廣泛性,推動了抗美援朝運動的深入發展。
1951年6月1日,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的政治覺悟和愛國熱忱,解決一部分財政上的困難,使抗美援朝運動更加深入地發展,「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時稱「六一號召」),號召在全國普遍開展訂立愛國公約運動。「六一號召」強調指出,各地各界群眾已經訂立的成千成萬的愛國公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具體化,是各訂約單位的一種具體的愛國行動綱領。它要求全國人民抓緊並充分運用這種形式,進一步推進生產、工作和學習及其他各項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建議全國所有各界人民,各工廠、企業、機關、學校、街道和農村,都按照自己的業務,圍繞抗美援朝運動,訂出具體的愛國公約;還建議在性質相近的訂約單位間開展實現愛國公約的競賽運動,並定於1952年1月普遍檢查這種愛國競賽的結果,評定優劣,獎勵模範,以保證大家所訂立的公約能夠圓滿地實現。同時,它也發出了開展增產、捐獻武器和優待烈屬軍屬及殘廢軍人運動的號召,要求將愛國增產、捐獻武器和優撫工作都應該訂入各單位的愛國公約,並且成為它的重要內容。
「六一號召」發出後,全國人民積極響應,並立即行動起來。工廠、農村、機關、學校、街道,以及青年團、工會、青聯、婦聯、學聯、人民救濟會、紅十字會、宗教協會等社會團體,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落實號召的具體要求與措施。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公約運動就在全國鋪開了。
各單位、各系統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出了較為可行的愛國公約內容和措施
愛國公約內容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愛國公約中共同的內容,其中包括表達人們對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人民政府、人民軍隊的熱愛,對志願軍抗美援朝行動的擁護,對人民政府鎮壓反革命的支持等;另一部分內容就是結合本單位、本系統的具體情況,從自身的政治水平和工作性質出發,制訂出較為可行的內容和措施。如許多勞動者在訂立愛國公約時提出,「祖國要什麼,我們有什麼,前後方一致行動起來就能打敗美國鬼子」等;許多學生在愛國公約上寫著「學好本領,鍛煉身體,隨時響應祖國號召」;農民保證加緊生產,多打糧食,支援前線;醫葯界表示做好衛生工作,保證人民身體健康;宗教界保證與帝國主義斷絕聯系,訂立了革新宣言,協助人民政府鎮壓反革命;工商界訂立公約的主要內容是擁護政府的政策法令,遵紀守法,增產節約,踴躍納稅,買賣公平等。
當捐獻運動蓬勃開展後,人民群眾又紛紛修訂愛國公約,把具體的增產捐獻計劃等列為公約的重要內容。其一,增產節約,支援前線。愛國公約的一個基本內容就是開展以愛國增產節約為內容的勞動競賽活動。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全國工業企業的愛國增產競賽運動和農村的愛國豐產競賽運動搞得熱火朝天;與此同時,工廠、機關和學校開展了節約及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其二,捐獻武器,支援前線。在貫徹落實愛國公約運動中,群眾把愛國之情傾注於捐獻飛機、大炮,以便狠狠打擊侵略者的行動上。當時是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糧,誰也不肯落後。其三,擁軍優屬,踴躍支前。1950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同時公布了五項優撫條例。為使優撫工作落到實處,各級政府及廠礦、學校、商行和農業社、互助組等,都把擁軍優屬列入愛國公約,訂立了「先軍屬,後自己」的公約。如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政府每逢年節給軍烈屬送米、面、豬肉等,還組織秧歌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給軍烈屬拜年,送光榮燈,掛光榮匾;對生活有困難的軍烈屬給以救濟,使之安居樂業。在農村,普遍成立了優撫委員會,由委員會和村長共同負責對軍烈屬的包代耕工作,以解決其因勞力不足在生產上造成的困難。
捐獻運動推動了愛國公約運動,同時,深入開展的愛國公約運動為增產捐款提供了保證。到1951年底,全國范圍內絕大部分農村、街道、工廠、行業、互助組、生產組、家庭等,普遍地制訂了本單位與個人的增產或增收、節約開支的捐獻計劃,並以此作為愛國公約的中心內容之一。例如,天津縣在討論制訂愛國公約時,緊緊抓住了愛國捐獻與增加生產、增加收入相結合的原則。工人代表提出要在捐獻運動中提高生產技能,創造新紀錄,每人每月增加2個工作日,把所得工資和獎金的一部或全部捐獻出來支援志願軍。農民代表提出,進一步開展愛國豐產運動,每畝園子增產15斤糧食,每畝稻田增產150斤稻穀,每畝旱田增產20斤糧食,把增產的一部分捐獻出來購買飛機、大炮。
但是,由於地方幹部對愛國公約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愛國公約的組織領導各地也存在不少問題,不少的愛國公約流於形式,甚至幹部包辦代替。如無錫縣委領導檢查的無錫藕塘區揚西鄉第六村,該村有120戶,愛國公約有9戶沒有訂,61戶是幹部代訂,開過家庭會議討論訂的有30戶,家長一人包辦訂的有30戶,且內容都很空洞。其中最典型的是鄉政府的公約,甚至將「升國旗要立正」也列在裡面。
為了使愛國公約得以落實,克服和糾正訂立公約中流於形式等不良傾向,各地黨委與「抗美援朝分會」對本地愛國公約運動進行了檢查和修正,從而使愛國公約運動得以健康地發展。例如江蘇省蘇南區黨委要求:「必須抓緊訂立愛國公約運動的檢查工作」,「特別注意總結與推廣好的典型,以提高一般的,帶動落後的,並克服現有的某些偏向」。他們並總結了訂立公約的四條方法:訂前要充分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訂時要讓群眾充分地進行民主討論;訂的內容要切實具體,簡易可行;制訂了以後要按期進行檢查。
人民群眾紛紛捐錢捐物,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愛國公約是人民群眾為自己制訂的反帝愛國的奮斗綱領和行動計劃,運動的開展有助於將人們的愛國熱情轉變為愛國行動,推動國家各項工作的開展,特別是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推行訂立愛國公約與捐獻飛機、大炮的「六一號召」發出後,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們積極行動起來,踴躍捐獻,匯成了一股偉大的愛國洪流。
湘潭縣豬鬃公司職工陳楚生,長期捐獻出自己工資的40%,另外還捐獻出為准備結婚而積蓄的50萬元(舊幣,下同)。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通過加班勞動、撿廢鐵、捐獎金、增產等辦法,捐獻「石景山鋼鐵廠號」戰斗機1架。天津碼頭工會第三分會的工人捐款1300多萬元。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用增產所得,捐獻「石油工人號」戰斗機1架。
四川簡陽縣棉農在兩個月內就上交了捐獻兩架「棉農號」戰斗機的現款。遼寧省安東市烈屬模範宋傳義,把種菜賣的錢和挖野菜賣的錢全部捐獻出來,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老人」。全國勞動模範李順達和他領導的互助組,向山西省農民倡議捐獻「中國農民號」飛機。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譚楚雲老人,把每天挑水攢下來的錢存放在「抗美援朝集金筒」里,為購買飛機、大炮作貢獻。
河北省滄縣師范附小的學生組織了腰鼓隊、秧歌隊宣傳愛國捐獻。河北省秦皇島市劉庄小學的學生把自己節省下的糖果錢捐了出來。他們唱道:「志願軍叔叔開飛機,伯伯放大炮,為了消滅美國侵略鬼,不吃糖果捐獻飛機。」
文藝界人士也紛紛加入到捐獻的行列中。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到處奔波演出,以全部演出收入和自己的積蓄,捐獻了1架「常香玉號」戰斗機。河北滄縣4個劇團趕排了關於愛國捐獻的新劇,聯合義演兩天,把400多萬元的收入全部捐獻給全國文聯購買「魯迅號」飛機。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研究所的袁靜、孔厥捐獻稿費1000萬元,用於購買「魯迅號」飛機。作家丁玲、周立波等捐獻稿費1200多萬元、金戒指2枚;作家劉白羽捐獻稿費200萬元。
全國婦聯也適時發出了《為響應抗美援朝總會三項愛國號召的決定》,號召全國婦女再接再厲,深入開展愛國公約運動,以增加生產、增加收入來踴躍捐獻武器,並爭取達到向祖國捐獻「婦女號」飛機等光榮的目標。宋慶齡與天津各界婦女一道,為捐獻「天津婦女號」飛機集資。四川瀘州市工商界籌委會各行業主任和各聯營社經理60多人捐獻了1030萬元。
1951年8月,「六一號召」發出才兩個月,全國就捐獻了可購買2200多架飛機的金額。到1952年5月,捐獻人民幣5.5萬億多元,可購買3710架戰斗機。這次捐獻運動,大大改善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提高了他們的作戰能力,更有效地打擊了美國侵略者。
1951年10月,毛澤東發出「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號召,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開展愛國增產競賽運動」的指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在發出捐獻飛機、大炮和推廣愛國公約通告的同時,提出了增加生產、增加收入的口號,以增加收入作為捐獻之款。許多地方把愛國公約、勞動競賽以及增產節約運動結合起來,號召人民群眾開展勞動競賽,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
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工人馬恆昌,將鄰近車間組成3個小組,利用集體智慧開展技術革新,以增加生產,並向全國工人提出挑戰。鞍山鋼鐵公司工人孟泰,在增產節約運動中被評為「全國特等勞模」。青島紗廠17歲女工郝建秀,以工廠為戰場,創造出的先進工作法在全國紡織工業中推廣。據不完全統計,在工業戰線上,1951年第一季度全國有2800多個廠礦、企業開展了勞動競賽,參加競賽的職工達200多萬人。許多人都說:訂了愛國公約後,每做一件事就得想到合不合愛國公約;一聽到國家號召,就想到自己所擔當的責任。全國有220多萬個農業互助合作組織和許多個體農民,紛紛展開了愛國增產競賽活動。在山西省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和他領導的互助組向全國發出愛國增產競賽的挑戰書後,全國有1.2萬多個互助組、2700多個農業勞動模範積極響應挑戰。
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從1951年下半年開始到1952年底的一年半時間內,僅東北地區就為國家增產、節約了相當於2737.7萬噸糧食的財富。在1953年一年內,華北、華東、西北等地為國家增產、節約了15萬多億元的財富。
以訂立愛國公約,捐獻、增產、節約為主要內容的支援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對於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增加工農業生產、保持物價穩定、提高工作效率等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全國人民為朝鮮前線提供作戰物資達560多萬噸,巨大的物力支持,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柒』 《建國大業》這電影中,反映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該片以上世紀40年代抗戰勝利直至建國前夕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為背景,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全景描寫共和國領袖和眾多政壇名人的群像。
『捌』 電影建國大業里涉及到哪些歷史知識點
經濟上被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控制。國統區物資短缺,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國民黨政府大量印製法幣,貨幣嚴重貶值~官僚資本把持著國民經濟的命脈。由於戰亂,交通運輸阻塞。國統區經濟面臨全面崩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推翻了2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政治上國民黨堅持軍事獨裁統治,拒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拒絕和平民主建國。實行恐怖政策,鎮壓學生運動,迫害和暗殺民主人士。共產黨則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商討民主建國方針。
軍事上第一階段: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共以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不在乎以誠意地的得失。第二階段:由於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被粉碎,轉而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解放區,但都以失敗告終。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向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進軍,直接威脅國統區的大城市,牽制了大量國軍。第三個階段:即戰略決戰階段。國共雙方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大部分主力被殲。國共軍事力量發生根本性轉變,長江以北基本解放。第四階段:渡江戰役,解放軍突破了長江防線,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向中南、西南、東南等地進軍。
文化上國民黨奉行大漢族主義和專制的文化政策。壓迫少數民族,打擊少數民族風俗文化。極力推行「黨治文化」,強調國民黨對文化的統治,限制和摧殘革命文化。大量文物古跡被破壞或被國民黨官員私自佔有
『玖』 關於中國建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的電影或紀錄片有哪些
《從奴隸到將軍》《建國大業》紀錄片《開國大典》
『拾』 建國大業裡面的歷史事件始末
1、井岡號角是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余部登上井岡山,從此確立了黨指揮槍。
2、長征是因為反圍剿失敗,而進行的戰略轉移,最終到達陝北。
3、抗日烽火是紅軍為了民族大義自願接收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4、開赴抗日戰場,建國大業是新中國建立。
《建國大業》是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
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