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1935年當時是說民國24年嗎,或者人們會直接說三五年電影《阮玲玉》說的便是三五年···
民國處於新舊交融時代,所以兩種說法都有,但一般以民國XX年為主,如果要說公元,習慣加上西元為前綴。比如1935年,當時的習慣說法是西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
這種說法從晚清就開始了。到了民國,官方一般採用民國XX年,民間則隨自己習慣。有些西化的地方和西化的人士說三五年也不奇怪。
② 求末代皇帝電影劇情簡介,要按電影中年份分段的劇情簡介
1、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繼任皇帝,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儀鸞殿去世。
2、1912年,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被日本關東軍挾持准備去日本。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時,被空降的蘇聯紅軍逮捕。
4、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作為溥儀的外籍老師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裡,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後來跟隨溥儀逃亡天津並一直照顧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基本觀點,明確提出溥儀等人是「大蔣介石」,對他們處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簡單地處決。從這以後,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度過三年時光。
其間,他認真進行改造,或者在東北各地參觀游覽,或者專心寫前半生的自傳,或者在高牆內的醫務室以及房前屋後參加輕微勞動。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撫順戰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戰犯大會召開。由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讀給特赦人員的通知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1959年度赦字001號。溥儀特赦後,在妹妹家住了半個月以後,溥儀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間旅館里。
8、1960年2月16日,溥儀拿著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紹信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報到。2月18日,溥儀正式上班。第一個月,溥儀只負責澆水和搞衛生;第二個月轉到扦插繁殖溫室。三個月以後,溥儀先後分配到觀察溫室和繁殖溫室。
9、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去世。
③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3)195o年電影畫報值多少錢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④ 1951年帶創刊號的大眾電影值多少錢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名牌雜志《大眾電影》,自1950年6月問世以來,名貫海內外,風靡半世紀,如今已出版六百餘期,總發行量已有三億多冊。
現在,一股《大眾電影》收藏熱正在悄然興起。一大批專事此項收藏的藏家正在四處尋覓「文革」前出版的306期《大眾電影》。問他們緣何特別鍾情於「文革」前的《大眾電影》,他們說「文革」前那些《大眾電影》歷經數十年風風雨雨,燒撕損耗,目前存世的已寥寥無幾。物以稀為貴,現在這些老牌雜志每一期都成了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珍稀版本,都具有極高的升值空間和收藏價值。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0年至1954年那93本最早期的《大眾電影》更是難見其倩影芳蹤。所以,那幾年的《大眾電影》便成了藏家競相追棒的「金娃娃」、「寶疙瘩」。鑒於此,藏家已系統地將其前五年的雜志劃成了三大系列,美其名曰:
一、十三極。特指1950年1至13期的13本極品雜志。因《大眾電影》在此年創刊,每期發行量只有三四萬冊,目前存世量每期不會超過50至100冊,所以,它的「極品」價值便顯現出來了。目前,1950年的《大眾電影》每本交易價為150元至200元,而舊書市場則根本看不到它的蹤影,連號稱亞洲最大的潘家園舊書市場,幾年來也未見1950年的《大眾電影》露面。而作為該刊龍頭的《大眾電影》創刊號,更是難覓其蹤,千金難買。
二、三十二珍。特指1951年至1952年的32本珍品雜志。此兩年的《大眾電影》雖然發行量略有上升,但雜志存世量亦極小(保守估計存世量每本不超過二三百冊)。所以,它的市場價位與1950年的《大眾電影》不相上下,每本也在一二百元左右,而且往往是有價無貨。
三、四十八精。特指1953年至1954年出版的整兩年的48期精品雜志。這兩年的《大眾電影》盡管發行量已有明顯上升,然而現在每期的存世量也不會超過四五百冊。所以,在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尋覓這四五百冊精品雜志,確實難上加難。故業內藏家封其為「精品」亦不為過。這兩年的《大眾電影》每期價格都在50元至100元之間徘徊。
由此可見,專事此項收藏的玩家「業內冊封」1950年至1954年的《大眾電影》為「極品」、「珍品」、「藏品」,確實恰如其分,也為早期《大眾電影》的收藏奠定了一塊厚重的基石。我們有理由確信:《大眾電影》作為新中國創刊時間最早、最具群眾性、觀賞性、娛樂性、增值性、收藏性的老牌名牌雜志,一定會在收藏界掀起陣陣旋風。因為它不但得到了國人的厚愛和追棒,連海外一些藏家也對它情有獨鍾甚至一見鍾情。《大眾電影》將邁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