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黃大年他說幾個字是什麼
這幾個字是國家民族
電影《黃大年》中,黃大年教授和學生們一起歡度新年,他向學生吐露心聲,談到夢想這一話題時,他說:「我們個人的夢想只有和(國家民族)融在一起,才能煥發出驚人的力量」 。
『貳』 黃大年在英國畢業後為什麼不回國
個人認為,剛畢業不回國是一個成年人負責任的體現。首先充實自己。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後來他回國了。愛國,是我們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當我們走進吉林大學地質宮這棟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教學樓,看到那斑駁的牆壁、老舊的樓梯,我們立刻就理解了當初很多人對他的不解:「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你還要折騰什麼?」
「如果不回國,他們一家人在英國應該會工作、生活得很好。」當我們去采訪他的好友、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平時,她剛剛開口,就用紙巾掩住了眼睛。
很多人都提起他那句「高調」的表達:「國家在召喚我們,我應該回去!」坦率地講,我們最初的反應是:年過半百,這么熱血沸騰的激情從哪兒來?
在常人看來,如果他想為國效力,完全可以定期回國、兩邊兼顧,在吉林大學做一個「流動編」教授。
可是,他不願意。
整整一個月,從長春到北京,從他生前同事、學生采訪到他的同行、好友,涉及相關人士30多人,形成近20萬字的采訪筆記……
夜深人靜,我們整理筆記,從入黨誓言到畢業贈言,從為了學校科研放棄出國,到完成留學任務立刻返回,從聽到國歌會流淚,到主動去當北京申奧志願者,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講述的相似情節,讓我們漸漸感到,對於愛國這件事,黃大年絕不是應景式表態。
海漂多年,他心底積存的愛太熾熱、太強烈,所以他無法含蓄,也無需掩飾。
吉林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任波講的一個故事,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黃大年回國後,統戰部組織了一次留學人員的藝術沙龍。那是黃大年回國後第一次進KTV,組織者要求每個人都要唱一首。
「黃老師當時很謙虛,他說:『哎呀我特別喜歡唱,可就是一到高音就跑調。』在大家的鼓動下,他上去唱了:《壟上行》《我的中國心》《我愛你中國》《祖國,慈祥的母親》《我的祖國》……不斷地唱,不斷地唱。」
結果,大家一致認為,當天的「麥霸」是黃老師。
「你知道『麥霸』是什麼意思嗎?」
他像個孩子似的興奮地說:「麥霸?那是一種榮譽吧!?」
那一天,結束采訪,已是夜晚。我們走在吉林大學的校園里,內心因為任波的講述震盪著,我們似乎距離他的內心更近了一步。
他的回國,捧回了一顆赤子之心。這顆心,支撐著他的付出與疲倦、奮斗與信念,熔鑄成他生命的內核,散發著無盡的光與熱,讓那麼多人眾口一詞、久久難忘。
回到住地,我們兩人一個一遍遍聽著《我愛你中國》,一個看著《我的祖國》視頻中《上甘嶺》的黑白電影畫面……熱淚盈眶。
越了解,越痛惜,越無法釋然他當初的決定——即使在今天,海外留學者人才濟濟,我們翻看他的履歷,仍覺走進一段傳奇:1996年,一個名叫黃大年的中國人,刷新了英國利茲大學的歷史——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惋惜、同學們的驚異中,他一天沒有耽擱,踏上歸程,返回祖國。
而正是他的歸來,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
為什麼?很多人,因為時空的阻隔、境遇的改變,漸行漸遠,不再回頭。而他,飽嘗了奮斗的艱辛,一顆心依然滾燙。
再度歸來時,他已經帶領團隊實現了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技術突破。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軍事和民用領域,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競爭乃至戰略部署的制高點。一旦離開,他必須承諾不再使用此前的研究。那是一個科學家多少年奮斗的心血啊!
為什麼?他已經站在了人生的巔峰,有多少人望其興嘆、欲求不得,可他卻能當斷即斷、毅然決然!
隨著旁人的講述而心潮澎湃,隨著旁人的淚奔而泣不成聲,我們漸漸明白了高平說的那句話:「即使沒有『千人計劃』,他也會通過其他方式回來;即使不是做科研,他也會用另外的形式去愛國。」
那一刻,我們可以確信:愛國,早已深深刻進了他的骨子裡。這是他執著認定的、用畢生生命給出的答案。
他的本真、他的率性,正是這個社會所呼喚的清流
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看到了一個率真的黃大年。有人說,他在科研項目的分配中不徇私情、「不講情面」;有人說,他在科研項目的管理中,「盯得很緊」、有責必問……
我們問他的生前同事:他有沒有發過脾氣?很多人搖了搖頭,想不起來。印象中,黃老師總是笑眯眯的,謙遜又和善。直到他的秘書王郁涵講到他因為有些課題組成員的工作態度「摔手機」……
我們又找到和他「惺惺相惜」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董樹文,和他「深夜長談」的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副所長楊長春,他們以科學家的實事求是告訴我們黃大年的困惑與焦慮,以及他如何在低谷中調整心態,又如何去積極地改造環境。
有一些細節,哪怕只言片語,卻給了我們無名的感動。
當我們走進地質宮旁的機庫,站在那架試飛成功的樣機前,想像著拆遷隊突然要來拆除機庫時、黃大年情急之下躺在卡車前的情形,隨口就問了句:「黃老師當時躺在哪兒?」
青年教師焦健用手一指門前的那塊水泥地,眼圈紅了:「那兒,黃老師當時就在那兒。」
一瞬間,我們流淚了,怔怔盯著那片空地。
這是怎樣一個為了科學可以捨去自己的人啊!
在這個人們的內心時常被浮躁困擾的時代,他的本真、他的率性,正是這個社會所呼喚的清流,是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良知與擔當。
我們接觸的人越多,越看到他不同的側面;問的問題越細,越感受到他鮮明的稜角;越是有新的發現,越停不下追尋的腳步……白天,我們就像「中了魔」,坐進一個受訪者的辦公室,就開始一刻不停地敲擊鍵盤;晚上,又像「失了魂」,腦海中總在回放著那些場景:他在深夜奔波機場、火車站,他在女兒婚禮上疲憊而又幸福的微笑,學生們送走來賓後集體跪倒在他靈前……
這些點滴,聚沙成塔,從模糊變得清晰,真實映射出黃大年的精神世界。腦海中總是回響黃大年告誡學生的那句話:
「吃東西可以湯湯水水,但做事千萬不能湯湯水水,唯有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才能成就最好的結果……」
黃大年曾說,他的偶像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樑。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現在,他做到了。他用同樣的選擇,為人們定義了什麼是高尚的靈魂、什麼是信仰的坐標。
懂得他,也懂得了和他站在一起的一群人
黃大年生前曾說,能讓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拚命,不是我一個人……這是一個群體。
通過這次采訪,我們結識了這樣一個群體。
黃大年的助手於平無意中說了一句話,說施一公得知黃大年病危,連夜為他四處聯系醫生會診,急得落淚。
我們很想知道,這兩位身處不同研究領域、回國前並無交集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究竟因為什麼,有著如此深厚的交情。為了采訪施一公,我們等了近10天,每天和他聯系,他都用簡訊回復「在忙,稍後聯系你」,直到有一天晚上11點,他撥通我們的電話,上來第一句說:「我真的很抱歉,這段時間我有個研究內容很關鍵,我吃飯都是在以秒來計算。」
「以秒來計算」,這讓我們立刻想到了「惜時不惜命」的黃大年。
同樣功成名就的海歸,同樣的科研「瘋子」。原本以為他們會聯系緊密、經常切磋,誰知施一公說:「我和大年因為『千人計劃』聯誼會相識,因為我們都太忙,沒有單獨吃過一次飯,即使談話也沒有一次超過半小時,但是我們回國的選擇是一樣的,對國家發展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哪怕只是寥寥數語、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這就是心有靈犀、相見恨晚吧。」
到後來,說到送別,他只說了一句,聲音有些顫抖:「一個赤膽忠心的人就那麼走了……」我們沒有再問,因為已無需再問,對於這樣一群一心報國的人而言,還有什麼比「壯志未酬身先死」更令人扼腕痛惜呢?!
在這群人身上,不僅僅只有愛國。他們既有愛國之心又有報國本領,他們是把愛國的理想和科學的追求完美結合起來的人。
董樹文是我國最大規模深部探測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黃大年曾因為著急科研進度、抱怨人浮於事和董樹文發飆,我們原以為,董樹文會不高興,甚至會排斥黃大年,可是他卻面帶微笑、雲淡風輕地說出了那段往事,說出了他是怎樣勸慰他,又是怎樣支持他。那一刻,我們內心是觸動的,觸動於他們面對科學時的那種實事求是,觸動於他們超凡脫俗的那種處世之道。
我們問了董樹文一個問題:「怎麼理解黃大年那種對科學探索的瘋狂?」他沒有遲疑,就給出一個讓我們瞬間折服的回答:「科學家就得有這種激情,才有創新的驅動力。我是搞地質的,我自己現在上山前都要打針,往半月板里打針,因為我的半月板已經碎了,但是我覺得很幸福,因為一輩子乾的事是你願意乾的,是很幸福的。大年也一樣,一輩子能有幾次機會接近自己的夢想,是幸福的。」
采訪快要結束時,董樹文特意帶我們去看深探項目的成果展,每一塊展板、每一項成果,他都如數家珍。他說,深探項目結題時,他和黃大年兩人去德國演講,走下講台的時候,台下的掌聲把他們都震了。有位外國專家驚呼:「中國人不再沉默了,他們大有領先世界的勢頭!」
說完,嚴謹的董樹文笑得很驕傲!那笑里,有探索者的豪邁,也有報國者的真情。
那一刻,我們的眼眶很熱,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黃大年,看到了一批「從來不缺痴心」的中國科學家。我們也許不懂他們的科學,但我們卻深深懂得了他們的心靈和力量。
就是這樣一群人,感召著更多的人。於平說,原本以為黃老師走了,大家就散了,可是沒想到,大家還在,都想把黃老師未竟的事業完成。
黃大年最得意的門生馬國慶曾經為了幫老師留下來,沒有出國。現在他一口氣領下了好幾個項目,要把老師規劃的事情做完。他眼裡有淚,還調侃說:「我現在這么年輕就得了頸椎病,都怪黃老師。」
黃老師生前費盡心思吸引到吉林的「千人計劃」專家和海歸人才也在想盡辦法,把他彌留之際還在關心的新興交叉學部的各項工作細化下去……
還有黃老師的那些學生,都沒有忘記對老師許下的諾言:學成回來,匯聚起來,就是中國深部探測的生力軍。
我們曾經很想問:58歲,太短。黃老師的這一生,值得嗎?
楊長春的回答又一次讓我們哭了:「很多人覺得大年苦,苦嗎?不苦。從整體上講,他回國後是幸福的。就像一滴水,不管有多曲折,匯入了大海,融入了潮流,終將改變歷史的潮汐,而那之中,留下了他的印跡。」
這句話,擊中了我們的心
『叄』 你如何評價電視劇《黃大年》
黃大年回到祖國,帶領團隊投身科研的真實經歷,感人至深,要學習黃大年忘我工作,衷心報國的時代精神,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必勝追求,准確的概括了黃大年短暫而精彩的一生。
『肆』 電影黃大年中,台詞哪能弄到可燃冰 什麼什麼還需要理由嗎
這句台詞是:哪能弄到可燃冰,回家還需要理由嗎?
電影《黃大年》主要講述了著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謳歌了改革開放給我國科技事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塑造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國家話劇院演員張秋歌為了演好這位英雄人物,在吉林大學等黃大年同志生活學習過的地方進行深入探訪和采風。演員張秋歌以零片酬出演《黃大年》,並說從黃大年身上學會了做人和做事。
(4)黃大年電影多少時間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黃大年》用電影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段,講述了時代楷模黃大年不忘初心,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科技事業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以黃大年同志為代表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形象。影片真實再現了黃大年歸國後惜時不惜命的工作狀態。
電影成功講述了黃大年科技報國、無怨無悔的精彩人生,帶領團隊取得的科研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滿腔愛國情懷像熾熱的岩漿噴薄爆發,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功勛。
生動詮釋出「大地之子」的家國情懷,用光影和鏡頭的變化展現黃大年不平凡的人生足跡,表達對英雄的敬意,震撼著觀眾的心靈。
『伍』 黃大年事跡簡單介紹
黃大年突出的貢獻有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國家培養了博士13名、碩士5名,他為了祖國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在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貢獻。
黃大年教授為了彌補在國外的20年時間,可以說分秒必爭,常常是對家人心懷愧疚,因為實在是沒有時間陪伴他們。而同時黃大年教授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帶領的科技團隊,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萬米科學鑽——地殼一號,提高了我國深部探測儀器的製造能力,而黃大年教授在因癌症住院期間還在為自己的學生答疑解難,他用生命為「愛國」兩個字寫下了完美的答案!
『陸』 黃大年電視劇里的黃大年扮演者是誰
黃大年電視劇是中央電視台、吉林電視台、吉林省影視劇製作集團、省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聯合出品,杜軍執導,丁勇岱、張凱麗領銜主演,馬躍、張佳寧、吳軍忱、房子斌、程琤、張洪傑、高郡偉、楊雨婷、姜帆聯合主演的都市劇。裡面黃大年的扮演者是丁勇岱。
中文名 丁勇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星 座 天蠍座
身 高 178厘米
出生地 中國山東
出生日期 1958年10月27日
職 業 演員
畢業院校 內蒙古藝術學院戲劇表演系79級
經紀公司 北京紫微星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白山黑水》《我心飛翔》
主要成就 飛天獎 金鷹獎 白玉蘭獎
『柒』 《黃大年》大結局是什麼
生命誠然可貴,可在大年心中,報國更應當時!絕口不說再見,大年精神永存!科學的星空,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祖國大地,無數愛國、報國之心熊熊燃起,星火相傳!
『捌』 《黃大年》是在哪裡拍攝取景的
以中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黃大年明天就要登陸央視和觀眾們見面了,這部劇是一部純原創劇本,由編劇團隊們走訪了黃大年的出生地和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了解了黃大年的生活經歷之後創作出來的劇本,這部黃大年通過對黃大年一生軌跡的描述為大家展現出一個以振興中國為己任的物理學家形象,令人們意味深長。
電視劇黃大年的取景地主要是在黃大年的出生地廣西省和工作地吉林省拍攝的。他曾經在貴港工作生活了七年時間,西江農場小學,貴港港區高中以及廣西地礦局第六地質隊宿舍區等場所都將作為取景地出現在劇中。此外,黃大年首次接觸到地球物理學的廣西容縣羅屋鐵礦區也將是本劇的一個重要拍攝地。
在吉林省生活和工作期間,長春市和集安市也是黃大年這部劇的主要拍攝地。