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中國80年代有多少人看電影

中國80年代有多少人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12-08 08:51:35

①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人們娛樂方式有哪些有何變化

1、一年難得看上幾回的露天電影,現在的個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機中收聽樣板戲,到現在遍地開花卡拉OK;

3、單純地追求「吃飽飯」,到現在追求生命質量的健身運動;

4、打檯球,現在的網路游戲;

5、看小人書到觀看各種電視劇。

30年對於具體的每一個人來說,最能反映變化過程無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費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現在人的閱歷和思想超越了父輩,典型如日常接觸的電視、電影、唱片。

手機與世界相連接,進而影響著大多數的中國人。

(1)中國80年代有多少人看電影擴展閱讀:

現在的各種娛樂方式:

1、電視

電視引進中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當時還叫「北京電視台」),央視也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以近鄰日本為例,懷舊感十足的《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中,東京城區的人們看上黑白電視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後,大街小巷的人們聚集電視機前面圍觀的場景在中國重演。

電視對走過80年代的幾代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藏的回憶,屏幕發光的13寸電視機打開了一個國家封閉已久的大門。

2、電影

無論是作為一種視聽藝術還是娛樂手段,電影的出現都比電視更早,它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過強烈的沖擊變化。

雖然中間甚至一直到現在都受到電視的沖擊,不過電影依然擁有它無以倫比的魅力,這也讓成千上萬的人湧入電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對背投等技術都換不來的環境。中國電影始於世紀初,跟隨世界電影的大潮走過了默片、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等多個階段。

3、錄像帶

錄像帶的流行要分開來說,80年代電視機得到迅速普及,與電視機配套的錄像機跟著走上了歷史舞台。當時電視節目也不豐富,它既可以彌補電視的單一缺陷,用來看電影,實用性極佳。

從80年代到90年代,受當時港片興盛等多方影響,錄像帶領域基本維持著以香港電影為主體、外國片為輔助的受眾歡迎模式。

總之錄像帶和錄像廳的美好時光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最後毫無懸念地被VCD和DVD淘汰並終結,難覓其蹤。許多人是到了後來才知道,他們一直看的錄像帶僅是VHS畫質。

4、唱片

與電影、電視一樣,唱片背後的音樂是大眾娛樂的另一塊根據地,唱片捧紅了無數內地港台歌手。經過二十多年的動亂和空白時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為過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錄機把中國人帶離了眼前現實,憧憬一個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來。歌聲里的愛情、夢想和希望成為許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詞、找海報更像是一場全民運動,真正把追星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正是來自這一領域。

5、唱盤

唱盤沒有大規模流行是因為70年代的國外,黑膠唱盤已經被卡式錄音帶所取代。由於唱盤體積大,遠不如卡帶來得便攜,加上每一面錄制的歌曲數目有限和程序麻煩,唱盤在中國始終顯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過一直到今天,也有極少部分的黑膠唱盤愛好者懷念著當年的音樂,他們認為那種略帶粗糙的逼真質感是後來CD等介質所無法呈現的。

6、卡帶

80年代開始,能跟黑白電視、膠片電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卡帶的流行,卡帶的超強影響力使它成為了磁帶的總稱,一般說起磁帶就是指卡式錄音帶。

卡帶成本低廉,可以反復使用。在國外像日本,卡帶與索尼隨身聽一並出現。在中國由於條件所限,卡帶更多是收錄機相伴十餘載。

雖有形式差異,不過是同樣流行。到了90年代,隨身聽也成為都市年輕人的選擇。

7、MP3

MP3是一種數字音頻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它通過一個演算法使得人類聽覺不會識別出被丟棄的音頻部分,從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頻數據量,容量極小。

MP3能發揮作用的領域遠不止於此,它能儲存於電腦、手機等終端。即便後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國內依然吃得很香。

8、手機終端

電視、電影、唱片三個領域互有影響,但是電腦的出現將它們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極大地改變了它們的作用地位。比如現在歌手的專輯唱片銷量再好,卻只有黃金時代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液晶顯示器和數字電視的出現,電腦與電視的的聯系變得緊密,卻依然有著無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② 60後,70後,80後還記得曾經跑幾里地看露天電影的心情嗎

嘿嘿,這個我最有發言權了。記得七五年在陝西老家,曾經有無數次去幾里外的地方看電影的經歷。有一次還遇到了危險,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那個年代放電影,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簡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亞於過年。我和幾個最要好的小夥伴,曾經有過跟著放電影的一連五天,跟著走了五個村子的記錄。而且我還記得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小兵張嘎》。那時候,除了佩服電影里的小嘎子以外,還被他的淘氣和調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簡直崇拜到五體投地了。有很多台詞都成了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口頭語:「別動,打死你這個狗漢奸」,「老子在城裡進館子都不掏錢,別說吃你個爛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個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農村是美麗的,秋高氣爽,月兒亮的耀眼,道路兩旁都是玉米地,散發出一種誘人的、甜甜的氣息來。我們走在路上,只能聽到嘰嘰喳喳的說話聲,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桿淹沒了。真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那天去看電影,是離家最遠的一個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張嘎》。當我們看完電影,往家走的時候,每個人還沉浸在電影的情節里。你一言我一語,幾個小夥伴在討論著嘎子藏槍的細節。有說不應該把槍藏起來,應該帶在身上,槍那麼小又好藏。有人說嘎子藏槍的做法對,換著他也會那樣做呢,被大人發現了肯定是沒收的……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只聽前面的玉米地里傳來「刷刷刷」的聲音,從遠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現了一條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著長長的舌頭,豎著的耳朵還在微微顫抖。說真的,這種模樣的狗,我們還從來都沒見過。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著十幾步外的那條狗。

狗見我們站住不動,也便蹲下望著我們,那伸出來的舌頭好長好長,怪嚇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後,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這是狼。」

這聲音像晴天霹靂,我們幾個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這種混雜的聲音,在秋天的夜晚里顯得格外刺耳。那條被稱作「狼」的狗,受到驚嚇後露出白森森的牙齒來,低聲嗷叫一聲,便鑽進了玉米地。

狼,在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心裡,那是一個可怕的字眼。此時此刻,我們五六個小屁孩手拉著手,一邊高聲喊叫著、一邊緊張地往前走。幸虧那天還有一塊去追電影的大人,聽到我們的喊叫聲,以為發生什麼事了,又折了回來,當大人們聽到我們的描述以後,不約而同地說到:「那是狼,你們膽子不小。」

當然,這個事情不久就讓二伯和奶奶知道了。從那以後,大人們再也不讓我們去別的村子看電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們跟著才行。

那次的經歷,雖然想起來有點後怕,但是不管怎樣,童年的記憶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八十年代前,全國各地都有露天電影。當時的露天電影,深受群眾的喜愛。

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用竹竿拉上一塊大白帆布,一邊是電影放映員和機器設備,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們自帶小板凳,黑壓壓的坐著。

那個年代的電影品種非常少,八部「革命樣板戲」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鋒的故事、閃閃的紅星、劉胡蘭、英雄兒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戶戶都沒有電視機不說,廣大農村地區,根本就不具備影劇院設施,滿足不了廣大居民群眾對文化 娛樂 活動的需求。

為了豐富這些地區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通過推出露天電影劇場的方式,解決群眾看電影難問題。

當時的露天電影,為豐富群眾的文件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八十年代後期,露天電影才逐步退出了 歷史 的舞台。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電影主要是農村,包括三線建設的工廠都只有露天電影,不收錢,農村三個月每個生產隊看一次露天電影,那時當知青在華瑩山區,有很多廠礦,經常往返十幾公里到這些廠礦看電影,也不覺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興致勃勃,在那時覺得是享受。

忙忙碌碌的一天結束後,在大隊社場上的露天電影是盛大的節日舞會,就如同除夕廚房內,飄來的陣陣肉香。

天還沒黑,我們就搬著長凳去搶一個好的位置。電影中英雄人物如數家珍……

熱鬧而嘈雜的場景,也是少男少女們釋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譯出許多香艷的故事。

在那時候的農村, 娛樂 如此的匱乏,只有數月一次的霞天電影才是兒時最深地奢華!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還記得曾經跑十幾里地,去外村看露天電影時的情景。

那時候,農村裡很少有 娛樂 活動,只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可以看一場電影隊來村放映的露天電影。那時候演電影,往往是一部電影片,在周圍的農村裡輪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樣的電影片,農村的年輕人、小孩,卻百看不厭,常常是跟著電影隊,哪裡放映電影就去哪裡看。有時候路程相當遠,照樣步行十幾里地去觀看。我那時最愛看的是打仗的電影,像《南征北戰》、《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這些電影我們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節。小時候放學後,我們小夥伴們一起,還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歡扮演傳寶、李向陽,可小夥伴們誰也不願意當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獨眼龍,一眼就會認出來。

那時候一聽說村子裡演電影,全村男女老少,都會搬個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勁的地方,等待觀看。放正式電影前,總愛先放映一段新聞簡報,即使是這樣,村民們依然很早就坐在那裡等待。那時候看電影,最怕停電,停電的現象經常發生。一遇停電,美好的願望就會泡湯,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兩說。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美好的願望,能經常看一場打仗的電影,成了小夥伴們最美好的時光。現在我們已老,終於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盡情地觀看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戲曲與綜藝。感謝科學的進步, 社會 的發展,感謝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③ 82版《少林寺》票房1.6億與《戰狼2》票房56億,哪個更牛一些

《少林寺》是1983年公映的,投資成本僅120萬人民幣,按當時的匯率計算摺合60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1.9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3.8億元,3000多倍的票房回報率迄今無人能出其左右。82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和2017年吳京的《戰狼2》,總票房是1.6億和56億。

《少林寺》可算是全民觀影,這影響力絕對是《戰狼2》所不能比的。還有就是82年的人們的工資大概才15到40之間,那時候的錢是很值錢的,82年的電影票一毛一張,現在的電影票平均大概35元左右,所以按照現在的物價看,82年《少林寺》到今日的票房那就是500多億,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今年的春節檔電影總票房才200多億。

《少林寺》那時候對於國人看電影的影響力也是《戰狼2》所不能比的,那個時候人們對於《少林寺》的談論是大人,小孩,老人都知道,基本就是常談,但是《戰狼2》卻達不到這樣的高度。1982年的《少林寺》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在無數的年輕人的心目中種下了功夫夢。從這個角度,《少林寺》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戰狼2》。

④ 中國電影真正普及是在二十世紀多少年代

如果是全國的角度看 普遍民眾尤其農村開始不間斷放映電影 應該是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如果是從商業化消費電影的角度看 基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現在都快是全球第一票房市場了

⑤ 對於李連傑的《少林寺》,在當時觀影的人多嗎

很多人都看過李連傑早期拍攝的電影少林寺,這可以說是李連傑第一次接觸電影,在此之前這部電影已經籌劃了很多年,不過當時李連傑甚至都不是電影的主角人選,之所以選擇李連傑,還是因為李連傑那過硬的武術功底,再加上硬朗帥氣的外形,才成為了覺遠的不二人選。這部電影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觀看和他精良的製作,以及演員們雄厚的武術功底是密不可分的,主演李連傑在當時已經連續5次獲得全國武術冠軍,而其他配角很多都掛著各種武術冠軍的頭銜,武打戲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困難,而長達兩三年時間的拍攝周期,也很好的磨練了他們的演技,再加上那精彩的劇情與節奏上的鋪墊,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所以觀看這部電影的人非常之多。

閱讀全文

與中國80年代有多少人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用手機下載手機電影網 瀏覽:972
它在電影院附近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9
免費笑傲江湖電影視頻 瀏覽:617
黃渤主演的都市電影有哪些 瀏覽:425
適合大學生參加的微電影有哪些 瀏覽:844
新河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524
迪士尼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497
如何用好看沒有上映的電影做廣告 瀏覽:960
電影提供給觀眾什麼不同的東西 瀏覽:520
上海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247
女性高級感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72
電影如何捕捉現實 瀏覽:308
中韓抗日的電影有哪些人 瀏覽:55
元氏電影院近期播放什麼電影 瀏覽:455
電影票可以提前多少天預售 瀏覽:886
有部台灣的電影叫什麼山 瀏覽:451
黑鑽免費電影 瀏覽:907
大氣層消失電影怎麼樣 瀏覽:412
如何進去電影院 瀏覽:883
梁詠琪和張國榮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