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一電影製片廠企業
八一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2年8月1日,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是一個具有攝制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國防科研片、電視片和電視劇等多片種生產能力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半個多世紀以來,八一廠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鞏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的方向,大力弘揚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回民支隊》《戰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戰》《野火春風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閃閃的紅星》《歸心似箭》《四渡赤水》《風雨下鍾山》《巍巍昆侖》,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的誕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異彩紛呈的電影畫面,熠熠生輝的銀幕形象,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進入新世紀,八一廠又攝制完成了《沖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情暖萬家》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來,在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及重大慶典紀念活動中屢有建樹: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時,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是八一電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曾經締造了無數輝煌與榮耀的八一廠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八一廠一定會奮發努力,始終不渝的堅守主流文化陣地,堅持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謳歌英雄,展示崇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推出更好更多的優秀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譜寫新的篇章。
影片生產部
成立於1953年,前身為製片室、總調度室、生產辦公室、生產處。1993年9月改為現名稱。系廠影視生產指揮機構,由生產調度室、外協辦、宣傳發行科、物資供應科及資料室組成,負責宣傳和拍攝物資的供應等。
故事片部
成立於1954年6月,下轄演員隊、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製片室、化服道車間、置景車間,是八一廠故事片生產的主要部門。擁有近兩萬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倉庫,存有北洋軍閥、國民黨軍、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個時期的軍服和中國歷代各式服裝約幾十萬套,並有三、四十年代美軍、日軍和中國軍隊各類效果、道具槍炮等裝備,以及明清時期各類傢具及軍用、日用各類陳設道具數萬件;有五個總佔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攝影棚,其中2號棚是國內唯一有玻璃珠銀幕合成設備的攝影棚。
電影文學部
成立於1954年,前身為編劇科。該部由文學編輯室、研究室和《中外軍事影視》雜志編輯部組成。文學編輯室和研究室主要為故事片生產提供電影文學劇本、進行電影理論研究;《中外軍事影視》雜志為中國唯一一本軍事影視刊物,1982年4月創刊,原名《八一電影》,1955年改為現名。
軍教影片部
成立於1958年5月,原為軍教片部。1998年8月與新聞紀錄片部組編成該部。由編導室、攝影室、製片室組成,則專門為部隊訓練、教學服務的軍教影片創作生產部門。
電視部
成立於1993年,主要負責生產電視劇及電視專題片等。自成立至1998年底先後創作完成《編外監察官》、《梁士英》、《中流砥柱》、《血戰萬源》、《生死之間》、《士兵突擊》等電視劇和大型專題片。
技術部
成立於1953年5月,前身為技術室,1993年9改為現名。該部由洗印車間、錄音車間、剪輯車間、動畫車間、照明車間、特技車間、整備車間和湖北分部組成。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攝影洗印錄音照明設備,如錄音車間具有整套杜比SR-D的設備,洗印車間具有電腦數據化控制的底剪、配光、印片工藝設備等。湖北分部位於湖北省谷城縣,佔地293畝,地面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建成於1976年9月,1993年改為現名,目前主要負責生產供農村放映用的16毫米拷貝。
中國三環音像社
1989年10月創辦,是全軍唯一一家出版文藝音像製品的單位。該社擁有一流的影視前、後期製作設備,出品了大量影視音像製品,主要有《百首優秀歌曲--軍營卡拉OK》、專題片《女性之光》(1-5集)錄像帶、及《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等30餘部影片的VCD影碟製品。
王佐軍事影視基地
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王佐鄉,始建於1993年。佔地705畝,建築面積83300平方米,是全國唯一一家多功能軍事影視生產基地。可為影片攝制提供外景拍攝場地及使用道具,並供遊客參觀。基地分為"文戲"、"武戲"兩個區域。文戲區佔地200畝,區內設有"雙清別墅"、"江南水鄉"等景點,並規劃建設"豐澤園"、"南方小鎮"等。武戲區建有"咸陽城"、"道具城"、"車炮庫"等景點,並設有"軍事戰區"、"軍事訓練區"、"特技表演區"、"戰車展覽區"等。
自建廠至1998年底,已攝制各種影片1814部(輯),其中軍事教育和國防科研片416部(輯),科學教育、軍訓簡報133部,新聞紀錄片、新聞期刊片1050部(輯),故事片212部和美術片3部。並攝制電視劇33部、電視專題片36部,漢語譯制故事片54部、漢語譯制軍教片140部,外語譯制紀錄片32部。
Ⅱ 麥子的個人經歷
1988年至1997年人們叫他王平超;1997年以後人們叫他麥子。
麥子從小生活農村,聽秦腔長大,干各種農活。母親常年病痛在身,從小為母親踏腿搓背。
12歲時,和他一起在漢武帝陵下玩耍的六歲弟弟突然夭折,使少年王平超過早籠罩在死亡和孤獨的陰影中。
小學時期,寫的作文常常成為學校範文。其中,《我家的小山羊》一文發表在學校黑板報上,對王平超有一定鼓勵。考初中時,語文全校第一。
1988年9月9日,王平超因一疊朋友送的卡片而開始創作第一首中學時代詩歌作品《無知》;此後天天在小卡上寫詩一首,隨後開始了一個人生夢想:做一個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處走,傳遞溫暖。
1989年創辦「星星」詩社,會員一人,將他每天所寫的詩歌張貼在教室後牆上。
1990年創作詩歌《我只是一名纖夫》、《命運的交響》、《一個聲音》、《我的上帝》等上百首作品;編著詩配散文集《命運的交響》。開始頻繁往返於興平至西安的免費汽車上,去西北大學尋找寫詩的人。
同年3月22日,王平超花30元買了一張火車票,為出版詩集《命運的交響》隻身流浪北京。
1992年,王平超的中篇小說《雪夜》獲中學生語文大賽優秀獎。同年,在西北大學結識了他最好的朋友樊曉勇。
1995年5月,在西北大學,王平超85元買到第一把木吉他;並創作了民謠《流浪的麥子》、《小妹》等。
1994年夏,聽樊曉勇說北京有個圓明園畫家村,王平超便第六次北上前往此地。回陝西時路過山西臨汾,第9次在那裡下車,去拜訪山西師大的幾個詩友及《語文報》社。
9月10日,在圓明園畫家村創作第一幅油畫作品《自畫像》;隨後再次創作了《畫室》等油畫作品(此畫已遺失)。
11月12日,在北大大講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彈唱了一首民謠《月光》。
1995年開春,跳窗住進了北大校內未名湖後湖朗潤園島上一處無人的院落,一周後被主人生物系的周亞琴老師發現,好心地給了他房門鑰匙,從此居住此島一年半,每天以麵疙瘩為食。期間創作了大量歌曲及詩歌作品,包括《民歌》、《沿著河走》、《布穀鳥之歌》等等(王平超為此島取名「布穀島」) 。
11月7日,為了創作音樂第一次流浪新疆,坐天山腳下,面對群峰,想世間萬物。
1996年1月16日,正是臘月16他的生日那天,王平超為音樂第二次浪跡新疆。這一年,在五道口的「亞夢」搖滾酒吧實施行為藝術《平超與一個囚徒的關系》;在北大朗潤園創作長詩《名字》等。
同年夏,在圓明園畫家村創作民謠《吉他摔在馬路上裂了》等。
創作民謠《讀大一的女孩》等。並在清華大學琴房內,吉他彈唱,錄制了15首民謠精選集。
1997年,圓明園房租到期後,又偷偷住回已經荒蕪的北大朗潤園,創作長詩《時間是人的孩子》等。
1988年至1997年,累計創作長短詩作數千首,裝滿一個大提包,至今無暇整理。累計創作民謠歌曲30餘首。
4月,錄音師老哥開始為王平超灌錄他的首張個人民謠專輯《流浪的麥子》,並准備與年中發行磁帶,這件事因為4月12日,平超在未名湖邊練琴時,被北京大學保衛科第二次以三無人員為由,強行沒收了他的錄音吉他和所有的東西。四十天後還給他的吉他已經變形,錄音的事遭到徹底延誤!隨後他的所有民謠作品雪藏至今,長達15年之久。
詩歌創作的事,除極少量作品之外(也就是《語文報》上的七首),均未發表。在中國,發表是需要關系的,這不是王平超的性格。他作為一個純粹的詩人,沒有中國詩歌界的分文幫助及鼓勵。被王平超一手拉扯出來的閆妮,「1995年被保送北京大學,評為「中國校園十大詩人」,榮獲各類文學獎項20餘次。1996年應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16屆世界詩人大會。台灣《詩世界》等多家報刊對其做過重點介紹。作品收入多種選集,並被《大眾文摘》等報刊轉載……」此外,王平超與中國詩歌界沒有任何關系。王平超始終倔強地認為:這個圈子爛俗不堪、不值一提。那些有幸欣賞到王平超詩句的人,從不關心王平超在哪裡。
7月,與李T組建「微」先鋒搖滾樂隊。
8月,搬到圓明園村北的搖滾樹村,是最早住進此地的音樂人之一。一些樂手在聽到王平超的民謠《流浪的麥子》之後大加贊賞。不知不覺地,「麥子」代替「王平超」被大家紛紛叫起。
1997年懷著失去母親的悲痛,在西安美院學生宿舍哭著創作了《母親與麥子》、《靈魂》、《存在還是毀滅》、《宇宙的孤獨》、《麥子的音樂》、《去看煙花社火的孩子們》、《我的十八歲》、《一個馬鈴薯的下午》、《那些人聚集在燈下》、《窮人們》、《群居者》、《夜黑》、《水的第五弦》、《我感到絕望》、《太陽之子》等等系列繪畫作品。
10月,「微」樂隊開始排練隨後陸續演出。
11月,創作獻給媽媽的詩歌《五月的雷雨之夜》、《三兄弟》等。
1999年3月,參加在唐山舉辦的「春天來了」中國新音樂發表大會;於台上不由自主地瘋狂奔跑、摔、自殘。隨後中國各大搖滾媒體對麥子的行為作了陸續報道。
5月,樂隊單曲《佛光》發表於《摩登天空3》合輯中,成為中國搖滾樂經典。
6月,一個叫春樹的北京女孩主動找麥子並做了他的女友,每逢周末騎自行車來樹村找他。
9月,編輯手抄本短詩集《苔蘚的倔強》和長詩集《盲夜》,在搖滾圈裡出售,換取生活費;樂評人彭洪武在《通俗歌曲》搖滾雜志上開辟「麥子與微」專欄。
11月底,創作496行長篇史詩《盲夜》及長詩《幻覺》、《幻滅》、《幻漂》三部曲及長詩《灰塵》等。
1999 年底,「微」樂隊在老哥錄音棚灌錄專輯《水》。
2000年秋,錄制的《微 水》專輯出版。
《水》被列入中國搖滾樂十大唱片之一;被西方媒體稱為「真正中國的聲音」。
2001年初,創作木版油畫系列《歌唱》。
3月,在北京三里屯「叢林」酒吧舉辦「不刷牙的動物」麥子個人畫展。
夏天,創作行為藝術作品《哭世界 笑世界》應邀為香港「米變」亞洲藝術巡展創作行為藝術作品《大米與分幣》,在亞洲四國巡映期間受到好評。
8月,創作短篇小說《西紅柿》和《五秒》。
10月,舉辦首場概念系列演出《我夢見大禹》,並製作現場VCD。
沽源壩上草原創作四個行為藝術作品《暴光黑夜》、《上和下》、《隱士與噴漆》、《網》。
長春「橋」中國當代藝術年度邀請展,首次展出《現在之間的距離》。
東北師大為麥子舉辦歌迷見面會及「現在主義講座」。
悉尼4A畫廊中國短片展(澳大利亞)。
在濟南的「森林?空氣?水」當代藝術展上創作行為作品《樹枝》和《植物的琴聲》。
2003年5月的一個下午,麥子突然頓悟了「萬物本微」的世界本相及「微」對於人類的意義,隨後整理出兩萬字「微」以及「現在主義」兩個互為關聯的哲學。其思想主張——「人們通過溫暖獲得對彼此的理解」;萬物有一個唯一的相同點:「微」,融入自傳後,將書名定為《微-流浪的麥子》。 7月,搬家到宋庄和藝術家馬上住在一起繼續寫書。
12月,搬家到藝術家洪旭和倪榃在亞運村的宿舍繼續寫書。
2004年初,在楊超導演的《旅程》中扮演一位車匪頭子,這部影片榮獲57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特別獎。
「對話-多元」文化藝術展(中央美院)
3月,北京「趕集」當代藝術文件大展上,首次展出2001年的十幅《歌唱》系列木版油畫。
謝了趙樹林想做自己經紀人的事情,同時謝了各類藝術展覽及搖滾演出,繼續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每天15小時左右工作量創作自傳體小說。
宋庄「曖昧-昧曖」前衛藝術展,展出裝置作品:《人群出沒》。
8月24日,小說《微-流浪的麥子》基本成形,歷時三年整。
2006年1月1日,王笠人導演的電影《草芥》開機,麥子主演一位凄慘的搬運工;並隨後為《草芥》創作詩歌、主題歌及復雜的電影音樂及製作音效工程。次年1月該片拿到鹿特丹影展基金,5月獲「南京獨立影展」處女作獎。11月導演及麥子前往新加坡參加電影節,《草芥》提名五項獎包括最佳男演員獎。 3月,段利平借給麥子一萬五千元,使他的生活趨以穩定,並在4月底自印了20萬字縮減版的《微-流浪的麥子》兩千冊後,開始重新修改此書,於2007年年初定稿,共計50萬字。
11月,完成電影劇本《無力還死》、《江湖醫生》。
12月,為電影《九九》作曲。
2007年3月至6月,在北京及咸陽兩地導演電影《江湖醫生》,拍了30盤DV,至今無暇剪輯。
7月1日,麥子偕「微」樂隊入住宋庄。成立世界「微」哲學研究院,指明:世界尤其是中國,需要重建哲學。隨後的一天下午,思考「萬物本微」時頓悟「萬物無痕」,這是「微的哲學」的重要真相之一。
8月至9月,與吉他手陳炯合作完成一小時史詩作品:《微》。
9月12日,在鼓樓MAO俱樂部首次演出《微》。
10月,陸續創作雕塑作品:《窮人》、《上帝無助的雙手》、《微吶喊》、《老子與大地》、《手鼓》。
參考並合並了《微-流浪的麥子》書後的「微」以及「現在主義」兩個哲學文本,融合幾年來的新覺悟,開始潛心創作童話式純哲學讀本《微的哲學》。 11月8號,參加第三屆宋庄藝術節的「宋庄製造」展,在上上美術館第二次演出《微》。館長胡月朋為「微」樂隊提供了五千元演出費。
11月,一分鍾影像作品《賣藝》及《大米與分幣》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中國錄影帶」單元展映。
2008年1月,與邱傑合作,為電影《馬桶上的甜蜜生活》配樂。
行為影片《哭世界?笑世界》在柏林Directors Lounge藝術電影節展映。
3月8日,宋庄舉辦「當代女性藝術聯展」,麥子應邀為畫冊《角度》中十位女畫家的作品配詩。花掉身上僅有的150元為百位女藝術家買得百朵玫瑰作為禮物,實施了自己的行為藝術「三?八孔明燈的祝願」。
4月底,參加第14屆法國圖爾亞洲藝術電影節。
創作油畫《萬物無痕》、《靜觀》,參加自然代言藝術展。
5月初《微的哲學》一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書的封面燃燒著一支紅色的蠟燭,蠟光下面引用了書中一句話:「當人類覺察到『微』的時候,『微』便在行動——傳遞溫暖、愛、純真;驅散孤獨、恐懼、不幸……」
5月12日,冥冥之中,汶川發生了地震,麥子在小堡廣場簽名售書,向災區捐了735元書款及一副油畫作品和兩件雕塑作品。
2009年1月——3月,拍攝故事片《世界》
8月參加第十屆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第一次發表廣受好評的作品《傘》。實施過程是:麥子打著一把會下雨的傘走在北京798內。
8月底去四川都江堰拍攝行為影片《洗-范跑跑》,並撰寫多篇論文拷問中國文化道德現狀。
9月實施行為《洗-抗議美國對華經濟侵略》時被抓,在國內當代藝術圈掀起了一場大爭論。
10月《世界》參加南京第六屆中國獨立影像展。
2009年遇到樹音樂的執行總監老妖,得到老妖的支持和幫助,在樹音樂的糧錄音棚中開始了錄制早期的民謠歌曲《小花》、《小木車》、《詩了你的青春》等十餘首歌曲。在老妖的大力幫助下開始繼續創作作品並有機會和很多著名優秀的音樂人合作。現在唱片進行到了後期的縮混階段。
Ⅲ 22年前,陳凱歌請來李雪健演秦始皇,這電影已經成功了一半
之前,內地上了一部 《大秦賦》 。
該劇雖強勢霸屏,熱度空前;卻也樹大招風,口碑分化。
講真的,番茄對該劇好壞不予置否—— 不過,一首秦賦近八十集,著實到了令人望而卻步的程度。
但如果各位對秦史感興趣,想要重溫秦史演義,番茄這里倒是有一個絕佳的推薦——
《荊軻刺秦王》
秦王 嬴政 ,是質子 秦莊襄王 與 趙姬 之後。
於趙國生長,回秦國即位。
在《荊軻刺秦王》中,戲骨 李雪健 飾演的秦嬴政剛一登場,便高喊著「 不忘秦國先君的統一大願 」。
這個統一大願,既是他的志向,也是他的心魔。
嬴政想統一六國卻談何容易。
不說敵國不肯輕易就範,就連秦國的朝野之中也盡是阻礙。
寥毐 穢亂後宮,控制了嬴政的生母趙姬。
他雖然在人前卑躬屈膝,可暗地裡卻野心極大。不僅妄稱自己是嬴政的「假父」,甚至還和趙姬誕下二子私養於後宮之中。
呂不韋 權傾朝野,控制了朝廷的半數勢力。
他雖然扶持嬴政讓秦國富強,可對於這位日益崛起的秦國新王來說,自己的這位仲父卻成了統一六國的最大掣肘。
嬴政不肯就範,而且此時秦國大軍已攻至韓國都城腳下。
在咸陽殿上,雖然韓使求情,呂不韋干預,可嬴政最終還是力排眾議,傳令鐵軍一舉攻下了韓國。
他的下一個目標,是燕趙。
鞏俐 飾演的 趙女 和嬴政青梅竹馬,當年她和嬴政一起由趙入秦。
她懂得嬴政的心思,在趙女看來,嬴政統一六國為的是天下蒼生。
於是乎,趙女為嬴政獻上了一條攻燕的上策:
放逐在秦為質的燕太子回國,同時自己假意負罪隨行。待燕太子回歸朝堂之後,趙女便會唆使其派出刺客刺殺嬴政。
如此一來,嬴政便有了攻打燕國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嬴政本來捨不得趙女離開自己,可愛人卻堅持以身犯險,為嬴政實現統一甘願赴湯蹈火。
幾日之後,燕太子和趙女一起返回了燕國。
燕太子本並不知曉嬴政和趙女的計謀,面對趙女的獻計,燕太子深信不疑。
而他們回國後馬上就物色到了刺秦的絕佳人選——劍客 荊軻 。
荊軻本是世間一流的刺客,可殺人如麻的他卻因為誤殺一個少女而陷入業障之中。
荊軻不願再殺人造孽,而自己也變得如同一具行屍走肉。
趙女救下了困頓中的荊軻,她深知荊軻就是完成嬴政計劃的最佳人選。
可讓她怎麼都沒想到的是, 在自己和荊軻的接觸過程中,兩個人竟然慢慢產生了情誼。
趙女知道,荊軻若去刺殺嬴政必將有去無回。而面對舊愛和新歡,趙女第一次猶豫了。
嬴政遠在秦國,並不知曉趙女的計劃進展如何。
可此時的他已經肅清了朝堂中最後的障礙。
寥毐謀反聲勢雖大,卻被早有準備的嬴政一舉殲滅,最終落得一個車裂極刑;;
呂不韋雖一生叱吒風雲,可他和嬴政之間撲朔迷離的關系卻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在肅清內亂之後,秦王嬴政終於把所有的權力都攥到了自己的手中。
他要開始復仇了,而他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趙國。
秦國伐趙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燕太子和趙女的耳中。
據說慘烈的戰斗已經持續多日,趙王雖被圍困在都城邯鄲之中卻誓死不降。
如今城中燒馬骨,吃人肉,趙王已經做好了魚死網破的准備。他甚至已經下令, 如果邯鄲城破,所有的趙國兒童都將殉國。
趙女不忍心故國生靈塗炭,在和荊軻作別之後,她便親自趕往邯鄲希望阻止嬴政和趙王的紛爭。無論誰將來佔領城池,城中的百姓畢竟是無辜的。
可單純的趙女還是低估了列國紛爭的殘酷。她其實也忘了,嬴政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在趙國和自己一起放馬的小男孩。
當趙女趕到邯鄲城下時,趙國的孩子們都已經死了。
一半是被趙王逼著跳下城牆殉了國;
一半是被嬴政活埋斷了復仇的根;
趙女暈厥了過去,不知道她是否在意識尚存時,看清了這些大爭之世的王。
趙女被送回燕國後,和荊軻剖白了自己與秦王的密謀。
她坦白相告: 嬴政知道燕國使節會去刺殺自己,而他也將以此為由吞並燕國。
雖然知道此行必死無疑,雖然知道嬴政自會嚴加防範,但荊軻依然決定執行這次刺殺任務。
這是為了自己,為了天下,更是為了心愛的趙女。
鏡頭一轉,荊軻已經來到了秦國的咸陽殿上。
秦王雖然滿臉笑容可眼中卻盡是殺意,可他卻沒料到荊軻在這場必殺之局中使了一詐。
荊軻裝瘋賣傻,一到殿上便坦言自己是來刺殺秦王的,而這幕後的始作俑者正是燕太子。
就在秦王興奮高呼秦國和燕國即將開戰之時,荊軻拿出了藏匿在布防圖中的利刃。
嬴政雖然早有準備,卻沒想到刺客還有後手,此時他的臉上也變了顏色。
荊軻追,嬴政逃,偌大的咸陽殿上竟然沒有一人向秦王伸出援手。
當滿朝文武百官驚慌失色之時,嬴政最終還是靠著自己的一劍刺死了這位燕國刺客。
逃過了這場死劫。
嬴政即將成為統一天下的王。
《荊軻刺秦王》,豆瓣評分 8.1 。
低!這評分太低了。
如今陳凱歌坐在綜藝節目中,看小四哭,看爾導怒。
和其他幾位咖相比,陳導的存在感和話題度都不高,始終是笑呵呵地坐在那。
不過在番茄看來,這就像陳凱歌的江湖地位一樣,他絕對是華語影壇中最被低估的大導演且沒有之一!
從讓世人看不懂《無極》開始,陳凱歌就沒少挨罵。
《趙氏孤兒》、《道士下山》、《妖貓傳》各個被噴得體無完膚,但各位恐怕都忘了,神作《霸王別姬》和這部《荊軻刺秦王》都是他的手筆。
陳凱歌的作品極具先驅意識和鮮明風格,只可惜有時顛覆性太強,很多不為大眾所接納。
但就這點來說,私以為姜文比陳凱歌幸運得多。
很多人都推薦觀眾要看其他國家的剪輯版本,相比之下大陸發行版為了迎合觀眾,幾條故事線都做了過多剖白反而喪失了神作本該具有的藝術性。
但不論什麼版本,《荊軻刺秦王》中人物角色之立體,故事線索之豐滿,都體現出了陳凱歌導演在巔峰時期的超一流水準。
在《荊軻刺秦王》中,光演員陣容就可豆瓣過九。
鞏俐 飾趙姬、 張豐毅 飾荊軻、 王志文 飾寥毐、 陳凱歌 飾呂不韋。
就連只露一臉面的小小配角,也配置上了 趙本山、潘長江、周迅、王千源 等等。
拋開這些大咖在劇中瘋狂對飆演技不談,番茄覺得陳凱歌找來 李雪健 演秦王嬴政,這電影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電影雖然片名為《荊軻刺秦王》,可番茄覺得他更像是「秦始皇養成記」。
這里請注意,秦王只是秦國的王,而秦始皇卻是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的王。
這其中嬴政經歷了什麼,都被李雪健和陳凱歌通過電影這門通俗藝術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影片伊始,嬴政只是個背負責任和使命的普通人。
只不過,他的責任的統治秦國,他的使命是統一天下。
嬴政有手段,務實政。
他親自率軍征討敵國,和將士們一同風餐露宿;他在政治上明察秋毫,面對後宮穢亂和朝堂之爭都應對的得心應手。
一個國家的王,是政客中的政客。
在朝中和宮內嬴政手舞足蹈看似如同一個昏庸君主,可眉宇之間一閃而過閃過的凌厲霸氣卻能直擊觀眾內心,讓人深切感到他的野心和強大。
李雪健僅用了幾個鏡頭,便將這個能力練達、城府深沉、野心磅礴的超級政客展現在觀眾面前。
影片中段,嬴政遭受了人生苦難。
只是身為秦王,這種苦難來得比常人強烈千萬倍。
母後和假宦官私通,寥毐謀反趙姬豈能不知,自己的生母也想置自己於死地;
呂不韋本是自己的主心骨,可政見不合以及私生子的謠言卻只能讓兩人分道揚鑣;
自己本來和趙女青梅竹馬,可秦趙兩國利益卻將相愛之人對到了對立面上。
王雖然面對的是天下俯首,可終究是孤家寡人。
想要完成統一大業,嬴政就必須親手除掉這些阻撓。於是他送走趙女、禁斃母後、逼殺仲父。
在獨掌大權的過程中,李雪健飾演的 嬴政有摒棄私情的傷、有眾叛親離的痛,有無路可逃的苦。
影片結尾,嬴政離統一大願越來越近,離普濟蒼生卻越來越遠。
在經歷了無盡傷痛之後,他成為了一個暴虐、瘋狂的統治者。
在攻克趙國邯鄲之後,嬴政本一度想要放掉趙國那些孩子,可他想起了自己對趙國的血腥復仇。 他怕眼前這些懵懂的孩子成為禍根,在數十年之後向自己發難。
所以,他坑殺了所有倖存的孩童。
此時的嬴政已經黑化成了一個真正的暴君。
他不再掩飾自己的情緒,也完全摒棄了私人的 情感 。
影片終了,趙女接走了荊軻的遺體,嬴政也沒有為難她。
眼見故人離去,嬴政眼中從傷感到迷茫,從失落到狂熱。
或許直到此刻,嬴政才徹底成為即將統一天下的王。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鷗鷗)
Ⅳ 電影背後的故事:來自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智取華山》
導演小傳
郭維(1922-2014年 ),生於天津。1938年先後在陝北公學流動劇團、華北聯大文工團、火線劇社等任演員、戲劇組長等。曾任河北省文工團團長。1950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曾協助史東山拍攝《新兒女英雄傳》。1953開始獨立導演影片。1954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79年回到北影廠任導演。
代表作:《智取華山》(兼編劇之一)、《董存瑞》、《花好月圓》、《鍘美案》(戲曲片)等。
圖為電影分鏡頭劇本,片名原來叫《奇取華山》。電影故事來自1949年七個解放軍戰士和一個老百姓上華山活捉國民黨殘部的真實事件。
第一次獨立拍電影的郭維(圖右)拿到本子不久就去見了當年「智取華山」的英雄劉吉堯(圖左)。這是他們的合影。
片中的偵察參謀叫「劉明基」,由郭允泰扮演。
「常生林」的原型就是為解放軍戰士帶路的(1913-1984)。圖為王銀生。
演「匪旅長方子喬」的是後來享有「鬼子王」之稱的反派演員方化(1925-1994)。
片里還有一位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走紅的上海老明星——扮演「匪旅長妻」的黎莉莉(1915-2005)。
「智取華山」關鍵就在一個「爬」字上,這可難為了劇組。光禿禿的直峰陡壁,怎麼爬呀?有了當地農民兄弟的幫助,演員們也沒含糊,真爬上來了!要是現在拍片,怎麼也得弄個特技吧?
劇組提心吊膽地在華山拍了三個月的外景,期間大家還吃到了華山參。
在第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智取華山》獲得爭取自由斗爭獎。
演職員表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3年出品
原著西北軍區創作組集體創作 執筆王宗元/仁萍 改編郭維/紀葉/東方 導演郭維 攝影陳民魂 剪輯嚴尚華 劇務金保生/趙義虎 服裝王烽 布景設計秦威 錄音蔡軍 布景副設計王桂枝 洗印董鴻翼/陳福庭 照明張海山 場記於清 化裝李恩德/王希鍾 特技姜亦素/ 張玉珊 音響娜雷 劇務主任紀少嵐 作曲陳地/李季達 指揮曹鵬 演奏北影管弦樂隊
協助演出西北軍區/陝西軍區/渭南軍分區/咸陽軍分區
團長…李金榜
政委…許又新
參謀長…楊慶衛
偵察參謀劉明基…郭允泰
路德亮…田丹
孟士俊…閻增和
朱開富…李雨農
楊小保…白爾純
王生齊…黃非
劉家典…高平
常生林…劉柳
常母…胡朋
常妻…張茜
深山老人…賈六
匪旅長方子喬…方化
匪旅長妻…黎莉莉
匪參謀長…管宗祥
匪關營長…陳志堅
匪侯副營長…劉宗
匪副官…趙義虎
匪排長…安然
匪班長…梁新
匪兵…李岩
電影連環畫《智取華山》部分精彩內頁欣賞: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