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決戰(三大戰役)時解放軍四大野戰軍兵力各為多少
華北野戰軍20萬,東北野戰軍35萬,中原野戰軍20萬,華東野戰軍25萬。
指揮三大戰役的統帥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國民黨方面是在南京的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和參謀本部(總長顧祝同),由於解放戰爭時期取消了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蔣介石以總統名義親自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乘機到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沒有到淮海前線指揮。
國民政府在前線指揮的將領是: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外杜聿明作為前敵總指揮負責了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劉峙的指揮部撤退到蚌埠)。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負責遼沈戰役,東北軍區提供支援;
華東野戰軍饒漱石、陳毅、粟裕、譚震林和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華東、中原軍區提供支援;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和華北野戰軍聶榮臻負責平津戰役,華北軍區和東北軍區提供支援。各軍區系統主要提供的是軍區地方武裝和後勤支援。
(1)電影三大戰役動用部隊多少人擴展閱讀
東北人民解放軍
總兵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也稱東北野戰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內戰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沈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
戰爭結果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大戰役
『貳』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2)電影三大戰役動用部隊多少人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