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進入中國的印度電影這么少
文化和價值觀之間存在差異。
印度,女性的地位十分底下,婦女很難得到尊重,而中國強調的是男女平等。
以今年進入中國雖然熱度很高,但爭議也不小的《摔跤吧爸爸》為例,該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個想要男孩的摔跤手父親,卻屢次求子不得,最後將兩個女兒培養成摔跤手的故事。
很多中國觀眾對此提出意義,認為該影片存在貶低女性的成分,處處透露著父權和男權。
印度崇尚佛教,很多電影里都摻雜著濃厚的佛教文化。
跟《摔跤吧爸爸》一同進入中國的還有《我的個神啊》。這部電影很有深度而且導演也很大膽,是對於宗教迷信的一種直接抨擊,要知道在印度信奉神的人多如牛毛。如此濃重的宗教氛圍之下反其道而行之,不可不稱之為勇士。
但是缺點是中國的觀眾如果對印度沒有太深的了解的話,這部電影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部喜劇,走馬觀花。
B. 中國引進過哪些印度電影
最早引進的一批印度電影應該是《大篷車》《流浪者》等,後來因為中印之間的政治糾紛,使得兩國關系受到一定影響,引入的電影很少,或者說廣為人知的電影很少。我所知道的後來較近的一部是2000年《真愛永存》(歌曲《新娘嫁人了》就從這部電影里來),2001年《阿育王》,2002年《寶萊塢生死戀》。之後隨著印度電影在海外市場的廣泛發行,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也開始逐漸引入一些優秀作品,主要還是在印度本土和海外市場取得一定票房成績和口碑的作品,比如《三個傻瓜》《我的名字叫可汗》《幻影車神3》等等都是近幾年內膾炙人口的作品。
C. 為何進入中國的印度電影這么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譯製片盛行,印度的《大篷車》《流浪者》等影片在中國大紅,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那時候中國的電影被稱為是毒草,老一輩人對這幾部印度電影記憶尤其深刻。
引進外國電影,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叫院線分賬片,主要是主流的好萊塢大片,全球同步上映。在中國獲得的票房,好萊塢的片方和中國的發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賬,多買多得,少賣少得。
另一種叫批片,也就是一口價把外國電影的版權買過來,然後在院線上映,掙多少是多少,有可能大賺,也有可能賠本。
印度寶萊塢的電影產量比好萊塢還多,每年有上千部,其實大部分都是爛片,粗製濫造之作,只有少部分精品,會在世界范圍內流傳。
2017年,一部神片《摔跤吧!爸爸》掀起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觀影高潮,讓我們看到了《大篷車》的盛況,成為年度現象級電影,豆瓣評分很高!
印度電影在於數量而不在於精,如果質量上能夠有所提升,我想它會再次回歸國人視線的!
D. 中國大陸引進的首部印度電影是哪一部
《兩畝地》
1955年是中印友好的鼎盛期,那年有中印電影人代表的雙邊訪問。北京舉辦了一次印度電影周,放了三部故事片《流浪者》《暴風雨》《兩畝地》,之後在中國的24個城市放映。
1、《兩畝地》1955年公映,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制
《兩畝地》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印度電影,曾提名第7屆戛納金棕櫚,講述孟加拉邦貧困的農民為尋求生存而斗爭的故事。1979年又復映過。
2、《暴風雨》1955年公映,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
3、《流浪者》1955年公映,長春電影譯制廠譯制
E. 哪裡能弄到印度電影最好是沙魯克.汗的電影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0/item_detail-0db2-.jhtml.
這是淘寶網裡面的一個專賣印度電影的店鋪。特別是沙沙的電影,裡面收集的還是比較全的哦。去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