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導演知道自己拍的是爛片嗎
導演都以為自己拍的電影是最棒的,電影票房幾十億,電影一上映一夜暴富,但事實很殘酷,就連周星馳導演的電影票房都有剛剛回回本的時候。
1:《濟公》這部電影,當時黃金搭檔:吳孟達、張曼玉、黃秋生、等……著名演員,電影陣容非常強大,上映之後當時票房只有兩千多萬,誰也不知道票房為什麼會這么低,我看過這部電影感覺很好看。
當時周星馳拍這部電影的時候,也不知道票房會這么低,畢竟這部電影看點非常多,特效做的非常到位,事隔久遠,現在這部電影卻成為了一部經典。
2:《大話西遊》這部電影中的孫悟空是周星馳扮演的,這部電影是由劉鎮偉導演的,就是電影里的那個菩提老祖。
這部電影分為兩部,一部是《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二部是《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這兩部電影是伴隨著我們長大的,感覺這兩部電影當時很超前,不是現在國產電影不可比的。
當時這兩部電影投資了6000多萬港幣,周星馳也是投資人之一,這么好看的電影,當時在中國上映票房只有兩千多萬,剛剛收回成本。
聽說當時在北京上映《月光寶盒》電影,以20萬左右的票房收場。
《大話西遊》電影就算到現在,還是那麼經典,可能當時做的宣傳不夠多吧,電影導演肯定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爛片,要知道是爛片,那個導演還會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去拍攝呀。
作為導演,基本的審美觀還是有的,不過即使明知是爛片也能賺錢,出資方催的也緊,再加上國人容易被鋪天蓋地的宣傳誤導,也就將就算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在利益面前對於藝術的堅持不夠徹底!
我認為很少有導演承認自己所接手的電影是爛片,你問問王晶他所拍的《澳門風雲》,他會認為有巨星加盟的這一系列電影是爛片嗎?你再回頭問問《上海堡壘》的導演滕華濤他承認鹿晗選擇的不對,那他承認自己所拍的就是大爛嗎?導演是不可能在任何公開場合承認自己所拍攝的電影是爛片的,因為他要吃這碗飯,他不能打一把一摟,總拍一部電影吃一輩子。那麼你說在拍之前他知不知道自己即將拍攝的片子是爛片,我認為他是知道的,這就是資本的運作。
我們在說王晶拍攝的澳門風雲系列,他自己當然不會承認這是爛片,但是我認為以王晶對帶電影的態度以及在《追龍》當中的表現和以前《縱橫四海》,《賭神》當中的導演策略,他不會認為《澳門風雲》會是一部流傳千古的經典佳作,但是他為什麼還要拍,這也是資本的力量。他需要錢,導演需要錢,電影需要錢,演員也需要錢,他們需要資本的注入來盤活整個電影行業,盤活他的工作生涯。
有沒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導演呢?我認為是有的,比如說以前的賈樟柯和陸川,但是你會發現沒有資本的注入他們的電影導演之路將寸步難行,他們需要迎合票房,需要迎合觀眾,所以陸川就只拍出了《可可西里》這一部佳作,後續的《九層妖塔》,後續的《趙氏孤兒》,你認為陸川還有以前的影子嗎?而賈樟柯更是在迎合大銀幕以後一蹶不振,又走回原來的藝術老路了。所以沒有爛片不爛片,只有票房好不好,你拍攝的片子再爛,被人罵的再多,但是票房好,就有資本投入,你就有有錢人買賬,願意支持你的電影之路,這又談得上和是爛片還是不爛片,又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對於導演來說,電影的好壞根本就不重要,導演想拍出電影來給觀眾看,並不是一味的只想賺錢,而是想將電影的主題思想反映出來,這是更重要。所以我認為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過好與壞,而是本著一顆展示給觀眾主題的心去完成自己的作品。
我覺得十有八九在前期溝通和看完劇本後就知道了,因為導演要判斷出是否成為爛片,首先是用自己覺得OK的人(演員、劇組工作人員、設備等)去做就能達到所謂的好片標准,一旦這些當中已經沒有選擇了,早被安排好了,那很大程度就知道是什麼樣的片子了。再加上一些導演也只是為討口飯吃或者是就是玩玩的而已,你出錢我出力大家玩一票賭一把這樣。
怎麼能不知道呢?拍電影是個系統工程,好片必定從劇本到導演,表演,剪輯,後期都做的不錯,爛片就至少在一個環節有問題。但凡是創意作品,創作者必定對作品的水平心知肚明,除非是一個初學者,整出一個三四流的東西,出於新鮮的成就感,拒絕承認作品不好。
我教高中生物,本期高三了。課余,拍了幾個短片發到西瓜視頻,編、導、拍、剪、錄音,全套自已做,要不是單位朋友點看,可能不能上百次,不過還是自我淘醉,並不覺得是拍的爛片,不信你看我的四個習作,是不是有點「大師」風范。
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不知道的水平就那樣,他認為自己拍的好,至於票房嗎,高的話他更加肯定自己是好的,低的話他認為觀眾不懂欣賞,曲高和寡知音難覓。
知道自己拍爛片的一種是市場需要,有人看,我就拍,誰跟錢過不去!一種是導演權力受鉗制,各方利益得去平衡,往往無法發揮本身水平。
再爛的片一樣能賺大錢好么?多年以來上當上多了,爛導們的套路也摸了個七七八八,某些知名導演拍的片爛到極點,更惡劣的是還利用他們的名聲忽悠大家進場看。 導演們和投資方們明白,賺錢,只要騙全體中國人們每人上一次當,這把錢就賺到了。哪管身後洪水滔天。罵了這部,過一年大家又忘記了,完全可能再上一次當。我上過陳導、馮導、張導等大導演的當,貢獻了幾百塊錢,買來了教訓。 爛片的核心是,騙觀眾進場,不擇手段。進了場的體驗,不是這些爛片導演所關心的。做砸牌子,他們根本不擔心,按套路玩總能賺到錢。 摘自知乎/用戶大海
爛片導演連這個也不知道就太爛了!真所謂:爛人拍爛片!究其原因就是這幫人掌握著大量資源肆意揮霍,並且還以為觀眾都和他們一樣智障常年。在兀自孤芳自賞。
② 九層妖塔票房賠本了嗎
一般來說,收益票房為投資的3倍即可回本!
九層妖塔有投資1億和投資2.5億兩種說法,按照投資1億來說,3億就可以回本;按照2.5億投資,7.5億即可回本。
九層妖塔的收益票房為6.8億,所以按照1億投資可以大賺一筆;如果是2.5億投資,可要虧損了。
③ 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我們可能真的等到了...
我們離國產科幻電影還有多遠?
從2014年,我國電影票房和300億只差一步之遙的時候,好多電影人就預言2015年是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那時候中影集團手握《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三部科幻片,游族影業宣布自己的《清叢三體》計劃、寧浩擔綱《鄉村教師》的編劇、張藝謀也宣布籌劃自己的首部科幻電影《長城》。
形勢看上去一片大好。
這兩年間,我國電影票房不斷飆升,然而原定今年7月上映的《三體》跳票,無限期地推遲上映;《蒸發太平洋》和《不可思異》打著國產科幻片的旗號,收獲了一片罵聲;號稱「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可能」的《九層妖塔》,票房和口碑也雙雙撲街。
這時我們不禁疑問,我們真的拍不好科幻片嗎?
從硬體上看,科幻電影由於製作成本都較高,國外優秀的科幻電影投資動不動就過億,國內科幻電影遲遲沒有發展,曾經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錢。
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440億,其中國產電影的票房為271億,大量的資本湧入到電影行業。
網傳星爺的《美人魚》投資3億,《盜墓筆記》的投資也在2億以上,如果真的有好的項目,資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我國的特效產業也並沒有落後美國多遠,所有能用錢買到的軟體硬體我們都有,中影懷柔數字基地里的設備,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
那既然是這樣,那我們究竟差在哪?
◆◆◆◆◆◆
電影產業發展的差距
科幻電影幾乎自電影誕生之時,就已出現。
1895年12月28日,電影第一出現在大眾視野中,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就已經拍出了《月球旅行記》,電影講了一群科學家坐著大炮飛到了月球上,和月球上的小怪獸鬥智斗勇好不容易才又回到了地球。
雖然這部短短十五分鍾的電影現在看來幼稚可笑,可是卻代表了當時電影的最新技術。
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弗里茲·朗的《大都會》就已構建出了一個宏大的反烏托邦童話,這這部電影里,未來的大都會分為兩個階級,整個城市依靠資本家建造的巨大機器生存……
《大都會》是史上最昂貴的無聲電影,其2001年的修復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獻遺產。
隨著電影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幻電影也在不斷的發展。從最初惹人眼球的B級片到對科技的深刻反思,再到現在的炫技大片,科幻電影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類型,已經發展出了自己成熟的電影產業。
【特效合成前後對比(五角大樓地下廚房段落)PS:幕後拍攝時,快銀腳下是跑步機(總共有高低兩台,一綠一藍),前方則是大功率風筒,身上綁威亞則是為了保持平衡。】
庫布里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太空漫遊》
斯皮爾伯格在 1982 年拍出了《E.T.》
而我們從馮小剛 1997 年的《甲方乙方》開始,才擁有了真正的商業片。
1997 年電影史上的另一個傳奇,是《泰坦尼克號》。
由於電影產業的差距,整個科幻電影行業的成熟度以及從業人員的教育、經驗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好萊塢在十年以前就出了特效製作的官方白皮書,提出了特效製作的統一的方法和統一格式,製片人和導演也早已對如何運用特效了如指掌。
而我們獨立操作過科幻片的工作人員都很少。
這個差距基本等同於《甲方乙方》和《泰坦尼克號》在技術層面的差距。
科學觀念的差距
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小說是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正處於工業革命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時期,只有當科學技術開始塑造人類生活,深刻影響人類未來時,才會促使人們用科學幻想這樣一種新形式去思考科學化的明天和未來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此時我們的清政府已經閉關鎖國61年了。肢正廳
自從文藝復興開始,人的理性思想從蟄伏中蘇醒並不斷成長,逐漸形成了理性的鮮明特色——審視與反思,歐美是工業社會下成長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在與自然的斗爭中使社會繁榮,創造價值。
他們所追求的是「 人化的自然 」。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古老的農耕社會,對科技並沒有很大的需求,如果現在去鄉間看一看,會發現現在的農耕工具與幾百年前相比,並沒有很大的進展。
在對於自然的態度上,我們追求的是「 天人合一 」。
雖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郝景芳等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不斷在國際科幻小說領域嶄露頭角,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優秀的原創故事,但畢竟本土的科幻小說還很有限。
自文藝復興起,幾百年的思維歷隱鴻溝需要時間來平復。
◆◆◆◆◆◆
我們還能不能拍科幻片?
依託特效的科幻片製作周期很漫長,平均後期製作周期在一年半到五年之間。
詹姆斯·卡梅隆用5年時間製作出了《阿凡達》,郭敬明用一年半做出了《爵跡》,雖然質量天差地別,可是中國的投資方會更青睞《爵跡》。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等待一部作品,大部分還是想賺快錢。
歐美的科幻電影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
以《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為例,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卻沒有特效的運用。整個電影的場景集中在男主人公的家,故事發展通過對話推動,但是卻絲毫沒有讓觀眾覺得厭倦,相反,觀眾緊跟著主人公的思緒,相信主人公所說的話,在影片結尾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觀被顛覆。
這類科幻電影的「科幻」二字只是背景,「創意」先行,才能揚長避短。
另一方面,網大也許是孕育中國科幻片的另一個溫床。
雖然網大發展的前期出現了一批粗製濫造的搶眼球的作品,但是目前的網大門檻在一點點提高,已經有大量作品涉獵科幻題材。
如《全金屬裂痕》、《超能外星女友》、《黃金十二宮》等,已經上線,為科幻片探路。
講述中國版E.T.故事的《東方寶典》也將在春節期間上線。
網大受限制較少,不依賴明星造勢,使想像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不管其他類型的電影發展得多好,科幻片總能給人驚喜。成功的科幻電影不在於成本有多高、有多少明星,而是腦洞的驚喜。
國內的這些號稱自己拍的是科幻片的導演們(《九層妖塔》、《蒸發太平洋》、《不可思異》,不要左顧右盼,說的就是你!),在硬科幻上死磕的成效不高,就拜託在軟科幻領域多下下功夫,總跟著別人後面燒錢也沒什麼意思,不是么?
中國的科幻電影能走多遠,能有怎樣的成績,一切都是未知數。
科幻電影,永遠在路上 。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殺死爛片。等你哦~~
④ 電影鬼吹燈之九層妖塔 票房多少
答:Chronicles of the Ghostly Tribe累計票房68293.1萬
劇情簡介:1979年,昆侖山發現神秘生物骸骨,由胡八一(趙又廷飾)率領的探險隊深入昆侖山腹地,尋找有關古生物遺跡的更多秘密,卻不料在這個過程中遭到不同神秘生物的輪番攻擊,並意外墜入九層妖塔,除胡八一外,一行人生死成謎。
⑤ 鬼吹燈之九層妖塔票房多少
答:九層妖塔票房:
6.82億
《九層妖塔》是陸川執導的一部3D災難探險片,由趙又廷、姚晨、唐嫣、鳳小岳、李晨、李光潔、王慶祥、馮粒、吳軍、王德順等主演,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分公司、夢想者電影(北京)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出品。影片改編自小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主要講述探險隊成員胡八一和Shirley楊深入昆侖山腹地,在神秘組織749局的介入下,揭開了一段人類與鬼族時隔千年的秘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