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 詳細
中國電影的不足 中國觀眾往往喜歡港台電影和外國電影,不大喜歡國內 港台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其製作、出品的運作模式 是屬於商業化運作。港台電影是為觀眾的喜愛而製作的,電 影更具娛樂性。電影製作首先考慮的是電影作品能否賣得 出,能有多少觀眾喜愛,票房的收入有多少。外國電影,尤 其是好萊塢電影,更加註重觀眾的視覺感受。所以這些電影 具有娛樂性、視覺享受性,或輕松,或刺激,或享受。這些 電影深受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拷貝的賣場,電影票房 的收入很可觀,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大,許多電影成 為佳作精品。比如好萊塢電影往往情節曲折驚險、場面恢宏 逼真、畫面慘烈震撼、感情感人至深,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 與視覺享受。這就是他們電影成功的秘訣。 相對而言,中國電影比較嚴肅,側重於作品的思想內涵、 人物塑造、故事的敘述等。國內電影是為表達導演的藝術追 求而製作的。電影的製作往往偏重於文化事業性質,商業化 程度較低,對觀眾視覺感受的考慮遠不及香港電影和好萊塢 電影。因此電影的娛樂性不夠強,電影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 觀眾少,甚至寥寥無幾、冷冷清清,有何談世界影響和經典 佳作呢?現在的人們在空閑、休閑的時候,更注重輕松愉快、 中國電影的不足 改進與發展,電影人應當深深思考,電影製作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❷ 國產片一年出兩個40億 ,能引發大量觀眾觀看的原因是什麼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今年都破了票房40億,引發觀眾觀看的狂潮,截止2019年8月16號上午11:00,電影哪吒觀影人,次數達到1.06億,流浪地球的總人次是1.05億。有過億的人去電影院觀看這兩部片子。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一輪又一輪的觀眾進到了電影院?
第三一部優秀的影片,一定是能夠讓人回味的。國產影片,其實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的觀眾基礎越來越好,不必舍近求遠,只需要製作出中國人喜歡看的東西,貼近中國人的心理,好劇本好製作,真誠的演繹,一定會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
❸ 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入電影院
各種促銷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想真正做好長期穩定的觀眾質量,那還是離不開電影院的軟硬體跟熱情的服務
❹ 如何看待國產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近些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從票房情況就略知一二。截至2021年5月,中國電影票房榜排名前十的作品當中,有九部都是國產電影。現在國產電影已然進入強勢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歡迎。國產電影正處於最好的時代。那麼,為什麼國產電影會越來越受歡迎呢?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是近些年來國產電影不斷崛起的重要原因。人們不再以外國電影為馬首是瞻,覺得國產電影其實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相比之前,更加願意為國產電影貢獻自己的力量。
❺ 談談你對中國電影的現狀的分析
中國電影已經越來越了解市場,越來越了解觀眾需求。從運作上來說,從《英雄》開始,製作公司就開始從市場運作上吸引觀眾去電影院看電影,製作的預告片精美華麗,影片也氣勢如虹,景色唯美。後面的大製作電影,也逐漸的從製作的精良程度上,電腦特技的應用上下大功夫,來使電影趨近於好萊塢大片。另一方面,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電影開始從電影的故事情節和思想上更加註重與觀眾的融合,讓觀眾有現實感,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比如現在上映的《左右》,故事情節、內容思想,都比較完善,給人很多的思考。象《三峽好人》,故事平淡、細膩、朴實,隨沒有太多的對白,但通過演員的表演讓觀眾有很強的認同感。
這樣的電影在歐美也是為數不少的,獨立製作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中國的新生代導演很快就接受了這樣的製作方式,而且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在戛納、威尼斯、柏林電影節上屢見中國電影的出現,大多是相對低成本的製作,有很多也是獨立電影製作。
在美國及歐洲電影界罷工不斷的時候,中國獨立電影的崛起是對世界電影很好的支持。
無論是大製作,還是獨立製作,中國電影都還在探索中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改進和完善。
❻ 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與國外電影競爭
談到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好萊塢的大片,在電影院也是這類影片充滿了噱頭吸引觀眾,其次才是國產影片,但是卻不分大片什麼的檔次了。這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當然,這種潛意識的形成也是因為國產影片在早些年的時候無論是電影中的特技還是畫面的質量都及不上國外所謂的大片。但是,在近些年國產電影還是有著飛快的發展,無論是從影片內容還是畫面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雖然在一些觀眾心中還是傾向於國外的大片,但是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觀眾掉過頭來以國產電影為主了。
有很多數據就可以充分證明著國產影片的飛速發展。首先是電影的產量,2006年1~8月的產量是330部,而在2007年同期就超出400部,2008年卻又比同期增長55部,每年連續的增長說明在國內,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強勁。2007年的票房全年在34億左右,其中包括一級城市、二級城市和農村,而在2008年又同比增長了近百分之三十,票房總量佔全球第十一名。此外,還有很多國產的大片獲得國際獎項,使國產電影在世界影壇上聲名鵲起。如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而他的《三峽好人》自威尼斯電影節之後又斬獲了7項大獎,創造了在歐、亞、拉美、非、大洋洲全部獲獎的記錄,此外還有很多國產大片得到世界的認同,是國產電影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都象徵著國產電影的崛起,可是在此同時國外影片也在飛速的成長,兩者在搶占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激烈的博弈。
2007年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進口片票房的爆炸性增長。2006年進口片只有2部票房勉強過億,但2007年不僅共4部過億,其中《變形金剛》更是取得了27億元的超高票房,是自1998年《泰坦尼克號》之後近10年以來票房最高的進口片。《變形金剛》在周票房仍達到1000萬元時被撤下檔期,總票房才未能最終突破3億元。
2006年進口片前10名票房總計約6.6億元,2007年則達到10億元,增長了46%,而2007年度國產片前10名票房難以超過7億元。從票房產出能力上看,進口片遠遠超出國產片,以2007年度中國電影票房32億元計算,10部進口片的票房就約佔全部票房的30%。國產電影只能依賴年底的三部影片《色戒》、《投名狀》和《集結號》勉強抗衡進口電影。
自此就可看出,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不過,論增長幅度來說,國產影片還是遠遠高於好萊塢的,在今年甩掉了排名第11的巴西,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且,據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2010年趕超義大利和澳大利亞,躋身前十位,只是距離第一軍團好萊塢、韓國和日本還是會相差甚遠。
這兩者的差距頗多,如果從源頭開始,可以追溯到電影的投資上。國產電影的投資要比國外的許多電影的投資成本少很多,這里不僅僅是在電影拍攝時所需的資金和明星的費用,也包括電影製作後期的資金,比如設備。在國內現有的很多電影製片廠里仍沒有很及時的升級設備,使得兩者在和面的質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著一定差距。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著人才的缺失,在國內,電影方面的人才還很稀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為0。個別的人才是無法建立起一個體系和一個項目的,需要許多此類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所以在設備的引進的同時還需要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當然這也是投資的一部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極其明顯,國產電影在產量飛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跟不上,比如2004年韓國電影產量不過60部,收益卻是國產電影的6倍。而2007年中國電影產量近400部,可真正投資超過1000萬的電影不足50部。從票房角度來看,2007年的400部電影中,超過100部電影不足60部,僅占國產影片時長的百分之十五,而超過千萬的影片就更少,只有30部左右。觀眾的選擇其實也就代表了一部分影片的質量,這也是國產影片競爭中的不足之處。
❼ 什麼樣的電影更加能夠吸引觀眾
首先就是要有好的故事,優質的電影必有一個好的故事,這就像是一輛豪華的汽車,必須有一個牛x的發動機一樣,這是硬性指標,我還沒有看過哪一部電影故事很爛,還會有觀眾喜歡的,那部經典的科幻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投資僅兩萬美元,沒有一個知名演員,甚至一個配得上科幻的特效都沒有,卻能獲得無數人的贊美,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有一個非常牛的故事。
❽ 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關注的原因是什麼
近些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整體電影的市場都在變得受歡迎。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日益提升,人們已經不再注重於那些物質或者生活上的滿足。而是越來越注重精神世界的滿足和享受,人們更希望在工作之餘,能夠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看電影就成了很多人首選的放鬆方式。
第三,國人對電影的鑒賞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以往我們看電影,大部分看的是明星陣容,但是現在我們會更加註重一個電影的劇情和電影所要表現出來的內涵。
以往的國產電影總是給人一種商業痕跡,過重高不可攀的形象。但是這段時間,國產電影變得越來越接地氣,明星效應越來越小,電影的剪輯和後期製作反倒越加精彩。
希望國產電影能夠堅持這樣的好苗頭,給我們帶來更優秀的作品。
❾ 怎樣的電影吸引人
比如有《暗流》(懸疑,推理的)《國家的敵人》(這個看的時候是非常緊張的)《奪寶奇兵1,2,3,4》《玫瑰之名》《亡命天涯》(哈里森福特演的非常好看,劇情緊促)
《八面埋伏》(懸疑,推理的)《驚情四百年》《碟中諜1,3》《皇家賭場》(這是一部寫實版的007,比較好看)
《鋼鐵俠》(我剛開始以為是哄小孩的,後來看了以後覺得還可以)
《絕嶺雄風》(一部比較老的電影史泰龍演的,非常好看)
《真實的謊言》《牛津殺手》(懸疑,推理的)《終結者》
《異次元殺陣》
,《人工智慧》(非常這里有哲理)《少數派報告》《異形》(是非常經典的科幻片,雖然有一點恐怖但非常好看)
還有剛上映的《天使與魔鬼》與《達芬奇密碼》相似,
《海底兩萬里》(不是老的好像是95年美國版的吧,原來央視正大劇場放過)
《深淵》(這不是恐怖片)《第三類接觸》
好了暫時只想起了這么多!有一些是比較老的片子,但確實是比較好看也很經典的片子!你可以去試著看一下!
❿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綜述: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再次閃耀,而中國電影怎樣進一步走向世界也在電影節期間成為中外電影人討論的熱點話題。
得獎?以我為主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