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多少天算總票房
您是不是想問電影的總票房是算多少天的票房?從上映到下線期間的總天數計算。
電影票房統計是按周期算,也就是一個禮拜,每卜型周一公布,不管上映了幾天。 電型螞猜影物游映期下線後在統計的是他的累計票房,也就是票房總收入。
電影票房(Box Office),原指電影院售票處,後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
2. 電影投資的分紅模式
一、票房收益
比如一部電影票房是1億,它需要先扣除5%的電影發展基金和3.3%的相關稅費,剩下的91.7%才是電影的可分賬票房,其中影院和院線拿50%-55%,宣發佔5%-8%,剩下的37%-39%%左右才是片方可分賬票房,(1億*33%=3300萬)3300萬左右才是投資人的可分賬票房,等電影下映後三個月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物所進行票房結算,把錢匯入電影出品方公司的對公賬戶中,再由出品方公司按照投資者所投資佔比打入投資人預留的銀行賬戶中。
例如:如電影《戰狼2》累計票房是56.83億,分賬票房53.20億。而我們片方分賬是20.84億(片方所佔比列是39.25%)
假如你投資100萬戰狼2.而戰狼2的成臘正空本是2億
個人所佔成本的比列是100萬除以2億=0.005
個人所獲得的利潤是0.005x20.84=0.1042億=10420000元
10420000除以1000000萬=10.24倍
所以個人投資100萬《戰狼2》盈利9420000元
二、網路版權收益
影片在影院下輪瞎線後,會在各大平台進行放映,比如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這些都是按照流量進行收費的,也就是有效點擊量(觀看六分鍾以上算一次有效點擊量)!一般一個有效點擊量是2-3元。這些平台的點擊量收益最後都是分給投資者的。(比如《新喜劇之王》下線後,在騰訊視頻播放次數1.4億,會員6元,非會員12元。這就是一個網路平台可分紅的金額)
三、電視台版權收益
電影在影院下映後也會在電視上播出,這就需要電視台購買電影的播放權,才能在電視上播放,電視台版權一般都是一次買斷的,價格一般在500萬-1000萬,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可參與分紅的收益。
四、海外版權收益
海外版權需要同海外的電影公司進清派行商談,同網路版權收益大致相同,可參考網路版權收益。
3. 電影票房一般都是算多久的阿,是只要不下線就都算還是有幾天的規定的,我感覺電影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就下線
是算一星期,一個月。... 每周一公布,不管上映了幾天.電影映期下線後在統計的是他的累計票房,也就是票房總收...望採納
4. 電視劇或電影在影院下線後多久可以在網上看
一個電影在影院上映後,多久才能在視頻APP上看?
我是蛋蛋新銀幕,一個專注影視的自媒體人,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對於你的問題,我會從 一般情況 和 特殊個別反面例子 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般情況下 ,在國內廣電總局一般給一部新電影的上映檔期在20-35天之內,但這是理論上的。上映後如果票房好的話那麼電影能維持到檔期結束,
比如《變形金剛》這種,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可以獲得密鑰的延期特權,將上映時間延遲到兩三個月,如果同檔期沒有可以匹敵的電影。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很有可能2-3月之後才能在一些視頻app上觀看。票房不好的話各電影院根據自己的安排會較少放映場次甚至不放映,所以有些電影,特別是一些國產小成本電影,壓根就是「影院三日游」,剛上線就下架了。正常點的電影一般會上映2周-3周,不過越到後面場次越少。
《變身男女》估計也就是2周左右就差不多消失了,畢竟馬上《碟中諜4》要上了,這部片搶票房很兇的,畢竟口碑在那。
而等到電影下線以後又是在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在網路上? 答案是這個時間不是固定的。 這需要具體兩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種: 當然就是上映時就被人在影院盜錄的槍版,也就是TS偷攝版。
通常這個版本的效果是模糊的,甚至畫面也不固定,人們經常走在屏幕下。這種槍版會在上映的當日就能在 一些不出名的視頻App中能播出 。還有一種盜版,質量更高,但一般來說這些電影都是歐美大片。歐美大片上映後,將有韓國片源流出。因為韓流在線點播非常發達,幾乎可以和影院同時上映,而且韓國和北美的影院是同步的,所以很多的大神都用技術手段從網站上剪下電影來,所以就有了韓流版的高清電影。這種電影通常有清晰的效果,但它有韓語字幕,這影響了電影觀看。
第二種: 如果要看正版好的片源,就要等電影公司發行BD藍光然後賣給正規視頻網站(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也就是說,當一部電影的上映時間到了最後期限,影院不再安排電影時,電影當事人會拿著「鑰匙」把版權賣給那些正規的視頻網站,這些網站將獲得播放電影的權利,並可以選擇付費或提供免費方式供用戶觀看電影。
我說明一下第二種情況: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正規渠道拿到片陸搜源的具體數據說明。舉例選取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三部的具體數據表現。
《白蛇:緣起》
2019年1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在2019年2月18日凌晨下映,局悉如總票房突破4.4億
2019年3月3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間隔日期:52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9年10月1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49.34億 間隔日期:77天
《大魚海棠》
影片於2016年7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總票房 5.65億人民幣
2016年10月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間隔時間:82天
上面三部電影都是比較火的電影,所以上映時間和全網平台上線時間都十分相近,2-3月。
但也有個別特殊的例子:
《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於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時至今日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時間間隔以達到了整整六個月,全網也無法拿下天氣之子的播放權,可見這部影片的簽約費高得全網平台都難以接受,或者說,這根本就是天氣之子的版權公司還沒想放出這部影片。
《玩具總動員4》
玩具總動員4於2019年6月21號,在中國內地上映,時至今日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時間間隔以達到了整整十一個月,同樣全網也無法拿下玩具總動員4的播放權。
總結,一般在中國內地上映後的2-3個月桐啟,全網就可以收費觀看了,不過還有些個別例子,像天氣之子,還有玩具總動員4等的,超出很長時間還沒能有一個正規的視頻網站能拿下的。最後說明一點請支持正版,不要在不知名的小視頻網站觀看盜版的電影資源!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果你喜歡的話,請採納!
從幾天到一個月不等,受影院票房多少的影響。
如果票房好就是幾個月之後了
如果票房不好就是幾天時間
還有那種在網路首發的電影比如《囧媽》
網路播放權一般是上映後一個月,APP需要向發行公司購買,不火的200-500W,火的500-1500W,據說戰狼2就花了800W買到的網路播放權,然後APP再賣會員掙錢。
有的電影特別火的,就不一定了,1-3個月,如果是比較普通的沒那麼火的電影,一個星期上映的也有。
如果不是官方APP看,又不追求質量,又是另外一種時間,比如槍版,很多那種別的渠道來的電影片源,這種就有一個星期就能看,甚至兩三天
電影正規上映時間一般只有一個月,如果電影質量極差,電影院和院線可以主動將電影下線,而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可以獲得密鑰的延期特權,將上映時間延遲到兩三個月,如果同檔期沒有可以匹敵的電影。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很有可能2-3月之後才能在一些視頻app上觀看。
我從最終票房10億-50億的電影中,選取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及《夏洛特煩惱》四部,來看下它們的具體數據表現。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9年10月1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49.34億 間隔日期:77天
《紅海行動》
2018年2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8年4月30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36.22億 間隔日期:73天
《西虹市首富》
2018年7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8年11月2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25.27億 間隔日期:98天
《夏洛特煩惱》
2015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5年12月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14.39億 間隔日期:62天
對於一部電影而言,上映時間越久意味著這部電影的收益越高,一部電影正規的上映時間只有一個月,如果影片質量不過硬或口碑一般,就會在影院下線,而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影片,就會獲得密鑰延期的特權,將上映時間延遲到兩個月。
當一部影片上映時間滿足了期限,並且影院已經不再給排片之後,片方就會拿著「密鑰」把版權賣給一些視頻網站,這些網站就獲得了電影的播放權,可以選擇收費或者免費的方式提供給網友觀看影片。
電影的上映時間
一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是由片方確定的,片方有權利決電影的上映時間,但院線才能決定電影能上映多少天。
一般電影發行公司會和電影院線簽電影發行合同,電影上映基本是一個月。如果電影在一周或三周內上座率相當的低,電影院和院線可以自做主張下片。
電影秘鑰
「密鑰」是電影可以在網上觀看的關鍵。數字電影放映前,影院把數字拷貝即硬碟鏈接到伺服器上,而密鑰,就是允許伺服器讀取影片信息的密碼。每一間影廳的伺服器,都需要各自匹配的密鑰,才能順利放映。密鑰其實是一個版權保護的方式,避免了片源提前泄露而被盜版的可能性。密鑰有使用時間限制,一般有效期約為1個月。
電影在電影院上映後,最起碼要等電影下線以後才會出現在網路上,而這個時間不是固定的。
當然,要排除上映時被人在影院盜錄的槍版,也就是TS偷攝版。通常這種版本效果模糊,甚至畫面不固定,經常有人影在屏幕下方走過。
歐美大片上映後,一般會有韓版的片源流出來,因為韓國的在線點播非常發達,幾乎可以做到和影院同步上映,而且韓國和北美的院線是同步的,所以各路大佬就用技術手段把電影從網站上給摳了下來,於是就有了HD片源韓版電影。這種電影通常效果清晰,但有韓文字幕,影響觀影。
如果要看正版好的片源,就要等電影公司發行BD藍光,發行後會有人壓製片源發到網上,就有了高清晰的電影,但有很多都是有水印的(水印是指壓制組做的宣傳或電影廣告在電影中出現,俗稱牛皮癬)
國內的電影也差不多這樣,所以說,剛在電影院下線的電影,在網上播放的時間不是統一而固定的。
電影正規上映時間也有一般只有一個月,如果電影質量極差,電影院和院線可以主動將電影下線,而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可以獲得密鑰的延期特權,將上映時間延遲到兩三個月,如果同檔期沒有可以匹敵的電影。一些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很有可能2-3月之後才能在一些視頻app上觀看。
我從最終票房10億-50億的電影中,選取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及《夏洛特煩惱》四部,來看下它們的具體數據表現。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9年10月1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49.34億 間隔日期:77天
《紅海行動》
2018年2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8年4月30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36.22億 間隔日期:73天
《西虹市首富》
2018年7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8年11月2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25.27億 間隔日期:98天
《夏洛特煩惱》
2015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5年12月1日全網平台同步上線
最終票房:14.39億 間隔日期:62天
如果你想在手機app裡面看到電影院里的電影 要等電影下映以後 那些線下視頻網站買下網路播放的版權 在等他們上線到自己的app上就能看到了 具體時間要看那些視頻網站什麼時候上架。如果你在網路上看的話 一般不是盜版的電影基本要一個月以後 才能看到。
網路播放權一般是上映後一個月,APP需要向發行公司購買,不火的200-500W,火的500-1500W,據說戰狼2就花了800W買到的網路播放權,然後APP再賣會員掙錢。
有的電影特別火的,就不一定了,1-3個月,如果是比較普通的沒那麼火的電影,一個星期上映的也有。
如果不是官方APP看,又不追求質量,又是另外一種時間,比如槍版,很多那種別的渠道來的電影片源,這種就有一個星期就能看,甚至兩三天。
當一部影片上映時間滿足了期限,並且影院已經不再給排片之後,片方就會拿著「密鑰」把版權賣給一些視頻網站,這些網站就獲得了電影的播放權,可以選擇收費或者免費的方式提供給網友觀看影片
你好 電影一般上映時間是一個月左右,如果你想在手機app裡面看到電影院里的電影 要等電影下映以後 那些線下視頻網站買下網路播放的版權 在等他們上線到自己的app上就能看到了 具體時間要看那些視頻網站什麼時候上架。如果你在網路上看的話 一般不是盜版的電影基本要一個月以後 才能看到。以後可以幫到你
答:嶼哥觀影為你解答。
遇到自己喜歡的電影,又不想去電影院,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各大視頻APP上線觀看,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從影院上映到下線,周期一般都在兩個月左右 ,如果 上映之後觀眾的喜愛度很高,周期也就自然而然的延長了 。
不過我們的各大視頻網站也是在第一時間向版權方溝通電影的播放版權,像 實力比較雄厚一點的視頻網站,往往能在這一方面佔一點優勢,在視頻APP上播放也就能更快一點了。
像有些小眾電影在影院上映之後大概一周左右也是可以觀看的。
要看片方和平台談判的結果。
說一下我觀察到的規律,一些爛片上app速度特別快,普通片有快有慢,口碑票房特別好的大片一般都要兩個月左右!而且部分還是收費的(vip都要額外付費那種)。
電影在電影院上映後,最起碼要等電影下線以後才會出現在網路上,而這個時間不是固定的。
廣電總局一般給一部新電影的上映檔期在20-35天之內,但這是理論上的,上映後如果票房好的話那麼電影能維持到檔期結束,比如《變形金剛》這種,一直上映到規定的時間下線,票房不好的話各電影院根據自己的安排會較少放映場次甚至不放映,所以有些電影,特別是一些國產小成本電影,壓根就是「影院三日游」,剛上線就下架了正常點的電影一般會上映2周-3周,不過越到後面場次越少
5. 演員是拍完片馬上付片酬還是上映以後付片酬
演員片酬的什麼時候結算呢?一般為好幾種
一,固定片酬,按約定的時間金額付;一些小角色用的更多。
二,是票房分成,等影片下線後結算。如果票房很好的話演員得片酬會多很多很多。
三,片酬+票房。絕大部分都是拍完以後按之前商量好的片酬再加票房分紅再拿錢。
四,分期結算,一般分三期或者四期 看影片周期和你角色的周期 合同簽定同時就付頭期款,開機付第二期,拍一半付第三期 拍完付尾款特約類型的或者就一兩天戲份一般拍再一次性結清。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作為專業的行業內人士,給大家安利一下影視行業片酬支付方式!
說起來很復雜,但是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看你怎麼談!但是大部分並不是如提問者說的那樣拍完馬上給,或者上映後給!主要有以下幾種!
娛樂 圈支付演員片酬,最多的方式是分階段支付,這個比例占據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舉個例子:假如某主演一部電影,經紀人和製片方談好了合作內容,片酬方面一般都會這樣約定,在簽約之後三個或者五個工作日內,支付百分之十或者二十作為定金,演員開始閱讀劇本,熟悉內容。開機演員進組以後三五個工作日,製片方會支付百分之二三十,等到拍攝過半,製片方還會支付百分之三四十。在拍攝殺青前,支付完演員的全部片酬!
這個過程當然不會完全一樣,有的分四次,有的分五次,每次比例也會不同,但是大體模式就是這樣!
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 絕大多數演員在殺青前,全部片酬已經到手了!
很少有演員上映後才拿到片酬的。但是有一種例外,那就是片酬入股這種形式。
這幾天《掃毒2》票房大賣,主演及監制劉德華就是這種形式,他因為看好這部電影,覺得有錢賺,就採用投入自己的片酬佔一部分股份。這種形式就只有等到上映結束了,票房分賬的時候,才能領取自己的片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這不是單純的片酬了,而是一種投資行為了。這樣的事在 娛樂 圈也不少見,譬如黃曉明主演的《新上海灘》,他就是拿自己片酬投資,承擔投資方角色!
其實製片方對現行演員片酬支付方式非常不滿意,因為拍完戲,演員片酬全部已經結清拿走了,最後能不能播出?播出效果好不好?結果都是製片方獨自承擔!
但是現在在劇組,演員是強勢的一方,特別是大咖。如果你不支付完片酬,那我就不拍。一旦不拍,損失的是劇組,所以製片方不得不乖乖給錢!
但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演員討要片酬呢?這些演員其實都是小演員,不怎麼有名氣的演員,在簽合同的時候,會就一部分錢在拍攝完成後支付,遇到流氓劇組,最後一筆他們就不支付了。但是大演員絕對不會同意在殺青夠支付片酬的!
最好的辦法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作為演員,必須對自己演的戲負責,不能不管拍的好不好,錢都全額拿走!錢放好,收益高,演員也可以提出增加片酬!
其實演員片酬的交付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合同來付片酬。
交付片酬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01、拍完馬上支付片酬,無任何分紅
並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夠獲得上映之後的分紅,比如一些客串的演員或者是一些咖位不高的配角。他們的戲份並不多,可能只在劇組里待上半個月就走,這樣的演員一般拍完之後立馬就能拿到自己的片酬。
甚至有一些演員單純就是友情出鏡,連合同都沒有事先簽署,就直接進組拍攝。這種情況一般也是拍完之後再聯系經紀人或者工作室支付片酬,屬於事後再進行合同簽訂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因為友情出鏡通常沒有片酬,純粹是人情交易。
而一些群眾演員,比如橫店影視城的那些群眾演員,往往就是在拍攝之前商量好拍一場戲需要多少錢,拍完之後就立馬結款,他們甚至可以在拍攝之前拿到一部分錢,等拍攝完畢後再拿尾款。
02、拍完後付片酬,上映後付分紅
電影中的一些有經紀公司的主演演員,可能自己帶資進組或者自己參與了分紅,他們簽署的合同可能就是拍完之後支付片酬,上映之後再計算分紅的支付方式。這種支付方式是比較常見的,先將演員的片酬支付到位,後期的分紅再另外計算。
由於演員的片酬需要與經紀公司進行分成,所以劇組先行支付片酬,經紀公司好先做好入賬的計算工作。而分紅這種事情,演員可能會和經紀公司分成,也可能只是個人投資,與經紀公司無關,則無需和經紀公司分成。
這種方法有一個好處就是經紀公司可以提前和劇組溝通好演員的片酬,在片酬合適的情況下再去談分紅,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方也就是經紀公司。在拿到了滿意的片酬後再參與分紅,不管最後的分紅到底多不多,他們都是無所謂的。
03、上映後將片酬和分紅一起支付
部分一線演員可能有自己創設的工作室,但沒有簽署專門的經紀公司,他們拍戲可能也是自己找的資源,自己投資的劇組。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是片酬和分紅一起,直接支付到演員的工作室,非常快捷。
而演員那邊往往不會立即拿到片酬和分紅,而是等到年底工作室進行結算的時候,一次性拿到自己該年度應該拿到的錢。這樣的演員往往也不是那種靠演戲養活自己的演員,而是將演戲當做一種投資在做。
當然,這樣的方式往往只針對於一些有實力、資源多的演員。這些演員的工作重心通常會放在好作品的輸出上面,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流量去進行快速的變現。他們在拍戲的時候也會更加認真,期望能夠用好的表演來征服觀眾。
你好,我是小小明天,很高興回答演員是拍完馬上付片酬還是上映以後付片酬?我的回答如下
資金到位,劇組可以准備開機,
劇組是一個臨時的單位,把大家組合在一起,然後演員入組之前簽合同,簽完合同,先付20%首付,拍了一半,再付30%,最後全部拍完,付剩下的50%片酬。
一般都是片子前期製作完,演員前期演完戲結束以後,應該就把片酬全部結清,這就是我對你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好萊塢電影類,一線明星一般都是拿基本片酬+票房分紅,比如去年復聯三,全球票房20億,光演員股東分紅就花了快3億,唐尼的8000萬美金差不多就是2000萬+分紅,這屬於與收益相關的。二線明星一般幾百萬美元固定片酬,剩下的幾十萬美元,美劇演員則要差很多,頂薪不過百萬美元一集。
國內一般明星自報片酬,製片方自己估量收益,總之就是自負盈虧,收益與否與演員無關。
對於這個問題,我去網上搜索了一下。得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種是演員的固定片酬,是按照演員在戲中所要出演多少分鍾,扮演什麼角色來定的。所以這固定片酬是拍完就付完的。
第二種是簽合約時規定的定金,這種是在還沒正式拍戲錢就要付完的。不然明星是不可能去拍的。
第三種是拍的電影是院線電影,有票房分紅。
所以這種票房分紅是在拍完戲電影上映後,根據票房來定的。
不過這些都要簽合同的,提前談好各種價錢,然後簽合同。
所以不用擔心會有劇組不給演員付片酬。
看合同的簽訂狀況,一般是簽訂演員合同之後付款20%片酬,開拍之後再付30%,上映之後再付款一部分,電影下畫結算之後付最後尾款。不過,有很大操作性,看怎麼談,最常規的就是簽訂合同之後會給一部分錢(不多),剩下的等上映和結算付。演員希望早些拿到更多的錢,公司希望晚付片酬,看兩方的能量和談判情況,就跟做生意一樣
首先先上個 合同模板 就知道個大概了。
正常來說,付款方式這塊都是分階段付款,就像我們家裡搞裝修,都是簽合同後給一筆預付款(訂金),人員設備進場後給一筆入場費,結束驗收完成後給餘下尾款。
當然這些都是標准合同作法,還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比如橫店的群演,工資直接按日結算,辛苦點大概能拿到200元/天,中午能夠領一餐盒飯。
如果你是一二線大明星,那就有跟甲方談判的籌碼,在拿到高片酬的同時,出現了多種片酬模式。
一是常規的固定片酬;二是固定片酬+分成,即演員分享後期收入;三是分期結算或分集結算等。一般請明星大咖來演,演員殺青前明星的固定片酬一定是立即結清了的,而且還是稅後,所以經常有明星猛拍幾天戲就拿錢走人的現象。
還有一種情況是 帶資進組 ,成功的典型是吳京帶資進組《流浪地球》,原本說好只客串一天,可吳京去劇組拍戲的時候發現劇組特別窮,說好的原投資方也撤資了。吳京看好《流浪地球》的劇本,就以投資人身份追加投資六千萬,據說當時吳京連家裡的固定資產都抵押了,原本一天的客串也變成了三十一天的出演。而導演郭帆為了節省資金直接把吳京的片酬免了,讓吳京直接拿電影分紅,所幸電影《流浪地球》一炮而紅,吳京賺的缽滿盆滿。
當然帶資進組實際情況非常混亂,比如帶資進組演員功底實在太差,影視公司詐騙錢財假拍戲等。
最後總結,普通演員就按合同標准模板支付方式,沒任何討價還價餘地。明星演員根據自身咖位和甲方實力談判,咖位最大越有籌碼談,多種片酬模式共存。實際也是明星賺錢太容易了,盡管相關部門不斷出台限薪令等政策,普通人看來那還是天價啊!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演員片酬這個話題有點老生常談了,在中國演藝圈,片酬幾千萬幾百萬根本不叫事,頂級流量小鮮肉的片酬都是過億。對於付片酬的先後順序,張藝謀在很早以前就說過這個問題,在國內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先付清,而國外則是採用先付一部分然後加上電影票房的分紅。
國外的這種方式更有利於電影質量,因為分紅的拿多拿少和演員的發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避免在前期就因為高片酬影響了整個電影的預算。
而國內這種片酬方式,衍生了一大批只靠頂級流量明星撐場面的爛片,而製作費用卻比好萊塢一部科幻大片還要多,預算總共那麼多,全用來請明星肯定會在別的地方縮減。
比如前一陣子被罵慘的《上海堡壘》
鹿晗喝酒蹦迪救世界,還要抽空追舒淇,高難度動作發型絲毫不亂。
這樣尷尬評分的電影,請恕我確實不能昧著良心說話,客觀評價就是:「真的不咋地,粗製濫造的作品」,選用鹿晗和舒淇為這部電影帶來了很大的資金壓力,這勢必會擠壓電影在特效方面的投入。
與電影不同的是,電視劇的話一般會採用分集付款,因為涉及到劇目的集數、演員出演次數和劇情修改等原因,一般都是按集付錢。孫儷當年拍攝《羋月傳》每集片酬就高達50萬元。
還有一種就是演員很看好這部劇,想帶資進組,類似投資的方式,比如《流浪地球》。據傳吳京「帶資6000萬」和零片酬加盟《流浪地球》,當年《流浪地球》票房更是達46.54億讓吳京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為了防止影視行業亂象橫生,發展扭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限薪令」,加之當年范冰冰的「陰陽合同」事件,明星們在涉及稅務和片酬方面的隱秘工作就越來越好,希望演員們能苦練演技把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到符合自己片酬的水平。
其實關於演員片酬的問題,在業內一直都是一個很隱晦的事情,估計除了演員自己和經紀人之外,一般的旁人只怕都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
第一點,國內和國外的結算區別。
首先,在國外的電影圈裡,特別是像歐美地區,對於演員的片酬,都是選擇前期先支付一少部分的酬金,然後等到電影上映之後,根據票房成績,讓演員直接參與分成,票房越好你就拿得越多。這樣的好處,就是避免出現因為演員「高片酬」的問題,影響到電影的前期製作。
而在國內卻不是這樣的,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大小演員,都是先談好「價錢」,然後再開工幹活的。針對於小演員來說,可能會要求「嚴謹」一些。
第二點,分期結算和分集結算。
雖然說針對於每個演員都會有一個「身價數字」,但是在結算片酬的時候,片方一般都不會選擇「一次性」支付的,當然這也是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非你不可」或者「炙手可熱」的「搶人」情況,片方也是會「一口買斷」的。
分期付款,前期先支付你的「進組費用」,然後到了製作中期會支付「進度費用」,到了製作完成之後會支付「尾款」,一般都是334的支付方式。而分集結算,一般都只針對比較有名氣的演員,因為他們本身的報價都是按照「一集一價」來出的,所以片方一般都是「三集一結」或者是「X集一結」,這個方式對於某些演員來說,那也是真的「來錢快」,猛地拍幾天戲,估計就是上百萬入賬,並且還是「稅後」的。
6. 電影都是從哪方面收益的呢
近年來,內地電影市場火爆,動不動就十億以上票房,那電影僅僅就是票房收入嗎?其實不然,還有廣告、版權、以及相關衍生和周邊這一系列的收益。
首先是票房,這是電影的主要收益途徑。現在城市的大型綜合體裡面都會有電影院,很多人都會選擇在空閑時間去看一部大片,度過精彩的兩個小時,釋放工作的壓力。年輕的男女談戀愛時多數也會選擇去看電影,增加平時的話題,同時增進了解。生活水平提高了,幾十塊錢的票價並不難出,所以看的人多票房收入就高了,動不動就上億,這裡面的盈利空間還是很大。
綜上,拍電影如果紅了,真的可以賺得盆滿體缽。很多電影的拍攝成本幾千萬,就如同《戰狼2》系列,投資是一兩個億,票房最後是50多億,雖然按照三三分賬的演算法,很多錢要花在宣傳和影院方面,最後留給投資方和主創手裡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