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於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供大家參考!
1、旁觀Tension Away
演員在一個對話鏡頭種,通常都會有眼神的接觸,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因為在實際生活種我們與一個人對話時也是這樣的。
但是,導演也可以運用旁觀技巧進行處理。演員或許在整段對話種沒有互相對視,或許會在一個特寫鏡頭種肩並肩挨著,凝望著遠方,而從未瞥對方一眼,不僅如此,還可以採用讓演員背離攝影機的方式。當觀眾在一個鏡頭中看到的是角色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時,該角色會從場景中被孤立出來。旁視可以創造出一種孤獨或寂寞的感覺。當演員避免視線接觸時,旁視可能在暗示掩蓋著的情緒或者怨恨。
2、帶物(主觀)視點 Inventory POV
帶物(主觀)視點是基於標準的主觀視點技巧的一種變化。角色通常會在其面前拿著一件物品——例如一把刀,或者一把槍,這件物品會在畫面中出現,讓觀眾看到角色手裡正在拿著的是什麼。
3、物體(主觀)視點,POV Object
物體(主觀)視點採用的是無生命物體的視點——例如一台打字機或者一聽蘇打水的視點。當演員需要碰觸、或者與一件物體進行互動的時候,觀眾會從這一種獨特的視點看到畫面。
還有另一種是,拋射物(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線(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物行進,例如射向目標的一顆子彈,或者一支箭。這種鏡頭會讓觀眾“體驗”一把拋射物的感覺,並且看到其造成的結果。
4、(主觀)視點 POV
POV代表(主觀)視點,指的是觀眾看到的正是影片中的角色所看到的景物。(主觀)視點可以用來強化觀眾對銀幕角色的情感依戀。
5、直視攝影機Tension to Camera
在電影中,演員通常是不直視攝影機的。避免這樣做的原因的,這可能會給觀眾的一種暗示:演員被攝影機搞得心煩意亂了,或者演員寧可要看著觀眾都要不看劇中的其他角色。
然而,導演會為了特殊效果而運用直視攝影機的技巧。選擇讓演員直視攝影機,會使觀眾不安和緊張。另一方面,直視攝影機技巧可以讓觀眾對一個特殊鏡頭或設置引起注意。
6、打破第四面強Broken Wall
在電影的設定中,演員是不與觀眾對話的。電影角色存在於其獨立的“電影時空”中,不與觀眾進行互動。
當演員轉向攝影機並與觀眾進行對話時,我們就看到了打破第四面牆這個技巧。打破第四面牆這個詞是取自戲劇的專門術語,因為在戲劇舞台上,演員的身後是有三面強的。
而假想中的“第四面牆”,指的'是分隔角色與觀眾的那面牆。當這面牆被“打破”的時候,劇中的真實空間與觀眾的真實空間就交融到了一起。
7、窺視視點Voyeur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窺視者——暗中監視者銀幕上角色們的私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我們僅僅是為了施惠於自我,用他人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來滿足我們的胃口。
窺視片段可以是特意設計的,使我們感到自己在窺視銀幕上的角色,而不是單純地感受者影片所講述的故事。鏡頭也許會採取加邊框(從隱蔽處通過雙瞳望遠鏡觀察)這樣一種方式,來強調一場戲的窺視視點。
8、篩濾 Screen
篩濾技巧是指用一個簡單的物體充當整個畫面的過濾器。當我們看一個電影片段時,畫面是透過百葉窗、彩色玻璃或者是一種材質(比如水)來呈現時,此時我們的視點就被篩濾技巧過濾了。
篩濾技巧對於營造鏡頭氣氛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而且還能幫助觀眾洞悉角色的情緒或感覺。
9、映像Refletion
映象是神秘的具有哲學意味的有趣事物。我們看到的是反射出的影像,而不是世物本來的面貌。鏡子就是最常見的例子。
Ⅱ 從攝影攝像角度寫三篇電影的影評,別太專業。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Ⅲ 如何從攝影的角度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舉個例子
我覺得從攝影的角度,如果評價一部電影的話,就需要看他的空間以及留白,還有那種色調。
Ⅳ 拍攝角度的選擇,決定著影片的成功與否
在影視創作過程中,拍攝角度的選擇就是確定拍攝的位置。角度的變化可以影響到畫面造型效果的差異。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力。確定畫面的拍攝角度是畫面內容、各種構圖因素綜合物化的決定性過程,這個過程涉及的物質手段主要包括影視動畫的拍攝方向、拍攝高度等內容。
拍攝角度的運用,不是純技術手段,其使用控制是以拍攝內容的總體要求為依據的。
正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正面方向的角度。正面角度最能夠體現被攝對象的主要外部特徵,把被攝對象的正面的全貌呈現在觀眾面前。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要清楚地觀察一個物體,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之進行面對面的「視覺接觸」,正面角度正是要起到這種一覽無余的畫面效果。
()
正面角度拍攝的畫面可以充分展示被攝對象的橫向線條,產生對稱、均衡、平穩、莊重的效果。比如在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上早朝時,就使用了正面角度來表現金殿的肅穆和皇權的威嚴。運用正面角度拍攝人物,有利於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有利於展示人物身體正面的動作和體態,如果加上平角度和近景景別的配合,則可以表現畫面內人物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使觀眾產生一種參與感和親切感。運用正面角度拍攝物體如建築時,可以產生平靜和諧的視覺效果,可以突出建築物的宏偉氣勢。
正面角度還可以展現一些有一定聯系或差別的並列形象,形成對比和聯想,引導觀眾進一步思索,從而表達畫面以外的引申義,豐富畫面的內涵。
正面角度拍攝的不足之處是,由於它突出橫向線條,而這些線條與畫幅邊緣平行,使得畫面缺少縱向的透視變化,沒有構圖的動勢方向,因而顯不出更多的空間和體積,顯得呆板。而且,正面拍攝的物體透視感比較差,立體效果不甚明顯,如果畫面布局不合理的話,就有可能使被攝對象顯得主次不分,平淡而無生氣。
側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正側方向,與被攝體正側面成90°拍攝。這個角度主要用來表現被攝對象側面特徵,勾畫被攝對象側面輪廓形狀。側面角度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這從我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的藝術造型中就可見一斑。皮影戲主要是通過側面角度的造型來表現豐富的戲劇情節的。
()
側面角度可以比較清楚地交代被攝對象的方向、方位。這是因為,運用側面角度拍攝,被攝對象的視線方向位於畫面的一側或在畫面之外,從而使其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側面角度可以表現人物的輪廓,如果配合逆光,就會清晰地看到人物側面的剪影。從審美效果而言,側面的拍攝角度,蘊涵著一種潛在的動勢,不僅可以表現其富有特徵的側面線條,而且可以表現其運動的美感和氣勢。
拍攝賽跑時,在賽程中途,多數時候需要從側面拍攝運動員,這樣不僅可以表現運動員之間因為速度的差異而造成的前後距離上的差距,更可以表現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那種不斷前進的動態與速度感。再比如,用側面角度來拍攝呼嘯而過的火車、汽車等具有非常明顯動勢的對象,可以造成強烈的震撼力。
側面角度的不足,同樣也是不利於展現立體空間的。
背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背面方向的角度。背面角度使電視畫面所表現的視向與觀眾的視向一致,使觀眾產生與被攝對象同一視線的主觀效果。背面角度是一種較少採用的角度。其實,處理得好的話,這個角度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背面角度將被攝對象和他們所關注的事物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加以表現,往往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參與感。因為人物背面面對鏡頭時,觀眾什麼信息也得不到,也就積聚了越來越大的懸念。背面的拍攝角度是恐怖片里的常用手段。影片《閃靈》中,大段的背面、無人稱視點的跟拍,將懸念與恐怖感逐步推進。在紀錄片、新聞采訪中,畫框中采訪者的背面鏡頭則會給觀眾造成一種引導感(麥克·摩爾《科倫拜恩的保齡》)。也有的影片,在交代主要人物出場時,首先給一個背面角度的鏡頭,再切入正面角度,則會起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在正面角度還未出現的時刻,給觀眾以強烈的期待。
用背面角度表現人物時,人物正面的面部表情不為觀眾所見,幾乎沒有什麼畫面表現力,而觀眾能看到的是被攝對象的姿態和動作,這成為畫面的主要形象語言。
因此,在拍攝背面角度的畫面時,要注意著重刻畫人物的動作、輪廓,提煉出具有表現力的線條。
平角度是指攝像機鏡頭與被攝對象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角度。平角度拍攝的視覺效果與日常生活中一般觀察事物的情況很相似,合乎人們日常的觀察視點和視覺習慣。
它所拍攝的畫面在結構、透視、景物大小、對比度等方面與人眼觀察所得大致相同,使人感到平等、客觀、公正、冷靜、親切,可以用來表現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和內心活動。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在《東京物語》中表現日本人日常家居生活時,有意識地把攝影機的機位放得更低,因為日本人的家居生活通常都是坐在榻榻米上交談、吃飯、飲茶。小津放低機位,拍攝他的電影中的人物,從而取得了平視的角度。
在小律的電影中,平視的視角成為他個人敘事態度與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平和、更冷靜。電影《外星人》在開始的地方有很好的水平視點鏡頭:一名男子正在跑步,在他腰上叮當作響的鑰匙鏈正面地被呈現在觀者面前,此鏡頭假設觀者和片中的小男孩是一般的高度。這樣的角度突出了影片的視點,將觀眾放在一個少年的世界觀裡面,同時,所選取的角度說明了這個道具的重要性。
拍攝平角度畫面時,要重視對地平線這個構圖因素的處理。通常情況下,我們要避免畫面中的地平線在畫面中間平均分割畫面,造成整個畫面構圖呆板、單調、四平八穩等效果。一般來說,為了避免地平線分割畫面,我們可以處理好前景,增強畫面的透視效果;也可以利用山巒、樹木、彎曲的小道等高低不平的構圖要素來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地平線的這種分割現象運用得當的話,如拍攝各種倒影,則可以收到畫面上下對稱的視覺效果。
俯角度又稱「俯拍」,指攝影機鏡頭視軸偏向視平線下方的拍攝方式。攝影機處於俯視被攝對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現視平線以下的景物。
俯角度的特點是:
(1)畫內地平線明顯升高,甚至落在幅外,有利於交代畫內景物的層次、數量及分布情況,可以展現出完整的畫面布局,顯得寬廣,氣勢宏偉;
(2)畫面中豎向線條有向下透視集中的趨勢,用廣角鏡頭拍攝高大建築物時,建築物頂部與地面景色能夠成遠近景強烈的透視對比,有「配景縮小」的效果。用稍俯的角度拍攝人物時,因線條向下透視的緣故,可以使之略顯清秀一些;
(3)拍攝環境與人的關系時,可以造成孤單、渺小、茫然、壓抑的心理效應。
俯拍角度在處理群眾場面時可產生壯觀宏偉的氣勢,但在拍攝人物近景時需掌握分寸,在較近的距離上過俯的角度,易造成透視變形。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當納粹對猶太人展開慘絕人簧的大屠殺時,導演安排辛德勒夫婦騎馬登上山坡,親眼目睹了這場屠殺。辛德勒夫婦騎馬登上山坡,看似偶然的行為,但正是因為高度的配合,使辛德勒獲得了一種上帝一般的俯視眾生的視角。影片中,辛德勒以滿懷憂郁的、悲憫的目光,見證了猶太民族的苦難,而這構成了該片劇作結構的重要一環——因為辛德勒親眼見證了納粹的殘忍和猶太民族的苦難,才促使他由一個只求自保、唯利是圖的商人,轉變為不顧個人利益、拯救猶太人的「聖人」。
仰角度又稱「仰拍」,是攝影機鏡頭視軸偏向視平線上方的拍攝方式。攝影機處於仰視被攝對象的位置,既可用以拍攝空中景物,也可用於拍攝地上景物。
由於鏡頭低於被攝對象,產生從下往上、從低到高的視覺效果。仰角度拍攝時,攝像機在被攝對象的水平線以下,低於被攝對象向上拍攝,畫內地平線明顯下降,甚至落在畫幅之外,從而可以突出畫面中的主體,將次要的物體、背景降於畫面的下部,使畫面顯得潔凈,富於寫情意味。
拍攝人物時,產生崇高偉岸之感,還可使近景人物顯得略為豐滿;
拍攝建築物則可產生巍蛾、雄偉的氣勢。用仰角度拍攝,畫面中豎線條有向上方透視集中的趨勢,產生上升感覺,用中、近景拍攝,若角度過仰,容易產生變形。在運用仰角度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掌握好分寸。
仰角鏡頭又常被用於暗示崇高、庄嚴、偉大等意義,從負面意義上來講,又可以表現暗示個體的權勢與威力。仰角度拍攝還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對比、聯系,可以深化主題,豐富畫面內涵。
1.敘事作用
選擇一種什麼樣的角度,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更完美地刻畫人物、敘述情節,能不能把場面表現好。如果需要展現運動中的人物,可以選擇側面。
《戰艦波將金號》中,拍攝被槍殺的人民從台階自上而下潰逃,使用後側面的角度,對角線構圖,表現人物的動勢、場面的凌亂。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開始,拍攝「胖子」的出場,呂克·貝松選擇的是俯視的角度,這樣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他已經成為萊昂瞄準的「獵物」。同時,這一角度,與前一場中,鏡頭里出現的「胖子」的照片角度相一致,構成視覺上自然的銜接。總之,隨著敘事的展開,選擇最佳的角度,並且不斷調整角度,對於完成敘事至關重要。
2.抒發某種情感、表達特定的視角與內涵
香港導演杜琪峰的影片《黑社會2》中,表現古天樂與尤勇的兩個鏡頭,在拍攝角度上形成了微妙的對比。結合二人在劇中的身份、地位,仰視與俯視的拍攝角度的不同,正隱喻了雙方的權力、力量的強弱對比。
3.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導演,往往傾向於選擇某一類型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以表達不同的敘事態度和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
奧遜·威爾斯在《公民凱恩》中,使用從地面向天花板仰拍的角度,營造了在那被天花板籠罩的空間中的壓抑的氛圍。同時,這樣的角度,也是坐在戲劇舞台前排的觀眾觀看舞台上的演員的視角。由於奧遜·威爾斯從戲劇和廣播界進入電影界,舞台經驗必然也會在視覺觀念上影響到他的電影創作,而《公民凱恩》無論在攝影風格還是場面調度上,無不留下舞台藝術的痕跡。
Ⅳ 求大神 幫忙 一部電影的 景別 構圖 色彩 光線 角度這四個方面的分析
你應該是學攝影之類的吧,我簡單給你說下,比較通俗。你自己嘗試分析
1景別:說白了就是景象的遠近大小,去看景別作用,很好分析
2構圖:就是組合,如何搭配景象來表達什麼,形成了如何一個意境
3色彩:冷暖一般與情感同理,冷色佔住一般表達血腥、殘酷、寂寞類消極的,暖色則相反(一般哦,並不是所有)
4光線:就是順逆光,結合3色彩。
還有上面4個是相互聯系的,一般結合起來賞析
你隨便找部電影的一個片段就很好分析了
我不是專業學攝影的,只是根據看電影的經驗,僅供參考。
給你提供這些方面做得不錯的電影代表:
《陽光燦爛的日子》(被學編導、攝影的考爛了)
《那山那人那狗》
《太陽照常升起》
《向日葵》
《情書》
《可可西里》
《千里走單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