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電影肌膚

如何評價電影肌膚

發布時間:2024-02-04 23:28:06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這部電影為什麼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共鳴當然就是很多人的青春了。

那個年代不比如今,所以那時年少芳華,才分外美好,華麗掩飾悲傷,傷感中找尋希望與絕美。

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劉峰因為觸碰林丁丁,被派到了前線,幾乎抱著求死的心,斷了一臂,多年後仍然惦念著林丁丁。鏡頭里的劉峰看著郝淑雯遞過來的丁丁遠嫁澳洲發福的照片,眼裡仍是溫暖。書里的劉峰看到丁丁照片時,臉上是靜靜的微笑,穗子後來回想,他斷是看不清的,為什麼不帶上老花鏡?或許他其實並不想看清現在的丁丁。他只要丁丁安好,只要丁丁永遠是那個梨渦淺笑,我見猶憐的稚氣女孩,容不得歲月讓她老去,只願她得天獨厚朱顏不改,才不枉自己過去轟轟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㈡ 愛的軀殼的影片評價

韓國電影自取消拍攝題材限制一來,一時間涌現許多內容大膽挑戰審查尺度的情色片,其中多為粗製濫造,以裸露來贏取收益的劣作。而《愛的軀殼》可算在這批情色電影中堅持著藝術追求,較有欣賞價值的一部。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甚至男女主人公連姓名都沒有被賦予,簡單的場景和敘事就和它的鏡頭語言一樣,被導演壓縮到精煉的極致。全片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簡約的布景設置以及優美流暢的攝影風格,幾乎整場戲都以白色為主要基調,凸現了影片所追求的唯美純凈的風格,可以說每一個獨立的鏡頭都精緻得如畫一般。混白而素雅,布置考究的寓所,封閉著氣質憂郁的亞當和夏娃,在裡面如起舞般的動作,帶動純棉的白色衣裝,襯托出男人和女人性感滑嫩的粉色肌膚。
這只是一段單純的愛情故事,卻是充滿了三種愛的交織:男人對女人的痴戀,女人對男人的虐戀,和女人對前情人的狂戀。這樣的愛情關系足以走向一個死亡的結局,男人最後在人行橫道上不動聲色的刺死女人的情人,並在做愛的時候掐死女人,其動機就正如日本的《感官王國》一樣,毀滅無法永遠保存的東西,使其變得永恆。
拍一部有藝術色彩的性愛電影,是導演呂鈞東的追求,《 愛的軀殼》應該說是他的傑作。密閉的套房,兩個人物,符合標准色情片的配置。情節並不復雜,戲劇式的發展高潮,只是淡淡的一帶而過,間或穿插的一些男人的幻想鏡頭,只是膠片的成色有些變化,對情節的推動還略顯生硬。四個做愛的場面拍的極度維美,似乎可以單獨的抽離出來觀賞,可能是在導演的心目中,這是一部格調優雅的情色電影吧,所以,性愛場面有意的節制,用高光的攝影,流動的構圖,雕塑般的人物造型,來營造性感的佳境。最後一場戲中,女人和男人在海邊嬉戲,用香口膠捏成性器的樣子,放進漂流瓶中保存,不經意的一個小小細節,看出導演的價值取向。
或許影片情節的拖沓會令人忍不住去按快進鍵,但是所有女人會喜歡上有著歐洲男子憂郁溫柔眼神的男主人公,所有男人會願意觀賞女主人公的野貓式的挑逗動作,所以這部韓國標準的情色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韓文片名《愛的軀殼》,市面常見的譯名則為《韓國情人》 。影片是由導演呂鈞東自己的小說《身體》改編而成,這位原漢城大學學哲學出身、自稱看過上千部色情電影的導演,終於完成了幾年來一直想做的事:拍一部「文藝情色片」。
1998年呂鈞東曾拍出喜劇片《情色男子》 ,探討韓國男性對於色情和白人女性的迷戀,但結構鬆散,情節過於隨意。這次卷土重來的影片中,仍可隱約可見延續著的先前的弱點。影片雖拍得美輪美奐,情節卻顯得略微單薄空洞。
一句話評論
Watashi dakeno hada no kioku [Japan]

㈢ 比命運更殘酷的是人心——西班牙電影《肌膚》影評

一、不談畸形,先談談畸形背後的孤獨。

      聽同學談到這部電影的人設時,覺得應該是為搏眼球的怪誕恐怖片。菊花和嘴調換?沒有眼睛?但真正看了之後,心情卻很壓抑,好像沒有看懂,好像有點觸動卻不知道為什麼觸動。

        這部電影的腦洞之清奇,配色之夢幻,配樂之傷感,加上有點跳躍,信息量巨大的情節,果然符合它重口味小清新的標簽。

        電影劇情看過的朋友都知道,不再贅述。其中最戳中我淚點的是無眼女勞拉。她天生沒有眼睛,眉骨之下就是一塊平坦的皮膚。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被稱為先天性隱眼畸形,俗稱隱眼症。

      因為勞拉沒有眼睛,反倒讓她「看到」 了世上更多的人情冷暖。勞拉迫於生計從小生活在妓院中,從兒童時代便開始接客。她在收到客人送的一對寶石之眼後,便每每在工作時佩戴上,使自己的與眾不同得以遮掩。寶石之眼於她,好比一件薄薄的鎧甲,穿上了就遮掩了弱點,就不會那麼害怕他人的注視。

        勞拉的客人們從不讓她觸碰他們,只是單方面地發泄慾望。人們懷著獵奇或癖好(如片頭的男子有戀童癖),走向她的床榻,又在慾望得以滿足之後轉身離開。她是妓院包裝的一個怪異娃娃,芭比娃娃似的裝扮,迷人的卷發,華麗的指甲,充滿桃色意味的房間。她彷彿作為一個不需要生命的玩偶而存在著,盈利就是她唯一的價值,沒有人在乎她的內心。

        好幾幕拍到勞拉時,她或是一個人坐在桌邊出神,或是一個人從床上爬起熟練地點一支煙。她太孤獨了,和這部電影當中所有的畸形人一樣,他們面臨的最大悲哀是畸形,更是因畸形而帶來的孤獨。這種孤獨太過強大,強大到讓屁屁女孩鼓起難以置信的勇氣在網路上傳照片、不加遮掩走出門去,試圖融入這個世界。她被拒絕,被嘲笑,被傷害,卻依然心懷渴望;這種孤獨也強大到讓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的演員明知孩子也會遺傳疾病,也毅然要生下這個孩子(拋開這個行為是否對孩子來說不公平),當孤獨太過深重,這個過程不僅是她在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救贖她。

      當勞拉小心翼翼地觸摸偷走她寶石之眼的胖姑娘時,臉上露出了孩童般純真的笑容,她說「你很柔軟。」這是第一次有人願意讓勞拉觸摸,也是第一次勞拉感覺不那麼孤獨了。兩個受俗世鄙夷的姑娘彼此治癒著對方的靈魂。

        在這里突然想到羅傑斯的積極關注,他認為對求助者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治癒人心理問題的關鍵。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得到的關注往往是有條件的。人們得到的友善是有條件的,關心是有條件的,愛也是有條件的。相信這點很多健全人也有所體驗,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由丑變美是一種什麼體驗」的高票回答。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體驗過,或者體驗著孤獨,自卑。但這一切在勞拉,在畸形人身上卻更為殘酷。

        勞拉深諳自己所得到一切的都是有條件的,所以在提出想要觸摸胖姑娘時,也主動地表示將寶石饋贈給胖姑娘。

        對於這一對姑娘的結合,我倒覺得她們倆不一定原本就是同性戀。她們的結合並不是基於性沖動而產生的,而是兩個孤獨的靈魂彼此擁抱,彼此接納的更深層的情感。

        令人高興的是,故事的最後,勞拉走出了那間小小的房間,也不再需要那一對寶石之眼 ,她可以泰然自若地坐在人群中,微笑著拉起愛人的手。

      願所有孤獨的靈魂都得以慰藉。

(以下為後續補充,深夜思緒萬千)

二、「病」的肉身,「病」的人心

這部電影中的人物對畸形人,大致有四種態度

1.親人的「遮醜」態度。屁屁女孩的父親十分警惕女兒出門,他希望女兒永遠躲在暗處。父親的擔憂與警惕固然是出於保護心態,可是,往往這種不給予情感支持,只一味阻攔的保護,只會對女兒造成傷害。這個世界對她不友善,甚至連至親也並不覺得她是「好的」「值得愛的」。有時候,這種打擊比來自陌生人的嘲笑更加殘酷。

2.陌生人的鄙夷,嘲笑,傷害。相信這個情況在生活中還是有的,所幸應該不在多數。有些人有種「香草美人」的情結,覺得善的事物就必然得有一個美的軀殼,從而將畸形人(或者殘疾人)妖魔化,或者置於一個不屬於和我們平等的位置。他們變成可取樂的,可玩弄的對象。畸形人的悲慘境地在歷史早期更加糟糕,比如在美國流行於1840-1940年代的freak show.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獲得了收入,但這種以撕開自己的傷口來換取利益的方式在溫飽了他們肉身的同時,又怎樣地傷害了他們的內心呢?

命運是殘酷的,比命運更加殘酷的是人心。這個特殊的群體的確有著肉體的缺失,但反觀健全人,有一些卻有著人性的缺失。畸形人病在身,健全人卻病在心。

3.家人的「不理解」。在與家人的親密關系中,給予物質上的支持容易,給予心靈上的支持則困難重重。不想要雙腿的紫發少年,愛慕畸形女孩的男子,都遭到了來自家人不理解的憤怒與決裂。自知有戀童癖的中年男人,無法對家人開口,在妓院聽無眼女孩的一曲歌聲便痛哭不已。特殊的群體,註定得到的理解少之又少,病在身,痛在心。

4.一些溫暖的力量,所幸依舊有一些善良的人能夠尊重,能夠溫暖他們。從女心理醫生到救下自殺屁屁女的男子,都讓人如釋重負,感到一絲慰藉。

周國平有一句話說得好,「上帝眼中無殘疾。」

這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一種真正的人性關懷。世人肉身,皆有傷痛,但在上帝面前,這並不重要,他只看見我們赤誠的靈魂,而非殘缺的肉身。

三、為「變態」正名

這個電影有一個好的點在於,它讓常人眼中標簽化了的人群有血有肉了起來。電影中出現了戀童癖者,一般提起戀童癖,人們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浮現出一個隨時准備侵犯兒童的猥瑣中年男子形象。

戀童癖是一種性變態,但不能說所有的戀童癖者都是變態。(但那些殘忍傷害兒童的就是變態,原地爆炸!)電影中的戀童癖父親為了不傷害孩子而選擇離開家庭,在妓院希望得到滿足時內心卻充滿矛盾,他進一步,是傷害親人,退一步也是傷害親人。判斷較高層次道德感往往採用兩難問題,正因兩難,需要取捨,才見一個人的內心。在這個父親自知有戀童癖,並且客觀上這是不受控制,難以改變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背負愧疚,離開家庭。不能說這個選擇完全政治正確,但也是對家人的一種保全了。

有心理障礙,或者性取向異常的人群常常會被冠上變態的標簽,從而在人們眼中就是一塊扁平的人形立牌,沒有其他性格,沒有血肉,沒有感情,甚至思維都是混亂的。這種想法太不拿人當人了。

存在心理障礙和異常性取向的人,如果因此觸犯法律,傷害了他人,這個必須受到法律和輿論的懲罰。但如果他們沒有觸犯法律,不曾傷害他人,那麼也沒有人有資格高高在上地還以惡意的評判。

最後,不論是畸形人,殘疾人,或者心理障礙患者,他都和我們一樣,不論社會給他們貼上什麼樣的標簽,請記住,他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其他的身份。

四、對待特殊人群的態度

曾經認識一位特有同情心的姑娘,每逢在路上遇到一瘸一拐的,或者拿著盲人手杖的路人,勢必要行一番注目禮,然後唏噓一番,啊,那個人好可憐啊,感覺好同情他。

我覺得同情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它帶有一種雙方不平等的意味,一種俯視的意味。同情往往是帶著優越感的憐憫,它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善良,但這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很多人倡導同情,認為同情是美德,是人性之光。不是的,共情才是。同情是帶有先入為主色彩的感情,意味著「我看到你的苦難了,我知道你多不容易,我能理解你什麼感覺」,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人類不是阿凡達,無法實現這種層面的通感。而共情則是建立在尊重對方經歷的基礎上的,「我不是你,我沒有體驗過你經歷的一切,我不認為我能對你的感受有完全切身的體會,但我願意盡我的努力從你的角度理解你」。

另外,我並不認為特殊人群想要被浸泡在群眾的同情中。刻意的關注,只會讓人覺得難受。對待他們,不要有歧視,也不要有泛濫的同情,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一把就好。把他們當做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就是最好的尊重。

以上

㈣ 不要回頭的影片評價

本片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導演的第二部長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切膚》。此前她作為演員,與校友、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合作,參演過《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歐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圖》都有她參與了編劇。蘇菲·瑪索扭曲的面部變幻為貝魯奇的畫面頗為懾人。本片的故事讓人不禁聯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而宣傳海報也推出了雙款。二位女星在海報上皆以黑色連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變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報上二人的POSE卻與片名《不要回頭》相反——她們都在回頭。
《不準回頭》:頂級美女變臉秀
蘇菲·瑪索自己都不敢說是法國演技最好的女演員,同樣莫妮卡·貝魯奇也離義大利偉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離。但這並不妨礙她們倆成為歐洲最具人氣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區別於好萊塢的成熟魅力,超越於普通意義的性感,讓這兩個女人占據了各大娛樂媒體的封面。國際化的路線很成功,都已年過四十的法國、義大利女人,也不滿足於充當花瓶。畢竟再瓷實的肌膚無法抗拒皺紋變成裂痕,尋求演藝形象和表演類型的突破,瑪索和貝魯奇再走不同的路,本無交集。這一次的《不準回頭》,至少觀眾看到了她倆的努力,誰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輕的蘇菲·瑪索,這兩年已經開始初執拿導筒,反響波瀾不驚,遠不如她做演員受關注。貝魯奇在美國和法國影壇頻繁出沒,也試圖突破花瓶定勢,接下幾部考驗演技的劇情片,可結果並不理想。歐洲的女演員,當成她們倆這樣也算是極品,借一部電影名來說,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眾同年齡段女演員中,美貌壓過了演技,總與「偉大」二字隔洋嚮往。與花瓶相對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準回頭》的導演瑪麗娜·德凡就是這些年法國電影圈進步頗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紀並不大,卻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顯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奧宗等師兄弟的片子里編劇、出演,可算是頗具才華,能導能編能演的新銳女影人。《不準回頭》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處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贏得圈內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這一次再接再厲,作為新人直接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展映單元,糾集兩位頂級美女,和眾大師同台,前途頗為看好。
這部《不準回頭》的立意,還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稱來概括:兩個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國人讓娜就「藏在」義大利人瑪麗娜的「皮囊」里,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讓娜,在面對創作困境時,身體突然發生巨變。不單是自己的相貌軀體,就連身邊的親人,環境都通通抹去,詭異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憶,帶領觀眾一起尋找緣由,一切都是從回憶錄開始,而記憶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變成了詭異的懸念,時空關系完全錯亂,蘇菲·瑪索陷入了超現實的迷霧中,觀眾也跟著兜圈子,最終才發現導演的意圖,像是看了一場變臉魔術秀。
影片在敘事上的刻意迷亂,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講述並不復雜,但德凡顯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簡略。《不準回頭》里運用了先進的電腦特效,模擬出蘇菲·瑪索逐步變化成莫妮卡·貝魯奇的每一個階段。而且這種變化要伴隨著劇情,而不是一個鏡頭幾秒鍾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幾分鍾,讓娜的臉一半是蘇菲,一半是莫妮卡,兩個美女的面部特徵生硬地拼貼在一張臉上,變得怪異且醜陋。 這種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卻毫不驚訝女主角的變化,人物和環境的一再變幻,已經模糊了真實和想像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實引用了「心理重現」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驚悚片一樣,觀眾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錯覺。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親和丈夫孩子的模樣,家庭出身等等,讓娜必須從童年誕生地去尋找,就像心理醫生的催眠一樣,從記憶深處找回自己。《不準回頭》所做的就是拍下這個過程,主觀與客觀混淆,真實與錯覺並立,靈魂與肉體重合又分離。
這是個不俗的劇本,可惜德凡的處理過於魔幻,有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敘事。有時候觀眾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邏輯,填補漏洞,本來是件好事,結果處理的有點繞,前半段故布疑陣,顯得累贅且拖沓。這種尋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讓娜從照片中認出生母,毅然前往義大利南部的段落,成為這個懸疑故事的真正轉折。熟悉此類題材的觀眾,已經可以猜出事情的由來,逐漸接受導演的處理方式,再從女孩的視角來陳述就順當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懸念就設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過戲劇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這部《不準回頭》則顯得「機械化」了。
作為商業片,影片的最大賣點還是兩位歐洲頂級美女的「對決」。影片中由於只是一個女人在變化,其實並沒有多少對手戲。一人一半劇情平均分配,蘇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後半部,僅有結尾處的一次對視,算是完成了靈魂對肉體的「交接儀式」。至於誰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絲自有評判。個人以為,相比之下蘇菲的疑惑和恐懼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戲份可以發揮,觀眾的情緒也隨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調動。到了後面莫妮卡回義大利的尋找,故事已經順暢明朗,再輔以童年記憶的閃回,留給表演上的空間並不多了。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讓娜變臉的過程,通過3D技術對臉部特徵的重構,眼部和鼻樑的精妙化妝,讓觀眾們見識了電影史上最完整最細致的「變臉魔術」。原來美女也是一場「真實的謊言」。
遺憾的是,飽受的法國影評人們並未贊同導演瑪麗娜·德凡的煞費苦心,也一點都不給兩位女明星面子,《不準回頭》公映後的評價並不高。應該說,觀眾對於這么個懸疑題材還是報以很大的好奇心的,這不是一個平白直訴的乏味故事,演員形體的異化,甚至帶有一點cult風味,算是難得的嘗試了。然而問題就在這里,把《不準回頭》當藝術電影看得影評人們,覺得導演和編劇故弄玄虛,賣弄特技;而把影片當商業類型看得觀眾,又無法完全接受其表現手法,缺乏簡單易懂的敘事邏輯。或許是期待高了點,最後的票房並未有預期的理想。但若僅此就給兩位女星下一個評語,尚為時過早。畢竟她們倆為了首次合作,表現地很賣力,在風韻猶存的歲月里,用這種「破相」的對決方式留下銀幕痕跡,這已經需要份勇氣,還是對得起影迷們多年的追捧和迷戀的。
很明顯,導演瑪麗娜·德·范想憑借《不要回頭》的明星陣容和勃勃野心躋身於電影大師之列。然而,她的敘事手法缺乏新意。瑪麗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卻在法國影壇無法被歸類。 ——《正片》雜志
捕獲人的氛圍和兩位巨星的信手拈來,讓我們能夠寬恕導演的愚笨(尤其在結尾處)和相襯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檔。 ——《20分鍾》
那些指望導演的新片能跟《切膚》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處理不如後者深入內心,結構更為鬆散……撇開這些不談,我們還是支持這樣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藝術嘗試。 ——Dvdrama網站
一切都平平,瑪麗娜·德·范太過在意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金蟬脫殼的特技效果,有點忘記了她的電影,讓影片淪為女演員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做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做自己一樣「當做」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做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做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做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摘自豆瓣。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電影肌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可以下載英語電影 瀏覽:246
好看的美國戰爭大片有哪些電影 瀏覽:569
電影打板abc怎麼讀 瀏覽:647
好看的電影催淚愛情推薦 瀏覽:696
超好看國產電影電影 瀏覽:188
一個電影院多少平方 瀏覽:856
左右分屏的3d電影怎麼看手機 瀏覽:180
u盤電影怎麼弄到電視上播放 瀏覽:368
近些年有哪些國產動畫電影 瀏覽:598
無錫汽車電影院門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967
轉轉如何出售電影 瀏覽:76
手機看電影用什麼網站 瀏覽:998
電視怎麼播放u盤里的電影下載 瀏覽:269
瓊和什麼電影 瀏覽:584
電影武藏好看嗎 瀏覽:463
穿高跟鞋的男人什麼電影 瀏覽:923
怎麼播放百度網盤里的電影 瀏覽:939
媽媽服葯自盡爸爸不在家是什麼電影 瀏覽:972
哪種動物電影好看 瀏覽:209
快手電筒影特效怎麼弄的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