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戲不專業ng一場戲需要浪費多少膠卷嗎梗
拍電影用的是膠片,跟以前的膠卷類似,但面積更大,每秒24格,一分鍾鏡頭ng的話,就浪費了24x60=1440格膠片。拍電視劇一般用的錄像帶或者快閃記憶體、硬碟,是可以擦寫的,也就不存在浪費。
⑵ 拍電影的時候 一本需要多少膠片呢 膠片是一卷一卷的嗎
拍電影的時候需要多少膠片完全決定於導演和製片人,剪成的電影長度也不同;膠卷、膠卷么,肯定是一卷一卷的了,每卷的長度也有很多規格。
⑶ 拍電影大片的膠片價格
印象中大約500左右一盤(2003年前後),大約能拍攝25分鍾,實際使用中大約能裁剪出3-5分鍾的鏡頭,一部電影大約120分鍾
其實,以前還覺得膠片貴,但是和現在的演員片酬,道具比起來,膠片並不貴
⑷ 拍一部膠片電影需要多少錢
買膠片沖洗,僱人,還有攝影機都要錢,看具體什麼電影了
⑸ 姜文拍的電影,大家聊聊。
姜文內心有一個關於大片的標准,這標准要用到金錢,但又不都和金錢有關。以膠片長度舉例:
1.《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影片不分鏡頭,一條一條拍下去,用了25萬尺膠卷——當時國產電影的片比是1∶3,《陽光》達到了1∶15,以5倍的奢侈創下了當時國內紀錄。
2.《鬼子來了》為製造結尾馬大三被砍頭的特殊效果,專門從美國進口了幾台能滾動拍攝的特殊攝影機。這部影片最後使用了48萬尺膠卷。
3.《太陽照常升起》輾轉全國,縱橫中原腹地、雲南邊陲和西北戈壁等各地拍攝。花了比一輛汽車還貴的錢做了一雙綉花鞋。動用了幾百隻飛禽走獸,耗掉了幾十箱彈葯,燒光了上百頂帳篷,把數十噸鵝卵石和紅土從千里之外運到外景地,跨越9個城市才組裝起來一輛火車。
4.《讓子彈飛》里周潤發給姜文和葛優擺鴻門宴,為拍出圓桌邊「三足鼎立」的感覺,他們把攝影棚拆了,搭建環形軌道,三台運動攝影機必須在運動中同時、交替對著三位演員。影片最後使用掉的55萬尺膠卷中,僅這一場戲就耗掉1/5。
對於自己的「奢侈」,姜文有自己的看法,「我專門去國外考察過這事,他們拍戲膠片沒有數兒,整條整條地拍,沒有像咱們的先劃分鏡頭。人家剪出來那鮮活勁兒,都是因為拍得多。」他堅定地下了一個定義——質量第一,這才叫大片。
除了物質,姜文電影中的人力投入也很「奢侈」,他總會讓「自家人」上陣。《太陽照常升起》時,姜文就曾讓自己兩個月的兒子在冬天的鐵軌上挨凍。到了《讓子彈飛》,除了弟弟姜武、妻子周韻,姜文爸爸也客串了好幾場戲。姜文爸爸早在《鬼子來了》中就曾出演,只是被姜文剪了,這次《讓子彈飛》保留了3個鏡頭,拍「鴻門宴」戲份時,姜文老爸還幫忙看監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