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1942怎麼樣啊
講述了一段被遺忘了的慘痛的歷史,值得一看。並不是說拍的多好,而是內容以及其背後折射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
㈡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㈢ 馮小剛的電影《1942》怎麼樣
今天的社會太急功近利,不重視文化。
——《明報月刊》潘耀明
----------
我能力有限,斗膽寫下一些字,純粹屬於自我學習和完善。
向《1942》以及下文中涉及的所有影片致敬!
----------
《時代周刊》,創立於1923年。電影《1942》中以一位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在中國的行蹤為一條線索,展開了對河南省1942年冬天至1944年春天期間的大旱災的敘述。這位記者的落腳地中,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逃荒途中的中國傳教士在遭遇信仰危機的時候也回到過這里。
當時這位中國傳教士問教堂的天父:如果上帝總是不能贏,那為什麼我要信仰他呢?
㈣ 如何評價影視《1942》
主流意識形態的圍剿
與《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歌頌式歷史回顧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叛逃。
中國社會彌漫著三種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寧主義,一小部分是無政府主義,而絕大部分是傳統文化。而列寧主義引領下的主流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存在著深深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抵觸。《1942》所選擇的「飢荒」題材,作為對祖先苦難的一種追緬題材,在意識形態的聯想式解讀里則充滿了挑釁意味。它挑釁的是意識形態所試圖掩藏的歷史。中國歷朝歷代的「飢荒」向來都是與「天災人禍」聯系在一起,而「人禍大於天災」則常常書寫於史書的末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列政治運動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尤其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些掩蓋粉飾下的公開的秘密,都會由「飢荒」一詞所帶來的聯想奔涌而出。題材的敏感性則註定《1942》將受到來自於主流意識形態的壓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單純地要告訴觀眾影片將講述某一段歷史,而更多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影片將要講述的「飢荒」,只是「1942的飢荒」。《1942》必將面臨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觀博弈。影片中,對1942年河南飢荒的買單者,並沒有鮮明的揭露。意識形態宣傳利用的觀影者的「想像性畸變」,同樣,它的審查同樣是一種捕風捉影式的聯想。影片不論是在「飢荒」的根源歸咎於1942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是鮮明還是模糊,這種對當下與近幾十年歷史的影射解讀,已經深深的存在於意識形態的思維之中。
㈤ 1942這部電影怎麼樣啊
《1942》難得的將一部苦難史全景式的展現出來,引起大眾反思,讓更多人知悉那段歷史,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正面作用。但本文只討論電影本身。
電影由一戶財主家被劫開始,以時間線記錄財主一家人的逃荒經歷,中間輔以教徒,外國記者,省政府主席,蔣委員長等人的看法或態度。這樣的安排意圖以逃荒的飢民展現1942年發生的故事,以政府的做法反映發生災難的深層原因。兩條線層層遞進,相得益彰。當然,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原著小說。
影片為了審查的通過巧妙的沒有安排XX黨的出現,可是問題也出在這兒,我們所看過的所有這個年代的片子里不可能不出現那個傢伙,所以覺得很別扭,觀影體驗上很奇怪,你總是覺得他會出現,可是他卻一直都沒來,所以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到影片本身。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調,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營造著悲涼的氛圍。可是你說它在催淚,他卻偏弄出些幽默的鏡頭,你說他不催淚,他卻盡往苦了整,這樣的設計其實並不適合於用在這種嚴肅題材的電影,它更適合用在愛情片上,所謂淚中帶笑大都是形容糾結的愛情的。小說因為故事完整,篇幅沒有局限,所以需要這樣的安排來增強閱讀體驗,不能讓讀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書了。電影由於時長限制,觀眾需要一種整體的感覺,味道過多並不見得有多高明。
影片藝術效果的營造也是值得吐槽的地方,我不知道為什麼國產的電影和電視劇在表現那段時期的故事時,那麼喜歡用飛機仍炮彈來渲染好與壞,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仍也就罷了,可是為什麼那麼大的炮彈爆炸後地上連個坑都沒有,為什麼那麼大的炮彈爆炸半徑只有米尺見方。還有人物的化妝,飢寒交迫仍壯實如牛,久經飢餓仍肥碩如初,這樣的細節還是考究些好。
張國立父子的表演是全片的亮點,特別是張默,將那個愚鈍而憨厚的形象演的很到位。將來拿個男配角獎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全片糟糕的地方還有配樂,拍這么慘的歷史,靠配樂添油加醋實在是畫蛇添足,煽情大可不必,如導演所說的,就是想讓人見證一段歷史,可是加上配樂讓人哭又怎麼說呢,哭了更痛快?
當然,總體來說,《1942》是一部好電影,要是單純的只是紀錄片就更好了
㈥ 最近1942這個電影怎麼樣呢
稍微有點內涵 的人才看得懂。。這部電影《1942》
馮小剛 拍的最好 最有深度的一部 片子。。
說 不好看的 都是沒看過電影。的黑客
㈦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歡。
我們的祖輩,就是這樣活過來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長久的愚昧與奴役下,他們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無尊嚴毫無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萬人餓死。任何語言在三百萬條性命面前都是那樣的無力,任何文字在歷史面前都是那樣的浮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屬於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輩傳承下來的血脈。最後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