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至2020年間,細數10部精彩香港影片,你都看過嗎
1、《寒戰》。
該片於2012年11月在內地上映。由郭富城、梁家輝、楊采妮,彭於晏,李治廷等領銜主演。該片講述了在新時代背景下,一輛價值不菲的警察沖鋒車被劫持,隨之整個香港都陷入到安全危機,警匪之間展開高智商較量。
該片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
10、《志明與春嬌》
該片於2010年6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志明與春嬌》是一部導演彭浩翔執導的香港愛情電影,由楊千嬅、余文樂主演。影片講述了香港禁煙的環境下,兩個吸煙男女張志明與余春嬌在後巷展開的愛情故事。
2. 周星馳一共拍過多少部電影
周星馳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香港電影人,他的職業生涯長達幾十年。周星馳參與拍攝的電影數量眾多,從早期的喜劇片到後來的動作片,再到近年來的奇幻片,他幾乎涉足了電影行業的各個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周星馳自1980年代初開始,到2020年,他一共參與了超過70部電影的製作,其中不乏《霹靂先鋒》、《賭聖》、《唐伯虎點秋香》等經典作品。
周星馳的電影生涯中,不僅有他主演的電影,還有他擔任導演的電影。他執導的作品包括《大話西遊》系列、《少林足球》、《功夫》等,每一部作品都深受觀眾喜愛。周星馳以其獨特的喜劇風格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成為了華語電影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除了主演和導演,周星馳還參與過編劇和製片工作。他的才華橫跨多個領域,使得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周星馳的電影作品不僅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取得了巨大成功,還遠銷海外,贏得了國際觀眾的喜愛。
周星馳的電影生涯證明了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電影人。從最初的龍套演員,到後來成為導演和編劇,他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最終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周星馳的電影作品不僅豐富了華語電影的歷史,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
周星馳的電影作品涵蓋了喜劇、動作、奇幻等多種類型,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魅力。無論是他的經典角色,還是他所創作的電影作品,都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和啟示。周星馳的電影生涯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周星馳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他長期努力的結果。他對於電影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使得他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周星馳的電影作品不僅給觀眾帶來了歡笑,也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周星馳在電影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電影作品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也為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周星馳的成功故事,是華語電影界的一個奇跡,也是每一個電影人的夢想。
3. (孔雀王子)香港一共拍了幾部阿修羅,孔雀是哪個演的
截止2020年香港一共拍攝了2部,分別是《孔雀王子》和《孔雀王子2之阿修羅》,阿修羅由葉蘊儀飾演,孔雀由元彪飾演。
《孔雀王子系列》是藍乃才導演,元彪、王小鳳、葉蘊儀主演的動作冒險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荻野真的漫畫《孔雀王》。
1、元彪飾演孔雀
元彪(原名夏令震),1957年7月26日出生於香港九龍,中國香港男演員,七小福之一。1989年和1990年分別出演《孔雀王子》和《孔雀王子2之阿修羅》。
2、葉蘊儀飾演阿修羅
葉蘊儀,1973年1月13日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主持人。1986年被星探發掘,拍攝廣告片而踏入演藝圈。1990年憑借主演電影《孔雀王子》獲得日本第17屆電影大獎「最佳新人」、「最受歡迎的外國女星第二名」。
(3)2020年香港拍了多少部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1、《孔雀王子》
在西藏高原古代遺址挖掘現場,怪女人喚醒了長睡在佛塔里的美少女阿修羅。阿修羅放火球燒了挖掘現場,就消失了。接著在日本喇嘛寺院里阿修羅塑像破裂出現了一個小阿修羅,師父指示徒弟空切把小阿修羅取出來。
同時,在東京某百貨公司出現一個裹僧衣的年輕人孔雀,百貨公司里的恐龍模型襲擊孔雀,後被孔雀打退。孔雀結識管理恐龍自動裝置的份子。
空切為追阿修羅去了香港,孔雀去了高野山。孔雀在高野山聽師父講了魔鬼家族的事,並得知阿修羅可打開地獄之門。江神將奉命來殺惡魔的種子,空切和阿修羅。師父告訴江神將他們倆在香港。孔雀發現九龍城地下有羅我的邪神殿,在與羅我博斗中阿修羅死去。
為喚醒阿修羅,空切和孔雀去求師父。江神將大打出手加以阻止。地獄門出現了,阿修羅飛上天空獲得了復活.於是與地獄里的惡魔展開了一場惡戰。孔雀與空切倆人結成九字印時,兩人間升起一股生物電,變成兩只閃光的孔雀,撲向地獄門炸掉了地獄。
2、《孔雀王子2之阿修羅》
神魔之爭綿延千年,地獄聖女阿修羅(葉蘊儀 飾)被捲入兩界相爭,但是她愛上了明媚快樂的人界,懇請慈空大師(勝新太郎 飾)給予她滯留人間的機會。
慈空慈悲為懷,遂派出徒弟吉祥果(阿部寬 飾)和孔雀(元彪 飾)在一周時間內護衛阿修羅,直到他重返魔界。阿修羅與兩名「保鏢」找到了自己在魔界的愛寵兼夥伴戲鬼。
但此時,魔界中的鬼妃為了吸取阿修羅的真氣取而代之其在魔界的位置,令座下鬼眾襲擊阿修羅,戲鬼慘遭石化,而孔雀為了搭救戲鬼亦被冰凍。
阿修羅與吉祥果結識了發明家和他的妹妹(李麗珍 飾),在戲鬼回復期間,他們暫住發明家家中,此時距離阿修羅返回魔界的日期臨近,而鬼妃仍不放棄取代阿修羅的計劃。
4. 有人說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難道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了嗎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從2000年以後開始的。
爾冬升前段時間都承認,香港能用的男演員,只剩下古天樂了。
大家也可以扳著手指數一數,能夠叫得上名的,香港40歲以下的男演員,真的沒有。
以前謝霆鋒還算一個,但是如今他不務正業,迷上了做菜而不能自拔,已經多少年沒有作品問市了。
其實,並非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而是年輕演員太少,能撐起一部電影票房的年輕男演員,真的沒有了。
經常看電影的人都知道,目前香港電影圈,基本上還是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等六旬左右的老男人的天下。周星馳已經退出演員圈,專心當起了導演,但速度太慢,需要等。
他們能夠紅到現在,並非演技又有了新提升,而是在吃二三十年前香港電影黃金期,積累下來的人氣與形象。一旦坐吃山空,或年紀再大,他們被資本拋棄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香港電影黃金期,一年可以拍400多部電影。但是整個香港,沒有一所和表演有關的專業學校。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們熟悉的諸多香港演員,都是在無線演員班培訓半年後,到片場從跑龍圈開始,一步一步磨出來的。
缺少專業的培訓,沒有理論支撐,連基本的台詞可能都不過關,許多人就成明星了,哪裡還會有人靜下心來學表演的知識。
能夠成名的演員,要麼真的有表演天賦,如周星馳、梁家輝,梁朝偉,要麼靠著爛片或小角色,一步步熬出頭的。比如劉德華。
他們趕上了好時代,有那麼多電影在拍,有那麼多角色供他們拿來練手,增長演技。他們可以從路人甲,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做到影帝。
如今,香港電影風光不再,產量暴跌,每年不到30部,哪裡有那麼多機會給年輕的演員練手,增長演技?
既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後備人才,又缺少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環境,怎麼可能有年輕的演員脫穎而出。
第二個原因是香港電影不再受資本青睞。
香港電影再好,香港也只有760多萬人,除去沒上幼兒園的,進了敬老院的,香港電影的受眾群體,真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香港電影以前票房高,並不是指本土票房,而是指台灣、東南亞等地的總票房。以前香港電影的投資,主要來自台灣。
王晶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周星馳拍攝《濟公》起,台灣資本不再給香港電影投資,香港電影自那時起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一大批內地演員和導演成長起來,拍出來的電影票房越來越高,再內地龐大的人口,所以2000年以後,內地的電影將香港電影遠遠拋在後面。
沒有資本投入,意味著電影行業的產出少,機會少,收入低,怎麼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吸引力?
因此,有眼光有頭腦的香港演員和導演,早就北上發展。來得早的,哪怕在香港曾經是不入流的十八線演員,甚至過氣多年的演員,都比在香港賺得多。
前幾天不就出了橫店成香港過氣演員養老地的新聞嘛。黃一山、梁小龍、黃一飛……早就在香港無戲可拍,如今在內地卻片約不斷。
當然,還有劉德華、古天樂等人致力拍攝純正的港片,堅守香港電影的最後一絲尊嚴。但是這真沒有什麼用,投資方都是內地的,發行是內地公司,票房主要來自內地。
這樣的堅持,不會太久,也沒有多少意義。以後不會有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只有中國電影。成龍多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怎麼可能會出現優秀的男演員。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對於整個香港電影的大局,無濟於事。
香港電影輝煌時,稍有名氣的演員,一天趕幾個片場拍電影是常見的事。那樣的電影,有何質量可言?那樣的表演,有何演技可言?
那個年代,出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演員。一旦競爭來臨,觀眾不好糊弄,要求變高時,這樣的演員,勢必要被淘汰。
順便提一句,成龍曾說,內地的演員和導演,能在內地有幾十億的票房,但他們的作品出不去,在國外不被認同,沒有市場。
比如吳京的《戰狼2》,國內票房近60億,至今無人超越,但國外票房實在慘得不忍直視。
王晶拍電影時,男一必定是香港演員,因為他也知道,內地演員在國外沒有票房號召力。
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
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而已。如果這也不給拍、那也不過審的話,這電影天天拍的都是所謂的正能量,估計愛看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我是一個八零後的人,我幾乎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我們那時候的偶像有:周潤發、萬梓良、張國榮、梅艷芳、狄龍、周慧敏、劉德華、張曼玉、鍾楚紅、溫碧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香港電影在八零後的腦子里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很多人和我一樣,香港電影里可以舉出一大堆的經典影片。例如:監獄風雲、英雄本色、縱橫四海、成龍的動作片、梁朝偉的耍酷片、周星馳的無厘頭、鄭伊健的古惑仔等等。可以說香港電影記載了我們的童年、陪我們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
我下面來實事求是的分析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當年的香港電影會如此經典呢?二是,為什麼到了21世紀之後香港電影就沒落了呢?
大家小時候都喜歡看香港電影、都喜歡模仿電影里的人物和服裝,一時間香港電影就成為了我們的「主流文化」之一了。
那為什麼當年的香港電影就如此受歡迎呢?
1、1978年我們實行改開的時候,國內的現代電影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幾個樣板戲以外啥也沒有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讓我們耳目一新,彷彿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了。例如:霍元甲、上海灘的流行,大家發現電影里除了正能量以外還能有愛情、仇殺、還能有一些以前看不到的場景。
80年代的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化、更加符合人性的東西、更加現代的生活方式等等。
2、由於當年香港實行的是另外一種模式,所以電影的審核方面就寬松的多。說實話,電影如果被限制多了、刪減多了、約束多了必然就不好看了。
香港電影的尺度更大、揭露的問題更深刻、題材更敏感,這也是大家愛看香港電影的重要原因。
3、香港電影界可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所以人才濟濟。電影好看說到底還是要有演員演技好、導演導的棒,香港以前就從不缺好演員、不缺好導演。
香港當年通過港姐選拔、無線影視培訓班、星探挖掘等各種手段將一些平民變成了明星。例如:周潤發以前是打零工的、劉德華是無線影視班的、李嘉欣,鍾楚紅都是港姐。總之一句話,香港電影界以前從不缺明星。
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之所以經典原因無非是:以前我們沒啥看的,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電影之門;香港電影更貼近生活、更具有現實意義、更敏感;
只有保持本色,才能拍出更好的電影!
香港電影沒落了這是事實,如今香港 娛樂 圈還是靠著那些年過五十多歲的人頂著,例如:古天樂、劉德華、周潤發等等。
我感覺謝霆鋒之後好像就沒有什大牌的香港明星了,說香港 娛樂 圈斷代了好像也不為過。
電影作品更是如此了,我認為自從電影《無間道》之後好像就沒啥經典的香港電影了。
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香港電影會變得沒落了呢?
1、有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如今香港電影的審查機制和以前不一樣了,藝術就是藝術,如果被限制多了、條條框框太多了之後,也就失去藝術本來的魅力了。
2、我們內地看香港電影已經沒有那麼敬仰了。當年我們是「剛放出來」所以把香港電影「驚為天人」。如今網路放開了、渠道多樣化了,我們能夠接觸更多的電影了,例如:好萊塢大片、日本電影、韓國電影等等。
3、如今內地的經濟上去了,電影票房也起來了,演員的片酬也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香港演員和導演也就內地化了,香港電影也就沒啥市場了唄!
其實阿sa只比唐嫣大一歲,卻感覺她們不是同一個時代。黃曉明比謝霆鋒大了6歲,卻感覺謝霆鋒比他早紅一個時代,所以說香港年輕演員隨著港台 娛樂 圈的沒落也消失了。
謝霆鋒他們是最後一代,也是香港 娛樂 圈最後的黃金時期了。從此以後,港台 娛樂 圈的明星紛紛投靠內地發展。他們本土的電影,還是劉德華梁朝偉那一批人。
郭富城如此年紀還享受著當偶像,劉德華已經不在年輕,卻比當下的年輕人不知道敬業多少倍。從tvb五虎還有四大天王走紅開始,他們紅了整整一個時代,半個世紀都是他們在挑大樑。後來他們拍戲沒有那麼頻繁時,活躍在銀幕上的成了張家輝等人。
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了,能叫上名的還是那些港台 娛樂 圈巔峰時期的那些人,可惜他們不在年輕了。現在看香港藝人,紅的就只有王嘉爾,陳偉霆和鄧紫棋三人,而且還都不是演員。
梁朝偉劉德華還是那麼拼,還在挑著香港電影的大梁,可見香港實在是無接班的年輕演員了。
紅樓夢里探春說過一番話「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進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是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一個行業也是如此,行業的沒落的結果一定是內外兩個因素兼具的。
由於 歷史 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圍一直相對寬松一些,不僅有流行歌曲、奇幻科幻小說等等,更是創造出了香港獨有的武俠片、功夫片,武俠泰斗金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了出來。
武俠片當時是最受演員們歡迎的影視類型,大量的一線演員排著隊希望能在武俠片中嶄露頭角。過硬的演技為當時的武俠片保駕護航,使得如今談及香港影視發展,武俠成了一個避無可避的話題。
之後,香港影視文化反哺內地,其 娛樂 性和觀賞性對於滿足當時的觀眾已經綽綽有餘。高起點是把雙刃劍,在大量收割影迷的同時,也導致當時的香港電影行業並沒有去積極的 探索 和蛻變。
隨著西方以好萊塢電影的湧入,觀眾的欣賞類型發生改變,而香港電影無論是創作人員還是表演人員都未有巨大突破,以至於漸漸走下坡路。
這個分界線是什麼時候呢?或許吳京可以告訴我們。
如今的當紅小生吳京曾在二十年前南下港島尋夢,可相比更早之前的一路高歌猛進,二十年前港島的影視圈已經略有疲軟的態勢,無法給新人提供足夠廣闊的天地,吳京一番流連後,再次返回內地。
同時,成龍、李連傑等人也在漸漸轉向好萊塢謀求出路,更有藍潔瑛在淡出銀幕之後生活潦倒,因精神疾病等原因,導致其無法維持生計,成為首個向香港政府申請經濟援助的藝人。
香港金牌武術指導元華隨大流到內地「撈金」,種種現象可以看得出香港的市場養活不了巨大的文化產業,電影投資金主的重心轉向內地,大量的人才流失,港片自然更加舉步維艱。
如果說香港電影沒落僅僅是缺少年輕演員未免有點偏激,電影演員固然是電影工業化產鏈的重要一環,但興盛和沒落可不僅僅是靠演員,好演員只是興盛的結果。同樣的道理,香港電影的沒落也別都怪在沒有年輕演員的頭上,而是多種因素合理的結果。
不是香港電影沒落了,而是整個影視劇行業都在沒落。
為什麼這么說呢?
其實很簡單。
流量明星崛起這一點不光正在影響香港電影行業也在影響內地電影行業。
流量鮮肉的入局,加速了電影商業化,可是咱們現在的影視行業卻屬於剛剛走的平穩階段,這就造成了斷代問題。
新演員都跑去爭流量,而有演技的老演員卻因為年齡被戲路所限,其結果就是電影質量越來越差。
諸多限制其實這也是重中之重,90年代的香港電影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呢?就是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放得開手腳,其尺度和人性的展現,完全可以和好萊塢媲美。
可是現在香港電影只能遵守廣電的規則。
這也就意味著,從根本上就打掉了以前像是《古惑仔》或者是一些恐怖類的電影再造機會。
於是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香港電影」越來越沒內味了。
並沒有,香港電影一直都有年輕演員輸出,只是大部分的年輕演員在面對低片酬高質量的角色拍攝邀請時都會選擇將眼光放進內陸那些高片酬低質量的電影角色。再加上老一代的演員退幕,香港電影本身的惰性日益暴露,如今看來,我們談到香港電影會想到什麼?男孩子想到武俠片,警匪片,女孩子想到王家衛。但只是可惜,提及如今香港電影,卻沒有哪部能夠讓人念念不忘許久。只能說香港電影沒有沒落,但也是停在原地,甚至是慢慢被人留在了過去。
客觀來說,這是兩個方面的話題,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指電影,香港演員的衰落是指演員,兩者是不是真的是因果關系?不能說完全沒有關聯,但香港電影的沒落真的還並不是演員為主要。
第一是當時以回歸為主的大環境,香港電影從大層面是融入了當時與內地共同發展的契機,所以假如看當時院線制的形成,英雄、十面埋伏以來內地大片的出現,本質上,香港演員,香港導演,香港動作指導,攝影、美術、音樂等等全都漸漸北上融入中國電影或者華語電影這個層面,按說並不是完全的倒退或衰敗。
第二,如果是認為香港本土的電影,那麼我們觀眾在談香港電影的時候到底在指什麼?黑幫、警匪還是三級??如果是指這些帶有負面的東西才能夠代表香港電影特色,那麼恐怕這一業態本身並不 健康 ,敗落是遲早的事,本身香港電影行業圈子會被取代,很多業內導演和演員都知道流水線,工業化許多都不完善和混亂,不論在製作環節還是選題企劃都是這樣的。
第三,當然回歸以後,肯定會面臨行業整頓的種種,實際追逐利益的香港電影人,是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他們奔著內地更大的資金層面去了,比如稍有點理想情懷的,張之亮來內地拍了心願之作墨攻,陳德森來內地拍了十月圍城,陳可辛拍了投名狀,這些都是過去香港圈子不可能完成的。但在之後,陳可辛、徐克等等,包括林超賢全都變了,淪為了內地電影的某種傳聲筒式工具人,是他們自己主動放棄了香港電影本來還比較好的東西,完全丟掉自己的特色,假如不是,那就純粹是為了掙錢,包括今天爾冬升導演這樣的跑來上綜藝大談表演和情懷?這不是 搞笑 ?
第四,假如再說演員的斷層,都知道香港演員半壁江山出在TVB,何止半壁?幾乎所有除了一個個明星之外的,配角,綠葉,龍套,感覺要說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如果加上亞視的,說十有八九的演員都出自他們都不為過。同樣的,新面孔也在他們,但是還是機制原因。實際每幾年都還有新演員,只是隨著劇集的原因,涌現的並不算多,但不能說沒有新演員和有潛質的,但主要還在電視圈,電影是沒有了,但內地的班底輕易不會找還沒有被內地大眾熟悉的香港新人,除非他們小有名氣以後才可行。那麼就寧願給已經過氣老面孔,哪怕已經是三四線五六線的,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香港已經沒什麼演員了。
所以,香港電影今天的問題是他們自己主動放棄的,雖然口口聲聲都很懷念,但誰也不肯真正堅守,內地對影視創作的嚴苛從來是內地本身,雖然這是一個問題,但誰說香港電影就一定非要挑戰上映的底線呢?所以嚴格來說又不算什麼大問題,不是嗎。
香港電影比起90年代,確實是沒落了。當年,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梅艷芳等巨星紮根的香港電影圈誕生了無數的經典影片,但是現在似乎榮光不在,而且也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香港演員在大陸冒頭。
香港電影毫無疑問是沒落了,或者說暫時是處於一個寒冰時期。但是,香港還是有年輕演員的,只是這些年輕演員沒有在大陸紅起來而已。他們紅不起來是有原因的。近年來,香港一直沒有出現一部大熱影片。今年賀歲檔的《廉政風雲》彷彿就是近年來香港電影在華語影壇的縮影,題材單一,演員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當紅炸子雞沖擊得七零八落。
而且大陸影片的質量在這幾年來,有所提升。如今,信息傳播如此之快,影片質量怎麼樣,是無法隱藏的。
香港電影如果沒有本職變革,這段低谷期恐怕永遠也不會過去。
香港電影行業的沒落,跟演員的老去和匱乏有直接關系,但卻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思想的匱乏和與時代的脫節,讓香港電影找不到往前走的路。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電影藝人卻秉持著正確的三觀,特別是對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主題進行了不斷的抒發和升華,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比如《霍元甲》、《陳真》和《再向虎山行》,比如李連傑的《精武英雄》、《方世玉》系列、《黃飛鴻》系列,主人公要麼是在同腐朽的封建朝廷抗爭,要麼是在同壓迫中國的列強亮劍。也有很多是反應小人物經歷奮斗,內心成長掙扎的故事,比如《阿郎的故事》、《喜劇之王》等等。
可是越到後來思想性越窄淺,甚至乾脆向取悅人性的陰暗的靠攏。如果說《英雄本色》還在宣揚男人之間的義氣,但已然開始向炫耀暴力和暴力帶來的虛榮滑下去了。《賭神》系列的正面思想基本看不到,似乎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大仇得報的快意,反倒讓大陸的觀眾學到了好多的賭博玩法。《古惑仔》系列更是流毒甚廣,「大哥小弟馬子凱子條子」充斥於校園青少年的口耳。就是星爺的電影,在《大話西遊》以後,思想性也日漸退化, 娛樂 性漸成主體。至於鬼片、整蠱片、《無間道》系列,基本都毫無思想性。
讀者試想,香港97年回歸,至今已然有24年了,香港電影界可曾出品過一部反應香港回歸後香港 社會 和百姓生活的叫的響的影片,沒有,完全沒有,這就是與時代的脫節。
香港 社會 港獨思潮在境外反華勢力的煽動和組織下沉渣泛起,黃秋生、杜汶澤這些人乾脆站到了愛國主義的反面。香港大部分藝人雖然一再站出來反對港獨和亂港,卻沒有人拿起電影的武器,講述有分量的回歸故事,真是讓人悲哀和無語!
5. 香港現在每年拍攝的電影數量
超過300部。
據媒體報道,香港以往平均每年出產150至160部電影,估計今年只有約50部。香港電影業界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10月中旬,香港電影今年累計票房約2億港元,只有7部港產片票房超過1000萬港元。這一情況創下近10年來的新低。
在香港影業協會看來,如今的香港電影業正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當中,電影由年產300多部下跌至目前平均少於60部。智通財經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的數據了解到,從2009年至2016年,香港平均每年上映電影304部,其中,香港電影54部,非香港電影250部,也就是說,統計期內,香港每年有八成以上的電影需要引進。
6. 2024年即將上映的50部香港電影!
2023年,香港電影市場經歷了起伏。春節檔《毒舌大狀》的亮眼表現,刷新了香港本土票房紀錄,然而全年卻僅有一部電影突破了3000萬大關,相較於前一年的5部,成績明顯遜色不少。
《毒舌大狀》之後,香港電影市場陷入了低谷,Mirror成員主演的電影也未能帶來亮眼票房,顯示了粉絲熱度的減弱。直到年末,爾冬升監制的《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雙雙突破2000萬,為港產片挽回了一絲顏面。
《金手指》作為壓軸電影,雖然有梁朝偉和劉德華的強強聯手,但能否再次引領香港電影的輝煌仍是未知數。然而,面對歷史票房的回顧,我們更應關注即將到來的2024年,期待有哪些可能帶來驚喜的香港電影,讓香港電影繼續發光發熱。
以下是2024年可能上映的香港電影精選:
1. 飯戲攻心2 - 陳詠燊導演,鄧麗欣、張繼聰等主演,續集雖有挑戰,但仍值得期待。
2. 盜月者 - 袁劍偉導演,盧瀚霆、呂爵安等主演,Mirror成員主演的電影,劇情有待觀察。
3. 臨時劫案 - 麥啟光導演,郭富城、林家棟等主演,以喜劇元素為主的警匪題材。
4. 九龍城寨·圍城 - 鄭保瑞導演,古天樂、洪金寶等主演,期待其在重要檔期的精彩表現。
5. 我談的那場戀愛 - 何妙祺導演,吳君如、張天賦等主演,首部劇情電影,值得一看。
... ...
這份片單中,無論是老面孔還是新導演的作品,都充滿了期待與挑戰。在電影的光影世界裡,每一部作品都是幕後團隊辛勤耕耘的結晶。作為觀眾,讓我們走進電影院,為香港電影的輝煌貢獻一份力量,讓光影永續,讓電影繼續陪伴我們的成長與生活。
7. 2020年下半年有哪些好看的港片
2020年下半年好看的港劇個人推薦《反黑路人甲》、《那些我愛過的人》、《C9特工》等幾部不同題材的港劇。第一部是披著黑幫題材的搞笑電視劇,第二部自然就和它的片名一樣,肯定是什麼都市言情劇一類的,而《殺手》也差不多是tvb非常拿手的刑警一類的。
如果你經常看港劇,對馬國明覺得很熟悉。這部《C9特工》也算是題材比較新穎的。不知道在這部劇里,馬國明又會給我們帶來多少驚喜呢,畢竟之前的《降魔的》,真的覺得馬國明演戲真的是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