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芳華》:芳華易逝,雋美永存
趕著周末的第一場電影,看了幾乎是包場的《芳華》。
那個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在觀影過程中卻數次落淚,到底是什麼觸動了我,很難說清。
電影和小說,有些不一樣的。
原本覺得電影不應命名「芳華」。
因為於男女主角來說,那些隱忍、綻放、混沌、落魄或趨於平凡的每個瞬間,並不「芳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才是更准確的寫照吧!
你瞧在文工團里,大部分的人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他們追逐嬉戲談笑風生,時不時地排擠欺凌女主角,而後又污衊男主角,「芳華」屬於他們才對。
那個特殊的時代變遷,似乎沒影響到別人的青春,只讓男女主角的人生更加跌宕起伏罷了。
後來仔細想想,覺得男女主角的善良、倔強和與眾不同,不就是他們熱血的青春,灼灼的芳華么?
戰爭真的很殘酷。
我不愛看有關戰爭題材的片子,拍得差的戰爭電影會讓我覺得不真實,拍得好的戰爭電影又會令我揪心難受。
這部電影描述戰爭的內容其實不多,但短短的幾個細節,都讓我哭成狗。
經歷過用著麻醉葯的手術的我,尚且覺得疼痛難忍,更何況是戰爭里的重度燒傷、手腳炸裂的痛楚?
那些身上手榴彈被點著,下一刻就會身亡的戰士;那些陷入沼澤,無助的拚命掙扎的戰士;那些躺在兵營里奄奄一息,醫生也無法再救治的戰士……他們在死去的前一刻,都想著什麼?
大概連家都來不及想,只覺得活著真好吧?
在戰爭里,是沒有贏家的,不管是敵方還是我方,每個戰士都是父母深愛的子女,都是子女依賴的父母,都是家人心尖上的寶啊!
所以,活著真好啊,活在沒有戰爭的年代沒有戰爭的國度真好啊!
每代人的青春,都大同小異,那個特殊的時代也不例外。
夢想、信仰、男女間的情愫,共同填滿了大好華年。
同時還有社會階層的難以逾越。
郝淑雯和陳燦的門當戶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男主角劉峰和女主角何小萍也都有過可以改寫命運的機會,但他們都不去抓住,或者應該說,他們所在階層的思維早已註定他們的命運。
劉峰出生於木匠家庭,他善良、勤快、樂於助人,原可以通過政委推薦去進修這事,讓自己重上一個階層,但他放棄了。
放棄機會看似是他痴情導致,實則是他的思維導致,即便沒有這件事,他也會在別的事上不爭不搶,甚至拱手相讓。
——後來老婆跟別人跑了,他也是這種態度。
終究也只能淪為平庸。
何小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較大,因為不被愛,又從小受盡欺負,她自卑、孤獨,更喜歡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原可以通過雪地慰問A角表演提升自己的地位的,但她放棄了。
舞雖跳了,可她卻讓政委看到了撒謊的另一面。看似她不屑與那些欺負她欺負劉峰的人為伍,實則也是她更喜歡躲在自己世界裡以避免受傷的做法。
——後來她成了英雄,卻精神失常,同樣是這個原因。
大約是沒有人告訴她,她的舞很美,跳出了對愛對善良的信仰和對那個時代的控訴,她值得擁有更好的。
因為種種原因,隨著時代的變遷,戰爭中的英雄不再是英雄,他們逐漸被眾人遺忘,變成普普通通的百姓,有生活的煩惱,也有生存的無奈。
許多影評的觀點都是「善良無用」論,認為劉峰式老好人的做法沒有任何意義,可我始終相信好人有好報。
記得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好孩子」是不是都被上帝遺忘了?
因為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做,只會調皮搗蛋的弟弟戴維卻能得到一個甜餅。
關於「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不懲罰壞人」之類問題的來信,西勒·庫斯特每天都收到無數,可他也不知究竟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後來他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時,兩人誤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後提醒道:「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戒指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頓時茅塞頓開。
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好人成為好人,也就是對好人的最高獎賞。
劉峰,或是他所象徵那個年代的千千萬萬的英雄們,他們無私的奉獻和犧牲,可能並沒有換來財富和尊重,但卻讓他們擁有了淡泊和寬容。
他們曾被扔進歲月的長河裡千錘百煉,最終收獲的是問心無愧的恬淡幸福。
那大概是上蒼所能給予他們的,最高的獎賞。
最後,致敬所有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希望國家對曾經戰斗英雄的關照制度能更加完善;致敬所有善良的無私的奉獻和犧牲,它們讓人相信這世界是充滿希望和溫暖的!
⑵ 芳華電影真實事件原型是什麼 芳華電影真實事件原型對越自衛反擊戰介紹
《芳華》電影於今日正式上映了,目前電影豆瓣評分為7.9,口碑爆棚,票房方面也是潛力十足。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部擁有7分鍾長鏡頭的戰爭場面電影,《芳華》並不同於以往將焦點聚焦在抗日戰爭的史實中。而是另闢新境,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那麼, 對越自衛反擊戰 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芳華》電影真實事件原型對越自衛反擊戰介紹:
有豆瓣網友,在豆瓣上留言, 感謝馮導,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段歷史,作為一名廣西的大學生表示,身邊的絕大多數同齡人壓根都不知道有這回事。 而真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發生在 1979年2~3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
那時候,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死傷近30萬士兵。戰況十分慘烈。這段歷史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和平的重要性。
⑶ 電影芳華是改編小說的嗎結局如何1979年中國打什麼仗了
79年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啊
⑷ 從《甲方乙方》到《芳華》,賀歲電影發生了哪些變化
《芳華》宣布定檔的那天,馮小剛發了條微博:「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從《甲方乙方》哭到《芳華》,拍了20年賀歲檔的馮小剛不想妥協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馮小剛本人曾發微博解釋道:「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里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⑸ 電影《芳華》主要講什麼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里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
劉峰,是這個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比起那些才華橫溢的男樂手、英俊瀟灑的男舞蹈隊員,他個子不高相貌平平也無才藝。他自覺地承包了團里所有的臟活累活,慢慢的,他成了每個人潛意識里的依靠,大家有了任何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劉峰」。
他被大家公推為「模範標兵」,得到了各級表彰。他在這樣的被需要中活得心滿意足,並深深地愛上了獨唱演員林丁丁。當他經過幾年漫長的等待,在他認為恰當的時機向丁丁表白時,他萬萬沒有料到,得到的是跟丁丁以及大傢伙兒平時對他的推崇完全相反的驚恐的拒絕。
事情引起了組織的注意,劉峰遭到公開批判,然後被下放伐木連當兵。中越邊境發生沖突,劉峰迴到了他的老連隊,野戰部隊的一個工兵營,這次戰爭讓劉峰失去了靈巧的右臂,剝奪了他安身立命的能力。從此劉峰只能靠著冰冷的塑料假肢過著貧困潦倒的日子。
了解到劉峰的境遇後,蕭穗子和郝淑雯踏上了尋找劉峰的路,她們付小費給站街的妓女打聽消息,找尋有線索的地址,郝淑雯還央求丈夫給劉峰一份工作。何小曼先找到了患有腸癌的劉峰,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5)芳華是如何改拍成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峰 演員黃軒
質朴善良,他一無所有,只有善良,是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動包攬了團里的臟活累活,為大家服務,因此獲得模範標兵表彰,深受整個文工團喜歡。
2、何小萍 演員苗苗
是從鄉下來的文藝女兵,進入文工團後,原以為脫離被當做累贅的家庭就能一帆風順,在文工團因不合群的性格,經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從而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群體。
3、蕭穗子 演員鍾楚曦
文工團女兵,是個很浪漫的人,充滿少女心,親歷了何小萍與其他團員發生的多起沖突,也見證了劉峰的命運起伏。與劉峰的感情更像兄妹情,也有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