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每部影片都有不同景別的幾百個鏡頭,要把這些鏡頭連接起來,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
(一)淡出、淡入:
又稱漸隱漸顯。淡出是畫面由明晰漸漸隱去,變為全黑,相當於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從全黑中漸漸顯出畫面來的一個鏡頭的開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時間空間,表達戲劇段落,相當於“幕啟”。
(二)化出、化入:
即在前一個鏡頭漸隱的同時,後一個鏡頭又重疊出現,直到前一個鏡頭消失。這種方法常用於影片開始時的字幕介紹,或表示劇中人的回憶、想像以及時間的省略。比如從一個雪景轉換為桃花盛開所表示的冬春季節,最適用於吐較緩慢或柔和的節奏。
(三)劃出、劃入:
是以一條直線或一個圓周線,從鏡頭畫面的一邊或一部分運動到另一邊或另一部分。第二個畫面就跟著這條直線或圓周線出現,直到前後兩個鏡頭交替完畢。這種方法好象翻閱畫冊的動作,常用於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現字幕或人,景等物。另外,“劃”的技巧中還有簾子捲起或放下那樣的簾出、簾入形式和以縮小或擴大圓圈來展現畫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
它是從前一個場景的畫面立即轉為後一個場景的畫面,中間不需要任何技巧,而採用鏡頭直接轉換,連接緊湊,往往用在環境描繪、人物對話、行動的銜接上,在藝術表觀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
(五)反轉、倒轉:
是一個畫面經過180度的前後翻轉換為另一個畫面。這種反轉畫面特別適用於表現對比內容的鏡頭。在影片結構上,還可以用它來連接兩段各不相同的“戲”。倒轉畫面,是將一個倒置的畫面上下旋轉180度變為正置的活動畫面,這種方法,能夠改變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
電影鏡頭
這里所講的電影鏡頭,主要是指鏡頭運動的方式,拍攝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內容而言。
電影鏡頭是多種多樣的,根據電影內容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拍起到停止拍攝,這—段電影膠片叫做一個鏡頭。從第二次開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個鏡頭。一般地來說,電影鏡頭有下列幾種:
(一)拉鏡頭:
它的作用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清楚某一重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認識人物和環境,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拉鏡頭使人產生寬廣舒展的感覺。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朵盛開的苦菜花的特寫鏡頭,然後又出現一隻小手伸入畫面採摘,但觀眾卻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準的手,這是鏡頭拉開了,觀眾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這種拍攝方法,就叫做拉鏡頭。
(二)眼鏡頭:
顧名思義,就是鏡頭始終是跟隨一個在行動中的表現對象進行拍攝,以便連續而詳細地表現他的活動情形,或在進行中的動作和衷情。
(三)搖鏡頭:
這是指攝影機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環顧,搖攝全景,或者跟著拍攝對象的移動進行搖攝。它常用於介紹環境或突出人物行動的意義和目的。
(四)推鏡頭:
是指被攝人位置不動,只移動攝影機推成近景或特寫鏡頭。同一個鏡頭內容,緩慢地推近,給人以從容,舒展和細微的感受。快推則產生緊張,急促、慌亂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加強氣氛的烘托。
(五)主觀鏡頭:
是將電影的鏡頭當做劇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和表達客觀事物的,它可以模擬感覺、渲染氣氛。主觀鏡頭比較普遍的是用來表現人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精神狀態,也常用來反映人物的幻覺,想像,這在電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同時,對於刻劃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開頭,有一段小花尋找哥哥的回憶鏡頭,它先用奔跑的鏡頭,引出當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聲音回到了現實,處理得自然流暢,產生較強的藝術效果。
(六)空鏡頭:
這種鏡頭,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喪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雲、月亮、飛鳥等。它是使電影富有詩情畫意的重要手段,從而造成寬廣,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鏡頭:
俯仰鏡頭可分為俯鏡頭和仰鏡頭。俯鏡頭除鳥瞰全景之外,還可以表現陰郁、壓抑的感情,一般起貶意的作用。仰鏡頭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著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鏡頭:
升降鏡頭一般用於大場面的拍攝,它能夠改變鏡頭視角和畫面空間,有助於戲劇氣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紅花》中,當奧依古麗下了吉普車,走進群眾歡迎她的場面,就是攝影師在直升飛機上高俯拍攝的。這種拍攝方法渲染了氣氛,展示了廣闊的空間。
(九)綜合性鏡頭:
綜合性鏡頭,指鏡頭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為了使電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現某一情節,往往在一個電影鏡頭里,將推、拉、升、降、搖、移等鏡頭結合在一起使用。它為畫面造成正、側、仰、俯、平等各種不同的鏡頭角度,既能表現環境的全貌,又能表現某個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使電影更加富有表現力。所以,電影鏡頭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結合、交織在一起使用。這種鏡頭也稱為長鏡頭。
(十)變焦距鏡頭:
它是指攝影機的位置不變,通過安裝在影機內的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化,使拍攝對象在不改變與攝影機的距離的條例下,加速或勻速的拉遠或推近,造成一定的節奏。
;⑵ 電影鏡頭分析
美國恐怖片《閃靈》通過鏡頭的運動、巧妙地剪輯等組成了電影視覺語言系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也被後來的一些恐怖片競相模仿。以下就選取一些鏡頭進行分析,試著探究《閃靈》是通過鏡頭語言來渲染恐怖氛圍的。
鏡頭一:在電影開頭,當主人公傑克第一次開車前往酒店時,先是運動的空鏡頭將人們帶入電影,在運動中故意傾斜,造成失衡的危險感。接著疊化俯拍鏡頭,鏡頭中茂密的兩片樹林中有一條極其狹小的小路,路中是傑克行駛的汽車,這種畫面的構圖加上俯拍的角度,給人以壓抑感。鏡頭跟著汽車一步步向飯店靠近,前景是道路和汽車,後景是巨大的雪山,在這個畫面中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鏡頭拍攝角度都是微微仰拍,使得在深山中的酒店顯得高大和神秘。再配以刺耳的雜訊,可以看出導演在暗示他們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險之中。
鏡頭二:這一個片段採用的是運動鏡頭拍攝手法,幾乎所有場景都是以貼在丹尼身上的跟拍鏡頭來完成。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會讓觀眾感覺到視覺變得狹窄,多死角的布局和一直拐彎的情節設計,又給觀眾一種不確定周圍安全與否的體驗,經過層層的氣氛渲染後,在遇到影片中的雙胞胎姐妹後呈現出較好的恐怖效果。
鏡頭三:這里採用了仰拍的視角,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從這個視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入魔」後幾近瘋狂的表情與猥瑣可怖的氣質,而門後面倒著寫的「murder」謀殺一詞,為後來的傑克用斧子劈門這一經典恐怖畫面奠定了感情基調,提到鋪墊與推動情節的作用。其次,影片經典的「閃前」鏡頭是在門上用口紅反寫的字母「murder」,字母反寫,起初一時間辨識不出字母的意義,覺得紅色的字跡歪歪扭扭有些恐怖,直到影片後半部分出現丹尼用口紅反寫字母的過程,並向母親求救後,藉助母親房間的化妝鏡看到正寫的單詞,瞬間情緒綳緊,後背發涼,這里可以看出通過剪輯對情緒渲染進行調動。
鏡頭四:導演在影片中設置了大量的放射式、對稱式的構圖,選取了一個大景深,由近及遠,一層層向畫面內部縮小,從而製造出一種壓迫、沉重的氣氛,突出了畫面中的人物。
鏡頭五:在不同的房間大面積色塊的使用,也給觀眾的視覺造成了碰撞,過於明艷的色彩與誇張的表現形式,使人產生緊張與恐懼的情緒,這也可以看出電影中色彩的運用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
總結:
電影中會使用大量的視聽語言來渲染氛圍,尤其是恐怖電影中,這部電影中沒有過於血腥恐怖的畫面來作為嚇人的「點」,反而是通過一些巧妙的剪輯、沉悶的音效、跳躍的畫面以及獨特的拍攝視角,來渲染一種緊張的氛圍,在觀影的過程中讓觀眾體驗到刺激恐怖的情緒,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在時隔那麼多年以後依舊被尊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⑶ 嘗試分析一部電影中鏡頭語言的運用
其實關注鏡頭語言的觀眾也是可以去了解婁燁的影片蘇州河,因為在這部影片中就體現了導演本身對於這個鏡頭語言的一個運用,尤其是可以呈現這部影片的一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有一些鏡頭是會出現晃動的,有一些遠景和近景也會呈現角色之間的這種特點。而這剛好也是想要呈現的一個主題這條河旁邊的這些人所經歷的人生。
對於觀眾來說去了解鏡頭,語言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以及導演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量,才設計了這些鏡頭。
在這部影片中,鏡頭的這些晃動,反而就像這條影片想要呈現的這條河,因為河給人帶來的感覺就是,有時候波光粼粼的,永遠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同樣是這部影片中的角色,所經歷的這種人生的變化,會給觀眾帶來的一種感受。
⑷ 如何從攝影攝像的角度來分析一部影片
畫面的構圖、色彩、還有打光的好壞、鏡頭銜接的邏輯性、畫面里有沒有穿幫的元素。影片的故事性有沒有表達好。望採納
⑸ 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分析電影中鏡頭的運用
以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進行鏡頭分析,《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取材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該片獲得2006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影片風格
遠鏡頭與場面調度的熟練使用,給人一種混亂中的和諧感。
例如:影片開始時,先是某座海濱城市遠鏡頭,緊接著給的是舊金山市標志性建築金門大橋的一個遠鏡頭,再接著是某座大廈上面的美國國旗的長鏡頭,把故事的發生地點框定在了美國的舊金山市。然後是幾個舊金山街頭的近鏡頭,都是一些正趕去上班的人們的。那些上班族們在街頭匆忙急促的腳步是相當混亂的,但想想那是在八十年代初的舊金山,那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
細節方面的特寫鏡頭,除帶給觀眾真實感外,更多的給人對主人公遭遇的同情以及發自內心的感動。
比如,克里斯在監獄中給琳達打電話時,特寫鏡頭中琳達的哽咽。由此可知,她的離開絕對不是貪慕虛榮背信棄義那麼功利,她已經在承受很多女人未必能承受的事情了。在電話前的哽咽,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再比如,父親躲在地鐵公共廁所內,兒子已在疲倦中熟睡,門外的人不停的拍打著緊鎖的房門。無奈的父親顯得膽怯又無所適從,想到自己淪落到如此境地,捂緊了兒子的耳朵,生怕門外的敲門聲吵醒孩子,也是在下意識地保護兒子免遭外界的傷害,而自己卻再也止不住悲傷的淚水。就這個特寫鏡頭,以及克里斯臉上掛著的淚珠,令人心酸。
2、流暢的剪輯,不緊不慢的節奏。
該片就是利用完美的剪輯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娓娓道來,故事雖然老套單調,但巧妙地利用剪輯彌補這一缺憾,使整個故事流暢。剪輯出來的效果就是使整部電影按照時間這個根基,呈正常的線性結構狀,好處就是通俗易懂,將觀眾滲透到電影中。
音畫蒙太奇的自然運用。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生命中「搭公交」、「冒傻氣」等一系列的生活狀態,那是利用克里斯的畫外音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表達出來的。在不同時間,描述了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推動了故事的向前發展。
獨具匠心的剪輯,使整部影片的節奏不緊不慢。觀眾欣賞時,不會因節奏過慢感到電影的冗雜;也不會因為節奏過快,而心情異常緊張。
3、恰如其分的配樂
這部電影不同於美國其他的大片,靠慷慨激昂的配樂給人以聽覺沖擊。它的配樂在整部戲中都在烘托著劇情,感染者觀眾。
貫穿整部戲的音樂使用鋼琴演奏的猶如小夜曲一般柔和、舒緩。旋律優美、聲音婉轉,在故事的開頭,已經吸引了大批觀眾。都說好的開頭,是整部戲成功了一半,好的配樂開頭,給整部電影增光添彩。在克里斯快樂的為生計奔波、勇敢地追求幸福時,影片採用的是歡快、跳躍的音樂;在克里斯路上奔跑的時候,影片採用的是急促的、緊張的音樂;在克里斯最窮困潦倒,他和兒子無家可歸,睡公廁、擠收容所時,影片採用的是憂傷的、低沉的音樂。這部電影的配樂不是最好的,但毋庸置疑那些音樂在電影里是最到位的。
4、出色的表演和對話
影片中,飾演爸爸克里斯?加德納的威爾?史密斯和飾演兒子克里斯· 托弗的賈登· 史密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父子倆。俗話說得好,上陣父子兵,史密斯父子齊上陣,也成為此片的亮點。
影片的製片人馬克科?雷蒙曾如此評價影片:我不僅將之視為由貧轉富的故事,也將之視為一個動人的父子故事。父子檔上陣的電影不在少數,然而《當幸福來敲門》卻是溫情敘事之外,平添了患難之中的酸楚,在平淡、簡單的敘述之中又包含著艱辛的寓意。
憑借《當幸福來敲門》,威爾· 史密斯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影帝提名,演員在片中的演出可見一斑。史密斯的表演非常到位,真摯之處催人淚下。細節決定成敗,在故事的快結尾處,克里斯通過實**的那個片斷中,威爾· 史密斯的雙眼是布滿血絲的,其實也本該是這樣的,克里斯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休息好了。在細微處見功夫,威爾?史密斯的表演真的出色。
同樣,賈登·史密斯在劇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的。8歲的孩子能把戲演成這樣,他的天分以及機靈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演員們的表演出彩外,對話也是很發人深思的。印象最深的是克里斯?加德納對兒子說的那段:「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你就要去捍衛它。那些無所事事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努力去實現它。」這段看似語無倫次的話,是克里斯的真實寫照,那是他奮斗的源泉,也是他遵守的准則,他是那樣做的,最終他成功了。
拓展:
《當幸福來敲門》影評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為了給能讓自己的`妻兒過上更好的生活,想盡一切賺錢養家的辦法,用盡全部積蓄買下了高科技治療儀,到處向醫院推銷,可是價格非常高昂,接受的人不多。所賺到的錢還不夠維持家中的正常開銷,不論他每天多努力的工作都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給妻兒,妻子最終選擇離開家。而他則帶著兒子到處寄宿,在火車站的廁所里,收留流浪人的日租房裡,兩個人相依為命。但是主人公卻沒有被這些困難所擊退,而是堅定了信念加倍的努力,最後爭取回來了一個股票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就算沒有報酬,成功機會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奮斗。最終實現了讓孩子過上安定生活的願望。最後當克里斯得到期盼已久的那份年薪80萬美元的股票經紀的工作時,他含著幸福的淚水走出辦公室,他說:「我生命中的這個階段,這個很短的階段,叫幸福!然後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對著所有的人幸福地微笑時,這似乎也印證了影片開始的那每個人臉上的的微笑。當他開著車帶著兒子走在繁華的住宅區,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時;他突然覺得物質的財富也許並不是所有的幸福,他和兒子在這段艱難時光里的相依為命的艱辛生活才是他最大的財富。是啊,幸福是什麼?是自己與家人在一起度過的艱辛生活,是家人之間的互相安慰和鼓勵。
看完這部片子,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看到了主人公的樂觀、堅強、自信和永不言棄,同時也體會到了人世的冷漠、無奈和不易。事業的失敗、妻子的拋棄、生活的窘迫並沒有壓倒主人公克里斯,恰恰相反,苦難的經歷讓他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在困境中他堅定信念、永不放棄,終於在幸福來臨的時候牢牢地抓住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上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人可以預知在這個旅程中會發生什麼?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深信的,那就是:當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時,她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就像主人公始終相信,「Every thingwill beok」(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許這便是他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當我們走出學校,踏入社會,我們需要的是正確看待自己,當然我們還要明白自己的實力和目前的形勢,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心中始終有信念,就能使自己進步更快,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只要永不言敗、不懈追求,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是一種對生活的憧憬,為了讓日子好過,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置身事外。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可你已經無路可退,你要堅持到最後一刻,為了讓生活繼續。是啊,既定的選擇,我們能做的只有面對,不要嘆息,不要氣惱,無路可退只能堅持到最後。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我們在生活不幸福的時候,想想克里斯。加德納是怎麼成功的,停止抱怨,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幸福也是如此,在我們羨慕別人幸運的同時,也許不會看到在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別人付出了多少。當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當我們在娛樂的時候,當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也許別人正在鑽研業務,也許正在自修專業知識,也許正在為了目標背水一戰……而我們往往只是看見別人成功的現象,卻很少看到別人在成功背後付出的艱辛。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有一百種對幸福不同的解釋,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就要有什麼樣的行動。所以不要盲目羨慕別人的成功,如果你也想成功,如果你也想做主自己的的幸福,那就從一點一滴做起,從離自己最近的目標做起,堅持!堅持!再堅持!當有一天幸福來敲門時,你就可以毫不猶豫的抓住她,那時,你也將成為別人眼中的幸運兒。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感慨萬分,因為這部電影不僅教會了我在面對不幸的時候要以怎樣的心態面對,並且也讓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義,那就是親人之間的不離不棄。自己的幸福要靠我們自己去爭取,時光流逝,昨天是怎樣?心底只有自己才會明白,今天又是怎樣我只有去把握,只要我們抱著這樣的態度:「Every thing will beok」我們堅信著,我們努力著,我們就會擁有自己的幸福!
⑹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⑺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7)如何從鏡頭分析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
⑻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8)如何從鏡頭分析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
⑼ 從鏡頭運用和聲音形式分析電影節奏——淺評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摘要:在2004年法國上映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原名為《Les choristes》,又名《歌聲伴我心》(港)、《唱詩班男孩》和《The Chorus》。該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由熱拉爾·朱尼奧領銜主演,曾提名第五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62屆金球獎和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該影片中的鏡頭運用手法的合理運用和別出心裁的聲音形式讓作品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呈現出的整體風格十分和諧,對其敘事結構的總體安排和構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強有力的烘托感和渲染力成為該影片節奏感的出彩之處。本文將主要從鏡頭切換和聲音形式兩方面來分析該影片的節奏中所蘊含的魅力。
關鍵詞:《放牛班的春天》;鏡頭運用;聲音形式;電影節奏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音樂夢想上不得志的老師克萊蒙·馬修,在窘迫的境遇下來到塘底寄宿學校當學監,同那裡的校長、老師和孩子們等人相處,並最終用音樂溫暖了孩子們的心,改變了他們人生軌跡的故事。
影片中採用的是過去式插敘的敘事結構,通過已經成為著名音樂家的皮埃爾·莫朗傑來翻開由佩皮諾帶來的馬修的日記本來引起這一段往事的回憶和感概。
在影片中,運用了多種鏡頭運用方式來構建起人物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品質,也使得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的演進不再單調乏味。給人以舒緩為總基調的節奏感,便於情緒層次的抒發和推進,巧妙地引起觀眾的情感帶入。
除此之外,馬修組建的孩子合唱團的歌聲直接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要內容,既能保持當前情節的進展,又恰好可以讓其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階段性總結的情感符號。音樂在該影片中具有陪襯性質和烘托作用,同時也成為影片中的重要內容和素材。無論是作為橋梁還是作為基幹,聲音在該電影中的運用時機和呈現形式等方面都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一、豐富的鏡頭運用方式和生動的畫面效果
(一)多種類鏡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運用了多種運動鏡頭來順應敘事人稱的切換以及故事情節的開展和過渡。
搖鏡頭和移鏡頭在整部作品中應用的次數較多,主要出現在影片的開頭和中間的轉場,如莫朗傑得知母親噩耗後轉入參加葬禮,由白天活動轉入夜晚馬修伏案寫日記和樂譜等等鏡頭,傳達出拉長時空的效果,使情節上能夠進行自然而靈活的過渡,也保留有記敘手法原有的風格和基調。
影片中甚至還出現了甩鏡頭,即哈杉校長審訊蒙丹是否偷錢時激怒蒙丹,後沙貝爾抓住蒙丹,哈杉校長氣急說要報警要蒙丹入獄那一幕,沙貝爾給馬修遞眼神時運用到了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甩鏡頭,強有力地凸顯出蒙丹偷錢事件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糟糕地步,緊急的情節下留給人更多無奈的惋惜和無措,與之後蒙丹被警察帶走出門時回頭頑劣一笑的慢鏡頭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和諷刺,這種帶給觀眾視覺上和感情上的突兀會激發起觀眾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對於尋找和理解影片旨意也是一種合適的契機。
而主觀鏡頭在影片中也成為一個亮點。莫朗傑母親維奧莉特的美好容貌通過主觀鏡頭表現出馬修內心對她的青睞和欣賞,自然生動,富有現場感和真實感。在特寫鏡頭中,更是將維奧莉特向著陽光揚臉微笑時候的每一道眼角皺紋都拍攝出了柔和的氣質和韻味,並且因為鏡頭給的時間較長,觀眾很容易就能明白鏡頭中所展現的其實正是馬修深情地看著維奧莉特而不自覺地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時的「眼神」,從而顧及了電影中的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巧妙的將人物心理的代入感直接傳達到觀眾那一方。
把控和聚集一個鏡頭各方面的可利用的信息,就是使電影在穩定有序的進程安排上具有靈活機動的發展空間,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盡可能多地做到細節飽滿。這便是在電影節奏中鏡頭運動方面所要著重考慮的。
而《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影片,在主體內容上就規定了它必須要把鏡頭著重地放在馬修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段落上。其中的許多推鏡頭成功地把合唱團這一整體形象立了起來,並將馬修和孩子們相處過程中情感的交流與培養穿插在合唱當中,避免了表現內容上的枯燥乏味,也藉此加強了呈現效果上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師生彼此心意相通、心情互曉的微妙默契通過推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努力放大想要分享給觀眾的感動。孩子們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的片段就是一個典型段落場景。
(二)畫面景別、畫面角度和色彩基調的選擇
約瑟夫·馮·斯登堡導演曾說:「電影是一件藝術品:當視覺畫面的流動遵循著可感知的節奏(有著特定的停頓和步調),且這些連續的畫面在各個方面都關乎整體。」畫面是構成電影的流動零件,而分析和理解畫面就是解讀好電影節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是畫面景別。中景是敘事功能最強的一種景別,適合表現人物之間、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該影片主要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交代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主題思想上也注重「交流」「表達」「傾聽」「理解」等雙向或多向互動的概念,所以中景是該影片主要採用的景別。近景也是電影鏡頭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一個景別,利用其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有力刻畫人物性格的優勢,可以便於觀眾和人物進行情緒上的交流,由此產生的接近感也使細致畫面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抵抗運動」中的寢室合唱的片段。莫朗傑自學學會新樂譜中的獨唱部分並驕傲向馬修展示的神態和歪頭動作,馬修預想不到莫朗傑進步之大的驚喜眼神,以及對於莫朗傑身上自滿情緒的些許無奈的撇嘴微笑,都是由於近景在兩人之間的來回切換才得以呈現出師生之間細微而生動的感情流露。
其次是畫面角度。實際上畫面角度和鏡頭的拍攝角度密切相關。在影片中較為經典的畫面是孩子們在教室窗戶邊放飛寫著送別字條的紙飛機來送別被哈杉校長開除的馬修。當馬修感動之餘決定轉身離開的時候,通過俯拍出來的畫面傳達出的,其實是孩子們眼睜睜看著尊敬而喜愛的老師帶著的孤獨、卑微卻又倔強的背影離去時內心的不舍和心疼。由此看出,貼切的畫面角度能夠非常自然地引導觀眾思考的層次,使得影片的格局得到開拓和延展。
最後是色彩基調。色彩的主觀性運用可在劇作內容和敘事完整上起到有效的表現和強調作用。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理性格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段落場景色彩,能推動敘事發展變化,明確劇作結構,增加畫面形式感。【1】該影片在總體的敘事基調上呈現出的是偏暖的前進色,無論是故事的講述方式,還是故事內容本身,都是給人以明朗的情緒和積極的想法的。
影片中的許多畫面視野還包含著關於自然元素的巧妙融合與設計。林蔭路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設置,而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形成的碎影營造出有溫和質感的打光效果,間接地舒緩了人物之間的談話節奏,有利於觀眾捕捉到「故事情節走向明朗」的暗示信息。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屬於影片在內容上的簡省化說明,同時也有效地激發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對審美藝術的感應能力。
二、聲音在影片中的多樣化呈現類型及其相應的意義
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表達過他所認為的聲音在電影中應佔有的態度和位置:「真正的電影的聲音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性的伴奏音,或在同步錄音時捕捉到的自然的聲音。換句話說,影片的聲音並非簡單地增加圖像的效果,而是將效果放大兩倍,甚至三倍。」聲音在電影中的價值並不符號化,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中則更加明確地證實了這一點。
(一)旁白
旁白敘述貫穿了該影片始終,在營造馬修這個人物的第一人稱的視點上取得成功效果。特別是旁白的內容以日記體的形式出現,更讓觀眾有度日記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旁白對於故事情節的補充和鏡頭的跟進也做到了准確簡潔,實現了影視中畫面和聲音的有效溝通。在組織影片的內容的作用上,旁白敘述增強了多幅畫面的拼接與過渡時的視覺震撼力。
比如,當馬修看到孩子們的合唱有了明顯的進步時,決心要繼續編寫出新的樂譜。孩子們的歌聲作為配樂,而馬修的畫外音為「五月,我又有了新的戰果」。與此同時,畫面接連出現孩子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近景鏡頭,並對伯尼法斯梳頭和佩皮諾作弊做了特寫,讓影片的氛圍瞬時變得歡暢和愉悅起來。隨後的孩子們在空地上滾輪胎和在走廊上放飛紙飛機的種種活潑生動的畫面,被悠揚的歌聲和旁白語調渲染得尤為純凈而爛漫。
(二)歌聲
在這部影片中,歌聲無疑是最打動人的一個聲音元素。聲音是表現質感、時間和溫度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們合唱的聲音因為真實、豐厚、環繞而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而在場景中和其他聲音形式的互相疊加使得受到觸動的感覺更加豐盈和獨特,由此大大增強了故事內容的可信度。與旁白相同,歌聲在電影結構上也具備組織情節和轉場的兩個功能,作為一種劇情手段和轉場元素而存在。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是在影片中孩子們唱出的歌詞。主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海上的清風,海面上的清風,托起輕盈的飛鷺,從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飛來。冬日轉瞬即逝的氣息,遠方你的回聲飄離了,西班牙的城堡。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的晨曦中,尋找通向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馬修寫出的歌詞中到處洋溢著孩子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對於美好的渴望,再經由孩子們唱出自己的心聲,傳達到聽眾耳里的便是師生情誼交融在一起的天籟之音了。
參考文獻:
【1】郭曼.淺析電影創作中的主觀色彩的運用及其作用[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