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寫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電影桃姐熱播現象的文章,可以提供幾個角度么謝謝!!
親,你的問題實在讓我太慚愧了。
首先,很抱歉這么長時間沒回復,工作有點忙,很久沒上知道了。
其次,我都很長時間沒看理論書籍了,關於理論方面的論文也很久沒接觸了,所以你懂得,腦子都銹了。今天看到你的提問,把我壓箱底的書都拿出來翻了翻,短時間內想不出合適的回復。我沒看過桃姐,但是從傳播角度,一個電視節目或者影視劇作品的熱映,正是體現了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的傳播效果,第二,李普曼關於信息環境的環境化,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環境已經越來越接近於現實的環境。桃姐所隱含的深層寓意,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能夠引起人們共鳴,才會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第三個就是非常符合竹內鬱郁提出的「使用與滿足」過程模式。
我思維太混亂了,理論方面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有什麼實踐上的問題倒是歡迎隨時提問,我很樂意回答。
② 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兩個環境(擬態環境、現實環境)分析電影《大事件》
影片開始7分鍾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媒體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媒體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媒體所操控。
《大事件》是從媒體拍到警察舉手投降的照片,引發了市民的警察辦事能力的懷疑。在這里,影片就肯定了媒體對民眾的控制能力。後來,警方也通過媒體來演戲,這就讓命中懷疑了媒體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所謂的傳媒報道其實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戲。在當地社會,媒體的作用無孔不入,他們的誘導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絕不能被低估。可以這么極端的說,從來沒有什麼戰爭,有的只是媒體對戰爭歪曲的報道甚至虛構的一種幻像。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加工和、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將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這就容易讓民眾產生一種假象,認為在這種「客觀」的環境里發生的事件也是真實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媒體製造一個擬態環境,從而改變民眾對警方的態度,然而沒想到的是媒體也同時被匪徒利用了,雙方角力,各自利用媒體給自己帶來的利處,匪徒把警方精心打造的擬態環境破壞了,擬態環境沒有了,民眾也就從虛擬中走了出來,又開始對警察產生懷疑態度,這是警方沒想到的,他們忽視了一點,擬態環境的加工和選擇是不公開的,如果這一點被另一方所牽制,那麼這個擬態環境是形成不了的,警方對信息的加工和選擇,被匪徒利用了,警方精心設置的虛擬環境被破壞了,民眾也開始覺醒。
然而不得不說到的還有影片中重要的一個人物,陳慧琳飾演的方潔霞,她不僅僅是這個虛擬環境的製造者,也是對整個信息加工、篩選的的把關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場上決定了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必須剪掉,她就是把關人。傳播者不可避免的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視角上,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就是把關。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是把關人。影片中的方潔霞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把來自各處的新聞匯集後,把對於警方不利的新聞報道剪掉,只對媒體公開一些有利於挽回警方顏面的新聞報道,這就把她作為一個把關人的位置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當然,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像方潔霞這樣的把關人並不少在,事實上,在整個社會范圍的信息大循環中,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充當著把關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扮演把關人的角色。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盡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信息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③ 傳播學角度分析電影城南舊事
水至清則無魚。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本片的題材、故事的架構、人物的選開型等均沒有達到受眾群體最大化的要求,其受眾面的狹窄,使本片曲高和寡,觀眾寥寥。這是觀眾群體性差異的體現,觀眾的欣賞水平金字塔結構,決定了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的渠道和結果。
④ 怎樣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
當年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主要是從「交流的困境」、「焦慮」這一角度分析的。大概如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1,敘事上,主要人物(姜文)是個結巴。與李保田的沖突,通過趙本山喊「安紅....」等都體現他有話說不出,無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手段的尷尬。進而論述現代人的精神狀態:焦慮。
2,影像上,手提攝影、光的運用、蒙太奇等突出了零散化、戲謔的風格。
3,李保田的塑造主要體現對知識分子的嘲弄,對啟蒙的冷落(李保田勸姜文讀書),對知識的嘲諷(賣書的居然是流氓——姜文)
⑤ 《楚門的世界》體現了傳播學哪些理論
1、媒介控制者——「基斯督」的隱喻
影片伊始,「基斯督創作」字幕就映入了觀眾眼簾。基斯督的英文名字「Christof」化用了「Christ」的名號,作為「楚門的世界」真人秀的總導演,他掌控著真人秀的全部運作和調度,掌控著楚門的命運,是真人秀中類似於「上帝」的存在。
2、媒介控制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鏡頭
鏡頭作為一種「媒介」的輸入載體,就像是「媒介」的代言人,它的出現就意味著媒介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楚門的世界》表達「鏡頭」之義的用法很巧妙,並非讓觀眾直面常規認知中的「攝像機」、「鏡頭」的實體,
而是通過特殊的設計——在畫面的四周布置虛影,虛影的邊緣模模糊糊地形成圓形,故意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利用鏡頭在「偷窺」的視覺感受。這種「鏡頭中的鏡頭」設計在給予觀眾偷窺的快感的同時,也產生一種「自我反射」的效果,形成多層情緒的疊加,引人深思。
3、媒介控制的後果——全媒介生存環境
在《楚門的世界》中,不僅僅是真人秀的主角楚門受到媒介的控制,真人秀的其他演員、調控真人秀的工作人員,甚至是身處於真人秀之外的觀眾也難逃媒介的控制,所有人都生存於「全媒介環境」之中,一舉一動皆因媒介的控制而改變。
(5)如何用傳播學知識分析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楚門的世界》刻畫了一個被媒介控制的世界的面目——消費的狂歡、人的情感表達能力的喪失、真實與虛幻的迷失。影片中,楚門曾說到:「我可能受到操縱,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這句話不僅僅是對鏡頭中的楚門所說,
其實也是在提醒影片外的觀眾:在技術不斷改革發展的背景之下,不要成為媒介的奴隸而不自知,媒介不僅可以成為人的延伸,也能成為控制人的操縱者。
⑥ 求指導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電視作品 電影 紀錄片 電視劇 都可以 急求!
我的建議是,你看影片中的兩個或三個步驟,在國內和國外行,看完寫下來你想要的,沒有要注意的格式,並沒有理清,這本書是完成了一旁,看同一部電影在一個星期後,然後寫出你的感受,但是從不同的角度,,總結兩個不同的體驗感悟,電影和電視分析工作,。 現在,我沒有時間來寫這些東西,我給你一個範文,按我的方法,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⑦ 用傳播學擬態環境來分析電影《女王》
李普曼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和記者,他做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定型的復刻版」「偽環境」和李普曼說:偽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環境,它是通過象徵性事件或信息的選擇和處理的介質傳輸,重新構造為人民提示符環境後。
擬態環境,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客觀環境本身,而是環境的再現;主要是通過對社會線索非環境的關系;在此期間和信息社會環境特點和趨勢形成達到一定規模時,傳播的某些類型的信息。因此,隨著社會的控制功能的信息環境中,是在人類行為的重要因素。
雖然大眾媒體和信息環境提出的現實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由於它是基於所提供的媒體來了解環境,並採取行動,適應環境的信息,角色在實際環境中這些動作,它使更多的現實環境中具有「偽環境」的功能,所以它已經難以使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⑧ 周星馳的電影受大家喜愛用傳播學怎麼解釋啊
周星馳的電影之所以受大家喜愛是因為它的目標是對公眾進行教育的角色,用傳播學解析有一下幾點
1.對事情做真實、正確而完整的報道並賦予其意義,不但對事實報道,而真理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2.意見交換的論壇:應視大眾媒介為一公正討論的園地,形成一個交換、討論及批評的場所。
3.呈現社會現實情況:對社會及團體的活動實況做出確實反映。正反兩面都應顧及,不可失之褊狹。
4.闡明社會目標及價值標准:澄清社會共同奮斗的目標,表揚社會上善良的一面,使社會大眾建立社會高尚的價值標准觀念。
5.充分隨時供應消息:對社會大眾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做最充分而周全的報道,使大眾能透過報道對公眾事務做出明智的決定。
特別是後期的《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都是充分的體現了以上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