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縣里開電影院要多少錢

縣里開電影院要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5-10-14 22:06:39

A. 你小時候的鹽城是什麼樣子的

印象最深的是:

1.夏天時,從登瀛橋到西越河橋這段柏油馬路地是軟的,腳走過後會留下一個很淺很淺的坑。

2.登瀛橋西首有個國營菜場,賣菜的,放學時經常看到居民排著長長的隊伍買蔬菜。臨近過年時,家裡大人會到菜場買帶魚和肉,平時都是很難吃到的。

3.登瀛橋西邊馬路上經常會看到一個衣著破爛的瘋子在街上亂跑,大家喊他「小和尚」,瘋瘋癲癲的,都說他是因為在戰場上,炮彈在他身邊突然爆炸,他受了驚嚇後瘋掉的,不知真假。

4.登瀛橋西首往北一條路是小海路,當時不知是不是叫小海路,這條路上有個煤球廠和賣煤球的店,從早到晚都有人買煤球,好像都是用平板車運送,總之這條路因為有煤球廠,感覺總是臟兮兮的。

鹽城是1983年才改稱市的,以前是鹽城地區,我們小時候看電影都去鹽城地委黨校,位於鹽東鎮東南村,俗稱南三區,離我老家很近,大門朝西,門北邊還有一塊牌子叫鹽城五七幹校。第一次去鹽城市區大概是七十年代末,也是剛剛記事,鹽城就一條街,建軍路。還有一個人民公園。當時鹽城人口中的鹽城北門就是火化場。我舅騎自行車帶我去看過飛機場,隔條河看的,那時候機場還沒改為民用,幾架飛機停在場上,都用油布衣服套著,印象很深。

讀高一時,清明節老師帶我們去鹽城烈士陵園掃墓,騎自行車去的,然後去人民公園玩一圈,那時候,公園里也就幾只猴。

那時候,市政府還在建軍路上,門朝北,西邊不遠有鹽阜商場,東邊不遠是鹽城客運總站,也是在路南,後來搬走了,那地方變成了勸業場。

大概是九十年代初,車站搬到北邊去了,叫新客站,對面建了個招商場,海悅大酒店建成的時候,酒店南側還是農田。

大慶路上的紡織廠,過去好像就是最南邊了。2000年海關在大慶東路建了一個賓館,好像叫南苑賓館,跟郵政在一條路,有次培訓住在那裡,地廣人稀,跑到西邊路上能看到通伍佑的2路車。

鹽阜商場算是市中心,西北角就是鹽阜大眾報社,西邊後來有了竹林商業城,有個勝利劇場,過了魚市口就沒交易了。越河橋過去,就是醫院。過去人習慣叫附醫。

東邊過了通榆河就是南洋的農村了,有個鹽阜飯店是標志性建築,過了鹽阜飯店,算是到東頭了。。

鹽城的變化,是張九漢書記來了以後,開發城南,大的變化就是這二十年,特別是近十年來,鹽城可謂是日新月異。

鹽城老鄉,歡迎關注!

我是70後,小時候在市區出生、長大,那時住在開明巷,就是鹽城商業大廈和竹林商業城之間的巷子。當然許多90都不知道竹林商業城是啥[偷笑]

小時候的鹽城,商業大廈原址是百貨公司,竹林商業城原址是竹林飯店,是屬於飲食公司的國營飯店。市中心的銅馬,那時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忠字塔,行人可以登塔基上去拍照。那時的新西門鐵橋還是木板拼的,下面有很大的縫,小孩都不敢走。

那時電影院有:鹽城電影院、人民劇場、勝利劇場、大禮堂、大會堂。目前只有鹽城電影院和人民劇場還在,勝利劇場位於現在的金鷹北側已於去年被拆,大禮堂位於中茵海華南側的老年大學位置,大會堂就是目前毓龍路人民路的東側。那時往東還沒有毓龍路。

那時的鹽城,過了人民路往東,過了南門橋往南,過了環城北路往北,往西過登瀛橋就是很偏僻的了。黃海路還是一片墳塋場。

八十年代的鹽城市區:一條大街2座樓,一個公園2隻猴。

發展太快了!

我是九四年的,我的老家是阜寧縣的,當時是真的窮呀!我還記得那時候沒有通電,通自來水,吃水都是去池塘里挑,家家戶戶有口大水缸,戶戶門口有口井,因為我們那裡地下水都是鹹的,只能用來洗衣服,澆地。那時候放學寫作業都是要點蠟燭,上學就要騎好遠的車,春收秋種什麼活都干,想想現在的孩子真幸福!!

我59年生人,土生土長的老鹽城市區人,我記得登贏橋和太平橋還是木頭橋,鹽城的老 汽車 站還是蘆葦席圍的牆,往東去一點,一條路向北到北閘.興新場。向南一條路到東門閘橋、東閘小街向北過老虎橋通南洋、新洋閘,向東南方向一條路到頭圢、南新河、伍佑直至南通港。老車站往東是沒有路的,就是老拉圾場,東方紅橋和向東的路是七十年代修的。建軍路從東到西兩交警崗亭。那時候看馬路的幾個交警也七十歲左右了,也就是鹽城街第一代交通警察。

小時侯的鹽城,讓我神往,那時,我們村子,我就覺得很大了,更別說,鎮,和鹽城了。

那時,路不寬,大都是泥土路,鹽城到郊區鄉鎮,才有沙石路,到鎮上,下雨天,沒法去,自行車能把你的車輪扎死,比步行吃力多了。

鹽城東西,南北沒有幾條街,建軍路就是最繁華的街道,兩邊樓房也不多,最高的,也就是鹽阜人民商場了,我父親帶我逛一次,也要不了多長時間,可回家,我就神氣了,小夥伴羨慕的神情,讓我很自豪啊![呲牙][呲牙]

那象今天,鹽城道路,四通八達,村村通公路,我們近郊到鹽城,也就是半小時的事,到上海,也就一兩小時的事呀!鹽城真是天翻地覆的巨變,將來還會更好,更好!

我不是鹽城人,是無錫人,但上世紀六十年代未,作為知青下放在鹽城西鄉,後來在七七年年底離開鹽城。

鹽城五十多年前稱鹽城專區,轄鹽城、大豐、東台、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八個縣。

那個時候,鹽城縣城很小很小,老百姓習慣稱鹽城鎮。整個鹽城鎮上就一條比較像樣的路,叫建軍路。建軍路從登瀛橋開始自西向東大概也就四五百米。路邊比較像樣的要算勝利劇場了,劇場前面還有片廣場。勝利劇場白天放映電影,晚上有時候有鹽城雜技團和淮劇演出。劇場往東,有竹林飯店和旅館,那時候的旅館,都是大統間,一個統間里有幾十張床鋪。住宿也很便宜,塊把錢就可以睡一晚。竹林飯店過去有一條往北小路,小路口左邊是黃海飯店,右邊是黃海電影院。那個年代吃飯是很便宜的,塊把錢就可以有幾只炒菜,包括炒肉絲,炒豬肝等。三四個人坐下來,兩三塊錢就可以吃得舒舒服服。有興趣再來一小瓶「乙種白酒」。

建軍路上比較像樣的建築還有在十字路口的郵電局。鹽城縣招待所有「一招」和「二招」,都不在建軍路上。一招和二招平時也對外開放,縣里有什麼會議,供下面來開會的人住宿。

建軍路往東,右邊有 汽車 站,再往東,就是一條南北向的土路,往南可以到肉聯廠和機場(軍用機場)。

我那個時候,插隊在鹽城西鄉,離開鹽城鎮有六十多里路,那個年代西鄉到鹽城鎮沒有公路,鹽城鎮到龍崗鎮有一條土路,再往西土公路就沒有了。下面要到鹽城鎮,就靠內河小客輪。從西鄉到鹽城鎮要幾個小時。

我是在七六年底離開鹽城的,八十年代中期,去了趟鹽城,那時候,鹽城有了點變化,但變化不很大。九十年代未,我再次到達鹽城,鹽城的變化已經很大了。到了二零一五年,我又一次來到鹽城時,被鹽城的發展驚呆了。昔日的鹽城鎮,已經有了大都市的氣派。當我住宿在鹽城瀛洲賓館的那晚,真實是百感交集。原來一個窮鄉僻壤的縣城,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說明我們祖國是實實在在騰飛了。

小時候住集仙巷,長輩不讓亂跑記憶不多,一招 二招 大眾飯店 仁里巷的飯店小時候長輩帶我去的第一家飯店,後來軍分區旁邊酒樓,劇場路,之後去了東邊,南邊,市中心記憶沒多少

我是80年的,濱海的鄉鎮的。小時候爸爸媽媽上街擺肉鋪,從小吃的倒沒少過。10歲以前和媽媽排過隊去供銷社買洋油,晚上點燈。12歲在我上五六年級時家裡起了樓房。一個街上,就一條後拓的大路,加一條很短的老街。老街有雜貨店,布店,都是用的暗紅色木頭的門,打烊時再一片片投起來的那種。小學時,除了過年做一套新衣服,一般平時都是老大穿過老二穿,再給老三穿。叫:大新,二舊,三破癩頭。小時候,挖河道,都是各家出個勞力,要預防洪水了,社員都很積極,團結。上了初中92.93年這個樣子,所有人的生活條件都慢慢開始好轉了。程式控制電話,浴缸,都逐漸的普及了。

B. 你小時候在農村看過壩壩電影嗎發生過哪些趣事

什麼叫壩壩電影?看來問題的提出者是川渝那地方的人。不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露天電影,這在過去的城鄉是司空見慣的電影放映方式,用兩根稍粗點的竹桿豎在銀幕兩邊,用繩子將銀幕扯平整,到了夜幕降臨,就可以放映電影了。

本博就是伴隨著看這種在學校露天操場、生產隊的打麥場放電影而長大的,包括後來參加工作以後,仍然看的是露天電影。

過去的縣城有兩個地方人氣最旺,一個地方就是電影院,另一個地方是會堂兼劇院。這兩個地方無論是看電影還是觀戲劇,那可是需要買票才能進去的。看電影的票價相對便宜,1角錢一張,而看由劇團演出的戲是看電影的2倍,也就是2角錢一張門票。

而城鄉所放的露天電影,是不對觀眾個人收錢的,而是由廠礦企業和農村的生產隊集體所付費的。本博童年是在農村學校的操場和村子裡的麥場上看電影,到了參加工作後,仍然看的是露天電影。本博中師畢業後被分配在三線企業工作,工廠所在地位於處深山老林之中,三座大山所形成的三岔自然山溝,在企業尚未完全建成時,找一塊相對平整的地方也是很困難的。

為了調節職工們的文化生活,在電視機還是稀罕物的年代,只有每周六的晚上看電影是令大家高興的事。

某年的暑期,天氣炎熱,為了消夏納涼,為了活躍廣大職工家屬的文化生活,廠工會的領導和員工盡早謀劃,無論是租還是從合作夥伴那裡借,盡可能做到每天晚上放上場電影。記得有天晚上電影放映了一半,頓時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看電影的人們卻穩絲不動。不多時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人們冒雨繼續看了下去。人們看電影的位置是一個半山坡,銀幕支在低處,觀眾坐在相對逐漸增高的半山坡上,前面低後面高,形成了自然的落差,誰也不遮擋不了誰的視線。不多時雨水就開始匯成小溪從人們所坐的小凳子下面嘩嘩流過,人們的雙腳都浸泡在涼水中,確實起到了降溫的作用。

這應該不算作什麼趣事,卻給本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前,應該說除了縣城以上的大中城市,多數人還是以觀看露天電影為主。哪能與現在相比,人們足不出戶,坐在個人家裡的客廳里就能搜到個人願意看的電影、電視連續劇。老夫也趕上了新時代,從上世紀的八七年為了結婚,買了首台20英吋日本品牌夏普彩色電視機,到國慶60周年大慶更換了由國內企業所生產的55吋創維平板電視機,基本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珍惜現在,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暢想未來。(原創於:2021/09/23)

我小時候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來的貝貝電影,吃飯都成問題,遺憾。

六七十年代吃的穿的沒現在好,要說起那精氣神兒沒的說!露天電影,唱戲,十幾里山路,摸黑都要去看,不管那個村演,晚上前,計劃好,男的一撥,女的一撥,喜喜哈哈,說天道地就去看了。看完又喜喜哈哈回家了,雖然很晚,但絕不影響第二天出工。勞動時大傢伙兒要把昨晚看的電影戲嘮嗑個幾天,一個細節都不露。電影還好,就那戲只是看了個花里鬍梢,說哼幾曲戲調還可以,因為是地方戲嗎!唱詞和內容也聽不清,更不用理解意思了!

我在工廠家屬區長大,早些時候廠里沒有電影院,只有豎著的兩根電樁放電影的一個場壩,我們廠區就相當於在和農村的結合地帶,這應該是壩壩電影吧。

後來,廠里修了一個工人俱樂部,看電影就要買票去看,小時候 娛樂 項目少,想看電影沒有錢[捂臉],就跟著別人翻圍牆進去看,現在想起來還真的冒險。

記得小時候上初中的時候,周圍一個村裡在村小學壩壩裡面放露天電影,最後還發生了命案,後來都不敢在那裡放了。

壩壩電影?剛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還呆愣了好久,就像是在老家突然翻出自己小時候的玩具一般,記憶如潮水而來。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名詞的含義所在,作為一名偏遠地區的90後,還是有機會看到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壩壩電影」,什麼叫做壩壩電影呢?壩壩是四川、貴州、雲南地區人們對空地的稱謂,壩壩電影就是露天電影。

那時候才十歲不到, 農村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我們那裡又是晚上播放的(農民白天要干農活), 我就喜歡跟在同村的夥伴身後,夜晚提著小煤燈,若是月色好,燈都不捨得點。一群孩子就著夜色行走一個小時左右去湊熱鬧。

男孩子很淘氣,就喜歡跑在前面,躲在某一個轉彎處的草叢裡面,等我們過去就突然出來嚇一跳!人嚇人,真的會嚇死人啊!有一次把一個女生嚇哭了,那個男生怕回家唄打罵,晚上不敢回家睡覺,就去了家裡的牛棚就將一晚。早上母親看到他回家還誇他勤奮,起這么早!

我們小孩子去,多半是去湊熱鬧,並不是真的要去看電影或者看舞台劇演出。我們去的晚,人又小,根本占不到好的位置。但是人多,很熱鬧,很多賣小零食的看得讓人流口水啊,可惜兜里總是缺那麼點小錢,只能看看,聞聞味道來解解饞了。

後來,孩子越長越大,陸陸續續地去上學了,電視走進了千家萬戶,就算來播放或者巡演,人們也不喜歡去看了。再後來,那個位置被拆了,被一條條水泥路覆蓋了。

再也看不到一群人在那裡踮著腳看得場景了,再也沒有早早吃過晚飯拿出最好看的衣服,叫上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夥伴們走夜路去湊熱鬧了,我們長大了,那個地方也沒有了.......

什麼是壩壩電影?我所理解的可能是露天電影吧!

小時候,我們那裡非常窮,沒有電,更談不上有什麼 娛樂 場所,好一點的家庭有一部收音機就已經是讓人羨慕的事情了,因此,只要聽說哪個村有放電影的,我們就會像過年一樣高興。

所謂的放電影,在農村非常簡單,就是用兩根粗點的竹竿,中間綁上銀幕,兩邊用繩子固定起來,因為沒有電,放電影的就會自帶一台汽油發電機做電源,那東西聲音很大,但我們卻不覺得吵,反而覺得很好聽。寂靜的夜晚,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結伴同行,順著聲音前行就一定會找到放電影的地方,那種場景可能現在的孩子根本不可想像,然而它卻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現在依然歷歷在目,十分想念!

記得有一次,聽說附近村莊有放電影的,《三打白骨精》,於是一吃完晚飯,我們就聚在一起一同前往,那一次去的地方離我們村至少有七八里的路程,可我們一點都不覺得累,大家一路上說說笑笑,十分快樂,等到了地方一看,電影卻是在別的村,等放完了才過來,沒辦法,只有等了,等著等著大家都瞌睡了,就橫七豎八的躺在地上,迷迷糊糊的睡著了,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突然被一陣美妙的聲音驚醒了,大家趕緊起來,是的,放電影的來了,終於能看了!雖然已經後半夜了,可看電影的人依然很多,有好多甚至是剛剛看完,又跟著放電影的過來的,再看第二遍!現在的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時卻是一個真實的場景,可見那時候的文化 娛樂 是多麼匱乏啊!看完電影,也不知道是什麼時間了,反正公雞已經開始打鳴兒了,大家議論著電影,年長的照看著年幼的,也有把鞋子走丟的,不管怎樣,大家是快樂的,雖然走了那麼遠的路,可一點都不覺得累!

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電視家家都有,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電影也和過去大不一樣,有一次回老家,聽說晚上村裡放電影,是鄉里送電影下鄉惠民的,於是吃完晚飯去看看,到了地方一看,稀稀拉拉的站了幾個老人,感覺沒有一點氣氛,索然無味!也許這是時代的變遷,是好事,然而卻總覺的心裡空落落的,像失去了什麼,也許是自己落伍了,很多東西只能變成回憶,永遠的藏在心裡了!

[看壩壩電影]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看壩壩電影是當時我最為高興的事情。

記得第一次看壩壩電影是去我家山背後那邊的一個生產隊七隊(現在稱村民組)看的。

那時自己還小,在記憶中好象還沒有上學。在當天下午,聽大人們說,七隊今晚要放電影。第一次聽到電影二字,只覺得好奇好玩。天快黑了,父母還未從地里做活路回來,我自己隨便熱了點飯吃,就和其他小夥伴們一起走著山路,直奔七隊放電影的地方。走到時,電影已在壩壩里開始放了。看電影的人很多,圍著白色的一大塊「布」,看得津津有味。當時我在想,為什麼這么一塊「白布」里會有這么多人在動,覺得很好奇,於是轉到銀幕後面去看,相反看到的人是反的,還以為人是從後面走到銀幕上的。

看到這樣的情形,不象自己的想像,又轉到前面來看,看到有壞人(敵人)在用刀槍在殺害老百姓,我心裡想,我們怎麼不幫老百姓打敵人呢,我們又不是沒有人,想得好天真的。

帶著好幾個想不通,終於把電影看完。哈哈還想到要去銀幕下撿子彈殼呢。

長大了,終於明白了電影是這么一回事。現在想起來,都為自己第一次看電影的好奇、天真、幼稚而覺得好笑!

提起露天電影,就有說不完的話題。露天電影在60、70年代,特別盛行,學校的操場、生產隊的打麥場都是絕佳的場所,只要一有電影看,便早早的把豬草准備好,晚上一吃了飯,便約上三五好有,就前往放電影的地方,觀看電影,有時有事耽擱晚了,飯也顧上吃,鞋也顧上穿,光著腳就走了,到觀看電影的時候才發覺腳凍得瑟瑟發抖(初春3.4月份)。記得有一次是我們鎮…(當時叫某某公社)放一部電影,名字忘了,把當時收票地方的圍牆都給擠塌了,足以想像當時那個場面。

兒時的生活雖然艱苦、單調,但是那時候的快樂是現在的小朋友所體會不到的,再也回不去童年!那個快樂的、無限留念的年代!

60後的人,正好趕上電影下鄉走向農村的時候。起初,縣里的電影隊下鄉,在公社所在地放映,後來公社有了電影隊,電影就走到村屯。

那時候,一旦輪到屯裡有電影,屯好像過節一樣熱鬧。孩子們就要提前到放電影的曬谷場去搶佔位置,把家裡的長凳、短凳搬出來。

去公社影場看電影,路途太遠,加上人很多,我們這些孩子們個子矮,在遠處站著夾在大人中間,根本就看不著,同時,站著大久了,腳會發麻發酸。所以每當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會跑到銀幕跟前看。在那裡,大人們一般不會有人,因為大人擠在前會擋住別人的視線,影響到別人的觀看。

在銀幕跟前看電影,留給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地方很多,能坐上幾排人就不錯了,特別是我們這些村下的孩子,到街上場看電影,常常爭到一個看到完整的銀幕就很開心了,很多時候,擠在銀幕底,像小鳥行食一樣仰著脖子,一個晚上下來,脖子都仰疼了。

銀幕下的我們,在多數情況下,席地而坐,隅爾找到一塊大人巴掌大的磚石塊墊座,坐下之後,中途不會輕易離開,因為旁邊有很多站著的人隨時會補位。

那個時候,農村文化生活十分缺乏單調,我們能讀到的書本很少,除上學讀的課本、還有就是小人書,小說不多,期刊雜志是70年代末才陸續地出現,更不可想像今天這樣網路資訊那麼豐富。有線廣播、電影是當時生活最 時尚 、最高層次、最吸引人的文化生活了。因此,只要有電影,無論在哪個村屯放映,有的人不惜走上一、二個小時的夜路去看。

讀小學三年級之前,母親擔心我們迷路走失,從不敢放任我們自己外出看電影。上了三年級,也只限於有周圍鄰近的村莊,但必須結伴而行。那時的鄉村走的是又小又爛的泥巴路,兩邊都是高高的玉米青紗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摸黑走路,最多的一隊孩子里有一、二個電筒能夠借光。

雨季的時候,小路上泥濘不堪,但為了看上一場電影,我們不惜光著腳丫,踩著泥漿,一步一滑地趕場而去,有的跌得一身泥,也在所不辭。

那個時候的電影,大多數以革命英雄主義故事題材為主,在我的印象中,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等等,除此之外,每場電影之前還加映一些紀錄片。

好奇心和偶像崇拜使然,電影事故從銀幕里走出來,在我們兒童生活世界中,趣味十足的 游戲 就是滿村莊地學打仗、捉迷藏、演英雄、剿土匪、除漢奸。

也就是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染和熏陶,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幼小心靈深深烙印了革命人生觀、價值取向。

正是受到這樣的影響,在長大成人以後,我把入伍當兵、守邊衛國作為第一選擇,服現役30年,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邊防保衛事業。

每當提起電影,提起兒時的文化生活,我都會浮想聯翩,深刻而難忘。

說起小時候看電影,這個心情就回到小時候了,那時候很開心的,每個月都要到我們村上放電影是四次,每個星期來放一次,就在我們學校操場上放電影,那時候我還上學,看到放電影的來了,我們放學就趕快回家吃飯,然後抱小凳子就到學校操場號位子,然後晚上等父母家人來坐著看電影,很開心,在農村來說,那時候的沒有電視,也沒有 娛樂 的,就只能等一星期一次的電影了。

每次來放電影,我們真的比過年還開心,每天放學之後,就在那個操場上畫個圈圈寫上自己的名字,就算自家號的位置了,別人要是來掙,那一定要吵架了!不過別人一般不會搶位置的,各人畫圈號好位置。然後高高興興的回家跟父母說,哎呀,快吃飯,快吃飯,吃完飯我們就去看電影了,我記得那個時候,看過的電影,有三打白骨精呀,什麼大渡河呀?一江春水向東流呀,還有戰爭片很多,記不得名稱了,反正記得記不得的都太多了,現在想起來,那真是種很開心的事情,要說發生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也有的就是搶位置,你號的位置被他的凳子擺了,或者他的橙子站著你的位置了,兩個人就為了爭位置吵架打架,在那時候這種事情發生的太多了,經常為了一個位置,吵的沒得辦法,有的也打成仇人,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放電影的就不怎麼來了。後來家裡面也慢慢的條件好了,家家都買電視了,然後也不放電影了,說現在看電影只能到那個電影裡面看,露天電影就沒什麼放了,所以說現在每家有電視是很開心的事,每天可以在家裡面看電視,想看什麼看什麼,真的跟以前比起來,現在的日子太幸福了,太開心了,現在的00後90後都不知道我們70後那個年代,看電影的那種心情沒無法比喻,那時候看電影真的開心呀,比過年還開心,比吃肉還開心,小朋友在一起玩,大人在一起聊天,好幸福,好幸福,現在想起來說出來,我都感覺回到那個時代的感覺,感覺自己是真的開心幸福,露天電影就是這樣,讓人回味,讓人開心,讓人幸福,也讓人想到過去的事情。[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C. 縣級城市開電影院有前景嗎

大哥,先了解下國家廣電總局的條例你就知道
不是有錢就可開電影院的!

D. 誰知道保定有什麼電影院啊

你好
個人所知 有以下八家電影院:

1、保定華隸影城 9.1 支持選座購票 支持電子券
保定市裕華西路華創國際廣場東區三、四層(原河北影劇院舊址)

2、保定金棕櫚先天下國際影城 8.1
保定市高開區天鵝中路北國先天下6層

3、保定萬達影城
保定市朝陽北大街99號萬博廣場北區5層

4、保定天映影城 7.6
保定市五四路與永華北大街 交叉口 那約.文華廣場 三、四層

5、保定百花影院 5.9
保定市百花路671號

6、保定時代金球影城 9.6
保定市新市區東風西路345號

7、滿城縣嘉和電影院 9.2
保定市滿城縣玉川西路21號 嘉和影院{原滿城影院}
8、保定雷亞歡樂影城
保定市清苑縣清苑路清苑劇場南門

至於簡介 太多了 建議親直接網路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閱讀全文

與縣里開電影院要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災難電影 瀏覽:943
成龍哪些電影獲獎了 瀏覽:655
香港好看的吸血鬼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447
有啥好看的武俠動漫電影院 瀏覽:227
慶祝70周年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74
舒淇主演的阿玲是什麼電影 瀏覽:924
如何給電影的局部調色二 瀏覽:37
中國的電影交多少稅收 瀏覽:746
我說電影好看女朋友說愛你呀 瀏覽:934
最近一周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29
火雲邪神和功夫熊貓打是什麼電影 瀏覽:773
如何把電影傳到抖音 瀏覽:194
婚紗韓國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03
電影評說是怎麼剪輯視頻的 瀏覽:977
如何搜索下載電影 瀏覽:842
巴黎吸血鬼電影有哪些 瀏覽:937
dc電影超然bgm是什麼意思 瀏覽:743
在電腦上面看電影電視劇怎麼看 瀏覽:708
求好看的電影懸疑恐怖電影 瀏覽:83
免費電影天堂的張望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