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分賬,但是製片方一般還要和發行方分,常規來說最後影院,製作方,發行方分賬比例是5:3:2
『貳』 電影院跟影片是怎麼分成的 比如一張電影票為30元,那麼電影院拿多少 導演能拿多少,製片人和演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假如是100元的票房,
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
影院拿走35—40元,院線拿約5元,製片發行商方拿剩下的約50.
導演,編劇、演員沒有分成,只有報酬,但一般都會約定分紅。分紅導演和大牌演員一般沒問題,但編劇就拿得到拿不到就兩回事了。(本人就是編劇)
『叄』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肆』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伍』 關於電影院和電影公司的利潤!
我就阿凡達這部電影給你回答吧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票房權威統計機構 美國就更不用提了 票房的統計直接關繫到之後對票房的分賬 影片的製片方發行方和院線都會互相監督並配合票房統計 所以很少能存在造假的可能 至於國內有些宣傳方虛報誇大票房 也只是虛報給大眾 不可能虛報給製片方和發行方 因為你報得越多製片方和發行方就要分更多的錢 所以不可能虛報 當然當做一種宣傳手段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這個是違反相關規定的
阿凡達是大片 很有可能製片商也是發行商 而且片子前景很不錯(事實也證明了),所以製片商發行商會和院線簽訂合同定好分賬比例,大部分是按35,17,48來分。當然這只是相對國際大片。而有些片子的國外放映權就直接由製片商賣給國外發行商了,就不存在票房分成。而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肯定不會直接賣,所以全球票房他都可以參與分賬。如果製片商之後將電影版權賣給DVD發行商,又可以參與分成。
樓主說的電影公司就是製片商,電影公司製作好電影扔給發行商,發行商負責宣傳發行聯系院線,院線負責買票收錢,最後三家分賬。
『陸』 一部電影電影院佔多少提成
看這個影片的價格,像3D巨幕 imax類型的價格會貴一些,這個主要是根據票房分成的,具體看影院的運營模式,是直營還是連營。一般都有5:5分賬。
『柒』 電影發行公司製作公司和電影院怎麼分紅
美國是電影大國,電影從業人員約60萬,年產電影近500部,去年和前年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在84億美元以上。如果將「後電影」(通過電視播放和光碟、錄像銷售的電影)收入加在一起,去年的總收入是346億美元。 以華納兄弟公司為例,2002年該公司獨立製作發行的電影是30部,另與其他公司合作的26部。華納公司的人士介紹說,由於有些電影的產期較長,投放市場時也都有風險,一部影片能讓你賠得血本無歸,也能讓你暴利無窮。為了減少風險,一般電影公司會每年從10部電影中拿出一部大片來賭賭運氣,輸了,拆東補西能承受;贏了,就可以「十網打魚九網空,撈到一網就成功」。比如該公司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一集,投資1.3億美元,票房收入卻達到9億美飠共話ā昂蟮纈啊筆杖搿T詰諞患斗攀諧〉耐保詼集已開始拍攝,投?億美元,一年內完工,去年11月投放市場,到目前為止全球票房已達8.4億美元,現仍在世界各地播放中。 由此可見,投資大片風險大,回報率也高。為了降低風險,一些電影公司還會採取聯手操作的辦法,利益風險平攤。 在美國,由於電影是一種工業,公司的運作方式也和其他商業公司相似,通常分為生產製作和發行銷售兩大部門。公司的高層主管並不一定是電影藝人出身,但必須是經營高手。一般公司都不養製片人,即便是特別有名或非常成功的製片人也很少受雇於電影公司。因此好萊塢的獨立製片人多如牛毛。 據獨立製片人羅燕女士介紹,製片人通常是先發現或得到一個故事,然後把它開發為劇本。再拿著劇本向電影公司推銷、談判,如果電影公司相中這個劇本,製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賣給公司,但多數製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簽約,由公司投資,他負責把電影拍出來,再由公司負責發行銷售。如果成了,公司會派代表出任該片執行製片人,主要是監督製片人的資金使用、時間進度和具體運作。製片人拿到資金後,去僱傭導演、演員和攝制人員。 在好萊塢,導演、演員比製片人還要多,同樣獨立自主。他們通過經紀人等待著製片人的挑選、談判、簽約。好萊塢有許多專門跟蹤調研導演、演員的機構,根據他們的票房和觀眾喜歡程度,印成小冊子,定期提供給製片人和電影公司作參考,有的電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製片人根據導演、明星的走紅程度和特點進行選擇。當然,最終要得到電影公司的認可。而導演、演員等也有選擇製片人和影片以及討價還價的權利。目前好萊塢的名演員最高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一部,還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乾股。也就是說等電影拍完發行後,還要和製作者一起分紅。電影公司給導演、演員乾股,因利益捆綁,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電影發行之後,首先在影院放映。電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個不成文的行規,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達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決定不再放這部電影,因為這個數是保本基數。所以每部新片發行之後的第一個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樣重要,在新片放映後的第二個星期一早上,從電影公司老闆到演員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統計消息。如果票房不達標,公司就會立即採取「後電影」措施:一是把電影改成錄像、DVD、VCD銷售、租借。二是直接通過電視台點播、放映。 美國影片在世界市場所佔份額越來越大,現在已高達60%以上。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好萊塢是世界電影明星、巨匠的聚集地,相互競爭非常激烈,產品的質量和種類自然會高出一籌。其次是高科技、特技翻譯能力強,能製作各種高難度的影片。三是「服務設施」齊全,在好萊塢,與電影業有關的各種行業一應俱全:有專門提供道具、出租機械設備的,有專門做電影片頭、字幕的,有專門配音響的,只要你需要,隨時恭候。而在人工服務方面,各類經紀人、律師、會計師很多,尤其是那些專門為電影業提供貸款的銀行更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捌』 電影院與製片方如何分票房收入
製片方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發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觸。
原則上,製片方雖然是最先出錢並冒風險相對也最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分賬卻是靠後的。一般情況下,回款的順序是院線,發行,然後是製片方。比方說,「孔子」是製片方匯總了10幾家投資方,花用了1。5億人民幣,完成了電影並交付給發行方。發行方看了喜歡,說,好,但這么大的片子,我們得好好宣傳。於是各方達成協議,由發行方再投入1個億來宣傳「孔子」。宣傳的過程中,放映方(院線)一般也會投入宣發費用,特別是像「孔子」這種大片。這部分費用,比方說在院線的場地布置,在米花和可樂的杯子上印與「孔子」有關的內容,等等,也屬於院線的發行投入。到了這個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線公映。總計收回來3億人民幣。(當然現在看,「孔子」一億「孔」怕都不可能億了)
好,第一個月結算下來,院線共收入1億。於是按照合同,院線扣除自己應得的百分比,然後將剩下的給了發行方,發行方再按照合同與製片方分賬(如果有餘額的話,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簽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說,原則上是對製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這個時候,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時候。比方在美國,最大的幾家發行方,和院線都是有長期合作的軟規則的,因此分賬的方式也就會與其他小發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論發行和院線方面有否賺錢,只要從票房收進來一塊錢,他就能從院線的手裡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塊錢」分賬。)
回到你的問題。在中國,票房收回來一億,製片方能指望拿到的不到4成,也就是不到4000萬。
在美國,到十年前,好萊塢的說法還是三一三,就是一億收入,3成給放映放,三成給發行方,三成給製片方。(注意:這是所謂「8大」或是「6大」片場的產品。其他不如這么大的製作的片子,放映方和發行方要索取的會更多。)
『玖』 電影院每次播放同一部電影都要給製片方錢嗎
發行商從製作商手中取得電影發行權,然後以票房買斷或分賬或協議的方式與院線合作(一般為分賬),將電影在合作院線的電影院放映。在當前國內電影發行實務中,電影的製作和發行很多時候都是由同一家公司操作,且發行商往往需承擔影片宣傳的主要責任。
院線制是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一條院線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結合起若干個影院,這些影院由院線統一管理,統一排片,以票房分賬的方式拿到影片拷貝。
『拾』 電影院的門票和電影生產商怎麼分成
好像是電影院從生產商那兒買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