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些電影里有毛主席關於醫療衛生的說話,最好是贊揚醫務工作者的視頻
新中國成立後,盡管各項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毛澤東對於醫療衛生制度與工作,卻一直有著諸多不滿與批評。1965年的6月到8月間,他先後三次對醫療衛生工作發表了談話。毛澤東當年意氣風發的批評、思考和主張所透露出來的民眾情懷濃郁得令人感動。如果人們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態,也許還能夠得到關於走出中國醫療改革這一泥淖的點滴啟示。
三次談話的重要主題是如何有效解決農村缺醫少葯的問題
早在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9月9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有針對性地指出:「必須教育幹部,使他們懂得,就現狀來說,每年全國人民缺乏衛生知識和衛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經濟上的損失,可能超過每年全國人民所受水、旱、風、蟲各項災荒所受的損失,因此至少要將衛生工作和救災防災工作同等看待,而決不應該輕視衛生工作。」但新中國畢竟家底十分薄弱,科教條件不好,農村人口巨大,發展國家的衛生醫療事業困難不小。毛澤東強調,解決中國的醫療衛生難題,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條條框框,也不能照搬蘇聯的條條框框,只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並始終堅持面向和服務工農兵的基本方針,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根據這些思想,衛生部在建國初期就十分明確:「今後衛生建設的重點在農村。」但是,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實際情況並不理想。尤其是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國家全面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政策,一方面要求醫療衛生工作規范化,另一方面在減輕經濟負擔的名義下,去除了許多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期間發展起來的醫療衛生事業。許多地方新生的農村合作醫療事業也被當作「共產風」和「平均主義」的產物加以抑制。這樣,全國農村缺醫少葯的狀況基本沒有太大的改變。這是毛澤東提出批評的基本背景。
不能忽視佔全國人口85%以上的農村群眾的醫療需要
毛澤東的第一個談話發表於1965年6月26日,後來民間稱之為「六·二六指示」。談話一開始,毛澤東就直指衛生部忽視了佔全國人口85%以上的農村群眾的醫療需要。他說:「告訴衛生部,衛生部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這15%中主要還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生,二無葯。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為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這里所謂「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指的是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裡。而所謂「老爺」則是當官做老爺的意思,指的是官員。這等於說,衛生部不僅把主要醫療衛生資源集中於城市,而且主要還是為城市中那些當官做老爺的人服務。顯然,批評矛頭直指忽視農村缺醫少葯狀況的傾向,也指向官員特殊化的醫療保健制度。
培養農村「用得起」、「留得下」的醫療衛生人才
談話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如何培養農村「用得起」、「留得下」的醫療衛生人才問題。毛澤東說:「現在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符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五億多農民。」當時的情況是,全國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的院校不多,而且由於「規范化」的要求,每年招生因受到附屬醫院床位數和生師比等因素的制約而招生不多,本科生的學習年限一般也要五至六年,甚至七年。以當年全國著名的中山醫學院為例,每年全部招生也就是400人左右。在毛澤東看來,這種培養模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五億多農民的醫療保健需求。因此,他要求醫學教育要從適應國情實際出發,改革醫療教育,培養大批農村醫療衛生事業適用人才。內容包括:縮短學制,降低招生學歷要求,改變培養方法。他說:「醫學教育用不著收什麼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畢業生學三年就夠了。」「根本用不著讀那麼多書」,「主要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他贊成學生學會「常見病的治療和一些預防工作」,然後接受有經驗的醫療人員帶班學習一段時間,就能夠滿足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他說「這樣的醫生,就算本事不大,總比騙人的醫生與巫醫要好,而且農村也養得起」。這種設想,直接催生出一種後來被稱為「社來社去」的學員類型,意思是學員從公社中招收而來,學習結束後,回到公社去為農民服務。至於所謂「學三年就夠了」,也並非毛澤東看不到醫學生接受更加系統教育的必要性,而是他焦慮於農村缺醫少葯、急需大批人才的現實。他反問反駁這種觀點的人:「華佗讀的是幾年制?明朝李時珍讀的是幾年制?」這種主張的立足點仍然是「主要在實踐中學習提高」。
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改進治療上
這次談話還批評了醫學研究中脫離群眾需求而熱衷於研究高、深、難的疾病的傾向。他說:「脫離群眾,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難的疾病上,所謂尖端,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普通存在的病,怎麼預防,怎樣改進治療,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問題不是不要,只是應該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這實際上提出了醫學科研工作的價值觀選擇的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領袖,面對著中國這樣一個整體醫學水準不高的現實,他急切地希望醫學科研工作應該首先以國家和大眾的需求為基本導向,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見病、多發病、普通存在的病的預防和改進治療上。尤其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把所有醫療衛生院、所與人員全部納入國家財政供養的公職機構和公職人員的范圍,響應國家和民眾的需求,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具有公職機構和公職人員身份的醫療機構與人員責無旁貸的事情。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醫療衛生和民眾的保健水平著眼,也確實有賴於這類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診療水平的提高。當然,研究「高、深、難的疾病」這類所謂「尖端」課題比起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會更受學界關注,更容易提升個人的學術地位。這就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科研人員科研價值觀的選擇問題。但對於統管全國醫療衛生工作的衛生部來說,毛澤東希望它要加強對於全國的醫學科研導向和布局,「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整體醫學水平不高的國家裡,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切實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心繫人民的「人民衛生部」。
不能把服務農村當作新手的練兵場敷衍了事
這次談話還涉及城市裡的醫院如何扶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問題。談話提出了一個看似有些偏頗色彩的主張:「城市裡的醫院應該留下一些畢業一、二年本事不大的醫生,其餘的都到農村去」,並以「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嘛!」為結束。其實,所謂在城裡只留下「本事不大的醫生」,其餘的都到農村去,指的是到農村去巡迴服務。其本意是,到農村去巡迴服務的,都應該是有真才實學的,而不能把服務農村當作新手的練兵場。實際上不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有一些單位把去農村巡迴醫療服務,當作額外負擔,而把一些城裡醫院用不上的「人手」而不是「人才」,派到農村去敷衍了事。所以提出這一點,反映了毛澤東的良苦用心和對於農村民眾的真摯感情。
不能把醫療衛生作為賺錢行當
「六·二六」談話由於以十分尖銳的情感語氣,觸及當時中國醫療衛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因此就有緊接著的7月19日和8月2日的兩次談話。這兩次談話的對象都是衛生部的官員,主題是如何貫徹和落實「六·二六」談話精神。在這里毛澤東進一步談及他對於醫療衛生工作的看法。
首先,毛澤東肯定衛生部提出「打算為農村生產隊培養不脫產衛生員」的主張,並進一步提出「為什麼不在工廠設不脫產的衛生員呢?小廠可以設衛生員,大廠設醫務所」。後來,農村的赤腳醫生和廠礦衛生員的大批培養,實際上就是得益於這一措施的實行。他們在加強工農大眾的初級醫療保健方面確實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其次,強調醫療醫葯不能以賺錢為目的。他嚴厲批評有些醫療單位:「認為賺錢的醫療隊就好,不賺的、少賺的就不好,這難道是人民的醫院?」他告誡各級幹部應該有全面的效益觀:「葯品醫療不能以賺錢不賺錢來看。一個壯勞力病了,給他治好病不要錢,看上去賠錢,可是他因此能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你看是賺還是賠?……在天津避孕葯不收錢,似乎賠錢,可是確實起到節制生育的目的,出生率受到控制,城市各方面工作都容易安排了,這是賺錢還是賠錢?」他還說:「有些醫院,醫生就是賺錢,病人病不大或沒有什麼病也要他一次次看,無非是賺錢。甚至用假葯騙人……搞一些賺錢的醫院賺錢的醫生、假葯,花了錢治不了病,我看還不如拜菩薩,花幾個銅板,賣點香灰吃,還不是一樣?」與此同時,他主張「葯品應當降價」,甚至病人「葯錢拿不起也可以不拿」,因為「國家出點錢,保護生產力是合算的」。他還多次就專門的病種的免費治療問題發表意見。如次年3月12日,他就指示「血吸蟲病的檢查和治療應該免費」。在他看來,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應該奉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而不應該是發財致富的行當。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大醫之道的弘揚。當然,不能把醫療衛生作為賺錢的行當,不等於就可以在這一領域搞「大鍋飯」和刮「共產風」,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
醫生一定要政治好才會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
再次,提出「醫生一定要政治好」。毛澤東向來認為「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醫生僅有技術好,如果人生觀出問題,就可能依仗其技術敲詐勒索病人。因此,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只有「政治好」才有可能保證醫和葯不會以賺錢為目的,才願意為國家分擔對於民眾的承諾,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也才會自覺地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為此,他強調各級黨委應當多抓衛生工作,衛生管理部門既要加強業務領導,更要加強政治領導,以確保醫療衛生工作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的落實。這里,「政治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要求,而不是空頭的大話。
貴族老爺醫院要向老百姓開放
在談話中,還涉及了一個對於上層既得利益群體的沖擊問題,這就是毛澤東對於幹部保健制度和北京醫院的辦院方向的批評。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學習蘇聯的保健制度,為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提供較為優越的醫療保健措施。就中央而言,設立中央保健局,還把北京醫院這所由德國人於1905年創建的醫院作為高幹定點保健醫院,並由此拒絕平民百姓就醫。毛澤東一直對這種做法不滿。1964年6月24日,他在會見越南朋友時指出:「中國的保健工作是學蘇聯的。」他認為,這種做法不僅助長幹部的特權思想,也不利於幹部的保健,還不利於醫生提高醫術。他說:「一個人如果不動動,只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門坐車不走路,就會多生病。衣食住行受太好的照顧,是高級幹部生病的四個原因。」對於專事保健的醫生而言,長期脫離病房和門診,「不多看各種各樣的病」,會導致診療水平的退化,「把專門醫生變成不專門的」。因此,「不好,要改進」。同年8月10日,他在批示衛生部關於改進高級幹部保健工作報告時更直截了當地指出,「保健局應當取消」,「北京醫院醫生多,病人少,是一個老爺醫院,應當開放」。在圍繞「六·二六」指示的這兩次談話中,他直接詢問「北京醫院改得怎麼樣了?」當匯報人作出情況說明後,毛澤東還是認為它「並沒有徹底開放」。他說:「某某、某某就不能去看病,某某、某某可以去看病,這不是貴族老爺醫院是什麼?」他斬釘截鐵地說:「要開放,給老百姓開放。」並說:「不要怕得罪人。這樣做得罪了一批人,可是老百姓高興。這批人不高興讓他們不高興好了。做什麼事總要得罪人,看得罪的是些什麼人,高興的是什麼人,老百姓高興就行。」在毛澤東的這種強勢主張下,後來,中央保健局撤了,北京醫院也更名為「東單醫院」,並不再專事高乾的保健工作。但到了1972年,由於連續有幾位部長級以上的官員因醫療不及時而遭不幸,國務院主要領導認為「沒有一個北京醫院還是不行」,北京醫院作為高乾的保健醫院重新恢復。本來,客觀地說,要求北京醫院向老百姓開放,與北京醫院承擔高幹保健職能,是可以並行不悖的。他批評北京醫院人那麼多,設備那麼好,只為少數人服務,脫離群眾,助長特權,也不利於醫務人員診療水平的提高等,這些都是可取的。但在極「左」思想氛圍下,把「向老百姓開放」這一不錯的主張,變成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而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應該不是毛澤東的初衷。
中國醫療衛生模式曾經享譽世界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79年衛生部領導明確提出要「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開始,國家的醫療衛生工作走上了一種不同的發展道路。當時,人們真誠地相信通過這一道路,可以達致一種更好的境界。但是,歷經3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在看到一些大城市裡的大醫院大樓更大更高,設備更齊全更先進,醫院整體發展更具活力和優勢的同時,也看到城鄉的醫療資源配置越發兩極分化,下層民眾尤其是農村的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民怨已近沸騰,醫患關系也在醫療產業化發展思路的引導下空前尖銳與對抗,許多發生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醜陋的利益之爭和令人發指的殘忍事件也在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良心底線。我們不得不承認,醫療衛生的那一檔子事,還在困惑甚至折磨著許許多多中國的百姓和各級政府。
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評價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上世紀80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在考察報告中,把由毛澤東倡導和推動下建立起來的中國醫療衛生模式,尤其是農村合作醫療稱為以最低的成本獲得了滿足民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最高效益的範例,並譽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惟一典範」。衛生部前部長錢信忠在《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一書中,也自豪地說:「世界衛生組織前任總幹事馬勒博士曾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推薦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經驗。」世界銀行在一份主題為「投資於健康」的世界發展報告中,也高度稱贊中國這一醫療制度,認為「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然而,在實行新制度20年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把中國在衛生財務負擔公平性的評價方面,排在世界191個國家的188位,也即倒數第四位。有關人士發現這個排名剛好是在兩個被公認為遠遠落後於我們的近鄰——尼泊爾、越南之後,與巴西、緬甸和獅子山等國一起排在最後。這一切都在刺痛中國人的自尊與良知。
今天,在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對毛澤東當年的思想與主張,人們一定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但是,不論如何,毛澤東當年意氣風發的批評、思考和主張所透露出來的民眾情懷濃郁得令人感動。如果人們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態,也許還能夠得到關於走出中國醫療改革這一泥淖的點滴啟示。
B.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醫學類的電視劇或電影介紹
1、《外科風雲》
該劇講述了在現代化綜合性的仁合醫院,由一起29年前發生的「事故」所引發的故事 。
C. 紀錄片《中國醫生》熱播,你有被感動到嗎
是的,真的被感動了,想讓孩子也學醫,救死扶傷,為社會做貢獻。
D.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睡眠醫生》
《睡眠醫生》雖然不恐怖,但是故事很完整,壓縮和編排得一點也不覺得冗贅。作為一個續寫的故事,我覺得還是很滿意的。
《睡眠醫生》當然不可能超過《閃靈》,它也不可能超過庫布里克的作品,但是它沒有讓觀眾在影院里尖叫,而是給觀眾一種長久的創傷式思考,這種思考模式是完全承襲自《閃靈》的。毫無疑問,《睡眠醫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E. 《中國醫生》定檔,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
《中國醫生》是一部致敬抗疫英雄的影片,一部抗疫題材醫療片,它的拍攝和定檔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在決定拍攝題材准備拍攝的時候就已經受到多方期待。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讓國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一起經歷這場疫情並始終堅守在前線,為我們撐起天空的醫護人員們,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影片改編於抗疫期間的真實故事,在大災面前,國人們展現的是奉獻、犧牲的精神,展現的是人性中堅強、團結、善良的一面,有太多太多暖心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將在電影中再次融合展現和記錄。
劇情中展現的抗疫故事,雖然抗疫期間有許多故事流傳出來,但是經過還原和全景式記錄下的故事,一定會讓人更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情感和精神的傳遞。
這樣一部影片不僅僅是記錄了抗疫期間的艱苦,更是把站在最前方為國民撐起防護線的醫護人員們記錄下來,把這種優秀的精神品質記錄和傳頌下去。
F. 如何評價醫患紀錄片《人間世》
去年,一部關注中國醫患關系的紀錄片《人間世》在中國首播,播出後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全網相關新聞的點擊量超過5500萬,在權威影評網站豆瓣上評分高達9.6/10分。
看過《人間世》,觀眾對它的評價大多是這樣的:
如今,這部轟動一時,和傳統套路不同的醫療類紀錄片即將登陸美國中文電視,以中英文兩個版本分別在我們中英文頻道播出。英文版更是第一次面世。
播出時間:
英文頻道:4月14日起,每周五晚9點播出
中文頻道:4月16日起,每周日晚9點播出
和大多數影視作品中刻畫的「無往不利的白衣天使」不同,《人間世》里描寫的竟不是醫生們「妙手回春」,一次次挽救病患生命的故事。
在《人間世》里,醫生們面對死亡時顯露出的是和普通人一樣的掙扎和無力。
剛一開場,這部紀錄片就赤裸裸地將一個失敗了的醫療案例攤在了我們眼前:
猶如戰場的搶救過程,
兩條拼盡了全力也沒能救回來的鮮活生命,
一個在手術台上奮戰了48個小時卻最終被病患家屬勒住了脖子予以質問的年輕醫生。
然而,當我以為開場就直面了一場「死亡」已經是最壞的情況時,《人間世》的鏡頭卻給我了實實在在的「當頭一棒」——
26歲,懷著5個月身孕的新婚媽媽張麗君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
當「棄大人保孩子」這種我們只在影視劇中看過的橋段真實上演在一對新婚小夫婦的真實生活中時,張麗君和她的家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倒霉」的家庭如何在經歷了痛苦掙扎後,最終依然選擇堅強面對以及堅強背後的無奈。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問,這樣一部充斥著「不完美」和壓抑感的紀錄片是如何引起一場「現象級」觀影熱潮並獲得了如此巨大好評的呢?
有人會說,也許是因為「大製作,大規模,和大面積宣傳推廣」吧?
其實,人間世的創作團隊僅有50人,分為8組,以醫院為拍攝原點,通過紀實跟蹤拍攝,抓取一般觀眾無法看到的醫院里發生的真實場景。
拍攝者們需要真正進入、但又做到不幹涉被拍者的生活,而這樣的拍攝要求對於需要拍到「醫院里不為人知的真實場景」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有突發狀況時,攝影師們既要做到不妨礙,卻又精準的在第一時間抓拍到急救瞬間發生的事。比如,進入手術室前,拍攝者們需要先行清理機器,
對機器進行消毒以免妨礙到手術的進程和效果。
手術過程中即使被鮮血濺到卻依然要堅持拍攝。
所以,這樣一部製作規模不大,無預設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記錄片到底好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看《人間世》呢?
也許《人間世》的成功正在於勇敢的呈現了醫學和人性的「不完美」——通過《人間世》鏡頭真實的記錄還原, 我們看到的是醫療事件背後的人情冷暖和世間百態。面對生老病死,人們表現出的焦慮、憂心、隱忍、失望、不甘、悲憤、祈求、喜極全是最真實情緒的表達。
透過手術台上「血肉模糊」的醫治過程,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手術室外有血有肉的關於人的故事,也因此對「本該萬能」的醫護人員多了一層理解、少了一點責備。
《人間世》里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其實都是我們真實生活的寫照——不完美,但真實。
G. 怎麼評價電影《我是醫生》
評價電影《我是醫生》
《我是醫生》成功塑造了一位充滿人道主義情懷又有著高超醫術的醫生形象。
H. 如何評價電影《生門》
我似乎天生被醫生、律師、法政等職業劇或節目吸引,幾天前,在微博上偶爾刷到一個叫《生門》的醫療記錄片,立刻上網搜來看了。片子的第一集是《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本能》,一看就是先從婦產科開始,至於這個紀錄片一直是從婦產科視角來拍,還是一個全科室的醫療紀錄片,還得看後頭。
紀錄片質量如何,我不是影視方面專業的,我的意見並沒有什麼可參考性,還是留待大家看了之後自己評價吧。
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拍得很生活化,凡是到過醫院體驗的人,大概都知道,醫院並不是大部分醫療劇所反映那樣,絕對的高尚或絕對的骯臟,醫院從來都是既有生又有死,猶如生活,悲喜摻雜。
開始映入鏡頭的第一個產婦,平安生產後第一句話就是問「男孩還是女孩」「如果是女孩就還生,男孩就不生了」,醫生很是幽默地說「那就不生了」。或許有人會說重男輕女之類的,我想說,這就是生活在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活寫照啊。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男尊女卑的歷史現實,建國才區區幾十年,哪這么容易就把幾千年深深印刻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裡面的東西剝掉呢。
第二個病人,也是目前相對來說在網上引起比較多討論的一位,孕四十周,胎死宮內,出血三天,也就是說這個產婦肚子里的孩子已經死了,要手術把死胎取出。但這個產婦自己來的醫院,身邊沒有親人、朋友相伴,除了說了個不知真假的名字,什麼都不肯說,一直要醫生給她做手術。眾所周知,開刀是要病人家屬簽字的,雖然前陣子的產婦跳樓案,這項制度一度被很多人質疑,但是這也不能否認這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但也是有各種制度的約束,讓救死扶傷可以更加規范,這既是保護病人也是醫院趨避風險的必然選擇。
雖然這個病人最終得救,還順利出院了,但是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對生命的輕視。既不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腹中胎兒的生命,甚至不尊重醫生的生命。如果她尊重自己的生命,她不會在生死攸關時還要竭力隱瞞自己真實身份,這可是隨時會耽誤救命的關頭啊。後面的欠費不交,醫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會耽誤治療,才叫人來交了部分錢(最後錢沒交齊就走了,醫生說給她少記一點了)。對自己生命的這么輕賤,難以想像她會對腹中胎兒的生命會有多重視,不然也不會弄到胎死腹中才來醫院。而對醫生生命的不尊重更是顯而易見,不說自己的真實身份、沒有親人簽字,不斷央求醫生給她手術,萬一手術中有什麼意外,這又是斷送一群敬業愛崗的醫生的職業生涯。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對任何人的生命負責。無論有多難,好好愛自己吧。
另外一個對生命的輕視的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產婦,臨近生產,住進醫院,卻連抽個血這樣的檢查都無法配合,這不是產婦對生命輕視,因為她的病症無法讓她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但是父母呢?丈夫呢?婆婆和小姑子陪同,無法配合檢查就一直叫醫生直接剖出胎兒來,還以為是幾十年前的接生婆,一把刀燒下火燙一下就可以直接生出孩子來嗎?
第三個孕婦,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是如此的讓人喜悅。二婚,48歲,老來得子,被爸爸和奶奶的笑聲感染,我在屏幕的這頭也跟著喜不勝收,笑出聲來。男士的前妻無法生育,年輕時走遍北京、運城,去同濟、協和等大醫院去治療都治不好。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就離婚,但是現實就是二婚,才和現在的妻子,在48歲得了個兒子,高興的奔走相告,給人送糖報喜,放炮、上墳,給祖宗報喜。多年的夙願終於了了,能不高興嗎?中國人組建家庭,除了夫妻相互照顧,白頭偕老之外,添孫加子,家族興旺,從來都是包括在婚姻裡面的,正如這一集的主題--「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本能」,如果沒有繁衍,人類早就滅絕了,所以,不要離開中國的人情社會來談婚姻和生子,這都不現實的。我不否認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有丁克的思想,但最終可以一直丁克下去的又有多少呢,因而對這方面我的看法還是比較中庸,你也可以說我隨波逐流,沒有一點個性,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不是嗎?而選擇大部分人所選擇的也沒什麼不好呀。
一個小時左右的片子很快就看完,我比較容易投入感情,笑過、痛過,也思索過,期待下一集吧。
I. 中國的電影電視劇為什麼要醜化醫生,醫生有那麼讓人討厭么
其實還好啦!只是國內的形式不敢像歐美或者日本那樣深入的拍攝,關於醫生或者醫療體系的黑暗面和光明面,所以就算是拍醫療劇也是拍的假假的,不讓人信服。就算要拍也只能淺淺地借鑒一點現實中的某些醫療糾紛或是民眾心中的黑暗印象。來凸顯某位劇中人物的高風亮節。看看就好真心沒必要較真!
再說我國的擅長拍攝的向來不是醫療劇、教育、政治方面的劇種,怕觸及敏感話題。所以這方面的劇情拍攝不好也是情有可原的
J. 求幾部國內的醫療題材電影
老電影【紅雨】【春苗】周秀娜主演驚悚【電梯驚魂】【好事好商量】醫療題材電視劇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