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視後期相關介紹,帶你十分鍾掌握特效電影流程
一、【劇本標注與分析】
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本階段就涉及到錢的問題。電影劇本和特效劇本是兩回事情,劇本在撰寫的過程中編劇是不會考慮特效實現的難易程度以及特效的費用問題,往往一句龍卷風席捲了整個城市就造成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特效成本。
二、【製作鏡頭拍攝方案】
製片方、導演和視效總監一起,在討論製作鏡頭的鏡頭列表時,會給出涉及到特效鏡頭的拍攝方案,拍攝地點等等,因為VFX CG部分,需要和實景拍攝結合。
三、【分鏡故事版、前期概念設計】
分鏡故事版:分析完劇本,需要做分鏡故事版,包括特效鏡頭的分鏡前期概念設計,這個環節導演和視效總監需要充分自己的想法,同時視效總監也會找大量參考,跟導演確認是哪種感覺以保證給概念設計師一個具體分反饋。特效設計:比如說做火,火的形態;什麼樣的光效,什麼樣的爆炸等等,根據劇情需要和拍攝素材,這個環節不僅涉及RD,而且還決定了最後看到的視效是不是高級。
四、【剪輯特效鏡頭素材及對接】
影片定剪完成後,需要把特效鏡頭的原始素材對接給特效團隊。
五、【整理特效鏡頭素材】
視效製片會整理接收到的特效鏡頭素材並且整理出製作周期表,來給三維特效人員和後期特效人員分配任務,一般環節包括建模、材質、燈光、動畫、特效、渲染、跟蹤、合成.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特效電影流程的相關解答,總的來說,針對每個影視項目的屬性不一樣,大致流程概括如下: 劇本標注與分析- -製作鏡頭拍攝方案- -前期概念設計、特效設計-跟組拍攝-剪輯-整理特效鏡頭素材-特效鏡頭概念圖-鏡頭製作-樣片提交- -成片提交等。
2. 怎麼做電影視頻剪輯
先選擇想剪輯的視頻,然後寫出你想得到的音頻,然後將音頻導入PR軟體,音頻導入後,再把音頻剪輯好,再導入視頻片段,然後在上述基礎上,把該遮住的原有視頻中的字幕遮掉,並加上自己的水印,然後弄好之後,將其從PR軟體導出,導出後用加字母的軟體快速添加字幕,然後導出即可。
3. 影視後期工作方法和技巧攻略
影視後期工作方法和技巧攻略
影視後期,即影視後期製作,是對拍攝完的影片或者軟體做的動畫,做後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並且為影片製作聲音等等。後期軟體具體可以分為平面軟體、合成軟體、非線性編輯軟體、三維軟體。後期軟體有很多,就單純的非線性編輯軟體就有很多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影視後期工作方法和技巧攻略,歡迎閱讀。
一、影視後期剪輯從業人員必備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
2.剪輯素材並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
3.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製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4.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5.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透過素材,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
電影《健忘村》劇照
二、尋找剪輯點的方法
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尋找剪切點無疑是剪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點需要注意,這就是畫面的頂點。
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是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運動,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會在後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產生旋律感的剪切點
讓我們以翻書的動作為例,看一下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如果從動作完全停止的狀態開始拍攝,忠實地將翻書的動作從一開始拍攝到結束,這樣觀眾一看就知道是翻書的動作。
但是,僅僅讓人看明白是無法體現出影像的美妙之處的,旋律感和舒適感同樣不可缺少。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1~24個畫面,那麼就把最前面的3~4個片斷剪切掉,作為開始的剪切點。
這種改變對於理解翻書的動作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舒適感。這種剪輯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電影剪輯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個
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解,那就是剪切點並不是唯一的。
書頁翻到中間時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翻書動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
根據作品的不同,前後畫面的不同,剪切點可以有所變化,正確的剪輯方法不是唯一的。
當然,剪輯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幾約定,它們可以說是剪輯的規則。了解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但由於剪輯本身是一項富於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時也會打破規則,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五、剪輯的目的
從物理制約中解放,自由控制時間和空間
在攝影和製作中有時需要分割鏡頭,在後面把它們構成一個情節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實際時間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間的移動
結合演出意圖構成劇情,確定作品的最終面貌
有目的地進行鏡頭的連接,明確、強調想表達的內容
使鏡頭的順序和結構更嚴密,突出情節性要素
六、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動作連接,是指對被拍攝物體的動作進行的剪輯。
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卷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據說這就是這一剪輯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剪輯鏡頭
(一)動作以7:3連接
首先看一下動作剪輯中的基本之基本:動作連接,動作連接是指把一個動作用兩個畫面來連接的剪輯方法。
從理論上不說,這兩組影像只是畫面大小上的差別,描述的是同一時刻的同一動作,所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剪輯都可以。但是,這時會出現動作不連貫或重復的現象,最終剪輯出來的影像缺少節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輯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來連接動作,以達到動作流暢的效果。這樣一來,不僅前後動作看起來連貫,節奏感和生動感也應運而生。當然,按照7:3的比例連接並不是絕對的真理。根據素材和剪切點的不同,人眼有時會產生重復、跳越的錯覺。所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動作反而看起來更加自然流暢。在不同的影像中嘗試著改變剪切點來看看效果吧。
(二)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單個動作剪輯。
範例:被打出本壘打的投手和一壘手回頭看著飛出去的球,兩位選手在同一時刻完成「回首」這一動作。要想充分運用現有的素材,一定會採用這樣的連接: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但是,採用這種連接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贊成一種沉悶的印象。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具體而言,就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上一壘手回頭動作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
動作連接的要點
兩台攝像機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攝出兩種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可以使用這一規則來處理。
當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時拍攝而成的,只要改變一下角度,以某一動作的頂點(某一具特徵性的動作)為剪切點,連接的方法會有很多種。例如,先拍攝球出手前的一瞬間,隨後再拍攝出球後手向下收回的動作,然後把它們進行連接。以動作為中心進行剪輯時,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以下就是要點所在。
1、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
2.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
3.大幅度改變運用和攝像機的位置會畫面的氣勢。
4.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
5.同時拍攝而成的素材理論上可以在任意一點進行剪輯,但是選擇不同的剪切點,重復或省略一些鏡頭,動作會更為流暢。
6、同一動作使用不同的畫面連接時,要盡量在動作的頂點處進行連接。
(三)有目的地重疊動作以強調
通過有目的地重復,用以強調某一動作,這種方法被稱為雙重動作或三重動作。範例中,把投手手臂舉到最高點的鏡頭作為剪切點,連接從前方、後方拍攝到的這一動作,最後再連接出球後手向下收回的側面全鏡頭。這樣一來,對於觀眾不說,動作可能並不是那麼流暢,但是「出球」的動作重復了3次(三重動作),給人印象十分深刻。雙重動作,只有當有意識地想要突出某一動作時才有效,而且要盡量精短,以免冗長。
(四)激烈的動作畫面可能省略中間部分
剪輯的目的之一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省略,如果按照實際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移動進行剪輯,再多的時間都不夠表現,觀眾也會覺得冗長、乏味。這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抽取同一動作的部分中間鏡頭,然後連接組合。這種方法也被稱為中間抽去手法,它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地縮減時間,增加影片的速度感,讓觀眾百看不厭。運用這種手法時,必須選擇抽去哪些鏡頭,這是難點所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剪切掉動作的頂點(特徵性動作)。手臂舉到最高處、手臂放到最低點、最生氣時的臉、笑得最燦爛時的臉等,如果抽去了這些頂點鏡頭,就無法了解動作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跳躍式剪輯發展了這一手法,它是中間抽去手法的一種,如唱機針般地對影像進行跳躍式的連接。跳躍式剪輯敢於打破傳統剪輯的禁忌,使製作讓人印象深刻的場面成為可能。
動作的中間抽去手法
通過抽去中間鏡頭來省略時間並突出速度感時,必須注意選擇應該省略哪些。省略其他鏡頭,最初狀態,投球時手臂位置達到最高時,手臂下垂,僅用這3個鏡頭就能最低限度地表現了出投球的動作。
(五)連接frame in和frame out畫面
被拍攝物體在拍攝框架中,這被稱為frame in;反之,被拍攝物體離開拍攝范圍,則稱之為frame out。走路或奔跑中的人、動物、小轎車、電車,這些移動中的物體都可以對它們進行剪輯。我們一起來考慮一下怎樣連接同一被拍攝物體在不同背景下的frame in和frame out畫面。自行車從鏡頭前騎過的場面,在不同地點拍攝兩組同樣大小的鏡頭。當然,我們可以按照從自行車駛入空舞台(鏡頭中只有背景,沒有被拍攝物體)到自行車駛出鏡頭的順序連接。這樣的連接方法沒有錯,但是空間上顯得過於空曠,而且動作不夠流暢。優秀的、有節奏感的動作連接方法是在前一組鏡頭是被拍攝物體即將離開拍攝范圍時,然後連接上後一組鏡頭中物體剛剛進入拍攝范圍的鏡頭。要點是使用被拍攝物體一半在鏡頭中,一半在鏡頭外的畫面,這樣連接動作看上去會比較流暢。如果被拍攝物體在前後兩組鏡頭中的角度不同,在frame in和frame out之間加入一幀空舞台鏡頭,畫面前後會更為連貫。
(六)暗鏡頭或共同點連接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
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怎樣連接?範例中是奔跑而來的人物和飛馳而去的汽車之間的連接,首先讓奔跑而來的人物越跑越近,直至充滿整個畫面,使畫面變成黑色,然後連接上後續的鏡頭。雖然人物的奔跑速度和汽車的速度不同,但是一來一往之間的黑屏(或者是光線很暗的鏡頭)成功地再現了流暢的動作。
對話剪輯中的固定規則人物台詞的剪輯方法,對話在這里就是指台詞。對話剪輯是指對登場人物的台詞進行的剪輯。它與動作剪輯並列為最具代表性的剪輯方法,是展示故事情節時不可或缺的因素。看起來簡單的對話剪輯,其實也是一些用來表現特殊效果的固定規則。
八、台詞連接
(一)台詞以1:3連接
台詞與台詞之間,除去se和bgm等之外,餘下的就是無聲狀態了。對於影像剪輯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製造出這種無聲狀態,並利用它來表現影片的節奏。範例中是兩個人在車上對話的場景,剪輯的關鍵在於兩人的對話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間隔。一個一個的對話鏡頭都是用攝像機代替另一個人物拍攝而成的,因此兩個人並沒有進行真正的對話(=間隔)。剪輯時,如何製作出自然的對話間的間隔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對話與對話之間的間隔按照1:3的比例進行連接會比較連貫。
如果前組鏡頭中台詞結束後所空的間隔為1個長度,那麼在後續鏡頭中的對話開始前就要空出3個長度的間隔。
(二)台詞的上移下移,增加戲劇性效果
對話的上移下移,即將台詞部分插入前一鏡頭(上移)或拖入後一鏡頭(下移)中,它的作用在於突出人物因對話內容而產生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例如:a先生被某人叫住,b先生向他打招呼說「你好,a先生」,將這一部分上移,隨後出現b先生的鏡頭中再插入上移了的a先生的台詞,「這不是b先生嗎!」。這樣一來,整個場面就顯得更為流暢和連貫了。例如:將前一鏡頭中的「我有了喜歡的人」這一關鍵名下移,突出表現在這句話的影響下男主角的.表情變化,這是這一技巧的意圖所在。例如:為了突出女主角在男主角邀請兜風的前後表情的變化,將男主角的台詞上移,和女主角的臉部鏡頭一起出現。如果不上移台詞,畫面中中有女主角無聲的臉部鏡頭,影片會顯得很長,而且沒有節奏感。並不是台詞的長短決定鏡頭的剪切,而是要一邊考慮情節一邊進行有目的的剪切,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三)使用嵌入的蒙太奇手法表現心情
要想讓上面的場面更戲劇化,可以使用在台詞之間插入其他鏡頭的方法。比如,露出一點後續的鏡頭,這樣也是可以的。前組鏡頭中女主角的台詞說到一半時,插入男主角的臉部鏡頭,這樣不僅能表現出男主角在聽了女友的回答後強烈的表情的變化,更是能強調之前平靜愉快的狀態。非動作和台詞的剪輯方法場景轉換和製造連接點。
1.初學者可以使用傳統的o.l方法柔和地過渡鏡頭
o.l(over lap重疊攝影)與淡入、淡出一樣,是非常常見的過渡效果,表示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移動,也可用於表現心情。類似的過渡方法還有抹拭法、消散法等。
2、用遮蔽物連接不同場景!換窗
換窗是指被拍攝對象的前面有遮蔽物時,通過用遮蔽物遮擋畫面的方法來過渡到後續鏡頭的剪輯方法。
遮蔽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不可動遮蔽物(牆壁或是其他很大的東西)和行人等可以動的對象。
兩者本來都是可以直接連接的,但是使用遮蔽物連接顯得更加自然。
3、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聚集和不聚集是指把模糊的圖像漸漸合成清晰的圖像,或把清楚的圖像漸漸變為模糊的圖像。
因為它是非常抽象的畫面,所以用它來連接兩個不同鏡頭時非常自然。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前面的圖像和後面的圖像在顏色和圖像上沒有共同之處,最後做出的結果看上去會很不和諧。
比如說,從紅色的玫瑰轉到警車的信號燈,或是從一個人的臉轉到另一個的臉等,模糊畫面連接的應該是具體的場面,在舞台或被拍攝對象在顏色和形式上有共同點時才能使用。
4、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快速移動拍攝是用極快的速度左右(也可以是上下)移動攝像機進行拍攝。
使用這種方法時,會出現模糊的效果,連接不同的鏡頭。
這種手法給人以重視空間移動的印象,注意應該使用非常短的快速的鏡頭。如果使用了冗長的鏡頭,就很難作為場景轉換的連接鏡頭來使用了。
注意不同場景中的背景也應有較大變化。
5、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
空切是在連接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場景時,在前面的鏡頭中將攝影機抬起拍攝天空,再將攝影機落下變為其他場景的鏡頭剪輯方法,不是藍色的天空也可以,可以使用月亮、太陽、星星等。兩個鏡頭中的場景可以離得很遠,但是一定要有共通點(如大海)。
6、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
像用強烈的閃光燈來拍攝一樣,用閃光(快速閃光出現的完全白色的鏡頭)來連接不同,鏡頭的方法叫做閃光效果。即使連接毫無共通點的鏡頭也能做到完全沒有不和諧感。廣告和音樂電視中經常用到這一手法。
7、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
一般做法是將同時進行的鏡頭分割後放在一起。如果不這樣做,觀眾會很難理解畫面。將鏡頭的右半部分分割出去,插上其他鏡頭來構成整個畫面的。在表現同步的事件時非常管用。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影像產品可以說是蒙太奇的集合最後介紹的是cut back(回切)等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剪輯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剪輯方法,使情節、登場人物的心情,以及影像的含義等有很大的改變,有的作品甚至由此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蒙太奇就是通過畫面的組合來產生出故事性的,這里向大家介紹這種效果非常好的剪輯方法。
8、讓同時進行的不同鏡頭交替出現
讓在不同場所同時發生的事情交替出現,這叫回切(也可以叫做交叉剪切)。回切在強調場面連續性的同時,增強緊張感和表現力。
通過改變鏡頭的攝影速度(慢動作),可以使情節表現力更強。在回切中讓不同場所的鏡頭交替了出現,最後雙方出現於同一場所,這種方法效果會更好。例,約會遲到了,快速跑步的男性鏡頭與在約定地點等待的女性鏡頭交替出現。最後,無論是兩人最終見面,還是男性沒有趕到,女性一個人去逛街,鏡頭效果都會很好。與回切相近的剪輯方法還有回閃(flash back)。回閃是在表現登場人物的回憶或心裡描寫時,插入很多超短鏡頭。
9、當連接很困難時,插入黏合劑似的畫面
切出(cut away)是像黏合劑一樣連接前後鏡頭的剪輯方法。它是一種反傳統理論的方法,在連接尺寸相同的兩幅畫面時全觀眾以很大的震撼力。例如,拍攝兩個人在咖啡廳的情景時,並不是把兩個人的特定鏡頭連接在一起,而是在中間插入咖啡方糖的鏡頭,這樣影片顯得更有節奏感。只要插入的鏡頭拍攝的是前面鏡頭中出現過的物體就可以。例,把女性看寶石的鏡頭、寶石的特寫鏡頭和她在其他商店購物的鏡頭連接在一起。請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沒有這個寶石的鏡頭,在節奏感和震撼力方面給觀眾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10、用不同框架的鏡頭連接,產生節奏感!
放大和縮小是給普通鏡頭帶來新奇感的很常見的方法。將框架不同的心情鏡頭(一般是可以表現人物心情的特寫鏡頭)與場景鏡頭(狀況鏡頭,一般是遠鏡頭或超遠鏡頭)階段性地連接起來,通常的做法是分成3個階段,注意不同鏡頭的框架是不同的。例如一個分3次接近一個吸煙男性的鏡頭(放大)。也可以分3次將鏡頭逐漸拉遠。如果使用同樣的框架單調,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從電影看「回切」的奇妙之處回切,就是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景鏡頭以某種關聯性交錯出現的剪輯技巧。這種方法看上去似乎很難,實際上,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劇與電影中看到,它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剪輯手法。比如,打電話的男人和女人交錯出現,這是很常見的鏡頭,但它使用的就是回切方法。回切的優點是讓時間的流逝重復出現,給人以更加接近電影的時間感。比如描寫殺人犯以及追捕他的警察的時候,用回切的手法會使影片進入高潮,提高速度感,給觀眾以更高的緊張感。《沉默的羔羊》中的高潮情節就是用回切的手法巧妙地展開的。回切的手法可以賦予鏡頭新的含義。比如希區柯克的電影《捉賊記》中的情景:凱力.布蘭德和格蕾斯.凱莉在旅館的房間里交談的時候,窗外放起了煙火為。這里煙火為了隱喻兩人的戀情。這里對煙火煌鏡頭進行回切,使得影片的情節更有表現力。
;4. 一般電視劇的後期製作要多久一部90分鍾的校園題材的電影的後期製作大概要多久一部20集的情景劇呢
這個怎麼舉例子啊?關繫到電視要求,人員技術,熟練度,機器配置種種因素的呢
你有多少人製作,熟練不?3d組,後期組,調色組,剪輯組,音樂組,配音組,有多少人和機器啊?
對電視有什麼其他的要求沒,比如3d的?
阿凡達一個電影後期都是4年,別人還是專業人員
而且做這個大工程最好有自己的創新,不要還沒做完,別人更好更簡單的方法就出來了
5. 一般一部電影,大概要多久拍完,加上後期配音等等,要多久才能全部完成。。。。還有電視劇。
這個不一定,還要看是多少集的電視機,還要看是現代劇還是古裝劇,還有環境都會影響拍攝時間。電影也不一樣,有大型電影和小型電影都不一樣,小型電影一般一兩個月就能完成,大型電影甚至一年。電視劇也不一樣,大型古裝電視劇都要時間長一些,現代劇就時間短一些,沒有確定時間完成。
6. 一部電影殺青後後期製作工作有哪些要多長時間呢
我來為你提供一個專業的解答吧:
在傳統膠片電影拍攝的時候,如果在安全框內露了工作人員或者話筒、燈架等一概視為穿幫,嚴格意義上此鏡頭一概需要重拍。而現在數字拍攝電影越來越廣泛之後,有些小的穿幫可以在後期中解決,例如漏線、話筒等等,同時數字拍攝的好處是導演可以實時監視,所以穿幫甚至漏出人的現象幾乎是不可能有的,即使漏了話筒也會給後期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樓主提到的花絮中的所謂漏人現象,其實是次要攝像機所拍攝的,甚至是專門用於現場紀錄的機器,根本不會出現在最終影片中。
至於如何扣像,鋼絲、話筒等都是很容易去掉的,即使當初沒用綠(藍)背景,也可以在後期中做一個追蹤,鎖定穿幫的畫面指定到一個替換的位置,便可以輕松搞定。其他的數字特技,普遍用扣像(也叫扣藍)技術,再在後期中加入適當的粒子、BLUR、數字抗鋸齒等特效來使合成後的效果更逼真。
7. 做一幀影視特效需要多長時間
做一幀影視特效大概需要50個小時,且前提是你需要一台頂級配置的硬體。
特效製作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大致分為兩大部分十個環節,分別是:
三維特效:建模、材質、動畫、燈光、渲染
合成特效:摳像、擦除威亞、調色、合成、匯景
每個環節又細分為若干小項目,由相應的部門負責。
由於每個製作項目涉及到的素材量極為龐大,對硬體的運算能力、繪圖能力、儲存性能要求極高,沒有頂級的硬體支撐,根本無法做出高質量的特效。
而且現在的特效大片,都採用IMAX規格拍攝和放映,相較以前標准更高,畫幅更大,使得特效製作的工程量成倍增加。
特效是用電腦來做沒錯,不過可不是我們平時用的普通電腦,而是大型的工作站、伺服器。
就是這樣一台頂級配置的硬體,也需要連續運行50個小時,才能渲染出1幀特效畫面,而電影1秒至少有24 幀,一段時長5秒的的特效鏡頭,一台機器要渲染250天!
為了壓縮渲染時間,提升效率,只有簡單粗暴地增加硬體數量。像工業光魔、Weta Digital這些成熟的大型特效公司,內部都搭建了自己的渲染農場,裡面有上千台工作站和伺服器在日夜運轉。
8. 網路大電影後期製作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都是在三個月以上了,製作是一個挺麻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