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電影罪與罰

如何評價電影罪與罰

發布時間:2021-06-12 05:24:52

㈠ 《罪與罰》中 你如何理解和評價主人公關於社會正義的激憤思考

罪,是自我內心的評估,你不認為是罪,即使把你關進監獄,你也不會懺悔的

㈡ 電影《罪與罰》和小說《罪與罰》的區別

[罪與罰 / 殺人犯][2009][懸疑 / 犯罪][香港 / 美國]
還是與神同行的呀 我有 見評論喲~

㈢ 罪與罰的影片評價

影片編劇在懸念設置上不過關,關鍵情節上為了產生驚人效果而設計且加油添醋,讓影片的懸疑和謎團無法自圓其說。前半段拍出了心理驚栗類型格局,敘事上也算頗為流暢,剪接也交出一定水平。後半段解開謎團,「兇手」一股腦兒不斷解說犯案的前因、布局、後果,但情理根本不合,沒有足夠動機如此害人。病症顯然是為了產生驚人效果而設計且加油添醋,為文造情矯揉造作。加上場面逐步失控,郭富城發瘋般的過火演出,影片幾乎淪落為一部不可救葯的二流片。編導有想法,對人性有探討的勇氣,但未能將概念轉化為有力的影像,在敘事上反映出來,又無留下空間讓觀眾感受想像,浪費大好題材(網易娛樂評) 。
港版叫《殺人犯》,內地版叫《罪與罰》。前者結局有著濃烈的懸疑、恐怖色彩,最後原本的好人精神崩潰並被抓到監獄里,壞人逍遙法外、仰天長笑;後者結局則是郭富城有驚無險,前面所發生的種種恐怖事件只是「南柯一夢」。兩者之差如天淵之別,內地版結局令人泄氣(羊城晚報評) 。
原本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港版,被剪成了只有九十分鍾的內地版,甚至連原本的結局都改變了。修改後的版本情節被剪得七零八落,而且完全看不明白 。而港版中,郭富城太想把角色演好,因此觀眾看到了一個由性格復雜到性格神經質到性格變態的角色。他極其用勁地詮釋了變態的真諦,以至於最後完全失控。雖然看到了他的極強爆發力,但是他的表現讓周圍的配角相映失色,大家看著他瘋狂,看著他變態,看著他神經失常,最終將他送入精神病院,《殺人犯》只是郭富城一個人的精彩。當然,真正瘋狂的當屬編劇杜致朗,他不但設計了變態情節,而且另闢蹊徑大搞噱頭,以圖用離奇的橋段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與其說他是一名編劇,不如講他是一名投機分子。結尾「不老病」這一個大跌眼鏡的設置貌似讓一切理所應當,但怎麼看怎麼別扭,所以只好讓郭富城一個勁地對自己變態(新快報評) 。
郭富城在《罪與罰》里的表演,從眼神到肢體動作,層次分明,極富感染力,將一個事業如日中天的刑警,從陽光到陰暗,再到瀕臨崩潰的狀態和心理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由自主地將觀眾帶入了他逐漸灰暗、陰冷的內心世界,讓人不寒而慄(搜狐娛樂評) 。

㈣ 電影版的《罪與罰》,充滿藝術感,卻是高分犯罪片嗎

高分的犯罪電影一向都是很燒腦,這部在美國拍攝的犯罪驚悚電影-《天才雷普利》,豆瓣評分8.2分算高了吧。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電影版的《罪與罰》,故事情節充滿藝術感的融合,馬特達蒙和裘德洛的碰撞,難等可貴。沒想到裘德洛年輕時是如此的瀟灑不羈,眼前一亮。最遺憾的是角色沒有產生移情,也許是馬特飾演的男主是同性戀的緣故,異性戀無法感同身受,所以難以產生“斯德哥爾摩情結”——這點是黑色電影比較罕見的。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不管怎樣影片整個故事構架和藝術感的融合是這部戲的優勢,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可惜有些故事細節處理的方式感覺不夠自然,Tom的很多手法都不算聰明,但是卻可以瞞過兩個國家也算是稀奇。金光閃閃的演技,各種細節鋪陳的劇情,每個人物都有可恨之處,卻讓你恨不起來。最難過男主角終於遇到能開啟自己心靈的人,卻又要親自動手...,皮特的溫柔和湯姆的驚慌用特殊的手法表現出來,讓這部影片的結局深入我心。義大利昏黃的街道為這部電影罩上了獨特卻真實的蒼涼。

㈤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與神同行1》

先不評價電影的內容,當《與神同行:罪與罰》在韓國本土上映的時候,票房一路高歌登頂韓國電影票房史的第二位!僅次於排行第一的《鳴梁海戰》。電影《與神同行:罪與罰》的播放量在韓國高達1440萬余次,相當於每五個韓國人就有一個看過這部電影;可以說,《與神同行:罪與罰》從最開始的「票房黑馬」上升到了話題級別電影,最終上升到了現象級電影。

㈥ 電影 罪與罰 劇情

電影有兩個版本。港版和內地版

香港版:快2個小時的電影
基本內容看網路

http://ke..com/view/69023.htm?fr=ala0

結局:XIONG 手就是郭富城收養的兒子+兒子找來的朋友。其實那個孩子已經

有40歲了。只不過患了「不老症」永遠不會老,但是心志正常。那個孩子其實是

郭富城同父異母的孩子,可以說是他的哥哥,郭富城小時候得罪過他,所以他現

在來報復,結果,郭富城被他害SI,郭富城的老婆被她害SI,好多人被他害SI,

最後他卻依然逍遙法外。看的人氣死。

內地版:刪了半個小時

結局是郭富城做了一場夢。好氣又好笑

㈦ 電影《罪與罰好看

😊

㈧ 罪與罰的點評鑒賞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發表標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殺人,「在他身上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化」。正是這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沖突,使主人公不斷地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即關於「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觀點)的肯定與否定之間。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如果甘願做逆來順受的「平凡的人」,那麼等待他的是馬爾美拉陀夫的悲慘結局,如果去做一個不顧一切道德准則的「人類主宰者」,那就會與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盧仁和斯維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導面終於在白熱化的搏鬥中佔了優勢,並推動他最後否定自己的「理論」,向索尼婭靠攏。小說通過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並且從客觀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學基礎上的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決不可能給被壓迫者帶來新生活的轉機。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為真正的統治者,並不是因為他像高略德金那樣太軟弱的緣故。據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拉斯柯尼科夫很強大。作者強調指出,不管是羅季昂,拉斯科尼科, 還是氣質上與之相似的妹妹, 都屬於選中一個什麼思想就始終為之效命並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種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為他——雖然不是用理智,而是憑他整個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殘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信給卡特科夫說,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為了縱然死在獄中,卻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後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遠和隔離的感覺,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後,脫離了整個人性的東西。他恐懼地注視著,他喪失了擁有人類感情的可能,他最愛的是母親和妹妹,可是懷著對她們和對自己的反感,他開始憎恨她們。因此,在 《罪與罰》里表現出對於完全違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則所感到的戰栗。《罪與罰》 對黑暗現實的描繪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貧民生活的艱辛,對盧仁的冷酷卑鄙和極端利己主義,對地主斯維里加洛夫的荒淫無恥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動說教,閃耀著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光芒。因而,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力量,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里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由《罪與罰》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濃厚宗教意識的作家,希望借宗教來拯救人類,他透過人物塑造,分析了「自我懲罰」的宗教心理,讓人深切反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存在著內在矛盾,亦即既對上帝有狂熱的信仰,認為「沒有信仰便是罪」,卻又抱持懷疑的態度。此一思想上的矛盾,對文學創作產生深刻影響,成為貫穿其小說的一條思想主線,乃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一大特色。 《罪與罰》中人物心靈的平衡點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與救贖。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們的理想是是通過「罪與罰」來表現一種拯救意識,這個母題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礎上又去犯罪,結果自我受罰,在苦難中去懺悔,終得救。從罪到贖的過程中,有一個罰的階段,作者並沒有直接去說贖罪,而是重點寫罰,因為在整個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向人們告誡,人要徹底認識至自己的墮落,就必須對罪惡有一個情醒的認識,這個認識中夾雜著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願望。罰的心路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心靈反思與徘徊的過程。因此人要在善惡的較量中去自我受罰,從而在痛苦的受難中確立真正的價值觀。
即人對自我罪惡的認識遠比救贖本身更有意義,更具啟示性。罪惡是人內在特質的一部分。聖經里描述道:「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是沒有。」《罪與罰》中,差不多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不論是「被欺凌與被侮辱的」的下層人,還是所謂掠奪者的上層人。從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韋塔到警察官波爾菲里,從放高利貸者阿廖娜到極端自私者盧仁,從賣淫救全家的索妮婭到把女兒杜尼婭許配給盧仁的普里赫里婭,從酗酒失業的馬爾梅拉多夫到逼迫女兒賣淫的卡捷琳娜,從為情慾所困的斯維德里蓋洛夫到殺人搶劫的拉斯柯爾尼料夫,甚至從懷有嫉妒惡心的瑪爾法到為了哥哥不借獻出自己的杜尼婭等等皆是如此。這種寫法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很大的聯系。東正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每一位東正教信徒都有深深的原罪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苦難經歷,使得他的創作中存有大量的宗教原罪意識,並以此為依託去尋求精神上的突破。他以小說的方式告誡人們,人需要認清白己,以免誤入歧途。
盡管罪在《罪與罰》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但小說中的人物多是有罪的,不論是善良人還是介於善惡之間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在於,通過對不同的罪人的描述,說明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罪的世界裡,因此人心背負著重大的痛苦,人們在道德與良心之間發生著沖突,在行善與作惡之間交鋒。若不注重對罪的處理,人就要背叛上帝從而走向瘋狂或毀滅,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最終販依上帝和斯維德里蓋洛夫最後的自殺都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人不可能戰勝上帝,不可能戰勝內心深處的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識。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罪與罰」的意義,「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則。」
宗教機制在小說中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一種超我的至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能激勵著人們棄惡從善,從罪惡中超越。拉斯柯爾尼料夫天性本惡,在自己的超人理論和自己所謂善的理想下去殺人,以致犯下罪惡,使心靈失去依託,精神和肉體上承受著巨大痛苦。但他最終在上帝這一至善之光的照耀下,背負起沉重的十字架贖罪,通過懺悔和苦難,在對上帝的信仰中實現了自我的超越。 「罪」是全書的開頭,僅佔一章,從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聲,作家寫的全是「罰」。
「罪」:作家以相當大篇幅寫「罪」的動機和「罪」的准備。對罪的膽怯,使他時而打消念頭,但是,自己的貧困生活和觸目皆是的社會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斷推動這個動機。作家細致地寫出了主人公作案動機發展演變的一切細枝末節,其細致的程度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由於作家切身的貧困經驗和苦役經歷,其描寫能使讀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緒壓抑、精神恍惚等各種心理狀態。在種種動機的推動下,拉斯柯里尼科夫終於抄起斧子殺死了貪婪無恥、盤剝別人的阿廖娜,整整一章,作家詳細地描寫了殺人的全過程和殺人後的躲藏。這樣殘酷的場面,在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其描寫效果格外逼真,甚至能引起讀者的某種生理反應,讓人惡心,讓人驚魂難定。這既是現實主義的偉大筆法,又是後來現代主義文學專門刻劃惡的寫作特徵的鼻祖。
「罰」:A、逃避懲罰。拉斯柯里尼科夫殺人之後,很快被列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證掩蓋得乾乾凈凈,另一方面利用反偵察的知識,與此案偵察員周旋,一次次度過險關,最後,案情突變,另有人自首,承認是此案的元兇。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裡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兇手。
B、 罰的含義。犯罪之後,拉斯柯里尼科夫從精神到肉體從未間斷過「罪」的折磨,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證明殺人是一種對抗不公平社會的合理行動,要麼承認罪惡,接受懲罰。這種思考的折磨比偵察員的盤問要沉重得多。與偵察員周旋,甚至有一種鬥智的愉快,而與心靈問題爭論卻讓他精神崩潰。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罰還指自首後的服刑。
C、 罰導向救贖。索尼婭遭受商人盧仁陷害,她更有理由否定社會、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果真如此,拉斯柯里尼科夫便有了一個佐證,認為自己的殺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婭在命運的不斷打擊下,仍然堅持信念,堅信天理不滅。索尼婭的選擇讓拉斯柯里尼科夫徹底繳械,於是他向索尼婭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婭的鼓勵下,他又在廣場向社會、向人群承認自己的罪行,然後去自首,去服刑。從向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眾人認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靈魂終於擺脫煎熬,從而走向了解脫和救贖。
總之,在小說的罪,不是指有罪惡的念頭之類的,而是指確實有殺人的行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的一個動機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動機是想當超人,一種革命的思想、理由。罰是良心對人的真正的譴責;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婭的「愛」中得以解決,讓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從罪到罰到救贖的全過程。
小說反映的主題具有現實意義:人們願意去神化基督,其最終目的是了人自己,因為這樣可以給人找到一個精神上的支撐點。於是,在以基督教為背景的文化語境中,西方作家正視人的局限性、不足和致惡性,倡導人在破除惡性的過程中虔誠向善。這樣,人類就以接受苦難的方式來贖罪得救,在與罪惡激烈的抗爭中發展和完善自己,從而使「罪與罰」母題變得豐富和深刻。「罪與罰」母題研究深化了「人」的問題意識,突出了人類的精神存在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罪與罰」的獨到認識,打破了純宗教意義的「罪與罰」面貌,同時又建設出一種全新的「人的宗教」。 小說結構方面(因果-歷史敘述模式的退場和以對話和獨白為中心的新的結構的建立);對心理現實主義的推進:盡量不脫離人物自我意識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心理描寫;以「復調」對「獨白」的超越。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欲,不斷干出令人發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說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秘」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沖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說中,由於作者著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於從屬地位。盡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弦,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說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㈨ 結合作品分析《罪與罰》在藝術表現上特點。

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的長篇小說之一,深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小說剛一問世,便引起了眾多的解釋和大相徑庭的評價。但高爾基稱《罪與罰》的作者的天才是無可爭辯的,就藝術表現力來講,他的才華只有莎士比亞可以與之並列。本文對《罪與罰》這部作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其藝術特色。 多元性對白為特徵的復調結構 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把小說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亦即是在單一的作者意識統攝之下形成的小說,他稱之為「獨調」或「同調」的小說。另一種是「復調小說」。巴赫金借用「復調」這個音樂術語闡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藝術結構形式,並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復調小說的創始人。《罪與罰》的創作結構,恰恰正是作者在藝術形式上的大膽創新,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挑戰。「復調小說」理論被西方文藝界視為一個獨特的文藝理論學派,對它發生極大興趣。《罪與罰》中的復調現象包括三個基本層次的對白和總體上的兩個層次的對白。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主人公與作者的對白、主人公與自我的對白和主人公與主人公之間的三個基本層次的對白。在閱讀《罪與罰》的過程中,讀者會深深感到主人公與作者之間的對白。在這樣的揭示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已遠遠超出作者本人的 WP=33 思想,而往往獲得和看到的是獨立於作者主觀意識之外的完整價值,而不是純粹的作者對生活認識的總結。這樣,便使得主人公的思想意識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鮮明性。主人公與自我的對白,亦即「內心對話」,是陀氏小說中的最扣人心弦的對話形式。主人公在這種復雜而別致的獨白性對白中表現出激烈的內心沖突,在這種沖突中展示人物思想的不同側面,迫使敏感的讀者迅速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主人公與主人公之間的對白是一場激烈的爭論。對話的對方彼此都掌握對方的要害,都關心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活躍的對話情勢下,讀者很容易窺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其次,要論述的是從總體上的「大型對白」和「微型對白」。巴赫金稱所謂的「大型對白」是一種「對位」結構。在《罪與罰》中,作者的「對位法結構」是指由「心理對位體」構成這部長篇小說的結構中心,並以此制約小說的總體布局。「微型對白」主要表現在人物心理結構之中。《罪與罰》中的微型對白寫得非常細膩、豐富多彩、處處可見。 《罪與罰》的主人公是一個帶有病態的,性格古怪的,命運曲折的人物。小說中各種形式的對白是人物內心矛盾、痛苦和精神失常的表現。作者用接近生活形式的獨特的心理分析,從而窺見人物內心的深處並曲折地窺見到現實的真面目。雖然不能把《罪與罰》定義為「復調小說」,但作品中的「復調」結構表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創作上的獨到之處。 描寫內心分裂的怪誕手法 高明的作家可以通過荒誕揭示事物的本質。作為現實主義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悖逆「已經被當代現實主義養成的不良習慣」,不惜描寫畸形、分裂和變態。《罪與罰》中充 WP=34 滿了陰慘、病態的色彩,反常的節奏,騷動的意緒,確實打破了傳統現實主義的舒緩格調和整體布局。因為作家有自己的特殊看法。大多數人稱之為超乎異常和虛幻的東西,對他來說,有時構成最本質的現實。平常的現實以及對現實的通行的看法,陀氏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所以,他通過這種荒誕的手法向讀者展示了《罪與罰》中主人公的內心分裂和病態心理,從而揭示了造成人物雙重性格的罪魁禍首——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才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和道德淪喪。這種病態的色彩在作品中的體現與作者本人某種氣質和生活感受相關。不過,醉心於虛幻的描寫,對於陀氏來說,主要是內心沖突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他筆下的畸形和變態,終究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性的扭曲,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變形。他認為「離奇」「怪誕」有時構成現實的本質。這種藝術方法巧妙地揭示作品的主題,引起讀者的共鳴,啟發讀者深思。 《罪與罰》的主人公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幻想家」。在刻畫人物的心靈方面,陀氏通過對他潛在意識流動的描述,運用了夢境、幻覺和意識流等特殊藝術手法。西方評論界有人認為,夢,往往構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典型環境。作品還出現了作家把主人公的幻想和夢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精彩描寫。意識流的創作手法在《罪與罰》中得到成功運用。這樣,有力地發掘出了人物迷亂意識後面深藏著的心靈奧秘。同時也使讀者清晰地感受到在心靈深處的後面所隱藏的社會性。後來的現代派文學著重表現主觀世界,重視心理描寫,現代派作家普遍採用意識流這種藝術手法。 處理藝術世界中時空關系的獨特方法 為了最大限度地表現人的內心深處的秘密和多層次的心理浮動,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在《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 WP=35 基對藝術世界的時空關系進行了特殊的處理,體現了作家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代表作的《罪與罰》,其篇幅浩宏,容量巨大,而它的情節時間僅僅有十四天半,濃縮了時間。

㈩ 如何評價《罪與罰》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製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後,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後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歐洲的沒落」的到來是一場可怕的滅頂之災,它或者是充斥著殺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墮落、偷盜和一切罪惡的淵源。這是一個非理性的時代,人們懷疑一切定論、天生貴賤、王權、信仰。尼采一聲「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時代的終結。「上帝死了」,人類最終從上帝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獲得了絕對的自由,但同時也陷入了虛無之中。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參加反沙皇的秘密集會,觸怒當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亞,服四年勞役。與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對俄國社會的陰暗面有著極為深刻的觀察,也對人類生活、人性中的善惡及俄國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這些觀察及概念即呈現於《罪與罰》之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電影罪與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觀看粵語全部電影 瀏覽:309
東廠不敢殺的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546
電影蜘蛛網怎麼做 瀏覽:603
為什麼老公不愛看小電影 瀏覽:103
剛上映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150
好看的青春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03
產後多久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 瀏覽:334
如何發展我國的電影產業的發展 瀏覽:691
姜棟元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840
恐怖電影叫紅什麼女孩 瀏覽:478
電影木乃伊二免費 瀏覽:864
下載的電影怎麼放apid 瀏覽:176
和閆妮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1
好看的的電影網站 瀏覽:856
好看的宗教電影惡魔的耳語 瀏覽:54
臨潁電影院提前多少天能訂票 瀏覽:382
女生好聽的電影歌曲有哪些 瀏覽:668
男女在酒店看什麼電影 瀏覽:234
考中央電影學院要多少分 瀏覽:533
外國好看電影剪輯動作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