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藝謀獨家解密《長城》8大疑點!
今日會集了中外全明星陣容,由張藝謀執導的賀歲檔奇幻動作電影《長城》全國公映。這部從一開機就備受關注的影片終將揭開神秘的面紗,張藝謀的首部英文電影成色如何勢必又會成為年度話題。本報記者受邀提前看過了全片,並且根據電影中出現的種種設置上的疑問獨家專訪了導演張藝謀,他對於片中饕餮的設置,2000 多年前的暴君,60 年前發生的事情以及磁石的來源都給出了相應的解釋。
看完《長城》有一肚子疑問的你,看這篇絕對解渴!
給還沒看片的你
《長城》邀請到三位好萊塢影星馬特·達蒙、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而國內演員陣容也是吸引了全年齡段的關注。既有天王劉德華和實力派演員張涵予,也有像彭於晏、鄭愷、林更新、黃軒這樣的年輕實力演員,還有人氣偶像鹿晗、陳學冬、王俊凱等。
除了男一號馬特·達蒙貫穿始終之外,戲份最多的當屬女主演景甜,她也會在片中既擔綱鶴軍將領,還要充當英文翻譯。
↓
飾演軍師的劉德華的戲份次之,他在片末的演員表排名最後,但掛出了「特別出演」標示。
↓
年輕演員中鹿晗是戲份最多的一位,他的性格成長描寫得很完整,也在劇情上能夠起到推動作用。
↓
戲份最不突出的當屬黃軒和陳學冬,前者雖然有幾個鏡頭,但鹿軍將領鄧將軍這個名號多出自他人之口,存在感是五軍中最弱的
↓
而飾演御林軍軍官的陳學冬更是戲份少得可憐,他只有兩個鏡頭,以及一句「 來者何人?」的台詞。
↓
另一主角饕餮,特效如何?其實電影中除了第一男主馬特·達蒙外,另一位主角當為饕餮。這個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的神秘怪獸,象徵著千百年來人類的貪得無厭,所到之處,皆遭吞噬。關於饕餮的歷史記載很多,《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經·北山經》也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作為片中的大反派,饕餮的特效做得既逼真又符合歷史記載,而搭配上類似蜂群蟻群的分工協作、反哺「蟻後」的動物習性設定,也能夠令人眼前一亮。
↓
特效製作值得期待嗎?《長城》是首部啟用奧斯卡級別頂尖好萊塢製作團隊的中國電影,道具上,片中超過5000 件武器、20000 件道具,由獲得五座奧斯卡獎杯的維塔工作室精心打造。特效上,上古神獸「饕餮」,由打造過《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系列的全球頂尖視效團隊工業光魔傾力設計、製作。
編劇托尼·吉爾羅伊曾憑借創造票房奇跡的《諜影重重》系列榮獲2 次奧斯卡提名。美術指導約翰·邁爾2 次奪得奧斯卡。服裝設計邁耶斯·魯貝沃與詹姆斯·卡梅隆等多位知名導演合作過《阿凡達》、《僵屍世界大戰》、《魔獸》等片。
「五軍」如何理解?電影中設定了統屬於「無影禁軍」的五支代表性軍隊:
彭於晏 飾演的吳將軍帶 【虎軍】 ,工程和機關部隊,將科學技術發明轉化為破壞力十足的火葯武器;
林更新 飾演的陳將軍帶 【鷹軍】 ,弓箭部隊,使用弓弩狙擊敵人,從遠距離即可置敵人於死地;
黃軒 飾演的鄧將軍帶 【鹿軍】 ,持盾步兵部隊,快速而敏捷地打入敵人陣營,展開近距離突擊戰;
張涵予 飾演的邵殿帥帶 【熊軍】 ,近戰部隊,使用長槍和斧頭,為了保衛國家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
景甜 飾演的林海將軍帶 【鶴軍】 ,飛索部隊,使用由滑輪和繩索組成的復雜系統,從任意角度投入戰斗,組成不受重力束縛的攻擊力量。
每一種軍隊都有專屬的顏色和圖騰標志,源於古中國對於軍隊的區分和象徵。
看完片後一定要看! 張藝謀獨家解惑劇本:中國沒有能寫全球大片的編劇
新京報:這次劇本完全是西方人寫的,你對這種西方人寫中國文化是什麼態度?
張藝謀:這個項目傳奇開發了七年,他們最早擔心我不接,覺得我看不上這種類型,所以很忐忑。後來我同意說接這事兒,他們還很意外。
我最早看的劇本跟這個有很多不同,但比如說長城、饕餮、火葯、秘密部隊,這些創意都很好。在類型上這些創意都很新鮮。(聽說原本劇本中還涉及了UFO 和外星人,想跟您核實一下?)並沒有。但我看的原始本子有很多我看過的合拍片所有的特別老套的那種,我當時跟他們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你們可不可以改劇本?因為我當時就是試探他們,馬上就要開拍了,也比較急,沒想到他們全都同意了,馬上調了一個新的編劇。(有沒有提出找一個中方的編劇?)沒有,因為全是英文的劇本,而且我們中國的編劇寫也寫不了這些東西。你說我們中國哪個編劇是能寫這種全球大片的編劇?全英文,咱們沒有這樣的人才啊。
饕餮:堅持要用腋下眼和玉石綠
新京報:饕餮腋下眼的設置,以及頭上的花紋和史實相符,你有沒有給西方人提供什麼建議?
張藝謀:饕餮的設置我肯定是給了建議,甚至連顏色都是。因為我們是現實主義的(題材),不要奇奇怪怪。後來我查資料,《山海經》上說饕餮源於鉤吾山,說鉤吾山山體是玉石。那中國的玉石是什麼顏色?我就跟維塔工作室說了,維塔就把中國所有玉石的顏色拿來給我看。我和他們說,你看人類第一部奇幻書《山海經》上說的就是這個綠,那我們就用這個綠吧。其實眼睛的位置從臉上挪到腋下可是費了勁了,他們一開始完全反對,說你這不是奇形怪狀嗎,你這不是天外來客嗎?但我就是堅持。
△ 電影里做了水墨的動態版介紹饕餮的起源
新京報:電影中說,饕餮比60年前聰明了,60年的設定是指一個甲子輪回嗎?
張藝謀:60 年只是一個說法,當時有記載。你看鄭愷不是念那個書嗎,是中國人的記載,饕餮出現過,也打過。片中最老的張涵予也不到六十歲,所以他完全不知道。原來我是打算找一個比張涵予還老的演員,就說他六十年以前見過,那就得是七十多歲(的演員),但後來又覺得老演員還要打,有點太老啦,算啦!
朝代:長城參考太行山馬嶺長城
新京報:為何選擇宋代,因為宋代的長城在中國文化中並不常見,是要架空歷史嗎?片中提到汴梁,那故事是發生在北宋吧?
張藝謀:宋代是他們定的,這個時間定得很准,他們都是經過考證的。他們說是歐洲有了十字軍東征以後,有了雇傭兵,我們發明了火葯還沒有傳到歐洲,中間有七十年,那就是北宋。七十年之後就傳過去了。(但對於國人來講宋代長城可能還有點模糊)那當然,因為自從秦修了長城以後,長城不斷地進行擴建、重修等等。我們後來參考的是太行山外的馬嶺長城,宋代的,有遺址。
△影片的長城有很多大開腦洞的設定,出現了不少與中國人印象中的長城截然不同的東西。
新京報:饕餮的出現電影中說到是2000 多年前,那應該是商周時期,當時說到殘暴的君主是指紂王吧?
張藝謀:是紂王,原來劇本是有紂王這台詞的,劉德華說的。但是美國人覺得你說這個我們也不懂,所以最好就籠統講一個皇帝吧。
套路:類型片的破解最好是偶然
新京報:磁石的來源和出現到底是因為什麼?
張藝謀:這完全是一個偶然,這就是這種電影套路上的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破解。破解的東西就是一定要有人把它研究出來,研究出來一定是得於偶然才比較有意思。這種怪獸片它自有套路,這種套路也是他們喜歡看的。這就是類型片的套路。
如果怪獸是可戰勝的,沒意思,它是不可戰勝,所以,它一定把你逼到最危險的時候,然後你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它一定要有個破解,而這個破解中間一定要有個科學家,或者任何人,哪怕是老百姓,總之有一個人,他研究出來,最後用上了,而這個原因,最好是得之於偶然,偶然偶然再偶然。(所以磁石是沒有來源根據的?)沒有,這就是故事嘛,故事這樣講起來才有意思嘛。
五軍:小鮮肉雖多,但戲份不多
新京報:五軍的設定很有創意,但是到後期去到汴梁,他們的作用和功能就消失了,感覺有點可惜。
張藝謀:也不可惜,其實是另外一個場景,另外一個改變嘛。講故事就是需要不斷變出什麼東西來,其實原來汴梁的戰斗會打得更激烈,但因為預算的原因……
△ 除了鶴軍景甜,其他四軍出場篇幅不大。
新京報:這么多小鮮肉在最後的大戰都犧牲掉了,你會不會擔心有點慘烈,粉絲接受不了?
張藝謀:當然,但我們是講故事嘛,很簡單。我跟這些小鮮肉,來的時候都說好了,你的結尾是這樣的,他們本人都願意。當然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一個職業導演,我不去想其他東西,我就塑造好這個人物,講好這個故事,我覺得,他們的粉絲能理解。因為我們都是前仆後繼的英雄,每個人都是英雄,沒有孬種。
新京報:為何沒有直接描寫五軍每個將領一個個犧牲的場景?
張藝謀:顧不上,篇幅不行,還有它確實是比較游離了。所以又回到大片類型上,大片類型是什麼?是馬特·達蒙一直要貫穿,你當然可以讓中國人貫穿,但出去沒人看啊,你要賣給全世界啊。你要打那個牌(馬特·達蒙)嘛,所以這不是有沒有民族自尊心的問題,這個規矩就不允許把五軍一一道來。我認為很多人會有不理解和誤會,他的批評就是橫加批評。
△ 馬特·達蒙的角色貫穿始終
美國人也一直跟我說:張導,我們是拍一個給全世界看的大片,你任何的寄託,都必須完成這個目標。這個目標有它的故事規律啊,你把五軍一人設五分鍾,那就是總共(耗費掉)25分鍾了。你想想那些美洲人、歐洲人,他們認識誰呢?他們就是看馬特·達蒙啊。
地理:向南向北只是個大方向
新京報:開場西方人騎馬說向北方去,但看地理當時是在甘肅張掖,向北的話感覺地理位置好像有點問題。
張藝謀:他就是這么一說,他們從最遠的地方過來,就一直說往北走。對他們來說這幾千公里啊,那個時候路過的一個(城鎮),(往北不就跑新疆嗎?)不是,他就那麼一說,就是一個大方向。
結局:原定結尾是一個庸俗的滾床單
新京報:結尾為何馬特·達蒙沒有留下來,你是要著重描繪他的兄弟情嗎?
張藝謀:原來的結尾是一個庸俗的滾床單,沒有什麼道理,我自己覺得太老套了吧。後來我跟編劇談,公司很尊重我的意見,改成那種跟戰士的惺惺相惜,對英雄的心心相印,對於犧牲對於信任大家有著一個共識,我覺得這個味道更自然。
新京報:為何不直接用黑火葯炸死饕餮呢?
張藝謀:那是講故事,要一步一步講。(肯定會有觀眾認為直接把它們炸了就完了)那不一定,你要看過電影就知道,你是炸不進去的,前面攻擊獸王用的全是火葯的那個火球,攻不進去的。護衛獸的那個防盾啊,比鋼甲都厲害,你攻不進去。只有一個點他是攻進去了,他是離那個怪獸只有三米左右才攻進去的。
主題:最重要的是兩種文化的融會
新京報:有網友看介紹會說,這是儒家思想版的《冰與火之歌》,包括長城抵禦怪獸,不知道你怎麼看?
張藝謀:還是不一樣,我自己都沒往那兒想,我認為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風。因為你看這個大片,是第一次,我告訴你這個《長城》出去是獨一份兒,如此地道的中國風,恐怕是獨一份兒,沒有過。所以,我完全是從中國人的角度去想這個事情,才不去想《冰與火》呢,跟我沒關系,我又沒看過那個。
新京報:拍這種商業大製作是不是比拍慣常題材要更辛苦更有難度?
張藝謀:難度大很多,除了規模大、壓力大、指揮的東西多之外,牽扯的面廣,除了這些,最重要的就是這兩種文化的融會。這種類型要保持生動和成功往裡面裝東西是很難的,兩邊討論了很長時間。如果純按照我的意思拍,跟這個完全不一樣,但是,我都不知道,按我的意思拍出來,是不是全世界的。那同時,全按他們的意思拍,那也肯定不會是全世界都受用的一個東西,不好說。所以非常有意思就是大家要找到這個結合點。
新京報:如果成功了你會繼續往這種商業類型拍嗎?
張藝謀:那就不知道了。你想一想,像我們這種類型的導演,不管你是拍了多少戲,你是不是從來沒有拍過一個英文的爆米花大片?李安也只拍了一個《綠巨人》,我看他也後悔了不敢了,是吧,所以你去嘗試一個英文爆米花,本身就很挑戰。你同時還要把它進行改裝,把你要的東西裝進去,就是一個雙重難度的東西。
『貳』 電影《長城》中怪獸如何跑到長安的
在我個人看來,具體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據張藝謀說,「長城打怪獸」的最初創意來自好萊塢傳奇影業老闆托馬斯,而怪獸饕餮則選自《山海經》。不過,《山海經》並沒有與饕餮同名的怪獸,但饕餮的出處卻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和說明,它的形象和《山海經》里的狍鴞如出一轍,故所謂饕餮也就是狍鴞。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
『叄』 電影里的大怪獸是怎麼拍出來的
先用其他物體代替,在實拍的時候用它走位,然後再通過後期的動畫製作來做出3維立體的怪獸,最後給它加上動作再把它放到實拍時的路線上,加上各種背景的渲染就OK了
『肆』 電影《長城》怪獸饕餮形象是什麼 饕餮外觀是如何定型
山海經古代神話作品中 對饕餮的外形的描述是:其狀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音如嬰兒。傳說饕餮是龍的第五個兒子,形似狼,好飲食。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後人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伍』 在電影長城的故事背景下,人類怎樣對付饕餮最有效
傳說中的饕餮,是一種生性貪婪酗食的怪獸,看見什麼吞食什麼,把能吃的都吃光以後,開始吃自己的身體,吃到最後只剩下了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饕餮啥模樣兒?《神異經·西南荒經》中有簡單描述:「身多毛,頭上戴豕。」語焉不詳,短短七個字,對於人類完整認識怪獸相貌幫助不大。這嘴饞嘴闊的傢伙,當今國人誰也不曾見過,可是誰都覺得似曾相識,因為現實中有個參照物:提及饕餮,便想及「腐敗大嘴」,提及「腐敗大嘴」,便想及怪獸饕餮。一隻怪獸惡獸,竟然「生命不復,靈魂不死」,永生綿延,至今依然藉助人類的大嘴巴「活」著,且「活」得有滋有味,饕餮難道不是世上最具生命力的獸類么?
顯而易見,饕餮已演變成為公款吃喝的形象代名詞。
「腐敗大嘴」究竟有多大?我腦海中縈繞著兩個數字:全國一年公款吃喝三千億,這是九三學社向全國政協會議提交《關於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議》中列出的一個數字。另一個數字是由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提供的,全國政府機關公務用酒量相當於一年喝掉一個西湖。後者是一個形象數字,它讓我萌生了形象臆想:如果把吃與喝的消費比例按四比一劃分,三分之一的「喝」相當於喝掉一個西湖,那麼四分之三的「吃」相當於什麼?農民可能會說,相當於吃掉了全國所有的耕牛和拖拉機;工人可能會說,相當於吃掉了幾多個某某特大型企業;學生可能會說,相當於吃掉了數也數不清的教學大樓;軍人可能會說,相當於吃掉了六七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喜歡吃饅頭的我,來了個痴人傻冒式設想:假如幾千億元全部用於購買饅頭,堆積起來,比不上喜馬拉雅山高,肯定不比五嶽之首泰山矮,那就相當於吃掉了一座泰山。這張「大嘴」有多大?相當於多少饕餮的大嘴?
兩個數字縈繞於腦海,眼前晃悠著大群「饕餮」,便油然萌生出跳出一個疑問:兇猛恐怖、惡名昭著的怪獸饕餮,卻與龍、虎、鳳、龜等享受同等待遇,被古人當作裝飾雕刻於青銅器上,這是為什麼?遠古時代的圖騰崇拜,今人費解莫測,古人是不是把饕餮敬奉為「食神」?搜尋史料,找不到答案。有一種說法,饕餮乃是龍的第五個兒子。龍生九子,九子是什麼,民間傳說不盡相同,以文字記載為例,在《中國吉祥圖說》中,龍子不包含饕餮,而在《諸神由來》中,卻稱饕餮為龍之五子。以此推斷,疑問有了答案:饕餮有幸沾上了龍氣之後,古人對怪獸亦另眼看待,敬若神明,套用現今一句俗語:「一人得了道,雞犬也升天」。如果「龍之五子」一說不虛,那麼,龍就必須承擔「子不教,父子過」之責任。自然而然,怪獸作惡,乃是因為它頭頂上撐著一把威權碩大的保護傘。
饕餮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但是,以神秘、威武和地位而論,在青銅時代,饕餮的「尊位」遠遠高於它「老爸」,後來,龍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才隨之黯然消失。那麼,饕餮是如何消失或者消亡的呢?搜尋史料,同樣找不到答案。有位好友,研究飲食文化頗有些造詣,登門請教,笑答:撐死的唄!我反詰:它不是只有大頭和大嘴嗎?又笑答:那就是餓死的!我點頭,只有大嘴,沒有肚皮,吃得再多也等於往漏斗里灌水。
「生命不復,靈魂不死。」我這么評價饕餮的現實存在,應該不會招致非議或者斥責。無論人們多麼厭惡,多麼憤恨,怪獸今天還「活」著,明天也會繼續「活」著。那麼,一項現實任務便緊迫地擺在厭惡與憤恨著的人們面前:怎樣才能打敗饕餮?
我揣度,急切欲置饕餮於死地的「小軍」,應該還是個孩子。他用水象之術打,是加血的;用火象之術打,也是加血的;接著,又用土象、金象、木象之術……皆敗下陣來,於是發貼求教:我怎樣才能打死饕餮?「大武」給「小軍」支招:用法寶吧,你能打饕餮說明你已經有暗殺寶錄了。裝備暗殺寶錄,把這個法寶練強,再合成金塊,包你能打死怪獸。「小軍」遇「大武」,真是邂逅高人了。隨即,「大武」給「小軍」指點金塊合成練法:白澤+大鬣蜥、獬豸+吸血巨人、神龍+吸血巨人……英招+吸血巨人……龍王+吸血巨人……屍解仙+日月如意圈、妖陀螺鬼+上星玄鐵棒……林林總總,共四十八個項目。一大串新鮮詞兒,我看得雲山霧罩,儼然成了丈二和尚,摸不到腦袋了。
兩個孩子是在網上交流一種游戲的玩法。對付饕餮「用法寶」,孩童游戲竟與某律師的法治思維不謀而合。北京一位律師耗時三個多月,寫出一份防止公款吃喝的立法草案,全文4700多字,希望通過媒體徵集的方式,尋找到三十位人大代表簽字支持,然後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去年五月十二日,《南方周末》全文刊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餐飲票據管理法(草案)》。很無奈,那個律師至今仍未能所願,「草案」恐怕真的要淪為一棵枯草了。
「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這句話,出自新聞出版署署長柳斌傑發表的微博。如果有幸「闖入」柳署長的微博,我會斗膽貼上這樣一句話:文件管屁用,你禁你的令,我行我的令(酒令),打敗饕餮,連孩子都懂得「用法寶」呢!
『陸』 《長城》電影幕後花絮是什麼
電影將背景設在古代中國科技和文化相對發達的時期,除了長城外,還融入了神話怪獸和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等中國元素,饕餮的原型來自於中國志怪古籍《山海經》電影《長城》裡面英語對白,製作團隊也是英語交流,景甜為了很好地演角色,特意在美國訓練了半年,按照專業的課程安排,學習了數十套武術招式,掌握十餘種兵器的使用技巧,熟悉英文台詞[ 。
『柒』 張藝謀在《長城》中打造的「饕餮」 到底是種什麼怪獸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
《山海經》描寫其為: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於青銅像。
也是上古神話中的「龍生九子」中的一子。
《左傳》中則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某些人所說的龍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饕餮在游戲、小說、漫畫、影視作品中也均有相關形象。
現在流行語中的「饕餮」則是指吃貨中的專家,對食材很挑剔,對飲食很講究的意思。
『捌』 電影長城的簡介
《長城》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宋朝時期,講述了歐洲雇傭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長城期間,發現可怕的掠食怪獸將這座巨型城牆重重圍困之時,他決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國精英勇士們組成的大軍,共同對抗怪獸饕餮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電影長城的簡介,供大家參閱!
《長城》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等聯合主演的奇幻動作片。
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宋朝時期,講述了歐洲雇傭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長城期間,發現可怕的掠食怪獸將這座巨型城牆重重圍困之時,他決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國精英勇士們組成的大軍,共同對抗怪獸饕餮的故事。
該片於2016年12月15日晚19點在中國350家IMAX影院超前上映,16日以3D、IMAX3D、中國巨幕3D、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Auro格式在中國全面上映 。
中國的古代,以人類為餌食的怪獸——饕餮,每六十年便會集結到人類的領地覓食,捍衛領土的人類軍團鑄造長城的目的也是為了抵禦怪獸的入侵。來到中國尋覓黑火葯發財的外國僱傭軍威廉·加林(馬特·達蒙飾)與佩羅· 托瓦爾(佩德羅·帕斯卡飾),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進入了長城,認識了對抗饕餮的中國無影禁軍,也見證了無影禁軍的精銳和勇敢,並被這群戰士之間的信任和犧牲所感動,威廉·加林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共同守護人類的戰斗當中。然而,在對抗的過程中,他們卻發現饕餮大軍不斷進化,到最後已經能夠從長城打進皇宮,一場大戰也由此拉開。
電影將背景設在古代中國科技和文化相對發達的時期,除了長城外,還融入了神話怪獸和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等中國元素,饕餮的原型來自於中國志怪古籍《山海經》 。
電影《長城》裡面英語對白,製作團隊也是英語交流,景甜為了很好地演角色,特意在美國訓練了半年,按照專業的課程安排,學習了數十套武術招式,掌握十餘種兵器的使用技巧,熟悉英文台詞。
《長城》是張藝謀首部與好萊塢主創團隊合作的電影,同時也是個人第一部IMAX 3D電影 。
電影里五軍根據職能分類,用動物特性象徵,顏色也是。不是特別的設計,僅僅是為了戰爭中好區分 。
影片開機第一天馬特·達蒙就被鹿晗的粉絲震驚了,馬特·達蒙看到酒店裡擺了四百多束花,都是鹿晗粉絲送的。那時候才感受到這些合作演員在中國的影響力。
《長城》後期特效製作長達15個月,為了製作視覺特效,張藝謀多次前往美國與工業光魔和維塔工作室商討電影視覺製作,包括設計出首次亮相大銀幕的中國神話怪獸饕餮 。
佩德羅·帕斯卡表示自己是張藝謀的影迷,還特地給張藝謀寫了一封信,表示很願意合作。張藝謀用中國傳統的毛筆和黃紙寫了一封回信,佩德羅·帕斯卡直接將這封信裝在鏡框里當成了一個紀念品。
《長城》幕後創作團隊,來自37個國家,語言的障礙是最難調度,因此劇組配備了幾十名翻譯 。
演員威廉·達福,每天只要有戲份他就會第一個來現場,在拍攝被饕餮追逐的那場戲中,威廉·達福就堅持不用替身,即使摔倒了也馬上爬起來繼續跑,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拍攝 。
影片里無影禁軍“五軍”的設計構思,靈感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用五獸作為五支軍隊的代表,就是沿襲了中國古代以獸命名的傳統 。
劇本創作
《長城》最初概念來自傳奇影業CEO托馬斯·圖爾,第一次在飛機上看到了中國長城,覺得是個特別了不起的建築,決定拍一部以“長城”為背景的電影。2012年托馬斯·圖爾和編劇馬克斯·布魯克斯先寫了一個故事梗概。另外一個製片人喬·賈希尼和導演張藝謀從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做出了第一稿劇本,第一稿劇本完成後,同年7月份美國導演托尼·吉爾羅伊寫了第二稿劇本。最終張藝謀導演多次反復修改重要的環節,才完善劇本。
拍攝過程
2015年3月30日電影《長城》在青島東方影都正式開機。該片採用面積最大綠幕區拍攝,在青島萬達東方影都搭了一個長城,有一平方公里大,由360多個集裝箱組成,部分大場面戰爭都在青島東方影都拍攝。青島外景地劇組人員總數最高時達到1300人,包括群眾演員500餘人。
道具設計
《長城》中的兵器道具不僅種類多,數量更是可觀,為影片提供道具設計和製作的正是紐西蘭維塔工作室,維塔工作室在設計兵器的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紋飾和圖案,刀、劍、弓、弩、箭、盾等兵器上雕刻的紋飾等設計都極具中國古典美,其中饕餮的形象維塔工作室用了七八個月的時間設計出了746稿,為了完成電影中大量的道具需求,維塔公司車間的工作人員由150人增加到330人。影片的道具器材一共裝了350個集裝箱,其中維塔為電影共打造了4500件各色兵器,鷹軍箭就有1萬多支。
服裝設計
該片服裝設計由邁耶斯·C·魯比歐擔任服裝指導,力圖呈現中西融合的主體構想來展現中國工藝,運用中國古代針織技法展現那個時代的服裝之美。從將士的盔甲、披風到頭盔,設計理念讓中國傳統服飾顯得更具活力。除了中西元素的融合,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張藝謀導演極其重視的一個環節,張藝謀讓五軍分穿不同顏色的盔甲,每位主演的服裝都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做出了獨特的設計。影片服裝設計中最大的挑戰是從零開始打造六種軍隊的服裝。設計師在每位將領的服裝上精心雕琢每隻動物的造型,最復雜的一套服裝需要18雙手同時操作才得以穿上。服裝團隊中90%都是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