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電影《小街》的影評啊
上海石庫門老房子,就在這里,墨鏡男子對鍾導演講述了他的故事……散文詩式的開頭,而這,正是在那個動盪年代中優秀影片《小街》的開幕。
《小街》在當代電影史上被劃分為傷痕電影,原因是文革後,隨著各類文化都步入蘇醒時期,電影在文學等傷痕、反思的思潮下,也開始拋棄控訴、斗爭等等而轉對於文革時期傷痕記憶的剖析,開始探討美的意義。而我之所以推薦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因其在特殊時期的啟蒙以及重要地位,更在於導演蘊於其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純粹的藝術理想。
故事講的是文革期間的一個故事。女主人公妹妹在那個動亂年代不得不靠扮男生才能生活下去,而男主人公哥哥為了讓妹妹重新做一個女人,冒險去偷樣板戲劇團的假發,不料在偷後因為善良又悄悄把假發的錢送回而被造反派發現,痛打至失明。
情節很為簡單,但整部影片由男主角低沉而略帶悲傷的舒緩聲調娓娓道來,故事開頭激越的小號聲、交響樂以及快樂的口哨聲與男主人公憂傷的舒緩回憶獨白穿插交換,更將觀眾的心不斷地經歷著一張一弛一張一弛的虛實節奏。而這也是張延晉導演對於藝術節奏的高超把握。
其中整部影片控訴的味道很濃,其中也有很多導演故意設置的場景。甚至是一些類似文學式的反思。但導演的高明之處正是將這些粉飾做到了發掘影片自身的魅力。
當救助男主人公醫生也慘遭迫害,滿地落葉被風吹起的背景中,男主人公的眼睛纏著白色的紗布,拄著一根盲棍。背影中,飛揚的圍巾和落葉纏在一起。而再次出現他的正面的時候,他的面前正有一列隊伍走過——那隊伍有大字報的遊行。而憂傷低沉的旁白再次響起:「他們在為千百人的明天斗爭,而我只惦記著一個普通人的今天。」
一切讓觀者認為是有意為之,卻又合情合理。
甚至恰到好處的讓觀眾本身開始思索有關人生,有關傷害、善良、人性等等的多種問題。
但更為精彩的還是導演開放式的結尾——
我們其實希望男女主人公最終在一起。在劇中導演用一個大的廣角記錄了他對於女主人公墮落後相遇的那些惆悵,不免讓人感覺到一些俗套。但電影卻並沒有完結——
「可是,可是為什麼要把痛苦和災難老是降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當我們經歷了10年的悲劇以後,我們應該感到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意義了,如果對未來不抱有希望,如果她真的變成這樣的話,我的眼睛寧可瞎掉。」劇外男主人公低沉憂傷也很有反思味道的話直接將我們拉回了現實。
而這時劇中的導演忙著出門接一位女同志——「俄,等著我!」
隨著劇中導演的匆匆腳步,門外女同志的說話聲音傳來,男主人公吃驚,傾聽,緊張……系列動作。精彩!真是精彩!!這也許是我看到的最精彩絕倫的有關劇情的轉換。沒錯,你也許猜到了,導演要接的女同志正是男主人公苦苦尋找的妹妹!
這時你也許位男主人公鳴不平——多麼戲劇性的相逢,多麼充滿偶然性的生活!而失明的男主人公因為愛只有選擇逃離。
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也不是結尾。
只是導演對於偶然性生活而設計的一個開放式的敘事結構,這里我要穿插一句,那些熱愛歐美片狂熱推崇《快跑羅拉》的朋友們,不妨看看這部80年代的老片,我們的老藝術家早就在敘事結構上做了文章,當然日本黑澤明也有更早的記錄。
整個不同結尾的設定過程中,觀眾從一個被動的欣賞者變成了參與影片創作的重要一員,也給我們留足了想像空間。畢竟十年動亂帶來的命運變得那麼不可預知。然而《小街》還是以浪漫主義情懷給了我們一個期待的結局——男女相逢,普通溫馨的場景。
「我的眼睛不僅僅是為了你,我們所失去的一切都不是為了我們自己,你媽媽說過,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算了,媽媽的意思要我們看到明天。」哥哥對妹妹這樣說,而這聲音隨著火車滾滾向前的畫面結束。
這樣的結尾也許遺憾,但因為前面假設的三個結尾而煥發異彩。
所以,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我能做的就只是推薦!絕對區別於現在所謂商業大片的浮華!
❷ 電影《小街》的導演楊延晉現在是什麼情況
愛上了潘紅,他老婆在上影廠鬧得潘紅離開上海去了成都峨眉電影製片廠,他老婆在離婚後嫁給了同是上影廠的老演員李志愚
❸ 小街的幕後製作
1978年,開始淡出第一線的老導演恢復創作,同時,他們非常重視對年輕導演的培養。1979年,楊延晉和我們廠非常老的助理導演鄧一民合導了《苦惱人的笑》。楊延晉不是導演科班出身,他非常聰明,但是技術上的問題還需要有經驗的老導演帶一帶,鄧一民對拍攝現場的控制能力非常強,那時我做這部影片的副導演。
《苦惱人的笑》出來後得到很多誇贊的聲音,老廠長對楊延晉比較放心了,所以讓他獨立執導《小街》。《小街》的編劇徐銀華當時還是廠里的一名青工,自學成才,他寫出《小街》的本子吳貽弓看過,我也看過,感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本子,但是還是個小作品。楊延晉看後,想拍這個戲,於是徐銀華、楊延晉和我就商量著一起弄,三個人一起補充劇本。
我們杜撰了一個詞,叫做「情緒片」,就是不以內容為主而是強調影片整體氛圍,以人物的心理情緒為主,多加入動人的細節。 其實當時選擇張瑜、郭凱敏分別飾演俞和夏,最初的出發點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廬山戀》中「銀幕情侶」的號召力。俞是一個假扮男孩才能生活下去的女孩子,我們覺得張瑜經過多部影片的拍攝應該能夠勝任扮男孩的心理戲。
而考慮郭凱敏是因為他身上的喜劇因素,看起來有點「傻」,但是非常敏感和聰明。楊延晉也非常堅持這兩個人來演,正是他的堅定最後讓觀眾看到了不同於《廬山戀》那種還比較單純的愛情,夏和俞兩人很有深度和人性光芒。
因為楊延晉本身是學表演出身,他在影片中也出演了很重要的人物———鍾導演。這個人物的設置還是很有開拓性的,比如多條敘述線以及最終的開放性、多重性結尾,影片中甚至出現了攝影機。突破封閉的結構使得銀幕和觀眾建立了一種新的聯系方式,這種嘗試當時在外國有,但是國內還是不多見的。 從1978年到1984年前後,是電影界非常活躍的一個時期,而《小街》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是「標志性」的,到了80年代「第五代」他們拍出了《黃土地》,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形式本身就是內容」。而我認為,在電影「人性」以及人物命運的開掘深度方面,《小街》、《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城南舊事》這些片子都是非常有貢獻的。
當時各個廠都是強調「導演中心制」,廠里對導演絕對信任,可以說導演就是整部影片的「藝術監督」,所以那些風格非常獨特的導演才能成長和成功。楊延晉對電影非常敏感,對於鏡頭語言有特別獨特的理解,經常有「靈光乍現」的時候,而且非常堅持自己的感受,他很強硬「我就要這么拍,這就是我楊延晉要的影片風格」。當時片場那些「無理要求」後來被證明是成功的,所以我認為太好說話的導演,其實有可能是以犧牲藝術為代價的;而正是固執己見,非常堅持自己看法的導演,倒是在藝術上有所突破。
《小街》獲得成功後,楊延晉還拍了《夜半歌聲》、《T省的八四、八五年》等片,但是都沒有超過《苦惱人的笑》、《小街》的高度。所以導演很早就拍出一部好作品是「幸也不幸」,因為最初的爆發力往往是出現在並不成熟的時候,所以我見到他仍會對他說:「你那種敏感度,用鈍了」。
❹ 很早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片子,求電影名字
《小街》講的是文革的故事,但是拍攝在90年代,真實,感人!另外《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等都堪稱經典!
❺ 如何評價電影《小街》
雙眼近乎失明的男子夏(郭凱敏 飾)來到鍾導演(楊延晉 飾)家中拜訪,向他講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劇本:十年前的夏,是一名春風得意的汽車修理工,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裡,夏用好奇的雙眼捕捉周圍不可思議的變化。一天,夏偶然沖撞了一位少年——瑜(張瑜 飾),心思單純的夏自感和瑜十分投緣,從此和瑜一起上山為其罹患癌症的母親采草葯,兩人的友誼日漸親密,夏、瑜二人決定以兄弟相稱。然而,不久夏發現瑜其實是女兒身。十年動亂中,瑜因為教師母親而遭受到造反派的圍攻和折磨,一頭秀發被剃掉,不得不隱藏了自己的性別,在恐懼中度日,為了幫助瑜,夏偷竊劇團的假發,結果雙眼被重傷失明。夏出院後,發現瑜一家已經不知所蹤。劇本至此停頓,於是鍾導演和夏一起,假設了故事之後的種種可能……
國產電影很少有這種能看得讓人漸入佳境的,後半部分的敘事張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煉含蓄了很多。作為新時期的頭幾年裡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鑒都相當大膽。張瑜和廖凱敏也表現出色,雖然多少有點戲劇化的樣子,但是瑕不掩瑜。
❻ 電影《小街》何時開演的
電影《小街》1981年出品上映
《小街》劇情簡介:
本影片描寫兩個青年人在「文革」中的一段難忘而又苦澀的經歷,體現了普通人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並從「文革」對人性毀滅的角度去反映和批判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早春,雙目失明的夏穿過寂靜的小街,走進一座小院,他彷彿又聽到那令人心碎的呼喊:「我是個姑娘啊……」夏找到鍾導演,向他追述了一直縈繞於腦海的一段往事……影片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從人性的毀滅去描寫「文化大革命」;影片的編導者設計了數個結尾,讓觀眾自己去思索,去補充。影片插曲《媽媽留給我一首歌》曾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